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含油废水的处理装置的制作方法

专利检索2022-05-10  42



1.本实用新型涉及含油废水处理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含油废水的处理装置。


背景技术:

2.申请号为cn201620288353.0的中国专利公开了一种含油废水的处理装置,包括反应池、接触池、平流池及回收池组成,其中反应池和接触池下部连通,接触池和平流池上部连通,接触池与平流池之间设有隔板,其中回收池设在平流池的内部,平流池与回收池之间设有高分子隔膜,含油废水经射流器进入反应池,反应池中设有臭氧发生装置,平流池上部设有废油回收管,回收池的下部设有排水管。含油废水处理装置,其中的pvdf高分子油水分离膜使含油废水中的油、水得到有效分离,同时pvdf高分子油水分离膜属于可更换膜,延长了该装置的使用寿命,该含油废水处理装置结构简单易于操作,可以进行推广应用。
3.但是,现有技术中的处理装置分离效率低下且分离量低,而且分离到最后处理装置中还会含有较多的未分离废水,本专利通过采用一种含油废水的处理装置较好地解决了上诉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4.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上述不足之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含油废水的处理装置,用于解决现有技术的处理装置分离效率低下,分离量低以及处理完后装置中还会残留较多的未分离废水等问题:
5.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
6.一种含油废水的处理装置,包括分离筒、选择性透过膜、加压泵、加压管、加压口、进口、回收口以及出水口,所述分离筒呈现为一个倒放圆柱空心桶,所述分离筒上端左侧设有加压口,所述加压口下端与分离筒内部连通,所述分离筒上端中心设有进口,所述进口下端与分离筒内部连通,所述分离筒内部中间处设有选择性透过膜,所述选择性透过膜将分离筒内部空间分为上下两个空间,所述分离筒右侧上半部分设有回收口,所述回收口与分离筒内上半空间连通,所述分离筒右侧下端设有出水口,所述出水口与分离筒内下半内部空间连通,所述加压口上端设有加压管,所述加压管一端与加压口固定连接,所述加压管另外一端设有加压泵,所述加压泵出口与加压管固定连接。
7.更进一步,所述分离筒下端设有支撑架,所述支撑架由多根钢条组成的框架组成,所述支撑架底端呈现为矩形框,所述支撑架上端与分离筒下端固定连接,所述支撑架下端的四个角设有支撑脚,所述支撑脚呈现为上细下大的椎体,所述支撑架下端与支撑脚上端固定连接。
8.更进一步,所述支撑架左侧中间位置设有固定块,所述固定块呈现为一个矩形块,所述加压泵下端与固定块上端固定连接。
9.更进一步,所述进口上端设有铁盖,所述铁盖呈现为一个圆形盖,所述铁盖面积大于进口横截圆面积,所述铁盖一端与进口外壁转动连接,所述铁盖上端一侧设有拉扣,所述
拉扣呈现为一个矩形扣,所述拉扣下端与铁盖上端固定连接。
10.更进一步,所述回收口外壁设有回收阀,所述回收阀与回收口外壁固定连接,所述出水口外壁设有出水阀,所述出水阀与出水口外壁固定连接。
11.更进一步,所述分离筒上端设有压力计,所述压力计下端检测端穿过分离筒位于分离筒内部空间。
12.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13.本实用新型包括分离筒、选择性透过膜、加压泵、加压管、加压口、进口、回收口以及出水口,所述分离筒为整个装置提供的各部分零件提供安装位置,所述分离筒下端设有的支撑架,所述支撑架为整个装置提供支撑,所述支撑架下端设有的支撑脚是为了保护支撑架直接与地面接触从而损坏地面,所述分离筒上端设有的进口能够使含油废水从此处进入分离筒,加压泵通过加压管为加压桶内提供一个较大的压力,从而使含油废水能够快速的通过选择性透过膜进行油水分离,直接性的提高了分离效率,所述选择性透过膜只能透过较小的水分子,油分子是多分子聚合物,体积大,从而无法穿过选择性透过膜从而实现油水分离,所述回收口能够回收分离的油,所述出水口能够排出分离出的废水,且分离结束后分离筒内压力会将分离筒内分离的物质尽数排出分离筒,所述分离筒上表面设有的压力计能够进行实时监测分离筒工作时内部的压力,从而保证分离筒内的压力一直处于一个安全的阈值范围之内。
14.本实用新型较好地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处理装置分离效率慢且分离量低以及分离结束后装置内会残留未分离的废水等问题,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操作容易,维护成本低,使用寿命长。
附图说明
15.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含油废水的处理装置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16.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含油废水的处理装置的主视图;
17.图3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含油废水的处理装置的分离筒内结构图;
18.附图中涉及到的附图标记有:
19.分离筒1;选择性透过膜2;支撑架3;加压泵4加压管5;压力计6;进口7;回收口8;出水口9;加压口10;回收阀11;出水阀12;铁盖13;拉扣14;固定块15;支撑脚16。
具体实施方式
20.为了使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更好地理解本实用新型,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进一步说明:
21.实施例一:
22.如图1

