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全装配灌浆式防洪装置的制作方法

专利检索2022-05-10  17



1.本技术涉及防洪工程的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全装配灌浆式防洪装置。


背景技术:

2.洪灾是由于江、河、湖、库水位猛涨,堤坝漫溢或溃决,水流入境而造成的灾害。 洪灾除对农业造成重大灾害外,还会造成工业甚至生命财产的损失,是威胁人类生存的十大自然灾害之一。为了抵抗洪灾,需要在洪灾多发地设置防洪装置。
3.公告号为cn210262916u的中国专利公开了一种全装配灌浆式防洪装置,包括防洪基础和挡板,防洪基础上设有第一连接端,第一连接端上设置有第一连接件;挡板上设有第二连接端,第二连接端上设置有套筒,套筒的开口设于第一连接端的端面上,且套筒用于容纳第一连接件;挡板上在套筒的一侧开设有多个装填孔,装填孔和套筒连通,多个装填孔沿竖直方向间隔设置,挡板的一侧设置有用于装饰挡板的装饰件。安装时,操作者将防洪基础埋设在地下,并将第一连接件与套筒插接配合,然后再自下而上依次通过多个装填孔向套筒内输送混凝土,混凝土凝固后将挡板和防洪基础结合为一体。
4.针对上述中的相关技术,发明人认为,在向套筒内输送混凝土时,由于混凝土具有流动性,因此通过上方的装填孔输送进套筒的混凝土会对套筒中已有的混凝土造成压迫,容易将混凝土从下方的装填孔处挤出,对灌浆操作造成影响。


技术实现要素:

