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连接结构及移动电源的制作方法

专利检索2022-05-10  26



1.本实用新型涉及移动电源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连接结构及移动电源。


背景技术:

2.现有技术中移动电源的连接结构均采用pogo pin形式,其中,pogo pin焊接在移动电源内的印刷电路板(pcb)上,且pogo pin同时穿过移动电源的外壳外露,并充当与外部电源装置接触的充电接触位置。上述结构中,pogo pin部分相对塑胶外壳可滑动,即pogo pin与塑胶外壳的配合部分存在间隙,如此导致在遇水的情况下,存在水从上述间隙流入移动电源内,进而导致移动电源内部结构产生漏电或短路等问题,影响移动电源的使用。


技术实现要素:

3.基于此,有必要提供一种能够满足防水要求的连接结构及移动电源。
4.为达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连接结构,用于电性连接移动电源本体与外部电源装置,所述移动电源本体包括壳体及位于所述壳体内部的电芯组件,所述连接结构包括:
5.第一导电件,所述第一导电件通过镶件注塑工艺固定于所述壳体内;且所述第一导电件的一端位于所述壳体内,所述第一导电件的另一端伸出至所述壳体外,并用于与所述外部电源装置接触电连接;及
6.第二导电件,设置于所述壳体内,所述第二导电件的一端与所述第一导电件位于所述壳体内的一端接触电连接,所述第二导电件远离所述第一导电件的一端与所述电芯组件电连接。
7.优选地,所述壳体具有安装侧壁,所述第一导电件经所述安装侧壁伸出至所述壳体外,且所述第一导电件通过镶件注塑工艺固定于所述安装侧壁内。
8.优选地,所述第一导电件位于所述壳体外的一端具有第一平面,所述第一平面用于与所述外部电源装置接触电连接。
9.优选地,所述壳体位于所述第一导电件附近的外侧壁上设置有第二平面,所述第一平面与所述第二平面位于同一平面内。
10.优选地,所述第二导电件包括相连接的第一导电部和第二导电部,且所述第一导电部与所述第二导电部之间呈第一预设角度设置,所述第一导电部远离所述第二导电部的一端与所述电芯组件电连接,所述第一导电部与所述第二导电部的连接处形成有折弯部,所述折弯部与所述第一导电件接触电连接。
11.优选地,所述第二导电件还包括第三导电部,所述第三导电部的一端与所述第二导电部远离所述第一导电部的一端连接,且所述第二导电部与所述第三导电部之间呈第二预设角度设置。
12.优选地,所述第一导电件和所述第二导电件均包括多个,多个所述第一导电件以及多个所述第二导电件相对于所述壳体间隔排布,各个所述第二导电件与各个所述第一导
电件分别一一对应,每个所述第二导电件远离所述第一导电件的一端均与所述电芯组件电连接,每个所述第一导电件远离所述第二导电件的一端均与所述外部电源装置接触电连接。
13.优选地,所述连接结构还包括第三导电件,所述第三导电件设置于所述壳体内,每个所述第二导电件远离所述第一导电件的一端均与所述第三导电件电连接,所述第三导电件与所述电芯组件电连接。
14.优选地,所述第一导电件的外侧壁上设有抗氧化层。
15.为达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移动电源,包括如上述任意一项所述的连接结构;及
16.移动电源本体,所述移动电源本体包括壳体及位于所述壳体内部的电芯组件。
17.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区别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连接结构,其中,第一导电件与壳体一体注塑成型,以使第一导电件与壳体的配合部分无间隙,如此能够克服现有技术中采用pogo pin与外壳配合时二者的配合部分存在间隙,导致在遇水的情况下存在水从上述间隙流入移动电源内,进而导致移动电源内部结构产生漏电或短路的技术问题,防水效果好;在此基础上,第一导电件的一端位于壳体内,第一导电件的另一端伸出至壳体外,以充当与外部电源装置接触的电连接位置,第二导电件设置于壳体内,第二导电件的一端与第一导电件远离外部电源装置的一端接触电连接,第二导电件远离第一导电件的一端与电芯组件电连接,如此,可实现外部电源装置、第一导电件、第二导电件及电芯组件之间的电流导通,从而能够实现外部电源装置给移动电源本体的电芯组件的充电。
附图说明
18.构成本技术的一部分的说明书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19.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种连接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20.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种连接结构的侧视图;
21.图3为本实用新型中弹片的结构示意图。
22.其中,10

