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对射注塑机的制作方法

专利检索2022-05-10  30



1.本实用新型涉及注塑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对射注塑机。


背景技术:

2.注塑机又名注射成型机或注射单元。它是将热塑性塑料或热固性塑料利用塑料成型模具制成各种形状的塑料制品的主要成型设备,分为立式、卧式、全电式,注塑机能加热塑料,对熔融塑料施加高压,使其射出而充满模具型腔,市场上的注塑机大多数是单色注塑机和双色对射注塑机。
3.众所周知,现有的单色注塑技术采用一台注塑机配备一套模具的生产方式,一出一的生产方式不仅效率低,而且在大批量生产时,需要配备多台注塑机进行生产。注塑机对场地空间占用率比较大,同时安置注塑机的场地空间有限,在生产大批量的塑料制品时,需要多台注塑机同时工作,而对于场地大小的需求和能耗成本就大大增加。


技术实现要素:

4.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提供一种对射注塑机,解决大批量注塑机占场地空间大的问题,本实用新型不同于传统注塑机,采用三块模板进行注塑生产,在与两台传统注塑机的生产力相同的条件下,两个注射单元共用一个锁模装置和机架,占地空间要节省1/3,同时能保证合模时的精度。
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通过以下方案予以实现:一种对射注塑机,包括机架、锁模装置和注射装置;所述注射装置包括第一注射单元和第二注射单元,所述第一注射单元和所述第二注射单元以及所述锁模装置安装在所述机架上,所述锁模装置设置在所述第一注射单元和所述第二注射单元之间,所述锁模装置包括第一模板、第二模板和第三模板,所述第一模板靠近所述第一注射单元,所述第二模板靠近所述第二注射单元,所述第三模板设置在所述第一模板和所述第二模板之间,所述第一模板与所述第三模板之间安装外设第一模具,所述第二模板与所述第三模板之间安装外设的第二模具,所述第一模板、所述第二模板、所述第三模板中有一个模板固定安装在所述机架上,所述第一模板、所述第二模板、所述第三模板中未与所述机架固定安装的模板与所述机架滑动连接,作业时,所述第一注射单元和所述第一模板在所述机架上做同向运动,或者所述第二注射单元和所述第二模板在所述机架上做同向运动,以完成合模或开模的动作。
6.优选的,锁模装置还包括增压油缸、拉杆、移模机构、滑脚机构和抱闸机构,所述第一模板固定安装在所述机架上,所述增压油缸固定安装在所述第一模板上,所述拉杆的一端穿过所述第一模板与所述增压油缸连接,所述拉杆的另一端穿过所述第三模板和所述第二模板安装在所述第二模板背面的所述抱闸机构中,所述第三模板和所述第二模板底端还设有所述滑脚机构,所述移模机构设置在所述第一模板与所述第三模板之间以及所述第二模板与所述第一模板之间,用于对所述第一模具、所述第二模具进行合模以及开模;在所述滑脚机构的带动下,所述第三模板能够在所述机架上或者所述拉杆上移动,所述抱闸机构
用于锁住拉杆并固定所述第二模板移动后的位置。
7.优选的,所述移模机构包括移模油缸、关节轴承、定位销和移模铰座,所述移模油缸的活塞杆一端固定连接所述关节轴承的一端,所述关节轴承的另一端通过所述定位销与所述移模铰座连接,所述移模铰座固定连接在所述第三模板上。
8.优选的,移模铰座上设有第一圆形孔和第二圆形孔,所述定位销包括第一定位销和第二定位销,所述关节轴承包括第一关节轴承和第二关节轴承,所述移模油缸包括第一移模油缸和第二移模油缸,所述第一移模油缸固定安装在所述第一模板上,所述第二移模油缸固定安装在所述第二模板上,所述第一移模油缸的活塞杆与所述第一关节轴承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一关节轴承的另一端通过所述第一定位销安装在所述第一圆形孔中;所述第二移模油缸的活塞杆与所述第二关节轴承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二关节轴承的另一端通过所述第二定位销安装在所述第二圆形孔中;所述第一移模油缸带动所述第三模板平移,所述第二移模油缸带动所述第二模板平移,在所述第一模具与所述第二模具的合模以及开模过程中,所述第一模具与所述第二模具的合模和开模动作同步。
