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水冷式散热装置的组件,特别是指一种具有疏密鳍片的水冷头的创新结构。
背景技术:
2.包括电子装置在内的各种易产生大量热能的设备,可利用水冷式散热装置,使电子设备散热降温,水冷头是所述的水冷式散热装置的组件,水冷头包括一壳体、一输入管及一输出管,其中壳体具有一底板及一顶板,底板及顶板相对,壳体的内部形成一容置空间,输入管及输出管分别连通容置空间,据使冷却水流动通过容置空间,一第一鳍片组及一第二鳍片组上下相对状配置于容置空间,第一鳍片组由数片第一鳍片间隔排列组成,第二鳍片组由数片第二鳍片间隔排列组成,各第一鳍片分别与底板相接,各第二鳍片分别与顶板相接,第一鳍片的厚度大于第二鳍片的厚度,各第一鳍片的配置密度小于各第二鳍片的配置密度。
3.水冷头设置于一热源时,底板与热源贴靠,热能通过底板传递于第一鳍片组,并进一步利用第一鳍片组将热能传递于第二鳍片组,冷却水通过输入管进入容置空间,冷却水接触第一鳍片组及第二鳍片组形成热交换,冷却水吸收热能后通过输出管离开容置空间,离开容置空间的冷却水可利用水冷式散热装置的其他散热组件(例如:冷却风扇)对外释放热能。
4.此种结构形态于实际使用经验中发现仍存在下述的问题点:水冷头利用底板吸收热源的热能,而第一鳍片组及一第二鳍片组上下相对,且第一鳍片组与底板相接,第二鳍片组与顶板相接,底板吸收的热能必需通过第一鳍片组间接传递至第二鳍片组,而热能通过第一鳍片组时,冷却水与第一鳍片组形成热交换,使得传递至第二鳍片组的热能减少,第二鳍片组所能产生的散热作用低,水冷头的整体散热效率低。
技术实现要素:
5.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具有疏密鳍片的水冷头。
6.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加技术方案:
7.一种具有疏密鳍片的水冷头,包括:
8.一主体,主体的内部形成一容室,主体具有一第一板部及一第二板部,第一板部及第二板部彼此相对,容室位于第一板部及第二板部之间,主体形成一入水道及一出水道,入水道及出水道分别连通容室,据使冷却水通过入水道进入容室,并通过出水道离开容室;
9.一第一鳍片组,第一鳍片组配置于容室,第一鳍片组主要由数片第一鳍片间隔排列组成,且第一鳍片组与第一板部相接,据此吸收及导引第一板部的热能,各第一鳍片分隔容室形成数个第一流道;以及
10.一第二鳍片组,第二鳍片组配置于容室,第二鳍片组主要由数片第二鳍片间隔排列组成,且第二鳍片组与第一板部相接,据此吸收及导引第一板部的热能,各第二鳍片分隔
容室形成数个第二流道;
11.其中第一鳍片组邻近入水道,第二鳍片组位于第一鳍片组及出水道之间,容室于第一鳍片组及第二鳍片组之间形成一连通区,连通区连通各第一流道及各第二流道,据使冷却水通过入水道进入容室,并依序通过各第一流道、连通区、各第二流道及出水道离开容室;
12.第一鳍片的厚度大于第二鳍片的厚度,且各第一鳍片的表面积总合小于各第二鳍片的表面积总合。
13.藉此创新结构形态与技术特征,使本实用新型对照先前技术而言,可提高整体散热效率,达到实用的进步性。
附图说明
14.图1是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的立体图。
15.图2是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的剖视图。
16.图3是图2的3
‑
3剖视图。
17.图4是图3的部分放大图。
18.图5是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的第一鳍片组的立体图。
19.图6是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的第二鳍片组的立体图。
20.图7是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的一种使用状态的剖视示意图。
21.图8是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的另一种使用状态的剖视示意图。
