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技术涉及一种救生圈,尤其是涉及一种动力救生圈。
背景技术:
2.救生圈是最常见的水上救生设备,也是救生设备中一个主要种类,是作为水上救灾及相关生产经营过程中的安全防护必备产品。
3.参照图1,相关技术中记载的一种动力救生圈,包括救生圈本体1、两个螺旋桨2、用于分别驱动相应螺旋桨2转动的驱动件以及为驱动件供电的动力源;救生圈本体1为u形,救生圈本体1的两侧尾端固定有内部中空的壳体5,壳体5的开口开设在壳体5远离救生圈本体1的一侧,壳体5的周面上开设有供水通过的网孔;两个螺旋桨2分别设置在相应的壳体5内部;当需要驱动救生圈本体1在水上航行时,驱动件驱动螺旋桨2转动,在螺旋桨2的作用下,水通过壳体5上开设的网孔进入到壳体5内部,接着流经螺旋桨2从壳体5内部向救生圈本体1尾部排出;从救生圈本体1尾部排出的水对救生圈本体1作用相应的反作用力并推动救生圈本体1在水上航行。
4.针对上述相关技术方案,发明人发现:当救生圈本体1航行至较为狭窄的地带或意外撞击在礁石上时,救生圈本体1航行方向的调转较为困难,此时就需要救生圈本体1能够实现倒退功能,但相关技术中记载的动力救生圈,无法实现救生圈本体1的倒退行驶,进一步解释为,即使控制螺旋桨2反向旋转,但由于壳体5上网孔的开设位置位于螺旋桨2轴线的四周,尽管螺旋桨2将水抽入壳体5内部且水通过壳体5的网孔排出,但从网孔中排出的水与救生圈本体1的移动方向垂直,进而无法对救生圈本体1作用反向的推力,救生圈本体1也就无法实现倒退功能。
技术实现要素:
5.为了使救生圈实现倒退功能,以使救生圈便于摆脱狭窄地带或礁石,本技术提供一种动力救生圈。
6.本技术提供的一种动力救生圈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7.一种动力救生圈,包括救生圈本体、两个螺旋桨、用于驱动螺旋桨转动的驱动件以及为驱动件提供电能的动力源;救生圈本体的两侧尾端固定有位于救生圈本体的下方的固定壳;螺旋桨设置在固定壳内部且螺旋桨的轴线方向与救生圈本体的延伸方向平行;固定壳靠近救生圈本体的表面开设有第一通水口,固定壳远离救生圈本体的表面开设有第二通水口。
8.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需要驱动救生圈倒退时,反向驱动螺旋桨转动,水被螺旋桨通过第二通水口抽入固定壳内部并通过第一通水口向救生圈本体下方流动,第二通水口充当进水口且第一通水口充当出水口,水流进而为救生圈本体施加从救生圈本体到固定壳方向的推力,救生圈本体受到的推力沿水平方向并在该推力的作用下实现倒退功能,救生圈进而便于摆脱狭窄地带或礁石。
9.可选的,固定壳上固定有第一滤网,第一滤网覆盖第一通水口设置。
10.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救生圈本体正向行驶时,螺旋桨将水从第一通水口抽入固定壳内部并通过第二通水口从固定壳内部排出,此时第一通水口充当进水口,第一滤网则能够减少藻类等其他杂质进入到固定壳内部而降低螺旋桨被卡死的可能性。
11.可选的,固定壳上固定有第二滤网,第二滤网覆盖第二通水口设置。
12.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救生圈本体倒退行驶时,螺旋桨将水从第二通水口抽入固定壳内部并通过第一通水口从固定壳内部排出,此时第二通水口充当进水口,第二滤网则能够减少藻类等其他杂质进入到固定壳内部而降低螺旋桨被卡死的可能性。
13.可选的,固定壳上成型有壳体,救生圈本体的两侧尾端设置有壳体固定件,壳体固定件与壳体之间通过螺钉固定连接;壳体固定件靠近壳体的表面成型有多个卡位部,壳体上开设有供相应的卡位部嵌入的卡位槽。
14.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需要将固定壳安装在救生圈本体上时,使卡位槽对准相应的卡位部并使卡位部嵌入至卡位槽内部,接着通过螺栓使固定壳固定在壳体固定件上,卡位槽与卡位部的设置能够为固定壳的安装起到定位作用,并使固定壳与壳体固定件之间的位置关系更加稳定,降低由于水流的作用固定壳与壳体固定件发生相互错位的可能性。
15.可选的,救生圈本体远离壳体的一端的两侧面为弧面,且两侧面之间的距离沿着从靠近到远离壳体的方向逐渐减小。