9.优选的,滑脚机构包括滑脚、斜铁、垫板、挡板和调节螺丝,所述滑脚的底部设置一定的斜度,所述斜铁也具有一定的斜度并与所述滑脚适配,所述垫板固定安装在所述斜铁的底部,所述挡板安装在所述滑脚前侧,所述调节螺丝安装连接所述挡板和所述斜铁。
10.优选的,滑脚机构还包括传动齿轮,齿轮轴,驱动电机和齿条,所述驱动电机固定安装在所述滑脚内侧,所述齿轮轴固定连接在所述驱动电机上,所述齿轮轴和所述传动齿轮啮合连接,所述齿条与所述传动齿轮和所述齿轮轴啮合连接,所述齿条和所述斜铁固定连接。
11.优选的,第二模板和所述第一模板的侧面中心位置各固定安装一个位置信号发生器,所述第三模板侧面中心位置固定安装有两个位置信号接收器,所述位置信号接收器接受所述位置信号发生器发出的信号并判断所述第一模板和所述第二模板是否与所述第三模板的中心位置在同一高度上。
12.另选的,锁模装置包括增压油缸、拉杆和抱闸机构,所述增压油缸和抱闸机构设置在第二模板的同一侧,所述拉杆的一端固定连接在所述第一模板上,另一端依次穿过所述第三模板、所述第二模板和所述抱闸机构并连接至所述增压油缸。
13.同时,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了一种对射注塑机的控制方法,包括步骤:
14.s1.在机架上设置第一模板、第三模板和第二模板,若所述第一模板固定安装在所述机架上,第三模板和第二模板滑动连接与所述机架,靠近所述第一模板的位置设有第一注射单元,靠近所述第二模板的位置设置有第二注射单元,所述第三模板两侧分别各安装外设的第一模具和第二模具;
15.s2.所述第三模板上的位置信号接收器接收所述第一模板上的信号发生器发出的信号,并判断所述第三模板和第一模板的中心位置是否在同一水平高度上,驱动所述滑脚机构调节所述第三模板中心位置高度与所述第一模板的中心位置高度相同;所述第三模板上的位置信号接收器接收所述第二模板上的信号发生器发出的信号,并判断所述第二模板和第三模板的中心位置是否在同一水平高度上,调节所述第二模板中心位置高度与所述第三模板中心位置高度相同;
16.s3.所述注射装置完成塑化后,使所述第三模板向所述第一模板平移,使所述第二
模板向所述第三模板平移,同时所述第二模板侧的所述第二注射单元与所述第二模板做同步运动且相对位置保持静止,直至所述第三模板两侧的所述第一模具与所述第二模具闭合,所述第一模具与所述第二模具的合模动作同步,抱闸机构锁住拉杆并固定所述第二模板和所述第三模板的位置;
17.s4.所述第一模具与所述第二模具闭合后,所述第一注射单元与所述第二注射单元同时将熔料以一定的速度和压力注入所述第一模具和所述第二模具中,并按预设值对所述第一模具和所述第二模具的模腔内部进行保压冷却;
18.s5.完成保压冷却后,解锁所述第二模板的位置,开始开模,所述第二模板侧的所述第二注射单元和所述第二模板以及第三模板向第一模板的反向移动,移动过程中保持同步,当所述第三模板和所述第二模板到达预设位置时制品顶出,同时所述注射装置开始预塑化,完成一个周期的注塑。
19.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采用两个注射单元共用一台机架的方式,在每两个模板之间安装一套模具,两台注射单元对两套模具同时注射。两套模具在同一机架上进行注塑,突破传统注塑一次注塑产生一套模具制品的方式,因为共用一台机架和一套锁模装置,在空间利用率和经济成本上,远远低于两台注塑机的消耗。
20.与现有的双色对射注塑机相比,在第三模板的底部不设置转台,采用可调高度的滑脚机构,不仅降低了机器的复杂程度,同时节省了转台转动的时间和制造成本。
21.在第一模板和第二模板上设置位置信号发生器以及在第三模板上设置位置信号接收器能够在注塑合模之前判断三块模板的中心是否在同一水平高度上,能够提高注塑时的合模精度;使用电机对滑脚机构调节,采用齿轮齿条的传动方式,能够提高对滑脚微调的精度以及降低工人的操作复杂度,一个电机调节一个滑脚机构时,滑脚两边的斜铁能够保持同步和同精度的位移量,避免发生因左右两块斜铁移动不一致产生模板倾斜的问题。
