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具有自动脱钩功能的吊具的制作方法

专利检索2022-05-10  27



1.本实用新型涉及吊具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具有自动脱钩功能的吊具。


背景技术:

2.吊具,是指起重机械中吊取重物的装置,吊取成件物品最常用的吊具是吊钩、吊带,其他还有吊环、起重吸盘、夹钳和货叉等,被广泛应用于起重吊装行业中。
3.经检索,中国专利授权号为cn109019307a的专利,公开了一种带保护锁扣的吊具,包括吊环和锁具,所述吊环底面焊接有连接孔,且连接孔之间通过连接螺栓连接有连接件。本发明中,设置了封闭环和锁具,封闭环可沿转动轴进行旋转,并插入锁具中,弹片通过自身弹性推动锁定器向上弹,锯齿与锁定器相互锁定。上述专利中的装置存在以下不足:很多吊具本身都具有锁紧功能,但是不具有自动脱钩的功能,因此,亟需设计一种具有自动脱钩功能的吊具来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点,而提出的一种具有自动脱钩功能的吊具。
5.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
6.一种具有自动脱钩功能的吊具,包括主吊杆,所述主吊杆靠近中间位置的一侧开有调节槽,且调节槽的内壁设置有第一连接组件,第一连接组件的两侧均活动连接有第一夹持板,第一夹持板靠近中间位置的相对一侧之间设置有第二连接组件,第二连接组件的中间位置活动连接有第二夹持板,第二夹持板的底端设置有第三连接组件,第三连接组件的两端活动连接有第二u型架,第二u型架的底部固定连接有夹持箍,所述主吊杆的底端固定连接有第一u型架,且第一u型架的两侧内壁之间与第二夹持板的另一端之间设置有第四连接组件,两个所述第一夹持板的一侧底部之间设置有第五连接组件,且第五连接组件的中间位置活动连接有抵压辊。
7.优选地,其中一个所述第一夹持板靠近底部的一端固定连接有连接片,且连接片的中间位置开有连接孔,第一u型架的一侧外壁底部固定连接有第一销杆,第一销杆的外壁与连接孔的内壁设置有第一弹簧。
8.优选地,两个所述第一夹持板靠近中间位置顶部的一侧内壁之间设置有第六连接组件,且第六连接组件的中间位置活动连接有限定板,第二夹持板靠近中间位置的顶部一侧固定连接有阻挡件,阻挡件的横截面呈三角形,阻挡件的一端外壁与限定板的一端外壁相对应。
9.优选地,所述限定板一侧外壁的一端和第一夹持板靠近顶部的一侧外壁均固定连接有第二销杆,且第二销杆的外壁之间设置有第二弹簧。
10.优选地,所述第一连接组件、第二连接组件、第三连接组件、第四连接组件、第五连接组件和第六连接组件均由销轴和螺帽组成,且销轴的圆周外壁一端均开有外螺纹槽,外
螺纹槽的内壁与螺帽的内壁螺纹连接。
11.优选地,所述第一夹持板的一侧顶部、第一夹持板靠近中间位置的一侧、第一夹持板靠近中间位置顶部的一侧、第一夹持板的一侧底部、第二夹持板的一端、第二u型架的两侧顶部、第二夹持板的另一端和第一u型架的两侧顶部均开有固定孔,且销轴均穿过固定孔的内部。
12.优选地,所述主吊杆的顶端呈圆环形结构,且主吊杆的顶部开有吊孔。
13.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
14.1.通过设置的主吊杆、吊孔、调节槽、第一连接组件、第一夹持板、第二连接组件、第二夹持板、第三连接组件、第二u型架、夹持箍、第一u型架、第四连接组件、第一销杆、连接片、连接孔、第一弹簧、第五连接组件和抵压辊,依次通过第一连接组件、第二连接组件、第三连接组件、第四连接组件和第五连接组件对主吊杆、第一夹持板、第二夹持板、第二u型架和第一u型架进行活动定位连接处理,当进行吊装时,可使得夹持箍插接在吊装物品上,通过吊孔进行吊运处理,当正上方给予主吊杆一定的拉力时,可使得主吊杆底部的部分受到重力的影响向下拉动,此时第一夹持板靠近主吊杆的一端下移,第一夹持板在杠杆原理的作用下使得第二夹持板靠近第一夹持板的一端上移,从而使得抵压辊与夹持箍逐渐靠近,将夹持箍调节入抵压辊的上方,吊装物品的重力将作用在夹持箍的靠近中间处,造成抵压辊的顶部与夹持箍的底部一端形成阻力,便于对物品进行吊装处理,并且,在此过程中,第一弹簧张开,待卸料时,主吊杆上的拉力消失,第一弹簧将在复位的作用下带动第一夹持板和第二夹持板进行复位,从而将抵压辊与夹持箍脱离,便于使得整个吊具形成自动脱钩的效果。
15.2.通过设置的第一夹持板、第二夹持板、第二销杆、第二弹簧、限定板和阻挡件,当进行吊装时,可调节限定板的倾斜角度,使得限定板的一侧与阻挡件的一侧相接触,从而对第一夹持板与第二夹持板之间形成的角度限定,保持第一夹持板与第二夹持板之间稳定性能。
附图说明
16.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具有自动脱钩功能的吊具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17.图2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具有自动脱钩功能的吊具的后视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18.图3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具有自动脱钩功能的吊具的后视剖面结构示意图;
19.图4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具有自动脱钩功能的吊具的销轴和螺帽结构示意图。
20.图中:1主吊杆、2第一夹持板、3调节槽、4第一u型架、5第一销杆、6第一弹簧、7连接片、8抵压辊、9夹持箍、10第二u型架、11第二夹持板、12阻挡件、13限定板、14第二弹簧、15第二销杆、16吊孔、17螺帽、18销轴。
具体实施方式
21.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对本专利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详细地说明。
22.参照图1

