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实用新型属于海珍品增殖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海珍品增殖型鱼礁。
背景技术:
2.海参、鲍鱼等海珍品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药用价值、食用价值。但它们对生活环境的要求很高,喜欢栖息在水体交换通畅、营养物质丰富的水域,尤其喜欢在岩礁、石块等的缝隙处和乱石洞穴中栖息。并且海参、鲍鱼这些海珍品主要以摄食海藻和碎屑为主,在当前捕捞压力急剧增加和渔业资源面临枯竭的背景下,对海参、鲍鱼这些海珍品的增殖将对缓解人们对海珍品的需求压力和渔业资源养护压力起着重要作用。
3.但目前,业内已有的人工鱼礁中还不具有针对于这类海珍品的增殖环境的全面再现的实施应用。
技术实现要素:
4.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海珍品增殖型鱼礁,该海珍品增殖型鱼礁能够针对于海参、鲍鱼提供良好的生存环境,使得这类海珍品的增殖效率能够大大提升,且该鱼礁结构简单,便于大量实施应用。
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为:
6.一种海珍品增殖型鱼礁,其特征在于,包括鱼礁主体,为中空结构,具有鱼礁顶面、鱼礁侧面以及鱼礁内腔,其中,鱼礁顶面具有藻类附着和有机饵料聚集坑,鱼礁侧面具有爬道和通过孔,藻类附着和有机饵料聚集坑用于藻类附着和有机饵料的聚集,具有与鱼礁内腔连通的有机饵料落入孔,爬道为具有凹凸不平的底面的凹槽结构,通过孔与鱼礁内腔连通。
7.优选地,藻类附着和有机饵料聚集坑内容纳有贝壳和小石块的混合的天然有机材料。
8.优选地,爬道的底部具有沿爬道的延伸方向平行设置的多条棱状凸起。
9.优选地,鱼礁主体为呈覆碗状的钢混结构体。
10.进一步地,爬道由相交的环状爬道和辐射爬道组成,环状爬道沿鱼礁主体的周向连续封闭设置在鱼礁侧面上,辐射爬道的数量为多条,多条辐射爬道沿鱼礁主体的周向均匀且呈辐射状分布在鱼礁侧面上,辐射爬道倾斜地沿鱼礁主体的高度方向延伸设置。
11.更进一步地,辐射爬道具有靠近鱼礁侧面的下边缘的爬道下端,爬道下端具有藏匿缝隙。
12.更进一步地,环状爬道和多条辐射爬道将鱼礁侧面分割成多个通过区,通过孔的数量为多个,通过孔与通过区一一对应。
13.进一步地,鱼礁主体的高度为1000mm,厚度为210mm,鱼礁顶部的直径为1600mm,鱼礁侧面下部边缘的直径为2600mm。
14.优选地,藻类附着和有机饵料聚集坑呈圆柱状,通过孔呈圆形,藻类附着和有机饵
料聚集坑的深度为150mm,通过孔的直径为220mm。
15.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6.1.因为本实用新型的海珍品增殖型鱼礁具有藻类附着和有机饵料聚集坑,其内具有与鱼礁内腔连通的有机饵料落入孔,爬道为具有凹凸不平的底面的凹槽结构,通过孔与鱼礁内腔连通,因此,藻类附着和有机饵料聚集坑能够便于藻类附着和有机饵料聚集,并且部分有机饵料能够通过有机饵料落入孔落入鱼礁内腔,为海参、鲍鱼的生长繁殖提供丰富的有机饵料,爬道能够为海参、鲍鱼提供爬行的路径且由于凹槽构造而兼具避免激流冲击的效果,通过孔能够为海参、鲍鱼提供符合其栖息喜好的生长环境,综上,本实用新型能够针对于海参、鲍鱼提供良好的生存环境,使得这类海珍品的增殖效率能够大大提升,且该鱼礁结构简单,便于大量实施应用。
17.2.因为本实用新型的爬道由相交的环状爬道和辐射爬道组成,环状爬道沿鱼礁主体的周向连续封闭设置在鱼礁侧面上,辐射爬道的数量为多条,多条辐射爬道沿设置鱼礁主体的周向均匀且呈辐射状分布在鱼礁侧面上,辐射爬道倾斜地沿鱼礁主体的高度方向延伸设置,因此,本实用新型的爬道的长度较长且其在鱼礁侧面上的结构均匀性的平衡性较好,更利于海参、鲍鱼在鱼礁侧面的行动且能够保证鱼礁主体整体结构的稳定。
18.3.因为本实用新型的辐射爬道具有靠近鱼礁侧面的下边缘的爬道下端,爬道下端具有藏匿缝隙,因此,本使用新型提供了海参、鲍鱼喜好的缝隙类栖息环境,更利于海参、鲍鱼的增殖。
附图说明
19.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海珍品增殖型鱼礁的结构示意图。