22.移模油缸不提供锁模力,所以移模油缸的直径远小于增压油缸,有利于提高第三模板和第二模板运动的速度;通过调节移模油缸的进油速度,第一模板相对第二模板的移动速度与第三模板相对第二模板的移动速度使得两个所夹模具的合模和开模同步,且在开模过程中只需要达到预设位置即可停止开模,有利于精准控制注塑周期,提高注塑效率。
附图说明
23.图1为一种对射注塑机装置图;
24.图2为图1中a处放大图;
25.图3为滑脚机构剖视图;
26.图4是本技术关于对射注塑机控制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27.图中,1、机架;2、第一注射单元;2’、第二注射单元;3、第二模板;4、第三模板;5、第一模板;6、抱闸机构;7、滑脚机构;8、拉杆;9、增压油缸;10、位置信号发生器;11、位置信号接收器;12、移模机构;13、移模油缸;131、第一移模油缸;132、第二移模油缸;14、移模活塞杆;141、第一移模活塞杆;142、第二移模活塞杆;41、关节轴承;411、第一关节轴承;412、第二关节轴承;42、移模铰座;43、定位销;431、第一定位销;432、第二定位销;71、滑脚;72、斜铁;73、垫板;74、调节螺丝;75、挡板;76、齿条;77、传动齿轮;78、齿轮轴;
具体实施方式
28.下面详细描述本技术,本技术的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部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部件。此外,如果已知技术的详细描述对于示出的本技术的特征是不必要的,则将其省略。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技术,而不能解释为对本技术的限制。
29.本技术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除非另外定义,这里使用的所有术语(包括技术术语和科学术语),具有与本技术所属领域中的普通技术人员的一般理解相同的意义。还应该理解的是,诸如通用字典中定义的那些术语,应该被理解为具有与现有技术的上下文中的意义一致的意义,并且除非像这里一样被特定定义,否则不会用理想化或过于正式的含义来解释。
30.本技术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除非特意声明,这里使用的单数形式“一”、“一个”、
“”
和“该”也可包括复数形式。应该进一步理解的是,本技术的说明书中使用的措辞“包括”是指存在特征、整数、步骤、操作、元件和/或组件,但是并不排除存在或添加一个或多个其他特征、整数、步骤、操作、元件、组件和/或它们的组。应该理解,当我们称元件被“连接”或“耦接”到另一元件时,它可以直接连接或耦接到其他元件,或者也可以存在中间元件。此外,这里使用的“连接”或“耦接”可以包括无线连接或无线耦接。这里使用的措辞“和/或”包括一个或更多个相关联的列出项的全部或任一单元和全部组合。
31.如图1

3所示,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对射注塑机,包括机架1、锁模装置和注射装置;注射装置包括第一注射单元2和第二注射单元2’,第一注射单元2和第二注射单元2’以及锁模装置安装在机架1上,锁模装置设置在第一注射单元2和第二注射单元2’之间,锁模装置包括第一模板5、第二模板3和第三模板4,第一模板5靠近第一注射单元2,第二模板3靠近第二注射单元2’,第三模板4设置在第一模板5和第二模板3之间,第一模板5与第三模板4之间安装外设第一模具,第二模板3与第三模板4之间安装外设的第二模具,第一模板5、第二模板3、第三模板4中有一个模板固定安装在机架1上,第一模板5、第二模板3、第三模板4中未与机架1固定安装的模板与机架1滑动连接,作业时,第一注射单元2和第一模板5在机架1上做同向运动,或者第二注射单元2’和第二模板3在机架1上做同向运动,以完成合模或开模的动作。