5.相关技术中,混凝土经过上方的装填孔进入套筒时,容易将套筒中已有的混凝土从下方的装填孔中挤出,为了改善这一缺陷,本技术提供一种全装配灌浆式防洪装置。
6.本技术提供的一种全装配灌浆式防洪装置,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得出:
7.一种全装配灌浆式防洪装置,包括地基构件、设于地基构件上方的防洪构件以及用于连接防洪构件和地基构件的连接组件,所述连接组件包括一端埋设于地基构件内的连接杆、埋设在防洪构件内的套筒以及一端与套筒连通的多个灌浆管,所述连接杆远离地基构件的一端穿设进套筒,所述灌浆管远离套筒的一端穿设出防洪构件,多个所述灌浆管沿竖直方向间隔设置,所述灌浆管内壁上转动连接有用于封堵灌浆管的挡板,所述挡板朝向灌浆管端口的一侧设有与灌浆管的内壁固定连接的挡框, 所述挡框用于对挡板进行限位。
8.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安装时,操作者先将地基构件埋设在地下,然后吊起防洪构件,同时调整防洪构件的位置,直到套筒位于连接杆的正上方,然后操作者再向下移动防洪构件,直到将防洪构件放置在地基构件上。此时连接杆穿设进套筒。接着,混凝土按照自下而上的顺序依次经过多个灌浆管进入套筒。当混凝土经过位于上方的灌浆管时,套筒内已有的混凝土向位于下方的灌浆管流动,下方的灌浆管中的挡板在混凝土的推动下朝向远离套管的方向转动,直到与挡框抵触。此后,挡框对挡板进行限位,挡板将下方的灌浆管封堵住,从而使得混凝土不容易经过下方的灌浆管泄漏到防洪构件外,减少了混凝土泄漏对灌浆过程造成影响的可能,提高了灌浆效果。
9.优选的:所述灌浆管远离防洪构件的一端设有弯管,所述弯管的一端与灌浆管连通,另一端朝向背离地面的方向弯曲。
10.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当灌浆结束后,残留在弯管端口处的混凝土沿着弯管的内壁回流到灌浆管内,从而减少了残留的混凝土滴落到防洪构件周围的可能,提高了施工环境的清洁度。
11.优选的:所述弯管远离灌浆管的一端设有漏斗,所述漏斗横截面面积较小的一端与弯管连通。
12.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在灌浆过程中,漏斗增大了承接混凝土的面积,使混凝土不容易溅到弯管外侧,从而进一步提高了施工环境的清洁度。
13.优选的:所述套筒内侧转动设置有搅拌筒,所述防洪构件上设有用于驱动搅拌筒转动的驱动组件,所述搅拌筒的侧壁上开设有多个进料口,所述搅拌筒内侧壁上固定连接有螺旋叶片,所述螺旋叶片的轴心处设有用于供连接杆穿过的通孔。
14.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在灌浆过程中,操作者通过驱动组件带动搅拌筒和螺旋叶片转动,同时混凝土经过进料口流入搅拌筒内侧,螺旋叶片在向下方输送混凝土的同时还起到了搅拌的作用,从而使得混凝土不容易在下落的过程中发生离析,提高了混凝土的均匀度,改善了混凝土的成型质量。
15.优选的:所述防洪构件内在灌浆管远离地基构件的一端开设有空腔,所述驱动组件包括设于搅拌筒外周缘的卡齿、与卡齿啮合的齿轮、与齿轮同轴连接的第一锥齿轮、与第一锥齿轮啮合的第二锥齿轮以及同轴连接在第二锥齿轮上的操作杆,所述齿轮、第一锥齿轮以及第二锥齿轮均转动设置于空腔内,所述操作杆穿设过空腔的腔壁,并与所述防洪构件转动连接。
16.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当需要转动搅拌筒时,操作者转动操作杆,操作杆通过第二锥齿轮带动第一锥齿轮和齿轮同时转动,齿轮通过卡齿带动搅拌筒和螺旋叶片转动。在操作过程中,操作者只需在空腔外转动操作杆即可带动搅拌筒转动,从而提高了操作的便捷度。
17.优选的:所述操作杆远离空腔的一端通过连接件连接有曲柄,所述曲柄沿操作杆的径向设置。
18.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工作时,操作者转动曲柄,曲柄通过操作杆带动搅拌筒转动,曲柄与操作杆之间形成杠杆结构,使得操作者转动搅拌筒时所需的力减小,因此操作者在操作时更加省力,减少了混凝土的阻力对操作造成阻碍的可能。
19.优选的:所述连接件包括多边形块以及螺杆,所述操作杆的端面上开设有多边形槽,所述多边形块与多边形槽插接配合,所述螺杆沿操作杆的径向穿设进操作杆,并与所述操作杆螺纹连接,所述螺杆穿设进操作杆的一端与多边形块的一侧抵触。
20.通过上述技术方案,施工时,操作者将多边形块插接在多边形槽内,再转动螺杆,直到螺杆与多边形块抵触,即可通过螺杆和多边形槽的槽壁对多边形块进行限位,从而实现了对曲柄的安装。当施工结束后,操作者解除螺杆与操作杆之间的螺纹连接,再将多边形块从多边形槽中取出,即可实现对曲柄的回收。
21.优选的:所述挡框背离挡板的一侧设为倾斜面,所述倾斜面朝向背离挡板的一侧倾斜,所述挡框在倾斜面处的口径朝向沿远离挡板的方向逐渐增大。
22.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在灌浆过程中,朝向套筒流动的混凝土在经过挡框时沿挡框
的倾斜面爬升,直到越过挡框。倾斜面对混凝土起到了引导作用,使得混凝土不容易在挡框处聚集,从而提高了灌浆时的顺畅度。
23.综上所述,本技术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有益技术效果:
24.1.在施工过程中,当混凝土经过位于上方的灌浆管进入套筒时,挡框对位于下方的灌浆管中的挡板进行限位,挡板将位于下方的灌浆管封堵住,从而使得混凝土不容易从下方的灌浆管中泄漏到防洪构件外,减少了混凝土泄漏对灌浆过程造成影响的可能;
25.2.灌浆时,操作者通过驱动组件转动搅拌筒和螺旋叶片,从而在输送混凝土的同时实现了对混凝土的搅拌,提高了混凝土的均匀度,减少了混凝土发生离析的可能,改善了混凝土的成型质量。
附图说明
26.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的一种全装配灌浆式防洪装置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27.图2是本技术实施例用于展示空腔的结构示意图。
28.图3是图2中a部的放大图。
29.图4是图2中b部的放大图。
30.图5是本技术实施例用于展示多边形块与多边形槽的结构示意图。
31.附图标记:1、地基构件;2、防洪构件;3、连接组件;31、连接杆;32、套筒;33、灌浆管;4、驱动组件;41、卡齿;42、齿轮;43、第一锥齿轮;44、第二锥齿轮;45、操作杆;5、漏斗;6、挡板;7、挡框;8、倾斜面;9、搅拌筒;10、进料口;11、螺旋叶片;12、通孔;13、弯管;14、空腔;15、曲柄;16、把手;17、多边形槽;18、多边形块;19、螺杆。
具体实施方式
32.以下结合附图1