16.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救生圈本体正向行驶时,救生圈本体前方的水对救生圈本体作用反向的阻力,通过使两侧面之间的距离沿着从靠近到远离壳体的方向逐渐减小,能够使救生圈本体前方的水沿着救生圈本体的两侧面排开,减小了水对救生圈本体作用的前进阻力,进而使救生圈本体的行驶更加顺畅。
17.可选的,壳体的上表面为弧面,并沿着从靠近到远离救生圈本体的方向向下倾斜。
18.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落水者的双臂能够更加舒适地搭在救生圈本体以及壳体上,减少棱边尖锐部位对落水者的双臂造成的刺痛感。
19.可选的,救生圈本体上设置有两个示廓灯,两个示廓灯分别位于救生圈本体的两侧。
20.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救生圈本体行驶至较远的位置处时,示廓灯能够使人们更加清除快捷地获知救生圈本体的位置;通过设置两个示廓灯,若落水者的身体遮挡住一侧的示廓灯时,另一侧的示廓灯亦能够起到指示救生圈本体位置的作用。
21.可选的,救生圈本体的两侧设置有把手。
22.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能够使落水者更加安全稳定地把持住救生圈本体。
23.可选的,救生圈本体上设置有多个用于绑扎漂浮绳的固定环。
24.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救生圈本体将落水者载至岸边时,通过漂浮绳可将落水者从水中托起。
25.综上所述,本技术具有以下技术效果:
26.1.通过设置了救生圈本体、螺旋桨、驱动件以及固定壳,在固定壳上开设有相对的第一通水口以及第二通水口,当需要驱动救生圈倒退时,第二通水口充当进水口且第一通水口充当出水口,救生圈本体受到的推力沿水平方向并在该推力的作用下实现倒退功能,
救生圈进而便于摆脱狭窄地带或礁石;
27.2.通过设置了第一滤网以及第二滤网,在救生圈本体行驶的过程中,能够减少藻类等其他杂质进入到固定壳内部而降低螺旋桨被卡死的可能性。
附图说明
28.图1是相关技术中的动力救生圈的整体结构图;
29.图2是本技术实施例中的动力救生圈的整体结构图;
30.图3是图2中a处的局部放大图;
31.图4是壳体与壳体固定件的安装爆炸图。
32.图中,1、救生圈本体;11、电池盖;2、螺旋桨;3、驱动马达;4、固定壳;41、第一通水口;42、第二通水口;43、第一滤网;44、第二滤网;5、壳体;51、卡位槽;6、壳体固定件;61、卡位部;7、示廓灯;8、把手;9、固定环。
具体实施方式
33.以下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34.参照图2和图3,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动力救生圈,包括救生圈本体1,救生圈本体1的一侧具有供落水者进入的开口即救生圈本体1的整体形状为u形;现定义,当救生圈本体1倒退行驶时,救生圈本体1朝向自身行进方向的一端为尾端;再定义,救生圈本体1靠近水面的一侧为下侧,且远离水面的一侧为上侧;救生圈本体1尾端的两侧固定有壳体固定件6,壳体固定件6向远离救生圈本体1的方向延伸;壳体固定件6的下方固定有壳体5,壳体5远离救生圈本体1的一端向下延伸成型有内部中空的固定壳4,固定壳4靠近救生圈本体1的表面开设有第一通水口41,固定壳4远离救生圈本体1的表面开设有第二通水口42,第一通水口41与第二通水口42相对开设且均开设在救生圈本体1的下方。
35.参照图2和图3,进一步的,固定壳4内部设置有螺旋桨2并固定有用于驱动螺旋桨2围绕自身轴线定轴转动的驱动件,在本实施例中,驱动件采用输出轴与螺旋桨2同轴固连的驱动马达3;救生圈本体1内部设置有为驱动马达3提供电能的动力源,在本实施例中,动力源为设置在壳体5内部的蓄电池并固定在救生圈本体1远离壳体5的一端;救生圈本体1上开设有电池盖11,电池盖11设置在蓄电池所在位置处;其中,螺旋桨2的轴线方向与救生圈本体1的对称轴平行;进而,当需要驱动救生圈本体1正向行驶时,驱动马达3驱动螺旋桨2围绕自身轴线定轴转动,螺旋桨2继而将水通过第一通水口41抽至固定壳4内部并通过第二通水口42从固定壳4内部排出,此时第一通水口41充当进水口且第二通水口42充当出水口,在此过程中,水流的方向为从靠近到远离救生圈本体1尾端的方向,水流对救生圈本体1进而产生与水流方向相反的推力,救生圈本体1进而实现正向行驶;当救生圈本体1行驶至狭窄地带或触碰礁石时,救生圈本体1不易进行掉头行驶,此时可反向启动驱动马达3,驱动马达3反向驱动螺旋桨2转动,螺旋桨2继而将水通过第二通水口42抽至固定壳4内部并通过第一通水口41从固定壳4内部排出,此时第二通水口42充当进水口且第一通水口41充当出水口,在此过程中,水流的方向为从远离到靠近救生圈本体1尾端的方向,水流对救生圈本体1进而产生与水流方向相反的推力,救生圈本体1进而实现倒退行驶,相比于掉头行驶,倒退行驶更易使救生圈本体1摆脱狭窄地带或礁石。