32.有一优选方案,如图1所示,锁模装置还包括增压油缸9、拉杆8、移模机构12、滑脚机构7和抱闸机构6,第一模板5固定安装在机架1上,增压油缸9固定安装在第一模板5上,拉杆8的一端穿过第一模板5与增压油缸9连接,拉杆8的另一端穿过第三模板4和第二模板3安装在第二模板3背面的抱闸机构6中,第三模板4和第二模板3底端还设有滑脚机构7,移模机构12设置在第一模板5与第三模板4之间以及第二模板3与第一模板5之间,用于对第一模具、第二模具进行合模以及开模;在滑脚机构7的带动下,第三模板4能够在机架1上或者拉杆8上移动,抱闸机构6用于锁住拉杆8并固定第二模板3移动后的位置。
33.有一优选方案,如图1和图2所示,移模机构12包括移模油缸、关节轴承41、定位销43和移模铰座42,移模油缸的活塞杆14一端固定连接关节轴承41的一端,关节轴承41的另一端通过定位销43与移模铰座42连接,移模铰座42固定连接在第三模板4上。
34.移模铰座42上设有第一圆形孔和第二圆形孔,定位销43包括第一定位销43143和第二定位销43243,关节轴承41包括第一关节轴承41141和第二关节轴承41241,移模油缸包
括第一移模油缸131和第二移模油缸132,第一移模油缸131固定安装在第一模板5上,第二移模油缸132固定安装在第二模板3上,第一移模油缸131的活塞杆14与第一关节轴承41141的一端连接,第一关节轴承41141的另一端通过第一定位销43143安装在第一圆形孔中;第二移模油缸132的活塞杆14与第二关节轴承41241的一端连接,第二关节轴承41241的另一端通过第二定位销43243安装在第二圆形孔中;第一移模油缸131带动第三模板4平移,第二移模油缸132带动第二模板3平移,在第一模具与第二模具的合模以及开模过程中,第一模具与第二模具的合模和开模动作同步。
35.有一优选方案,如图3所示,滑脚机构7包括滑脚71、斜铁72、垫板73、挡板75和调节螺丝74,滑脚71的底部设置一定的斜度,斜铁72也具有一定的斜度并与滑脚71适配,垫板73固定安装在斜铁72的底部,挡板75安装在滑脚71前侧,调节螺丝74安装连接挡板75和斜铁72。
36.滑脚机构7还包括传动齿轮77,齿轮轴78,驱动电机和齿条76,驱动电机固定安装在滑脚71内侧,齿轮轴78固定连接在驱动电机上,齿轮轴78和传动齿轮77啮合连接,齿条76与传动齿轮77和齿轮轴78啮合连接,齿条76和斜铁72固定连接。
37.有一优选方案,如图1所示,第二模板3和第一模板5的侧面中心位置各固定安装一个位置信号发生器10,第三模板4侧面中心位置固定安装有两个位置信号接收器11,位置信号接收器11接受位置信号发生器10发出的信号并判断第一模板5和第二模板3是否与第三模板4的中心位置在同一高度上。
38.有一具体的实施例,在注塑前,先进行第三模板4和第二模板3的高度位置调节,如图1所示,当模具安装到第三模板4的左右两侧位置后,第一模板5上位置信号发生器10发出信号,被第三模板4上的位置信号接收器11接收并判断第三模板4和第一模板5的中心位置是否在同一高度上,此时不在同一高度上,驱动电机带动齿轮轴78转动,齿轮轴78带动传动齿轮77转动,左右两个齿条76在齿轮轴78和传动齿轮77的啮合下分别向左右移动,齿条76带动斜铁72移动,第三模板4和第一模板5的中心位置被调节到同一高度时,拧紧调节螺丝74,固定住斜铁72和滑脚71的位置,完成第三模板4位置高度调节;然后第二模板3上位置信号发生器10发出信号,被第三模板4上的位置信号接收器11接收并判断第三模板4和第二模板3的中心位置是否在同一高度上,此时不在同一高度上,则开始驱动电机带动齿轮轴78转动,齿轮轴78带动传动齿轮77转动,左右两个齿条76在齿轮轴78和传动齿轮77的啮合下分别向左右移动,齿条76带动斜铁72移动,第三模板4和第一模板5的中心位置被调节到同一高度时,拧紧调节螺丝74,固定住斜铁72和滑脚71的位置,完成第二模板3位置高度调节;