3所示,如图1

3所示,一种含油废水的处理装置,包括分离筒1、选择性透过膜2、加压泵4、加压管5、加压口10、进口7、回收口8以及出水口9,所述分离筒1呈现为一个倒放圆柱空心桶,所述分离筒1上端左侧设有加压口10,所述加压口10下端与分离筒1内部连通,所述分离筒1上端中心设有进口7,所述进口7下端与分离筒1内部连通,所述分离筒1内部中间处设有选择性透过膜2,所述选择性透过膜2将分离筒1内部空间分为上下两个空间,所述分离筒1右侧上半部分设有回收口8,所述回收口8与分离筒1内上半空间连通,所述分
离筒1右侧下端设有出水口9,所述出水口9与分离1筒内下半内部空间连通,所述加压口10上端设有加压管5,所述加压管5一端与加压口10固定连接,所述加压管5另外一端设有加压泵4,所述加压泵4出口与加压管5固定连接。
23.本实用新型包括分离筒1、选择性透过膜2、加压泵4、加压管5、加压口10、进口7、回收口8以及出水口9,所述分离筒1为整个装置的零部件提供安装位置,所述分离筒1下端设有支撑架3,所述支撑架3由若干钢条组成的矩形钢架,采用钢制材料,能够大大加强装置的承受力,所述支撑架3下端的四个角均设有支撑脚16,所述支撑脚16能够保证支撑架3不直接与地面接触,所述支撑架3左侧设有固定块15,所述固定块15上端放有加压泵4,所述固定块15为加压泵4提供安放位置,所述分离筒1上端设有的进口7顶管设有铁盖13,所述铁盖13面积大于进口7横截圆面积且铁盖13能够完全对进口7密封,所述铁盖13上端设有拉扣14,所述拉扣14能够方便打开与关闭铁盖13,所述回收口8外端的外壁设有回收阀11,所述出水口9外端外壁设有出水阀12,所述回收阀11能够收集分离后的油,所述出水阀12能够收集分离后的水。
24.本实用新型通过加压泵4将压力沿着加压管5把压力送入分离筒1内,分离筒1内产生一个较大的压力,压力能够对分离筒内1的含油废水产生一个推力,能够促使含油废水经过选择性透过膜2,从而提高油水分离效率,且分离到最后压力会将分离筒1内所有分离后的物质经过回收口8以及出水口9排出,不会再分离筒1内残留物质。
25.实施例二:
26.如图1

3所示,一种含油废水的处理装置,包括分离筒1、选择性透过膜2、加压泵4、加压管5、加压口10、进口7、回收口8以及出水口9,所述分离筒1呈现为一个倒放圆柱空心桶,所述分离筒1上端左侧设有加压口10,所述加压口10下端与分离筒1内部连通,所述分离筒1上端中心设有进口7,所述进口7下端与分离筒1内部连通,所述分离筒1内部中间处设有选择性透过膜2,所述选择性透过膜2将分离筒1内部空间分为上下两个空间,所述分离筒1右侧上半部分设有回收口8,所述回收口8与分离筒1内上半空间连通,所述分离筒1右侧下端设有出水口9,所述出水口9与分离1筒内下半内部空间连通,所述加压口10上端设有加压管5,所述加压管5一端与加压口10固定连接,所述加压管5另外一端设有加压泵4,所述加压泵4出口与加压管5固定连接。
27.本实用新型包括分离筒1、选择性透过膜2、加压泵4、加压管5、加压口10、进口7、回收口8以及出水口9,所述分离筒1为整个装置的零部件提供安装位置,所述分离筒1下端设有支撑架3,所述支撑架3由若干钢条组成的矩形钢架,采用钢制材料,能够大大加强装置的承受力,所述支撑架3下端的四个角均设有支撑脚16,所述支撑脚16能够保证支撑架3不直接与地面接触,所述支撑架3左侧设有固定块15,所述固定块15上端放有加压泵4,所述固定块15为加压泵4提供安放位置,所述分离筒1上端设有的进口7顶管设有铁盖13,所述铁盖13面积大于进口7横截圆面积且铁盖13能够完全对进口7密封,所述铁盖13上端设有拉扣14,所述拉扣14能够方便打开与关闭铁盖13,所述回收口8外端的外壁设有回收阀11,所述出水口9外端外壁设有出水阀12,所述回收阀11能够收集分离后的油,所述出水阀12能够收集分离后的水,所述分离筒1上端设有压力计6,所述压力计6下端进入分离筒1内部,所述压力计6能够实时监测分离筒1内压力,保证分离筒1内的压力一直处于一个安全的阈值范围。
28.本实用新型通过加压泵4将压力沿着加压管5把压力送入分离筒1内,分离筒1内产
生一个较大的压力,压力能够对分离筒内1的含油废水产生一个推力,能够促使含油废水经过选择性透过膜2,从而提高油水分离效率,且分离到最后压力会将分离筒1内所有分离后的物质经过回收口8以及出水口9排出,不会再分离筒1内残留物质。
29.实施例二相对于实施例一的优点在于:
30.增加了装置的安全性,降低了装置的维护成本,提高了装置的工作效率,延长了装置的使用寿命。
31.以上所述的仅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方案中公知的具体结构及特性等常识在此未作过多描述,所属领域普通技术人员知晓申请日或者优先权日之前实用新型所属技术领域所有的普通技术知识,能够获知该领域中所有的现有技术,并且具有应用该日期之前常规实验手段的能力,所属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在本技术给出的启示下,结合自身能力完善并实施本方案,一些典型的公知结构或者公知方法不应当成为所属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实施本技术的障碍。应当指出,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结构的前提下,还可以作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也应该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这些都不会影响本实用新型实施的效果和专利的实用性。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win.8miu.com/read-19124.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