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加湿装置及退火炉的制作方法

专利检索2022-05-10  85



1.本实用新型涉及热处理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加湿装置及退火炉。


背景技术:

2.随着钢铁市场竞争的愈加激烈,对产品的标准也逐渐提高,钢铁企业需要不断的丰富自己的产品结构、提高产品质量。
3.冷轧镀锌退火炉生产时,采用加湿系统对炉内进行加湿,加湿系统的加湿点位于炉墙体上,导致带钢宽度方向加湿不均匀。


技术实现要素:

4.本技术提供一种加湿装置,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加湿系统加湿不均匀的技术问题。
5.本技术提供一种加湿装置,所述加湿装置包括喷淋管和保护套管,所述喷淋管插入设置在所述保护套管内部,所述喷淋管的一端为进气端,所述进气端与所述保护套管的端部固定连接,所述喷淋管的侧壁上沿轴线方向开设若干喷淋孔,所述保护套管的侧壁对应所述喷淋孔处开设有加湿孔。
6.可选的,所述喷淋管远离所述喷淋孔的侧面上固定设置有若干支撑块,所述支撑块设置在所述保护套管内部。
7.可选的,所述保护套管远离所述喷淋管进气端的一侧设置有缓冲套管,所述保护套管的端部插入所述缓冲套管中。
8.可选的,所述加湿装置还包括蒸汽发生器以及进气管,所述蒸汽发生器通过所述进气管与所述喷淋管连接。
9.可选的,所述喷淋管的端部设置有开关阀,所述开关阀与所述进气管连接,所述进气管上设置有放水阀。
10.可选的,所述开关阀与所述喷淋管之间设置有软连接件。
11.可选的,所述进气管由所述喷淋管至所述蒸汽发生器向下倾斜设置,所述进气管倾斜的角度为1
°‑3°

12.一种退火炉,包括炉体、进气管和上述技术方案所述的加湿装置,所述加湿装置为多个且交错穿过所述炉体的两侧壁,所述炉体每一侧的加湿装置均连接有一个进气管,所述进气管的一端与所述炉体同一侧的所述加湿装置连接,所述进气管的另一端连接有蒸汽发生器。
13.可选的,所述加湿装置包括喷淋管、保护套管和缓冲套管,所述喷淋管插入设置在所述保护套管内部,所述缓冲套管固定设置在所述炉体的内侧壁中,所述保护套管的一端与所述炉体侧壁固定连接,所述保护套管的另一端可滑动地插入所述缓冲套管中。
14.可选的,所述炉体内侧壁与所述保护套管相接的位置分别设置有第一衬板和第二衬板,所述缓冲套管嵌入所述第一衬板并与所述第一衬板固定连接,所述保护套管嵌入所述第二衬板并与所述第二衬板固定连接。
15.本技术有益效果如下:
16.本技术提供的加湿装置及退火炉,将加湿装置设置在炉体内部,通过在保护套管中插入喷淋管,保护套管对喷淋管起到防护作用,避免喷淋管在炉体内发生损坏,喷淋管中的蒸汽通过喷淋孔排出,然后通过加湿孔集中排出,使蒸汽排出更均匀,排出的蒸汽对炉内带钢加湿更均匀。
附图说明
17.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
18.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安装结构示意图;
19.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中保护套管与炉体安装结构示意图;
20.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中喷淋管结构示意图;
21.图4为本技术实施例中保护套管结构示意图。
22.其中,100

炉体;110

喷淋管;111

喷淋孔;112

支撑块;113

开关阀;114

软连接件;120

保护套管;121

加湿孔;122

第一衬板;123

第二衬板;130

缓冲套管;131

支撑板;140

蒸汽发生器;150

进气管;151

放水阀。
具体实施方式
23.本技术实施例通过提供一种加湿装置及退火炉,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加湿系统加湿不均匀且容易损坏的技术问题。
24.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总体思路如下:
25.如图1