20.图中:100、海珍品增殖型鱼礁,100a、鱼礁主体,10、鱼礁顶面,11、藻类附着和有机饵料聚集坑,111、有机饵料落入孔,20、鱼礁侧面,20a、通过区,20b、藏匿缝隙,21、爬道,211、环状爬道,212、辐射爬道,22通过孔。
具体实施方式
21.为了使本实用新型实现的技术手段、创作特征、达成目的与功效易于明白了解,以下实施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海珍品增殖型鱼礁作具体阐述,需要说明的是,对于这些实施方式的说明用于帮助理解本实用新型,但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定。
22.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中的一种海珍品增殖型鱼礁100,包括鱼礁主体100a。
23.鱼礁主体100a为中空结构,具体地,鱼礁主体为呈覆碗状的钢混结构体,即中空的圆锥台,鱼礁主体的高度为1000mm,厚度为210mm。
24.鱼礁主体100a具有鱼礁顶面10、鱼礁侧面20以及鱼礁内腔(附图中未标出),具体地,鱼礁顶部的直径为1600mm,鱼礁侧面下部边缘的直径为2600mm。
25.鱼礁顶面10具有呈圆柱状的藻类附着和有机饵料聚集坑11,藻类附着和有机饵料聚集坑11内容纳有贝壳和小石块的混合的天然有机材料(附图中未标出),藻类附着和有机饵料聚集坑11用于藻类附着和有机饵料的聚集,具有与鱼礁内腔连通的有机饵料落入孔111,有机饵料落入孔111呈圆形,具体地,藻类附着和有机饵料聚集坑11的深度为150mm,有机饵料落入孔111的直径为220mm,在本实施例中,藻类附着和有机饵料聚集坑11的壁面为
粗糙表面,内部的小石块与贝壳的混合的天然材料中具有空隙,用于藻类附着和有机饵料聚集,为海参、鲍鱼的生长繁殖提供饵料,并起到净化环境的作用,以便为海参、鲍鱼等海珍品的生长提供更加良好的环境。
26.鱼礁侧面20具有爬道21和通过孔22。
27.爬道21为具有凹凸不平的底面的凹槽结构,具体地,爬道21的底部具有沿爬道21的延伸方向平行设置的多条棱状凸起(附图中未标出),具有凹凸不平的底面的爬道21为海参、鲍鱼提供了爬行的基面,同时,凹槽结构可以在环境水流流速较大的情况下,避免海参、鲍鱼受到大流速水流的冲击。
28.爬道21由相交的环状爬道211和辐射爬道212组成。
29.环状爬道211沿鱼礁主体100a的周向连续封闭设置在鱼礁侧面20上,在本实施例中,环状爬道211的数量为两条且相互平行。
30.辐射爬道212的数量为多条,多条辐射爬道212沿鱼礁主体100a的周向均匀且呈辐射状分布在鱼礁侧面20上,辐射爬道212倾斜地沿鱼礁主体100a的高度方向延伸设置,如此设置,能够在保证爬道21在鱼礁侧面20的结构分布合理的前提下,进一步地延长爬道21的设置长度,从而进一步地延长海参、鲍鱼在爬道21上的爬行长度。
31.辐射爬道212具有靠近鱼礁侧面20的下边缘的爬道下端(附图中未标出),爬道下端具有藏匿缝隙20b,藏匿缝隙20b的设置提供了海参、鲍鱼喜好的缝隙类栖息环境,更利于海参、鲍鱼的增殖。
32.环状爬道211和多条辐射爬道212将鱼礁侧面20分割成多个通过区20a。
33.通过孔22的数量为多个,通过孔22与通过区20a一一对应,并且所有通过孔22均与鱼礁内腔连通,如此,使得鱼礁内腔产生光照与阴影相间的效果,使得进入鱼礁内腔的水流的流态因温度及形状阻力的不同产生流速变化,为位于鱼礁内腔的海参、鲍鱼提供适宜的栖息环境,同时也会为其它的幼鱼、底栖生物提供一个适宜的生存环境,通过共生互补使得海珍品被很好地养护、而且能够改善海洋生态环境,在本实施例中,通过孔22的形状为正方形,且位于较上方的环状爬道211的上部的通过孔22的边长为180mm,位于较上方的环状爬道211的下部的通过孔22的边长为230mm。
34.上述实施方式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案例,并不用来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所附权利要求范围内不需要创造性劳动就能做出的各种变形或修改仍属本专利的保护范围。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win.8miu.com/read-195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