39.开始合模,如图1所示,驱动第一移模油缸131带动第一移模活塞杆141移动,由于第一移模活塞杆141和第三模板4固定,第三模板4也随着第一移模活塞杆141移动,同时,驱动第二移模油缸132,由于第二移模油缸132固定在第二模板3上且第二模板3在机架1上可滑动,第二模板3在第二移模活塞杆142的拉动下向第三模板4移动,此时调整第三模板4与第二模板3的移动速度使得两个所夹模具的合模同步,即第三模板4与第一模板5和第三模板4与第二模板3合模动作同时完成;
40.合模完成后,如图1所示,抱闸机构6将第二模板3和第三模板4的位置固定;之后,第一注射单元2和第二注射单元2’分别向两副模具内注塑,保压冷却后进行开模,开模动作和抱闸机构6解锁动作和之前刚好相反,且调整第三模板3与第二模板3的移动速度使得两
个所夹模具的合模同步,直到第三模板4和第二模板3到达预设位置时制品顶出,完成一个周期的注塑。
41.有一补充方案,锁模装置包括增压油缸9、拉杆8和抱闸机构6,所述增压油缸9和抱闸机构6设置在第二模板4的同一侧,所述拉杆8的一端固定连接在所述第一模板5上,另一端依次穿过所述第三模板4、所述第二模板3和所述抱闸机构6并连接至所述增压油缸9。
42.请参见图4,图4是本技术关于三板对射注塑机控制方法的流程示意图,如图所示,该方法包括步骤:
43.s1.在机架1上设置第一模板5、第三模板4和第二模板3,若第一模板5固定安装在机架1上,第三模板4和第二模板3滑动连接与机架1,靠近第一模板5的位置设有第一注射单元2,靠近第二模板3的位置设置有第二注射单元2’,第三模板4两侧分别各安装外设的第一模具和第二模具;
44.s2.第三模板4上的位置信号接收器11接收第一模板5上的信号发生器发出的信号,并判断第三模板4和第一模板5的中心位置是否在同一水平高度上,驱动滑脚机构7调节第三模板4中心位置高度与第一模板5的中心位置高度相同;第三模板4上的位置信号接收器11接收第二模板3上的信号发生器发出的信号,并判断第二模板3和第三模板4的中心位置是否在同一水平高度上,调节第二模板3中心位置高度与第三模板4中心位置高度相同;
45.s3.注射装置完成塑化后,使第三模板4向第一模板5平移,使第二模板3向第三模板4平移,同时第二模板3侧的第二注射单元2’与第二模板3做同步运动且相对位置保持静止,直至第三模板4两侧的第一模具与第二模具闭合,第一模具与第二模具的合模动作同步,抱闸机构6锁住拉杆8并固定第二模板3和第三模板4的位置;
46.s4.第一模具与第二模具闭合后,第一注射单元2与第二注射单元2’同时将熔料以一定的速度和压力注入第一模具和第二模具中,并按预设值对第一模具和第二模具的模腔内部进行保压冷却;
47.s5.完成保压冷却后,解锁第二模板3的位置,开始开模,第二模板3侧的第二注射单元2’和第二模板3以及第三模板4向第一模板5的反向移动,移动过程中保持同步,当第三模板4和第二模板3到达预设位置时制品顶出,同时注射装置开始预塑化,完成一个周期的注塑。
48.综上所述,本技术不同于现有的单色注塑机和双色对射机,在同一机架上安装两台注射单元,同时安装可移动的第三模板和第二模板,不仅在空间成本上远远低于两台同生产力的注塑机,在注塑效率上也有明显的提升;使用电机和齿轮驱动滑脚机构两侧的斜铁,避免了人工操作精度不够的问题,同时也降低了调节滑脚高度的操作难度和增加了合模时的精度;通过控制移模油缸的速度,在合模和开模过程中,第三模板相对第一模板的移动速度与第二模板相对第三模板的移动速度相等使得第一模具与第二模具的合模和开模同步,有利于精准控制注塑周期,提高注塑效率。
49.尽管为示例目的,已经公开了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但是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将意识到,在不脱离由所附的权利要求书公开的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和精神的情况下,各种改进、增加以及取代是可能的。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win.8miu.com/read-19153.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