4所示,一种加湿装置,加湿装置包括喷淋管110和保护套管120,所述喷淋管110插入设置在所述保护套管120内部,所述喷淋管110的一端为进气端,所述进气端与所述保护套管120的端部固定连接,所述喷淋管110的侧壁上沿轴线方向开设若干喷淋孔111,所述保护套管120的侧壁对应所述喷淋孔111处开设有加湿孔121,所述加湿孔121为长条孔。
26.将加湿装置设置在炉体100内部,通过在保护套管120中插入喷淋管110,保护套管120对喷淋管110起到防护作用,避免喷淋管110在炉体100内发生损坏,喷淋管110中的蒸汽通过喷淋孔111排出,然后通过加湿孔121集中排出,使蒸汽排出更均匀,排出的蒸汽对炉内带钢加湿更均匀。
27.为了更好的理解上述技术方案,下面将结合说明书附图以及具体的实施方式对上述技术方案进行详细的说明。
28.如图1、2、3所示,为了解决喷淋管110在保护套管120中不稳定的技术问题,本实施例提供一种加湿装置,所述喷淋管110的一侧侧壁上设置有所述喷淋孔111,所述喷淋管110的一侧侧壁上上固定设置有若干支撑块112,喷淋孔111和支撑块112在喷淋管110上相对设置,所述支撑块112设置在所述保护套管120内部,当保护套管120伸长或收缩,支撑块112与保护套管120内壁之间相对滑动,使支撑块112对喷淋管110持续进行支撑。
29.在加湿过程中,喷淋管110设置在保护套管120中,支撑块112将喷淋管110垫起,避
免喷淋管110与保护套管120接触,使喷淋管110在保护套管120中更稳定。
30.如图1、2、4所示,为了解决保护套管120在炉体100中受高温容易伸长、变形的技术问题,本实施例提供一种加湿装置,所述保护套管120远离所述喷淋管110进气端的一侧设置有缓冲套管130,缓冲套管130通过支撑板131与炉体100固定连接,所述保护套管120的端部插入所述缓冲套管130中。
31.当炉体100内高温时,保护套管120受到高温后伸长,保护套管120在缓冲套管130中自由伸缩,缓冲套管130对保护套管120的长度增加进行缓冲,防止保护套管120长度增加后弯曲变形,避免保护套管120与带钢发生剐蹭;同时保护套管120可在缓冲套管130中转动角度,调整好保护套管120的角度后对保护套管120进行固定,便于调节喷淋孔111的朝向,以适应不同的生产工艺。
32.所述加湿装置还包括蒸汽发生器140以及进气管150,所述蒸汽发生器140通过所述进气管150与所述喷淋管110连接,这样可通过蒸汽发生器140向喷淋管110输送蒸汽。
33.如图1所示,为了解决喷淋管110无法控制蒸汽流量的技术问题,本实施例提供一种加湿装置,所述喷淋管110的进气端设置有进气管150,进气管150由喷淋管至蒸汽发生器140向下倾斜设置,进气管150倾斜的角度为1
°‑3°
,本实施例中进气管150倾斜的角度为1
°
,使进气管150中的冷凝水能够回流至蒸汽发生器140内,所述喷淋管110的端部设置有开关阀113,所述开关阀113与所述进气管150连接。通过对开关阀113打开或关闭,使喷淋管110排出的蒸汽流量可调节,可针对炉体100内对应的区域的露点值单独控制,所述进气管150上设置有放水阀151,避免进气管150内冷凝水聚集。
34.所述开关阀113与所述喷淋管110之间设置有软连接件114,本实施例中,软连接件114为金属波纹管,使进气管150与喷淋管110之间位置可进行微调,便于调节进气管150与喷淋管110端面之间的夹角。
35.如图1、2所示,一种退火炉,包括炉体100和上述技术方案所述的加湿装置,所述加湿装置为多个且交错穿过所述炉体100的两侧壁,所述炉体100每一侧的加湿装置均连接有一个进气管150,炉体100同一侧的奇数位置的加湿装置均与单独的一个进气管150连接,炉体100同一侧的偶数位置的加湿装置均与单独的另一个进气管150连接,两个所述进气管150分别连接有一个蒸汽发生器140。
36.在炉体100的两个侧壁均开设若干个孔,本实施例中炉体100的两个侧壁均开设三个孔,炉体100的两个侧壁的孔错位设置,使加湿装置在炉体100内错位交错设置,炉体100两侧的加湿装置分别与同一个蒸汽发生器140连接,炉体100同两侧的加湿装置均与对应的蒸汽发生器140连接,加大了加湿装置的蒸汽量,提高了加湿能力。
37.所述加湿装置包括喷淋管110、保护套管120和缓冲套管130,所述喷淋管110插入设置在所述保护套管120内部,所述缓冲套管130固定设置在所述炉体100的内侧壁中,所述保护套管120的一端与所述炉体100侧壁固定连接,所述保护套管120的另一端可滑动地插入所述缓冲套管130中。
38.通过将缓冲套管130设置在炉体100侧壁上,当炉体100中的保护套管120受热伸长后,使保护套管120在缓冲套管130中移动,避免保护套管120发生弯曲变形。
39.所述炉体100内侧壁与所述保护套管120相接的位置分别设置有第一衬板122和第二衬板123,所述缓冲套管130嵌入所述第一衬板122并与所述第一衬板122固定连接,所述
保护套管120嵌入所述第二衬板123并与所述第二衬板123固定连接。
40.通过第一衬板122将缓冲套管130固定在炉体100侧壁上,使缓冲套管130在炉体100中更稳定地固定,通过保护套管120与第二衬板123固定,使保护套管120能够更稳定地固定在炉体100侧壁上,从而使保护套管120与炉体100侧壁和缓冲套管130的径向位置更稳定,使保护套管120受热后只能沿缓冲套管130轴线方向伸长。
41.尽管已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但本领域内的技术人员一旦得知了基本创造性概念,则可对这些实施例作出另外的变更和修改。所以,所附权利要求意欲解释为包括优选实施例以及落入本实用新型范围的所有变更和修改。
42.显然,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本实用新型进行各种改动和变型而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这样,倘若本实用新型的这些修改和变型属于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及其等同技术的范围之内,则本实用新型也意图包含这些改动和变型在内。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win.8miu.com/read-2015.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