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实用新型涉及盆栽种植装置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节能灌溉盆栽装置。
背景技术:
2.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绿色生态意识的加强,无论是从饮食上还是生活中,人们越来越喜欢在生活中增添绿色,一般植物的养殖虽然不会占用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但为了在时间精力有限投入的情况下追求养殖效果,盆栽这种养殖小巧的植物,收到人们的追捧,盆栽养殖植物由于体型较小,易于打理,能够给人提供更多选择,使人能够选择养殖多种植物,而不占用过多时间和精力。
3.虽然盆栽植物易于养殖,但目前大多数人对于植物的养殖缺乏相应的耐心和经验,当下现有的盆栽装置,简易的一类结构多样,大多以方便放置节省空间或者以能够提供多种摆放方式为主,还有一类主要以智能化为主,从光照、水分等方面进行自动化处理,能够智能精确的进行植物的养殖。
4.现有的盆栽养殖装置的浇水量一般通过使用者控制或者通过设定量进行自动浇水,然而盆栽一般较小,因而水分流失受环境温度和光强的影响较大;
5.由使用者浇水,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总会应为各种各样的情况出现遗忘,或者因经验不足浇水过多造成渗水或损伤植物根茎;而一些进行自动浇水的盆栽,装置结构复杂,不易使用,较于一般的盆栽装置更易损坏,同时需要提供电源进行供电,使用麻烦且增加能源的消耗;还有一些盆栽装置通过注水量控制进水口开合,进而控制对盆栽植物浇水的量,例如申请号为cn109644732a公开了盆栽种植装置,设置容纳腔与盆栽内部的土壤部分接通,容纳腔顶部连通利用重力注水的水箱,容纳腔中设有通过连杆连接水箱中弹性装置的浮球,通过容纳腔中水量的变化改变浮力,进而控制弹性装置的变化,调控水的注入和停止,该种结构基于传统的盆栽结构设置,容纳腔设置在土壤外侧,且容纳腔的进水口靠近土壤的底部,适用于单株植物种植的盆栽,且土壤内部水分的分布不均匀,在进水口处的水分最为集中。
技术实现要素:
6.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干提供了一种节能灌溉盆栽装置,利用连通器的原理,在盆栽内部设置水槽与外部的水箱连通,根据盆栽装置设计的大小调整水箱以及水槽的大小及高度,水槽延伸分布在盆栽内部,根据光照的强度以及当下的温度的变化,使得水槽内的水分蒸发回落至土壤中,通过环境的变化对土壤中遗失的水分进行补充,由于盆栽承载的土壤有限,土壤中水分不多,避免因温度或光强造成土壤中水分流失的过快,使得盆栽中的植物长时间处于水分充足的土壤环境中,同时在连通器的作用下,使用者可自行根据土壤的水分变化进行水分的补充,水槽顶部在盆栽中交叉对称或者环绕外壳内壁四周分布,补充的水分能够均匀的浸入土壤中,同时水槽将盆栽划分为若干区域,对于一些较大的盆栽装置,支持多植株的养殖。
7.本实用新型采用的一个技术方案是:提供了一种节能灌溉盆栽装置,包括外壳、顶盖、水箱和水槽,装置采用透明材料制成,所述外壳顶部设有封闭的顶盖,所述水箱设在所述外壳一侧,底部与所述水箱底部齐平,所述水槽分布设置在外壳内部与所述水箱连通,所述外壳上下设有相适配的连接孔和连接杆。
8.外壳和顶盖采用透明材料制成,使植物能够得到充分的光照环境,同时顶盖与外壳之间能够拆卸分离,外壳之间通过连接孔和连接杆能够插接扩展和拆卸,使用者能够根据需要调整盆栽的封闭和开放程度,便于植物的生长,水箱与设置在内部水槽的底部齐平,形成连通器,保证水槽内的水一直保持充足的状态。
9.进一步的,所述顶盖朝向所述外壳内部一侧设有若干汇聚式冷却装置,所述冷却装置采用金属材料制成。
10.冷却装置能够更快的冷却蒸发的水分,在温度较高、光照较强的情况下,更好的减少水分流失。
11.进一步的,所述水箱与所述外壳连接为一体结构。
12.外壳与水箱连接为一体结构,使得较较小一些的盆栽装置更加稳定,且结构简单,易于生产,避免了水箱与外壳之间出现渗漏。
13.进一步的,所述外壳一侧靠近底部设有第一连接管口,所述水箱一侧设有与所述第一连接管口相适配的第二连接管口,所述水箱与所述外壳通过所述第一连接管口与所述第二连接管口连通。
14.外壳和水箱通过相适配的连接管口进行连通,便于拆卸运输,同时使用时间较长后,便于水箱的拆卸清理,也可根据实际环境的需要,将水箱卸下,封闭外壳处的连接管口,调整盆栽为传统的开放性结构,使用更加灵活。
15.进一步的,所述水箱与所述外壳的在连接处的外侧设有密封橡胶垫,所述橡胶垫设在与所述第一连接管口或第二连接管口相接处的一侧。
16.橡胶垫的设置,使得水箱与外壳处的连通紧密,避免水滴的渗漏,同时保证构成的连通装置气压稳定。
17.进一步的,所述水槽的高度不高于所述水箱的高度。
18.水槽的高度与水箱的高度齐平或者低于水箱的高度,使用者能够通过水箱利用连通器原理直接加水,进而通过水槽处的水溢出,对盆栽内部的土壤均匀的补充水分。
19.进一步的,所述外壳外侧设有若干通气孔。
20.通气孔设置在外壳外侧,在顶盖封闭时保证盆栽内的植物,正常的光合作用,促进空气的流通。
21.进一步的,所述外壳外侧至少设有一个通孔,所述通孔处设有滑动式封闭门。
22.通孔的设置使得顶盖在封闭时,盆栽内外处于开放式连通的状态,避免封闭式的环境影响植物的生长。