5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33.本技术实施例公开了一种全装配灌浆式防洪装置。参照图1和图2,全装配灌浆式防洪装置包括地基构件1、防洪构件2以及三组连接组件3,地基构件1埋设于地下,防洪构件2设于地基构件1上方,连接组件3设于地基构件1与防洪构件2之间,且三组连接组件3间隔设置。施工时,操作者在连接组件3的辅助下向地基构件1与防洪构件2之间输送混凝土,从而实现对地基构件1与防洪构件2的连接。
34.参照图1和图2,一组连接组件3包括连接杆31、套筒32以及两个灌浆管33,连接杆31垂直于地基构件1的端面,套筒32埋设于防洪构件2内,且套筒32的端面与防洪构件2的端面平齐;连接杆31的一端埋设于地基构件1内,另一端穿设进套筒32,套筒32与连接杆31同轴设置。两个灌浆管33均埋设于防洪构件2内,且设于套筒32的同一侧,两个灌浆管33沿套筒32的轴向间隔设置。灌浆管33的一端与套筒32连通,另一端沿套筒32的轴向穿设出防洪构件2,灌浆管33穿设出防洪构件2的一端固定连接有弯管13,弯管13远离灌浆管33的一端朝向远离地面的方向弯曲,且弯管13远离灌浆管33的一端固定连接有漏斗5,漏斗5的一端与灌浆管33连通,且漏斗5的口径自上而下逐渐减小。在施工过程中,漏斗5能够增大承接混凝土的面积,减少混凝土向四周飞溅的可能,弯管13则对残留的混凝土进行阻挡,使灌浆之后残留在端口处的混凝土不容易滴落,从而提高了施工环境的清洁度。
35.参照图2和图3,灌浆管33的内壁上转动连接有挡板6,挡板6背离套筒32的一侧设
置有挡框7,挡框7与灌浆管33的内壁固定连接,挡板6将灌浆管33封堵住,挡框7对挡板6进行限位。挡框7背离挡板6的一侧设置为倾斜面8。倾斜面8朝向靠近弯管13的一侧倾斜,且挡框7在倾斜面8处的口径沿靠近套筒32的方向逐渐减小,倾斜面8远离挡板6的一端与灌浆管33的内壁相交。
36.参照图2和图3,施工时,混凝土先流入位于下方的灌浆管33,并朝向套筒32流动。在经过挡框7时,混凝土沿倾斜面8爬升,直到越过挡框7。越过挡框7后,混凝土推动挡板6,使挡板6发生转动并解除对灌浆管33的封堵,然后混凝土进入套筒32内套管内的混凝土积累到位于下方的灌浆管33所在的高度后,混凝土停止进入位于下方的灌浆管33,并开始经过位于上方的灌浆管33进入套筒32内。此时,套筒32内已有的混凝土受到挤压,朝向位于下方的灌浆管33流动。在位于下方的灌浆管33中,挡板6在混凝土的推动下朝向远离套筒32的方向转动,直到与挡框7抵触。此后,挡框7对挡板6进行限位,挡板6对灌浆管33进行封堵,从而使混凝土经过不容易位于下方的灌浆管33泄漏到防洪构件2外,减少了混凝土泄漏对灌浆过程造成影响的可能,维持了灌浆效果的稳定性。在混凝土通过灌浆管33进入套筒32时,倾斜面8对混凝土进行引导,从而减少了混凝土堆积在挡框7处的可能,提高了灌浆过程的顺畅性。