36.参照图2和图3,在救生圈本体1正向行驶的过程中第一通水口41充当进水口,而在救生圈本体1倒退行驶的过程中第二通水口42充当进水口,水中的藻类等杂质易通过第一通水口41或第二通水口42进入到固定壳4内部并损坏驱动马达3;为了减少藻类等杂质进入到固定壳4内部,在固定壳4的两端分别固定有第一滤网43和第二滤网44,第一滤网43固定在第一通水口41的开设位置处并覆盖第一通水口41,第二滤网44固定在第二通水口42的开设位置处并覆盖第二通水口42。
37.参照图2和图4,对于前文提及的“壳体固定件6的下方固定有壳体5”,进一步解释为,壳体固定件6与壳体5之间采用螺钉固定的方式固定连接;为了使固定壳4与壳体固定件6之间的位置关系更加稳定,降低由于水流的作用固定壳4与壳体固定件6发生相互错位的可能性,在壳体固定件6的下表面一体成型有两个沿壳体固定件6延伸方向均匀分布的卡位部61,卡位部61的延伸方向与救生圈本体1的延伸方向垂直,壳体5的上表面开设有两个供卡位部61嵌入的卡位槽51,卡位槽51与卡位部61的相互配合能够承担壳体5与壳体固定件6之间在水流作用下向相互远离的方向的作用力,并能够使固定壳4的安装位置更加准确,进一步解释为,能够使螺旋桨2的轴线方向尽可能地与救生圈本体1的对称轴平行,进而降低救生圈本体1在行驶过程中由于两侧所受推力不平行而发生救生圈本体1转弯的现象。
38.参照图2,当救生圈本体1正向行驶时,救生圈本体1前方的水对救生圈本体1作用反向的阻力,为了使救生圈本体1在正向行驶过程中更加顺畅,救生圈本体1远离壳体5一端的两侧面为弧面,且这两个弧面之间的距离沿着靠近到远离壳体5的方向逐渐减小;进而能够使救生圈本体1前方的水沿着救生圈本体1的两侧面排开,减小了水对救生圈本体1作用的前进阻力,进而使救生圈本体1的行驶更加顺畅。
39.参照图2,当落水者在救生圈本体1上时,落水者的双臂搭接在壳体5上,为了提高落水者双臂的舒适感,壳体5的上表面为弧面,并沿着从靠近到远离救生圈本体1的方向向下倾斜;为了使落水者能够更加稳定地把持在救生圈本体1上,救生圈本体1的两侧一体成型有把手8;当救生圈本体1将落水者载至岸边时,为了便于将落水者以及救生圈本体1从水中托起,救生圈本体1的两侧一体成型有多个供漂浮绳绑扎的固定环9。
40.参照图2,当救生圈本体1行驶至距离岸边较远的位置处或在黑夜行驶时,人们难以找寻救生圈本体1在水上的位置,为了便于定位救生圈本体1的位置,在救生圈本体1的上表面设置有两个示廓灯7,两个示廓灯7分别设置在救生圈本体1的两侧;这样,当落水者的身体将一侧的示廓灯7遮挡住时,从有另一侧的示廓灯7朝向岸上的人们,进而使人们获知救生圈本体1的位置。
41.参照图2和图3,此外,动力救生圈还包括遥控器以及无线通讯模块,救生圈本体1上设置有控制模块,遥控器通过无线通讯模块连接控制模块,从而实现遥控器与控制模块之间的信号传输;遥控器上设置有两组按钮,两组按钮分别用于控制相应的驱动马达3,驱动马达3与控制模块电连接;此外,救生圈本体1上还设置有gps定位模块,gps定位模块与控制模块电连接。
42.在一个示例中,通过遥控器与控制模块之间的配合,使得两侧的驱动马达3之间存在转速差,进而实现救生圈本体1的转弯行驶。
43.在另一个示例中,通过gps定位模块与控制模块之间的配合,使得救生圈本体1沿着预设路线行驶。
44.本具体实施例仅仅是对本技术的解释,其并不是对本技术的限制,本领域技术人员在阅读完本说明书后可以根据需要对本实施例做出没有创造性贡献的修改,但只要在本技术的权利要求范围内都受到专利法的保护。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win.8miu.com/read-194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