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顶部破坏开启防伪瓶盖的制作方法

专利检索2022-05-10  30



1.本实用新型涉及瓶盖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顶部破坏开启防伪瓶盖。


背景技术:

2.顶出式瓶盖是一个消费者接受度比较高的产品,传统酒包装都有地域限制,但顶出式瓶盖曾经一夜之间风靡于大江南北,所有酒企不论一线、二线、或三四线都有采用。
3.顶出式瓶盖相对于传统瓶盖的优势在于:
4.1.相对于拧开式瓶盖,它属于一个新的瓶盖门类,有自己的市场占位。
5.2.其开启过程有新颖、趣味性。
6.3.其防伪性能满足酒厂市场防伪需求。
7.4.其成本在酒厂接受范围之内。
8.但很奇怪的现象,在一夜之间,顶出式瓶盖退出市场,
9.其主要问题在于以下几点;
10.1.开启后瓶盖顶出一个灰色小吸管,外观不美观;
11.2.也有整个玻璃瓶头被顶出的,但其外盖表面存在开启牙线的缝隙大,导致整个瓶盖外观粗糙,档次低,开启时点断线受力蹦开,消费体验感不好。
12.3.瓶盖开启顶出采用牙线,这样灰尘易进入瓶盖内;
13.4.因为瓶盖自身结构的原因,倒酒时,尾酒易残留于瓶内。
14.可见,顶出式瓶盖自身具有极强的市场受众,但其自身结构缺陷导致市场萎缩。
15.因此,亟待提供一种新的顶出式瓶盖,以解决现有技术中所存在的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16.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顶部破坏开启防伪瓶盖,以解决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打开后,外盖顶部破坏,无法修复,起到较高的防伪作用,可以有效杜绝假冒伪劣产品。
17.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如下方案:
18.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顶部破坏开启防伪瓶盖,包括瓶盖本体,所述瓶盖本体包括内盖、外盖、盖子中套和盖子内芯,所述盖子中套套于所述盖子内芯上,所述内盖用于封堵所述盖子内芯的顶部开口,所述外盖套于所述盖子中套上;所述外盖的顶部上设置有开启部,所述瓶盖本体打开时,所述盖子内芯破坏所述开启部,并伸出所述外盖。
19.优选的,所述盖子内芯包括内芯底部和瓶头,所述盖子中套套于所述内芯底部上,所述瓶盖本体打开时,所述瓶头伸出所述外盖。
20.优选的,所述外盖的顶部内壁上开设有环形的v型槽,形成所述开启部。
21.优选的,所述v型槽与所述外盖一体注塑成型设置。
22.优选的,所述v型槽处的所述外盖的壁厚为0.3

0.5mm。
23.优选的,所述内盖安装于所述盖子内芯的顶部开口处,所述内盖的顶部设置有锐
利部,用于破坏所述开启部。
24.优选的,所述外盖与所述内盖一体注塑成型设置。
25.优选的,所述v型槽采用刀模模切制成。
26.优选的,所述v型槽处的所述外盖的壁厚为0.15

0.2mm。
27.优选的,所述盖子中套的外壁上设置有方向齿,所述外盖的内壁上设置有与所述方向齿配合的卡齿,所述外盖能够沿所述盖子中套单向旋转。
28.本实用新型相对于现有技术取得了以下有益技术效果:
29.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顶部破坏开启防伪瓶盖,打开后,外盖顶部破坏,无法修复,起到较高的防伪作用,可以有效杜绝假冒伪劣产品。
附图说明
30.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31.图1为实施例一顶部破坏开启防伪瓶盖的结构示意图;
32.图2为盖子内芯的结构示意图;
33.图3为外盖的结构示意图;
34.图4为盖子中套的结构示意图;
35.图5为内盖的结构示意图;
36.图6为实施例二顶部破坏开启防伪瓶盖的结构示意图;
37.图中:100

瓶盖本体、1

外盖、11

防滑齿、12

卡齿、2

内盖、3

盖子中套、31

方向齿、4

盖子内芯、41

内芯底部、42

瓶头、43

外螺纹、5

v型槽、6

、锐利部。
具体实施方式
38.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39.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顶部破坏开启防伪瓶盖,以解决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打开后,外盖顶部破坏,无法修复,起到较高的防伪作用,可以有效杜绝假冒伪劣产品。
40.为使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41.实施例一
42.如图1