37.参照图2和图4,套筒32的内侧壁上转动连接有搅拌筒9,搅拌筒9的侧壁上开设有多个进料口10,以便于使混凝土流入搅拌筒9内。搅拌筒9的内壁上固定连接有螺旋叶片11,螺旋叶片11的轴心处开设有通孔12,连接杆31穿设过通孔12。防洪构件2内在套筒32顶端周围开设有空腔14,搅拌筒9的一端与套筒32的一端均穿设进空腔14,防洪构件2上设有驱动组件4,驱动组件4包括卡齿41、齿轮42、第一锥齿轮43、第二锥齿轮44以及操作杆45,卡齿41沿搅拌筒9的外周缘设置,且设于搅拌筒9远离地基构件1的一端。齿轮42和第一锥齿轮43均通过连接柱与空腔14的腔壁转动连接,齿轮42与卡齿41啮合,第一锥齿轮43与卡齿41同轴连接,第二锥齿轮44与第一锥齿轮43啮合,操作杆45与第二锥齿轮44同轴设置并固定连接,操作杆45远离第二锥齿轮44的一端穿设过空腔14的腔壁,并伸到防洪构件2外侧,且操作杆45与防洪构件2转动连接。
38.参照图2和图5,操作杆45远离防洪构件2的一端设有曲柄15,曲柄15远离操作杆45的一端固定连接把手16。操作杆45的端面上开设有多边形槽17,曲柄15的端面上设有多边形块18,多边形块18的横截面为矩形,并与多边形槽17插接配合,操作杆45上沿径向穿设并螺纹连接有螺杆,螺杆的一端穿设过多边形槽17的槽壁,并与多边形块18抵触。当需要更换曲柄15时,操作者转动螺栓,使螺栓解除对多边形块18的限位,然后操作者在将多边形块18从多边形槽17内取出,再按照同样的方式将另一个曲柄15安装在操作杆45上,即可完成对曲柄15的更换。按照同样的方式,施工结束后,操作者也能够对曲柄15进行回收,从而减少了对曲柄15的浪费。
39.参照图2和图4,施工时,操作者手持把手16并转动曲柄15,曲柄15带动操作杆45转动,操作杆45带动第二锥齿轮44转动,第二锥齿轮44通过第一锥齿轮43带动齿轮42转动,齿轮42通过卡齿41带动搅拌筒9和螺旋叶片11转动。螺旋叶片11在转动时自上而下输送混凝土,同时对混凝土进行搅拌。通过曲柄15的设置,曲柄15与操作杆45之间形成杠杆结构,从而使操作更加省力,借助操作杆45,操作者在空腔14外即可实现对搅拌筒9与螺旋叶片11的操作,提高了操作的便捷度。通过螺旋叶片11的搅拌,混凝土的均匀度得到提高,从而减少
了混凝土发生离析的可能,提高了混凝土的成型质量。
40.本技术实施例一种全装配灌浆式防洪装置的实施原理为: 施工时,操作者先将地基构件1埋设在地下,然后通过吊装的方式将防洪构件2移动到地基构件1上方,并使得连接杆31对准螺旋叶片11中央的通孔12。接着,操作者放下防洪构件2,直到防洪构件2底端与地基构件1顶端抵触。然后,混凝土按照自下而上的顺序依次经过两个灌浆管33朝向套筒32流动,并经过进料口10进入搅拌筒9内。当混凝土经过位于上方的灌浆管33进入套筒32时,挡框7对挡板6进行限位,挡板6将位于下方的灌浆管33封堵住,从而减少了混凝土发生泄漏的可能,提高了灌浆效果。在向套筒32内输送混凝土时,操作者通过驱动组件4带动搅拌筒9和螺旋叶片11转动,从而对混凝土进行输送以及搅拌,增加混凝土的均匀度,提高了混凝土的成型性能。混凝土硬化后,即完成对防洪构件2和地基构件1的连接。
41.本具体实施例仅仅是对本技术的解释,其并不是对本技术的限制,本领域技术人员在阅读完本说明书后可以根据需要对本实施例做出没有创造性贡献的修改,但只要在本技术的权利要求范围内都受到专利法的保护。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win.8miu.com/read-200305.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