连接结构、11

第一导电件、111

第一平面、12

第二导电件、121

第一导电部、122

第二导电部、123

第三导电部、124

折弯部、13

第三导电件、20

移动电源本体、21

壳体、211

安装侧壁、212

第二平面、22

电路板。
具体实施方式
23.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24.请参阅图1,本实用新型一较佳实施方式的连接结构10,用于电性连接移动电源本体20与外部电源装置,以实现外部电源装置给移动电源本体20的充电;移动电源本体20包括壳体21及位于壳体21内部的电芯组件,连接结构10包括第一导电件11及第二导电件12,
第一导电件11通过镶件注塑工艺固定于壳体21内;且第一导电件11的一端位于壳体21内,第一导电件11的另一端伸出至壳体21外,并用于与外部电源装置接触电连接;第二导电件12设置于壳体21内,第二导电件12的一端与第一导电件11位于壳体21内的一端接触电连接,第二导电件12远离第一导电件11的一端与电芯组件电连接。
25.本实施例中,第一导电件11与壳体21之间通过镶件注塑工艺一体注塑成型,以使第一导电件11与壳体21的配合部分无间隙,如此能够克服现有技术中采用pogo pin与外壳配合时二者的配合部分存在间隙,导致在遇水的情况下存在水从上述间隙流入移动电源内,进而导致移动电源内部结构产生漏电或短路的技术问题,防水效果好;在此基础上,第一导电件11的一端位于壳体21内,第一导电件11的另一端伸出至壳体21外,以充当与外部电源装置接触的电连接位置,第二导电件12设置于壳体21内,第二导电件12的一端与第一导电件11位于壳体21内的一端接触电连接,第二导电件12远离第一导电件11的一端与电芯组件电连接,如此,可实现外部电源装置、第一导电件11、第二导电件12及电芯组件之间的电流导通,从而能够实现外部电源装置给移动电源本体20的电芯组件的充电。
26.进一步地,本实施例中,请参阅图1,电芯组件包括电路板22及与上述电路板22电连接的电芯,第二导电件12远离第一导电件11的一端与电路板22电连接。
27.具体地,本实施例中,上述电路板22为印刷电路板(pcb)。
28.一实施例中,请参阅图1和图2,壳体21具有安装侧壁211,第一导电件11经安装侧壁211伸出至壳体21外,且第一导电件11通过镶件注塑工艺固定于安装侧壁211内。
29.进一步地,在本实施例中,在壳体21注塑成型的过程中,可将第一导电件11通过镶件注塑工艺固定于壳体21的安装侧壁211内,即壳体21与第一导电件11一体注塑成型,如此,易于实现壳体21的安装侧壁211与第一导电件11的无间隙配合,且可使得成型后的产品外观良好,利于生产。更进一步地,第一导电件11外侧面设有防滑部,上述防滑部可避免第一导电件11相对壳体21的安装侧壁211滑动,提高了第一导电件11与壳体21的安装侧壁211之间配合的稳定性。具体地,上述防滑部采用滚花工艺处理制成。
30.进一步地,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导电件11为铜柱。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导电件11也可由其他导电性能好的材料制成。
31.一实施例中,第一导电件11的外侧壁上设有抗氧化层,以防止第一导电件11的外侧壁氧化后导电性能降低。优选地,第一导电件11的外侧壁上渡金。
32.一实施例中,请参阅图1,第一导电件11位于壳体21外的一端具有第一平面111,第一平面111用于与外部电源装置接触电连接。
33.具体地,现有技术中的pogo pin其用于与外部电源装置电接触的部分为圆弧状结构,上述圆弧状结构的pogo pin在长时间使用过程中可能存在与外部电源装置接触失效导致充电失效的情况;本技术中,第一导电件11位于壳体21外的一端具有第一平面111,上述第一平面111用于充当与外部电源装置的接触电连接位置,如此增大了与外部电源装置的接触面积,提高了充电稳定性,克服了现有技术中pogo pin的圆弧状结构在长时间使用过程中可能存在与外部电源装置接触失效的技术问题。
34.一实施例中,请参阅图1,壳体21位于第一导电件11附近的外侧壁上设置有第二平面212,第一平面111与第二平面212位于同一平面内。在本实施例中,第二平面212为安装侧壁211的外表面。
35.具体地,现有技术中的pogo pin穿过移动电源的外壳外露,上述结构导致现有技术中的移动电源外观较差。本技术中,第一导电件11的第一平面111与壳体21位于第一导电件11附近的外侧壁上的第二平面212位于同一平面内,具有较好的高度一致性,如此加工得到的包括本实施例上述结构的移动电源外观较好。
36.一实施例中,请参阅图2和图3,第二导电件12包括相连接的第一导电部121和第二导电部122,且第一导电部121与第二导电部122之间呈第一预设角度设置,第一导电部121远离第二导电部122的一端与电芯组件电连接,第一导电部121与第二导电部122的连接处形成有折弯部124,折弯部124与第一导电件11接触电连接,以实现第二导电件12与第一导电件11的接触电连接,上述第一导电件11通过与第二导电件12的折弯部124接触电连接的形式能够增大第二导电件12与第一导电件11的接触面积,进一步提高第二导电件12与第一导电件11之间接触电连接的稳定性,即提高了外部电源装置、第一导电件11、第二导电件12及电芯组件之间的电流导通的稳定性。优选地,在本实施例中,上述第一预设角度大于45