5所示,本实施例中的顶部破坏开启防伪瓶盖,包括瓶盖本体100,瓶盖本体100包括内盖2、外盖1、盖子中套3和盖子内芯4。盖子中套3套于盖子内芯4上,其中盖子内芯4包括内芯底部41和瓶头42,瓶头42位于内芯底部41的上方,内芯底部41上设置有凸台,盖子中套3套于内芯底部41的凸台上。内盖2用于封堵盖子内芯4的顶部开口,外盖1套于盖子中套3上,而且瓶头42上设置有外螺纹43,外盖1的侧壁内部对应设置有内螺纹,外盖1与瓶
头42螺纹连接。本实施例外盖1的顶部上设置有开启部,当需要打开瓶盖本体100时,拧动外盖1,盖子内芯4相对于外盖1向上运动,从而破坏开启部,使瓶头42伸出外盖1。
43.本实施例中,在瓶盖本体100打开时,外盖1的顶部被破坏,由于外盖1顶部是一个光滑完美的平面,被破坏时大面积的分裂出顶出部,制假者想要修复外盖1的镀金或油漆完全是不可能,顶出部面积较大标签也无法覆盖,使外盖1无法修复还原,提高防伪性能,可以有效杜绝假冒伪劣产品;而且瓶盖本体100打开时,是整个瓶头42伸出外盖1,相对于现有技术只露出一个灰色吸管,更加美观大气,在产品外观上更有优势;其中,瓶头42采用传统的透明瓶头即可。
44.本实施例中,如图3

4所示,盖子中套3的外壁上设置有方向齿31,外盖1的内壁上设置有与方向齿31配合的卡齿12,外盖1能够沿盖子中套3单向旋转;具体地,方向齿31和卡齿12的横截面均为三角形,外盖1可以相对于盖子中套3正向转动,反向转动时,卡齿12与方向齿31卡紧,无法进行转动。
45.本实施例一直正向转动外盖1(本实施例中正向可以是顺时针方向),打开时继续大力的顺时针扭动外盖1,使盖子内芯4的顶部顶破外盖1正上方,漏出盖子内芯4上的瓶头42,然后打开盖子内芯4上面的内盖2,就可以倒出瓶内液体。
46.其中,在外盖1的侧壁上还设置有一圈防滑齿11,起到防滑作用,方便拧动外盖1。
47.在本实施例中,外盖1的顶部内壁上开设有v型槽5,形成开启部,v型槽5为环形的,在外盖1的顶部内壁上设置有一圈,并靠近外盖1的侧壁设置,保证一个较大的顶出部;设置有v型槽5处的外盖1的壁厚相对于其它位置较薄,形成薄壁部,薄壁部的厚度为0.3

0.5mm,其中,v型槽5与外盖1一体注塑成型设置。
48.在本实施例中,内盖2安装于盖子内芯4的顶部开口处,内盖2的顶部设置有锐利部6,用于破坏开启部;其中锐利部6的形状与v型槽5的形状相匹配,采用三角形结构。
49.本实施例中,旋转外盖1时,锐利部6刺破v型槽5处,打开破坏外盖1,在开启后,外盖1会磨损,锐利部6亦会钝化而不伤手。
50.实施例二
51.本实施例是在实施例一的基础上进行的改进,其改进之处在于:
52.如图6所示,在本实施例中,外盖1与内盖2一体注塑成型设置,v型槽5位于外盖1和内盖2的连接处。其中,v型槽5采用刀模模切技术制成;具体地,将外盖1倒放于机床的模座上,刀模安装于刀座上,通过伸缩臂带动刀座以及刀模下压,刀模在外盖1的顶部内壁上冲压成型精密v型槽。
53.其中,刀模采用日本进口模具刀,pet、pp模切厚度精度误差可以控制在0.02

0.05mm,一个刀模加工数量可达几十万次;而注塑时间长了,模具会集碳影响模具精度,冷模加工与热模具加工都会对工件的精度形成影响,本实施例通过精密模切,解决注塑来形成v型槽5的尺寸精度、厚度误差问题,更能控制外盖1开启品质。
54.在本实施例中,v型槽5处的外盖1的壁厚为0.15

0.2mm,厚度更小,开启时旋转外盖1,瓶头42很轻松的就能顶开外盖1,使消费者具有更顺滑、流畅的开启体验。
55.综上,本实用新型由于采用内盖切割开启方式,或刀模模切出0.15

0.2毫米易损薄壁,这样顶出顺畅,消费体验感更优;开启前,外盖表面没有开启缝隙和联接点设置,使瓶盖本体的外观更加简洁大气;开启后整个透明瓶头露出,比起现有技术只露出一个灰色吸
管,在产品外观上更有优势;外盖表面无孔无缝隙,不漏灰尘,瓶盖卫生安全度高;而且采用传统瓶头,这样倒酒后瓶内不残留酒;瓶盖开启后是无法修复的,具有高防伪性。
56.本实用新型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实用新型的方法及其核心思想;同时,对于本领域的一般技术人员,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思想,在具体实施方式及应用范围上均会有改变之处。综上,本说明书内容不应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win.8miu.com/read-19608.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