22.图9是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的又一种使用状态的剖视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23.图式例示本实用新型具有疏密鳍片的水冷头的较佳实施例,惟此等实施例仅供说明的用,在专利申请上并不受此结构的限制。
24.如图1至图9所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包括一主体10、一第一鳍片组20及一第二鳍片组30,其中主体10的内部形成一容室40,主体10具有一第一板部12及一第二板部14,第一板部12及第二板部14彼此相对,且容室40位于第一板部12及第二板部14之间,第一板部12用于贴靠一热源92,据此吸收并传导热源92的热能,热源92可以是处理器、运算器或其他产生热能的设备或均温板,前述所列举的热源92的具体例,不能作为解释本实用新型用途的限制,主体10形成一入水道16及一出水道18,入水道16及出水道18分别连通容室40,据使冷却水94通过入水道16进入容室40,并通过出水道18离开容室40。
25.第一鳍片组20及第二鳍片组30分别配置于容室40,第一鳍片组20及第二鳍片组30分别与第一板部12相接,据使第一鳍片组20及第二鳍片组30分别吸收及导引第一板部12的热能,第一鳍片组20主要由数片第一鳍片22间隔排列组成,且各第一鳍片22分别立向设于第一板部12及第二板部14之间,各第一鳍片22分隔容室40形成数个第一流道42,第二鳍片组30主要由数片第二鳍片32间隔排列组成,且各第二鳍片32分别立向设于第一板部12及第二板部14之间,各第二鳍片32分隔容室40形成数个第二流道44。
26.第一鳍片组20邻近入水道16,第二鳍片组30位于第一鳍片组20及出水道18之间,容室40于第一鳍片组20及第二鳍片组30之间形成一连通区46,连通区46连通各第一流道42
及各第二流道44,据使冷却水94通过入水道16进入容室40,并依序通过各第一流道42、连通区46、各第二流道44及出水道18离开容室40。
27.第一鳍片22的厚度t1大于第二鳍片32的厚度t2,且各第一鳍片22的表面积总合小于各第二鳍片32的表面积总合。
28.通过上述结构组成形态与技术特征,兹就较佳实施例的使用作动情形说明如下:如图7至图9所示,第一板部12贴靠热源92,热能由热源92传递至第一板部12,第一板部12进一步将热能传递至第一鳍片组20及第二鳍片组30,冷却水94依序流动通过各第一流道42及各第二流道44,各第一鳍片22及各第二鳍片32分别与冷却水94形成热交换现象,冷却水94升温,升温后的冷却水94通过出水道18离开容室40,第一鳍片组20及第二鳍片组30得以分别持续地吸收热源92通过第一板部12传递而来的热能,并对冷却水94传递热能,依据主体10于立体空间的设置姿态的不同,冷却水94通过容室40时,冷却水94可接触第一板部12未接触第一鳍片组20及第二鳍片组30的部分,此时,冷却水94亦得与第一板部12形成热交换,从而吸收热源92通过第一板部12传递而来的热能。
29.较佳实施例利用第一鳍片组20及第二鳍片组30分别与第一板部12相接,使得热能通过第一板部12分别向第一鳍片组20及第二鳍片组30传递,相较于先前技术,热能由热源92传递至第二鳍片组30的中间媒介减少,第二鳍片组30得以充份发挥传递热能的作用,提高整体散热效率。
30.冷却水94通过第一鳍片组20时,冷却水94与第一鳍片组20热交换而升温,冷却水94后续通过第二鳍片组30时,由于各第二鳍片32的表面积总合大于各第一鳍片22的表面积总合,使得各第二鳍片32与冷却水94之间的热交换作用得以保持,降低冷却水94升温的影响,亦可提高整体散热效率。
31.沿着冷却水94通过容室40的流动方向,相对于第二鳍片组30而言,第一鳍片组20位于上游,配合连通区46的形成,冷却水94通过各第一流道42汇流进入连通区46,再由连通区46分流进入各第二流道44,分别通过各第一流道42的冷却水94在连通区46混合,避免部分的冷却水94形成相对高温状态进入各第二流道44形成热交换效率降低的现象,连通区46的形成,亦可使冷却水94均衡地分配进入各第二流道44,提高冷却水94的流动顺畅度,避免部分的第二流道44形成局部高压或局部低压。
