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口和航道工程用混凝土免拆模安装结构的制作方法

专利检索2022-05-10  19



1.本技术涉及混凝土施工模具的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港口和航道工程用混凝土免拆模安装结构。


背景技术:

2.目前,随着水上运输的发展,港口和航道的建筑规模越来越大,这也导致了港口和航道工程中使用的混凝土构件逐步增大、增高。而大构件混凝土施工时通常需要分层或分段浇筑,因此需要在施工缝留设处提前支设模板。
3.通常在施工缝处采用木方或者木模板进行支模,但是由于施工缝内部通常空间狭小,常常导致支模困难、模板固定困难以及支模质量较差等情况出现。
4.针对上述中的相关技术,发明人认为由于施工缝处支模难度高,存在支模效率较低的缺陷。


技术实现要素:

5.为了提升支模效率,本技术提供一种港口和航道工程用混凝土免拆模安装结构。
6.本技术提供的港口和航道工程用混凝土免拆模安装结构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7.港口和航道工程用混凝土免拆模安装结构,包括支撑桁架和免拆网层,所述免拆网层设置在支撑桁架靠近待浇筑混凝土一侧,所述免拆网层包括叠设的承压网和防漏网,所述承压网设置在靠近支撑桁架一侧。
8.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采用免拆网层作为模板,通过防漏网在混凝土浇筑时对混凝土进行阻隔,起到防止漏浆的作用,通过支撑桁架和承压网配合对防漏网进行固定、支撑,通过支撑桁架、承压网和防漏网形成一个整体,具有很好的稳定性;支模时只需将承压网和防漏网依次绑扎到支撑桁架上即可,降低了支模难度,提升了支模效率,而且由于承压网和防漏网易弯曲、易成型,因此能够适应各种异型施工缝的支模安装,方便实用。
9.而且整体制作安装简单快捷,使用完成后无需拆除,且能够在施工风缝处形成粗糙表面,为下次混凝土灌注形成了较为理想的接合面,无需进行人工凿除和打毛处理,不仅能够大幅节约人工,而且减少了操作人员后期在狭小施工缝中的施工时间,提高了作业人员的作业安全性。同时,作业过程中无需使用木模板及木模板附属耗材,节能环保,而且有助于作业区内保持干净整洁。
10.可选的,所述承压网设置为不锈钢编织网,所述承压网网孔孔径不大于2目。
11.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采用孔径不大于2目的不锈钢编织网作为承压网,为防漏网提供足够的支撑力和抗变形作用,降低防漏网承受不了混凝土侧压力而产生鼓包甚至跑模现象发生的可能性,提升支模质量。
12.可选的,所述防漏网设置为密目钢纱网,所述防漏网网孔孔径不大于6目。
13.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采用孔径不大于6目的密目钢纱网作为防漏网,降低混凝土浇筑到初凝这段时间内发生漏浆的可能性,进而降低成型混凝土出现孔洞的可能性,使
得支模质量较高。
14.可选的,所述承压网或防漏网均通过若干网片拼接组成,相邻所述网片拼接处重叠搭接,且搭接宽度不小于150mm。
15.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采用的拼接构造方式,降低了对承压网和防漏网原料尺寸规格的要求;采用的搭接宽度,有助于提高搭接处强度,降低搭接处发生漏浆现象的可能性。
16.可选的,所述免拆网层边缘与支撑桁架的间距不小于50mm。
17.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使得免拆网层边缘接缝超出支撑桁架50mm以上,降低了免拆网层边缘接缝处漏浆的可能性,提升了支模质量。
18.可选的,还包括内拉条,所述内拉条与所述支撑桁架固接,用于对所述支撑桁架加固。
19.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内拉条对支撑桁架进行内拉加固,提升模板结构整体强度和刚度。
20.可选的,所述免拆网层底部设置有多个开口,所述开口用于供底板结构钢筋嵌入。
21.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设计的开口,使得免拆网层能够对底板结构钢筋进行包裹,提升了支模密封性,降低了免拆网层与底板结构钢筋接触处发生漏浆的可能性,提高了支模质量。
22.可选的,所述免拆网层上开设有用于供二期混凝土预埋筋插入的插口。
23.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开设的插口,便于二期混凝土预埋筋插入,方便二期混凝土施工。
24.综上所述,本技术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有益技术效果:
25.1.通过支撑桁架、承压网和防漏网形成一个整体,具有很好的稳定性;支模时只需将承压网和防漏网依次绑扎到支撑桁架上即可,降低了支模难度,提升了支模效率,而且由于承压网和防漏网易弯曲、易成型,因此能够适应各种异型施工缝的支模安装,方便实用;
26.2.采用的拼接构造方式,降低了对承压网和防漏网原料尺寸规格的要求;采用的搭接宽度,有助于提高搭接处强度,降低搭接处发生漏浆现象的可能性;
27.3.设计的开口,使得免拆网层能够对底板结构钢筋进行包裹,提升了支模密封性,降低了免拆网层与底板结构钢筋接触处发生漏浆的可能性,提高了支模质量。
附图说明
28.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的港口和航道工程用混凝土免拆模安装结构安装完成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29.图2是图1中港口和航道工程用混凝土免拆模安装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30.附图标记说明:1、底板钢筋;2、侧板钢筋;3、整体侧模;4、支撑桁架;41、竖向钢筋;42、横向钢筋;5、免拆网层;51、承压网;52、防漏网;53、延伸部;54、开口;55、插口;551、二期混凝土预埋筋;6、内拉条;61、外支撑钢筋;7、待浇筑混凝土区域。
具体实施方式
31.以下结合附图1