4,一种具有自动脱钩功能的吊具,包括主吊杆1,主吊杆1靠近中间位置
的一侧开有调节槽3,且调节槽3的内壁设置有第一连接组件,第一连接组件的两侧均活动连接有第一夹持板2,第一夹持板2靠近中间位置的相对一侧之间设置有第二连接组件,第二连接组件的中间位置活动连接有第二夹持板11,第二夹持板11的底端设置有第三连接组件,第三连接组件的两端活动连接有第二u型架10,第二u型架10的底部焊接有夹持箍9,主吊杆1的底端焊接有第一u型架4,且第一u型架4的两侧内壁之间与第二夹持板11的另一端之间设置有第四连接组件,两个第一夹持板2的一侧底部之间设置有第五连接组件,且第五连接组件的中间位置活动连接有抵压辊8,当正上方给予主吊杆1一定的拉力时,可使得主吊杆1底部的部分受到重力的影响向下拉动,此时第一夹持板2靠近主吊杆1的一端下移,第一夹持板2在杠杆原理的作用下使得第二夹持板11靠近第一夹持板2的一端上移,从而使得抵压辊8与夹持箍9逐渐靠近,将夹持箍9调节入抵压辊8的上方,吊装物品的重力将作用在夹持箍9的靠近中间处,造成抵压辊8的顶部与夹持箍9的底部一端形成阻力,便于对物品进行吊装处理。
23.其中,其中一个第一夹持板2靠近底部的一端焊接有连接片7,且连接片7的中间位置开有连接孔,第一u型架4的一侧外壁底部焊接有第一销杆5,第一销杆5的外壁与连接孔的内壁设置有第一弹簧6,待卸料时,主吊杆1上的拉力消失,第一弹簧6将在复位的作用下带动第一夹持板2和第二夹持板11进行复位,从而将抵压辊8与夹持箍9脱离,便于使得整个吊具形成自动脱钩的效果。
24.其中,两个第一夹持板2靠近中间位置顶部的一侧内壁之间设置有第六连接组件,且第六连接组件的中间位置活动连接有限定板13,第二夹持板11靠近中间位置的顶部一侧焊接有阻挡件12,阻挡件12的横截面呈三角形,阻挡件12的一端外壁与限定板13的一端外壁相对应。
25.其中,限定板13一侧外壁的一端和第一夹持板2靠近顶部的一侧外壁均焊接有第二销杆15,且第二销杆15的外壁之间设置有第二弹簧14,进行吊装时,可调节限定板13的倾斜角度,使得限定板13的一侧与阻挡件12的一侧相接触,从而对第一夹持板2与第二夹持板11之间形成的角度限定,保持第一夹持板2与第二夹持板11之间稳定性能。
26.其中,第一连接组件、第二连接组件、第三连接组件、第四连接组件、第五连接组件和第六连接组件均由销轴18和螺帽17组成,且销轴18的圆周外壁一端均开有外螺纹槽,外螺纹槽的内壁与螺帽17的内壁螺纹连接,通过第一连接组件、第二连接组件、第三连接组件、第四连接组件和第五连接组件以及第六连接组件对主吊杆1、第一夹持板2、第二夹持板11、第二u型架10和第一u型架4以及限定板13进行活动定位连接处理。
27.其中,第一夹持板2的一侧顶部、第一夹持板2靠近中间位置的一侧、第一夹持板2靠近中间位置顶部的一侧、第一夹持板2的一侧底部、第二夹持板11的一端、第二u型架10的两侧顶部、第二夹持板11的另一端和第一u型架4的两侧顶部均开有固定孔,且销轴18均穿过固定孔的内部。
28.其中,主吊杆1的顶端呈圆环形结构,且主吊杆1的顶部开有吊孔16。
29.工作原理:依次通过第一连接组件、第二连接组件、第三连接组件、第四连接组件和第五连接组件对主吊杆1、第一夹持板2、第二夹持板11、第二u型架10和第一u型架4进行活动定位连接处理,当进行吊装时,可使得夹持箍9插接在吊装物品上,通过吊孔16进行吊运处理,当正上方给予主吊杆1一定的拉力时,可使得主吊杆1底部的部分受到重力的影响
向下拉动,此时第一夹持板2靠近主吊杆1的一端下移,第一夹持板2在杠杆原理的作用下使得第二夹持板11靠近第一夹持板2的一端上移,从而使得抵压辊8与夹持箍9逐渐靠近,将夹持箍9调节入抵压辊8的上方,吊装物品的重力将作用在夹持箍9的靠近中间处,造成抵压辊8的顶部与夹持箍9的底部一端形成阻力,便于对物品进行吊装处理,并且,在此过程中,第一弹簧6张开,待卸料时,主吊杆1上的拉力消失,第一弹簧6将在复位的作用下带动第一夹持板2和第二夹持板11进行复位,从而将抵压辊8与夹持箍9脱离,便于使得整个吊具形成自动脱钩的效果,当进行吊装时,可调节限定板13的倾斜角度,使得限定板13的一侧与阻挡件12的一侧相接触,从而对第一夹持板2与第二夹持板11之间形成的角度限定,保持第一夹持板2与第二夹持板11之间稳定性能。
30.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及其实用新型构思加以等同替换或改变,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win.8miu.com/read-19731.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