32.冷却水94不限于仅能是水,冷却水94可以是水、流动性良好的液态冷却剂或冷却剂与水的混合物。
33.第一板部12面向容室40的一侧为第一表面122,第一鳍片组20及第二鳍片组30分别与第一表面122密接,第一板部12具有一吸热侧124,吸热侧124及第一表面122沿着第一板部12的厚度方向相对,据使第一板部12通过吸热侧124接触热源92,并向第一鳍片组20及第二鳍片组30传递热源92的热能。
34.定义各第一流道42的容积总合为σv1,各第二流道44的容积总合为σv2,且σv1趋近于或等于σv2,据使冷却水94平稳地通过第一鳍片组20及第二鳍片组30,进一步而言,较佳实施例中,0.9
·
σv1<σv2<1.1
·
σv1;σv1趋近于或等于σv2,可使得冷却水94流动通过第一鳍片组20的流速趋近于或等于冷却水94通过第二鳍片组30的流速,冷却水94与各第一鳍片22及各第二鳍片32之间的相对摩擦趋近于一致,提高冷却水94的流动顺畅度。
35.第一鳍片组20进一步包括一第一基盘24,第一基盘24与第一表面122密接,各第一
鳍片22分别立设于第一基盘24,第二鳍片组30进一步包括一第二基盘34,第二基盘34与第一表面122密接,各第二鳍片32分别立设于第二基盘34;第一基盘24及第二基盘34分别与第一表面122密接,可提高热能通过第一板部12分别向第一基盘24及第二基盘34传递的可靠度,通过各第一鳍片22分别立设于第一基盘24,可提高第一鳍片组20的设置方便性,通过各第二鳍片32分别立设于第二基盘34,可提高第二鳍片组30的设置方便性。
36.各第一鳍片22及各第二鳍片32的厚度方向与冷却水94的流动方向形成正交关系,定义容室40的宽度方向与各第一鳍片22及各第二鳍片32的厚度方向平行,各第一鳍片22沿着容室40的宽度方向排列配置,各第二鳍片32沿着容室40的宽度方向排列配置,如图3及图4所示,基于第一鳍片22的厚度t1大于第二鳍片32的厚度t2,各第一流道42的宽度w1分别大于各第二流道44的宽度w2,第一鳍片22的数量小于第二鳍片32的数量;所述容室40的宽度方向是指向图3及图4的上方或下方的方向。
37.进一步而言,第二板部14具有一放热侧142,第二板部14面向容室40的一侧为第二表面144,放热侧142及第二表面144沿着第二板部14的厚度方向相对,各第一鳍片22及各第二鳍片32分别抵靠第二表面144,据使各第一鳍片22及各第二鳍片32分别对第二板部14传递热能,并通过放热侧142对外释放热能;各第一鳍片22及各第二鳍片32亦可选择分别连接第二表面144,各第一鳍片22及各第二鳍片32连接第二表面144的手段可以是焊接或黏接或其他可使得各第一鳍片22及第二鳍片32分别与第二板部14结合的手段。
38.各第一鳍片22及各第二鳍片32分别选择抵靠或连接第二表面144,热能得以通过各第一鳍片22及各第二鳍片32传递至第二板部14,热能通过放热侧142对外释放,进一步提高散热效率,如图9所示,放热侧142可视需要设置一散热器96,散热器96可以是均温板或致冷芯片或其他散热装置,亦可选择在放热侧142设置另一个如同较佳实施例所例示的水冷头。
39.各第一鳍片22及各第二鳍片32亦可选择分别与第二表面144接近而不接触或不连接,据此构成图式未绘示的另一实施例,所述另一实施例是基于较佳实施例变化而得。
40.主体10视需要具有一第一管17及一第二管19,其中入水道16延伸于第一管17,出水道18延伸于第二管19,据此,二衔接管98可分别连接第一管17及第二管19,使得冷却水94利用一个衔接管98引流进入入水道16,并利用另一个衔接管98引出吸收了热能的冷却水94。
41.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公开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以所述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win.8miu.com/read-197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