2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32.本技术涉及的混凝土免拆模安装结构适用于船闸混凝土宽缝施工、二期混凝土施工、支模困难等施工部位。以下实施例公开一种港口和航道工程用混凝土免拆模安装结构,具体为一种港口和航道工程中异型施工宽缝部的混凝土免拆模安装结构。在异型施工宽缝部的混凝土免拆模安装结构施工前,先在浇筑区域定位放线,并依次绑扎底板钢筋1、侧板钢筋2,并围支整体侧模3,完成后进行异型施工宽缝部的混凝土免拆模安装结构施工。
33.参照图1和图2,港口和航道工程用混凝土免拆模安装结构包括支撑桁架4和免拆网层5,支撑桁架4按照预留二期混凝土形状制作,免拆网层5通过铁丝绑扎在支撑桁架4靠近待浇筑混凝土区域7一侧。
34.参照图1和图2,本实施例中支撑桁架4包括多根竖向钢筋41和多根横向钢筋42,施工时先将竖向钢筋41焊接在底板钢筋1上,再将横向钢筋42焊接在竖向钢筋41上,形成网式的支撑桁架4。本实施例的港口和航道工程用混凝土免拆模安装结构还包括内拉条6,内拉条6具体采用钢筋,内拉条6焊接在施工缝两侧形成的网式的支撑桁架4之间,对支撑桁架4进行加固,本实施例中还进一步在内拉条6中部和底板钢筋1之间焊接外支撑钢筋61进行加固,使得两侧的网式的支撑桁架4连接成一个整体。
35.参照图1和图2,免拆网层5包括叠设的承压网51和防漏网52,承压网51绑扎在靠近支撑桁架4一侧,且承压网51网孔孔径不大于2目,防漏网52网孔孔径不大于6目。本实施例中,承压网51采用2目的不锈钢编织网拼接而成,防漏网52采用6目的密目钢纱网拼接而成,通过待浇筑混凝土区域7内层采用6目密目钢纱网,起到防漏浆作用,待浇筑混凝土区域7外层采用2目不锈钢编织网,起加固支撑侧面模板作用,防止跑模。其中,承压网51和防漏网52拼接处均重叠搭接,且搭接宽度为150mm,在其他实施例中,搭接宽度也可为160mm或170mm,凡是能保证搭接处强度,并能够避免搭接处漏浆均可。施工时,首先对不锈钢编织网以及密目钢纱进行裁剪,然后先采用铁丝绑扎固定不锈钢编织网,铁丝绑扎间距小于500mm,且不锈钢编织网边缘和接缝处与支撑桁架4满扎扎牢;之后再使用扎丝将密目钢纱网绑扎在不锈钢编织网远离支撑桁架4一侧,并将密目钢纱网和支撑桁架4节点绑扎牢固,使得密目钢纱网和不锈钢编织网平整安装在钢筋桁架上,与钢筋桁架紧密贴合,形成整体。
36.参照图1和图2,为了降低免拆网层5边缘接缝处发生混凝土渗漏情况的可能性,免拆网层5边缘还留设有超出支撑桁架450mm的延伸部53。而且免拆网层5底部还通过角磨机开设有多个开口54,开口54对应底板钢筋1中的结构钢筋开设,底板钢筋1中的结构钢筋嵌入开口54中,使得不锈钢编织网和密目钢纱网紧贴底部地面,底板钢筋1中的结构钢筋通过扎丝与不锈钢编织网和密目钢纱网绑扎,使得底板钢筋1中的结构钢筋被不锈钢编织网和密目钢纱网包裹。
37.参照图1和图2,免拆网层5上根据二期混凝土预埋筋551位置,通过斜口钢丝钳在免拆网层5上剪开了二期混凝土预埋筋551直径大小的十字状的插口55,以供二期混凝土预埋筋551插入。
38.本技术实施例一种港口和航道工程用混凝土免拆模安装结构的安装原理为:施工时先将竖向钢筋41焊接在底板钢筋1上,再将横向钢筋42焊接在竖向钢筋41上,形成网式的支撑桁架4。接下来对不锈钢编织网以及密目钢纱进行裁剪,然后先采用铁丝绑扎固定不锈钢编织网,铁丝绑扎间距小于500mm,且不锈钢编织网边缘和接缝处与支撑桁架4满扎扎牢;之后再使用扎丝将密目钢纱网绑扎在不锈钢编织网远离支撑桁架4一侧,并将密目钢纱网
和支撑桁架4节点绑扎牢固,使得密目钢纱网和不锈钢编织网平整安装在钢筋桁架上,与钢筋桁架紧密贴合,形成整体。然后在施工缝两侧形成的网式的支撑桁架4之间焊接内拉条6,并进一步焊接外支撑钢筋61对内拉条6进行加固。加固完成后,根据底板钢筋1中结构钢筋位置使用角磨机对免拆网层5底部开槽,然后调整免拆网层5,将底板钢筋1中的结构钢筋嵌入开口54中,使得不锈钢编织网和密目钢纱网紧贴底部地面,底板钢筋1中的结构钢筋通过扎丝与不锈钢编织网和密目钢纱网绑扎,使得底板钢筋1中的结构钢筋被不锈钢编织网和密目钢纱网包裹。最后将二期混凝土预埋筋551预插入插口55即可。
39.在一期混凝土浇筑前一天,提前向开口54处浇筑水泥砂浆,对开口54进行封堵,以防止浇筑时开口54处漏浆。在一起混凝土浇筑完成后,实用高压冲毛枪清除免拆网层5表面浮浆,形成毛面,便于之后免拆网层5处混凝土与二期混凝土紧密结合。
40.以上均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技术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技术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win.8miu.com/read-19590.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