°
。具体地,第一导电部121远离第二导电部122的一端与电路板22电连接。
37.进一步地,在本实施例中,请参阅图3,第二导电件12还包括第三导电部123,第三导电部123的一端与第二导电部122远离第一导电部121的一端连接,且第二导电部122与第三导电部123之间呈第二预设角度设置。
38.进一步地,在本实施例中,第二导电件12大致呈u型;具体地,本实施例中的第二导电件12可以由一段导电件在两处位置进行折弯后形成。
39.一实施例中,请参阅图2,折弯部124与第一导电件11紧密接触,以保证第二导电件12与第一导电件11之间接触面积足够大,进而以保证第二导电件12与第一导电件11之间具有稳定的接触电连接。
40.进一步地,在本实施例中,第二导电件12由弹性材料制成,便于对第二导电件12的折弯加工。
41.优选地,第二导电件12为铜片。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二导电件12也可由其他导电性能好的材料制成。
42.一实施例中,请参阅图1,第一导电件11和第二导电件12均包括多个,多个第一导电件11以及多个第二导电件12相对于壳体21间隔排布,各个第二导电件12与各个第一导电件11分别一一对应,每个第二导电件12远离第一导电件11的一端均与电芯组件电连接,每个第一导电件11远离第二导电件12的一端均与外部电源装置接触电连接,如此设置,能够有效提高充电的效率。具体地,每个第二导电件12远离第一导电件11的一端均与电路板22电连接。
43.一实施例中,请参阅图1和图2,连接结构10还包括第三导电件13,第三导电件13设置于壳体21内,每个第二导电件12远离第一导电件11的一端均与第三导电件13电连接,第三导电件13与电芯组件电连接。具体地,第三导电件13与电路板22电连接。如此设置,克服了将多个第二导电件12分别与电路板22进行连接导致效率低下的技术问题,便于加工。
44.进一步地,在本实施例中,第三导电件13可通过焊接的方式与电路板22固定连接。优选地,第三导电件13与印刷电路板22之间通过smt贴片的方式固定连接。smt贴片为表面组装技术(表面贴装技术),通过再流焊或浸焊等方法加以焊接组装的电路装连技术,采用smt贴片的方式能够减少采用焊接方式导致第三导电件13与电路板22发生脱落的风险。在
其他实施例中,第三导电件13也可通过焯接、插孔或平焊锡的方式与电路板22固定连接,具体固定连接的方式不作限定。
45.本实用新型另一较佳实施方式的一种移动电源,包括如上述任意一项实施例的连接结构10及移动电源本体20,移动电源本体20包括壳体21及位于壳体21内部的电芯组件,连接结构10用于实现位于壳体21内部的电芯组件与外部电源装置之间的电性连接,电芯组件包括电路板22及与上述电路板22电连接的电芯,第二导电件12远离第一导电件11的一端与电路板22电连接,如此,可实现外部电源装置、第一导电件11、第二导电件12、电路板22及电芯之间的电流导通,从而能够实现外部电源装置给移动电源本体20的电芯的充电。
46.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连接结构10及包括上述连接结构10的移动电源,克服了现有技术中的移动电源采用pogo pin与外壳配合时二者的配合部分存在间隙,如此导致在遇水的情况下存在水从上述间隙流入移动电源内,进而导致移动电源内部结构产生漏电或短路的技术问题,防水效果更优;其中,第一导电件11与壳体21一体注塑成型,使得制得的移动电源外观良好,且具有较好的高度一致性;同时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连接结构10克服了现有技术中采用pogo pin可能存在的卡pin、烧弹簧等现象导致的充电失效等产品性能不稳定的技术问题,无潜在充电失效风险,可靠性更强,且利于自动化装配生产。
47.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示意性的具体实施方式,并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的范围。任何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构思和原则的前提下所作出的等同变化与修改,均应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而且需要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的各组成部分并不仅限于上述整体应用,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书中描述的各技术特征可以根据实际需要选择一项单独采用或选择多项组合起来使用,因此,本实用新型理所当然地涵盖了与本案发明点有关的其它组合及具体应用。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win.8miu.com/read-20015.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