23.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24.1、设置水箱和置于盆栽外壳内部的水槽,水箱的高度高于水槽,两者底部连通构成连通器,使得水槽中一直存有充足的水分,保证盆栽内部环境的湿润,在装置的顶部设有可拆卸的顶盖,顶盖上设有冷却装置,及时冷却蒸发的水分,减少因高温造成的水分流失,保证土壤的湿度。
25.2、装置采用透明材料制成,便于使用者观察植株生长状况、土壤的湿度以及水分的浸润程度,外壳的设置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隔绝夏季外部燥热的空气,同时透明的外壳便于植物进行光合作用。
26.3、外壳上下设有相适配的连接孔和连接杆,通过插接可实现外壳在高度上的扩展,也可通过拆卸使得盆栽呈开放式,便于使用者进行打理,更换土壤,使用者能够根据需要进行灵活调整。
27.4、外壳与水箱采用连接管口进行套接式连接,可手动简单将水箱和外壳分离,通过设置在外壳或水箱侧的密封橡胶垫,保证连接处不会渗漏水滴,同时确保连通器内的气压稳定。
附图说明
28.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29.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顶盖内侧俯视结构示意图;
30.图3是本实用新型外壳插接结构示意图;
31.图4是本实用新型水箱与水槽连接处结构示意图。
32.附图说明:1
‑
顶盖、2
‑
外壳、3
‑
水箱、4
‑
水槽、5
‑
冷却装置、6
‑
连接孔、7
‑
连接杆、8
‑
通气孔、9
‑
通孔、10
‑
第二连接管口、11
‑
第一连接管口、12
‑
密封橡胶垫。
具体实施方式
33.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的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34.实施例1
35.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1提供了一种节能灌溉盆栽装置,如图1所示,包括外壳2、顶盖1、水箱3和水槽4,装置采用透明材料制成,所述顶盖1设在所述外壳2顶部,所述水箱3设在所述外壳2一侧,所述外壳2的底部与所述水箱3底部齐平,所述水槽4分布设置在外壳2内部与所述水箱3连通,所述水槽4的高度低于所述水箱3的高度,需要浇水时,使用者可通过打开顶盖1直接浇水,也可通过向所述水箱3注水,利用连通器原理使得水槽4处的水溢出,达到土壤均匀浸润的效果。
36.本实施例中所述水槽4整体结构与所述外壳2的形状相同,为立方体结构,竖直的管道与水平的管道相互连通,顶部管道上方开口,构成与所述外壳2内部环境相同的水槽,所述水槽4置于土壤中,顶部高于土壤表层,水槽的顶部为环绕在外壳内侧四周或交叉对称分布的结构;
37.所述外壳2外侧设有若干通气孔8,所述通气孔8散乱或均匀分布,本实施例中,所述通气孔8呈散乱式分布,避免封闭时在温度较高的情况下产生对流,带出外壳内部蒸发的水汽;
38.所述外壳外侧中部还设有通孔9,本实施例中所述通孔9设有两个,分别设置在所述外壳相对的两侧,通过设置的滑动的塑料密封门进行滑动开合,实现顶盖在封扣时的通
风透气。
39.本实施例中,所述水箱3与所述外壳2连接为一体结构,在所述顶盖1内侧还设有冷却装置5,所述冷却装置为菱形金属挂件,蒸发的水汽遇所述冷却装置凝结后,低落在土壤中,降低了水分的流失速度。
40.如图3所示,所述外壳2上下设有相适配的连接孔6和连接杆7,可通过连接孔6和连接杆7进行插接实现便捷的扩展和拆卸,本实施例中,最下层的外壳与底座为一体连接结构,避免水分渗漏。
41.实施例2
42.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2提供了一种节能灌溉盆栽装置,如图2所示,基于上述实施例1,所述顶盖1内侧的所述冷却装置为椎体结构,且椎体的尖端部为金属材料制成,椎体结构使蒸发的水汽较少时,能够汇聚滴落,避免水滴附着在所述顶盖1上。
43.实施例3
44.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3提供了一种节能灌溉盆栽装置,如图4所示,基于上述实施例1或实施例2,所述外壳2一侧靠近底部设有第一连接管口11,所述水箱3一侧设有与所述第一连接管口11相适配的第二连接管口10,所述水箱3与所述外壳2通过所述第一连接管口11与所述第二连接管口10连通,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连接管口11与所述第二连接管口10长度相同,且所述第一连接管口11的内直径与所述第二连接管口10外直径相同,连通时,将所述第二连接管口10插入所述第一连接管口11即可,便于安装;
45.所述水箱3或所述外壳2在连接处的外侧设有密封橡胶垫12,所述密封橡胶垫12设在连接管口直径较大的一侧,即在插接连通后,直径较宽的连接管口的开口一端与所述明峰橡胶垫接触,保证使用较长时间后,避免出现缝隙造成水的泄露,同时保证连通器的气压稳定。
46.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或等效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的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win.8miu.com/read-201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