1.本技术涉及电线断路检测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变电线断路检测装置。
背景技术:
2.电流的输送往往导致因线路发热造成损耗,所以在输送的时候都是通过变电升高电压,让电流变小以减少发热损耗。高压电具有很高的危险性,且目标电器也不需要如此高压,这就需要通过变电降低电压。由于在电流输送的过程中需要多次的变电,所以把电流的输送称为输变电。
3.公告号为cn204575788u的中国专利公开了一种无线输变电线断路检测装置,其结构包括需要检测的电线、钳式电流互感器、智能控制盒、显示屏,钳式电流互感器通过两根导线与智能控制盒相连接,智能控制盒表面有显示屏,钳式电流互感器将需要检测的电线穿过再合上,智能控制盒上面有设定按键。
4.上述中的现有技术方案存在以下缺陷:变电线的位置较高,需要操作人员登高作业,操作人员一只手操作智能控制盒,另一只手操作钳式电流互感器对线路进行检测,操作员不能很好的稳固自己的身体,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
技术实现要素:
5.为了解决现有的变电线断路检测装置在使用过程中,需要操作人员一只手操作检测盒,另一只手操作检测钳对线路进行检测,操作员不能很好的稳固自己的身体,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的问题,本技术提供一种变电线断路检测装置。
6.本技术提供的一种变电线断路检测装置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7.一种变电线断路检测装置,包括尼龙带、锁紧组件和放置组件,所述尼龙带呈圆形状,三个所述锁紧组件以尼龙带为轴心环形阵列设置在尼龙带上,所述锁紧组件包括锁紧环,所述锁紧环呈半圆弧状,且锁紧环的内侧贯穿开设有用于安装尼龙带的槽口,所述锁紧环套接在尼龙带上,所述锁紧环的外壁上对称开设有两个螺纹孔,且螺纹孔内螺纹连接有用于固定尼龙带的锁紧螺栓,所述放置组件设置在其中一个锁紧环的外壁上。
8.进一步的,所述锁紧组件还包括海绵垫,所述海绵垫固定设置在锁紧环的内壁上,所述尼龙带上固定设置设有卡板,所述卡板的一侧固定设置有便于吊挂尼龙带的l形卡扣。
9.进一步的,所述放置组件包括底板、下壳体、上壳体以及透视板,所述底板的顶部与锁紧环的底部固定连接,且底板位于锁紧环的外侧,所述下壳体固定设置在底板的上侧,所述上壳体固定设置在下壳体的上侧,所述透视板可拆卸设置在上壳体的顶部。
10.进一步的,所述上壳体内且靠近其底部固定设置有安装座,所述安装座的一侧贯穿开设有透视孔,所述透视板与安装座的四角均开设有大小一致的螺纹孔,所述透视板的底部与安装座的顶部通过螺栓固定连接,所述上壳体的右侧开设有与锁紧环弧度相匹配的第一切口。
11.进一步的,所述下壳体的前后两侧均开设有便于检测电线穿过的通孔,所述下壳
体的右侧开设有与锁紧环弧度相匹配的第二切口。
12.进一步的,所述底板的顶部且位于下壳体内固定设置有连接块,所述连接块的右侧与锁紧环的外壁固定连接,所述底板的右侧呈内圆弧状。
13.综上所述,本技术包括以下有益技术效果:
14.(1)将安装座顶部设置的透视板拆下,将智能控制盒通过安装座开设的透视孔放在放置组件的底板上侧,再将透视板安装在安装座的顶部,便于使用者通过透视板对智能控制盒的数据进行读取;
15.(2)通过尼龙带与锁紧环的相互配合,调节尼龙带在操作员腰部的松紧至合适后,将锁紧螺栓对尼龙带与锁紧环进行固定连接,实现操作员无需手持智能控制盒,仅需单手对钳式电流互感器进行操作,另一只手可用于稳固身体。
附图说明
16.图1为本技术的整体轴测结构示意图;
17.图2为本技术的放置组件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18.图3为本技术的整体剖视结构示意图。
19.图中标号说明:
20.1、尼龙带;2、锁紧环;3、锁紧螺栓;4、海绵垫;5、底板;51、连接块;6、下壳体;61、通孔;62、第二切口;7、上壳体;71、安装座;72、第一切口;8、透视板;9、卡板;91、l形卡扣。
具体实施方式
21.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22.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上”、“下”、“内”、“外”、“顶/底端”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23.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设置有”、“套设/接”、“连接”等,应做广义理解,例如“连接”,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技术中的具体含义。
24.实施例:
25.以下结合附图1
‑
3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26.本技术实施例公开一种变电线断路检测装置,请参阅图1,包括尼龙带1、锁紧组件和放置组件,尼龙带1呈圆形状,三个锁紧组件以尼龙带1为轴心环形阵列设置在尼龙带1上,锁紧组件包括锁紧环2,锁紧环2呈半圆弧状,且锁紧环2的内侧贯穿开设有用于安装尼
龙带1的槽口,锁紧环2套接在尼龙带1上,锁紧环2的外壁上对称开设有两个螺纹孔,且螺纹孔内螺纹连接有用于固定尼龙带1的锁紧螺栓3,放置组件设置在其中一个锁紧环2的外壁上,锁紧组件还包括海绵垫4,海绵垫4固定设置在锁紧环2的内壁上,尼龙带1上固定设置设有卡板9,卡板9的一侧固定设置有便于吊挂尼龙带1的l形卡扣91。更为具体的来讲,通过设置海绵垫4,缓解尼龙带1与操作员腰部间的挤压,避免尼龙带1调节过紧,导致操作员腰部的不适。
27.请参阅图2和图3,放置组件包括底板5、下壳体6、上壳体7以及透视板8,底板5的顶部与锁紧环2的底部固定连接,且底板5位于锁紧环2的外侧,下壳体6固定设置在底板5的上侧,上壳体7固定设置在下壳体6的上侧,透视板8可拆卸设置在上壳体7的顶部,上壳体7内且靠近其底部固定设置有安装座71,安装座71的一侧贯穿开设有透视孔,透视板8与安装座71的四角均开设有大小一致的螺纹孔,透视板8的底部与安装座71的顶部通过螺栓固定连接,上壳体7的右侧开设有与锁紧环2弧度相匹配的第一切口72,下壳体6的前后两侧均开设有便于检测电线穿过的通孔61,下壳体6的右侧开设有与锁紧环2弧度相匹配的第二切口62,底板5的顶部且位于下壳体6内固定设置有连接块51,连接块51的右侧与锁紧环2的外壁固定连接,底板5的右侧呈内圆弧状。更为具体的来讲,透视板8的材质为透明塑料,便于使用者通过透视板8对智能控制盒的数据进行读取。
28.本技术实施例一种变电线断路检测装置的实施原理为:首先将安装座71顶部设置的透视板8拆下,将智能控制盒通过安装座71开设的透视孔放在放置组件的底板5上侧,再将透视板8安装在安装座71的顶部,便于使用者通过透视板8对智能控制盒的数据进行读取,将与智能控制盒电性连接的检测电线通过下壳体6任意一侧开设的通孔61穿出,将钳式电流互感器与检测电线电性连接,再将尼龙带1套在操作员的腰上,通过尼龙带1与锁紧环2的相互配合,调节尼龙带1在操作员腰部的松紧至合适后,将锁紧螺栓3对尼龙带1与锁紧环2进行固定连接,实现操作员无需手持智能控制盒,仅需单手对钳式电流互感器进行操作,另一只手可用于稳固身体。
29.以上均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技术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技术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win.8miu.com/read-201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