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自适应方向助听器的制作方法

专利检索2022-05-10  34



1.本发明专利涉及助听器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自适应方向助听器及防噪方法。


背景技术:

2.助听器是听力障碍者使用的辅具,用来补足听力损伤所造成的缺陷,进而提高与他人会话交际能力的工具、设备、装置和仪器等,广义上讲凡能有效地把声音传入耳朵的各种装置都可以看作为助听器,狭义上讲助听器就是一个电声放大器,通过它将声音放大使聋人听到了原来听不清楚,听不到的声音,这种装置就是助听器,当前助听器主要分为模拟助听器与数字助听器两种,其中模拟助听器是不管患者的听力损失曲线形状,对声音进行统一的放大,而数字助听器是根据患者的听力损失曲线形状进行精确的补偿,助听器从佩戴位置及外形的角度又可分为耳背式助听器、耳内式助听器、耳道式助听器、完全耳道式助听器和隐形助听器等。
3.如果一个人双耳听力都有损失,应尽可能的双耳选配助听器,以达到理想的康复效果,这是由于单耳佩戴助听器,大脑无法计算声音传播的时间差,也就难以辨别声源的位置
4.在嘈杂的人群环境中,听力损失人士需要更高的信噪比来提高言语理解力,临床研究表明,在嘈杂环境中,信噪比提高5个分贝,言语理解力将提高约30%,在一对一交流、工作间、餐厅、车厢、室外、小聚会、休闲活动、打电话、听音乐、看电视、看电影等不同聆听场合下,而助听器无差别工作,许多声源同时争夺大脑注意力,传统助听器不具备听力方位选择能力,严重影响了听力损失人士的声音分辨能力。
5.发明专利内容
6.针对现有技术中的缺陷,本发明专利提供一种自适应方向助听器,以增强听力损失人士对声源的分辨能力。
7.本发明专利一优选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自适应方向助听器,包括:
8.助听器本体,所述助听器本体包括带有一扩音孔结构的主体以及带有至少一收音孔结构的面壳;
9.至少一声电转换模块,所述声电转换模块设置在收音孔结构的相对位置,所述声电转换模块用于接收方向性的声音信号;
10.处理模块,所述处理模块与声电转换模块末端连接,并根据声音信号的频率、响度选择性提供输出信号;
11.输出转换模块,所述输出转换模块用于将处理模块提供的电信号转化为声音信号增强声音分贝。
12.进一步地,所述处理模块内进一步包括:
13.至少一滤波器,所述滤波器设置在处理模块选择性输出电路的首端,使信号中规则的频率成分通过,而极大地衰减其他频率成分;
14.一存储单元,为滤波器提供声音信号的频率屏蔽参考。
15.进一步地,所述输出转换模块设置有听觉域、遮盖域、放大域,且放大域的放大倍数为一可变参数,用于自动屏蔽或放大声音信号。
16.进一步地,所述声电转换模块在水平方向上设置为二维扇形接收区域。
17.进一步地,不同所述声电转换模块共同围成全向性扇形接收面。
18.进一步地,所述声电转换模块为心形话筒。
19.进一步地,所述输出转换模块内放大域的可变参数随音源分贝场景自动调整。
20.进一步地,所述处理模块还包括有:
21.信号收发单元,所述信号收发单元信号连接两组助听器,用于处理模块共享声音信号信息。
22.由上述技术方案可知,本发明专利提供的一种自适应方向助听器,不同方向的声电转换模块将听觉范围划分,助听器同步接受声音信号时,依据声音信号的分贝大小、声波频率、获取时间分析辨别有效听觉范围,使得听力损失人士的注意力能够集中在特定范围内,降低了信噪比,缓解了大脑辨别语言的工作压力,增强了听力损失人士的声音分辨能力,双耳佩戴助听器时,无线信号实时共享助听器运行信息,双耳听觉范围划分始终对称,大脑对声源的位置分析更加精准,使得听力损失人士的听觉机制与常人基本无异。
附图说明
23.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专利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在所有附图中,各元件或部分并不一定按照实际的比例绘制。
24.图1为本发明专利提供的一种自适应方向助听器一优选实施例的外观图;
25.图2为本发明专利提供的一种自适应方向助听器一优选实施例的拆分图;
26.图3为本发明专利提供的一种自适应方向助听器一优选实施例的控制模块图。
27.附图标记:助听器本体1、主体11、扩音孔结构111、面壳12、收音孔结构121、声电转换模块2、处理模块3、滤波器31、存储单元32、信号收发单元33、输出转换模块4。
具体实施方式
28.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专利技术方案的实施例进行详细的描述。以下实施例仅用于更加清楚地说明本发明专利的技术方案,因此只作为示例,而不能以此来限制本发明专利的保护范围。
29.实施例:
30.如图1

3所示,本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自适应方向助听器,包括:
31.助听器本体1,所述助听器本体1包括带有一扩音孔结构111的主体11以及带有至少一收音孔结构121的面壳12,主体11与面壳12装配扣合为一体式结构,主体11内置有纽扣电池供电,且主体11外侧还设置有固定耳塞,用来减少外界声音对助听器的直接影响,减少声音干扰;
32.至少一声电转换模块2,所述声电转换模块2设置在收音孔结构121的相对位置,所述声电转换模块2用于接收方向性的声音信号,声电转换模块2设置在助听器本体1的不同方位,以加强该方向上的听觉能力;
33.处理模块3,所述处理模块3与声电转换模块2末端连接,并根据声音信号的频率、响度选择性提供输出信号,处理模块3为微型处理器,能够代替人脑进行简单的方位判断,避免多余噪声影响;
34.输出转换模块4,所述输出转换模块4用于将处理模块3提供的电信号转化为声音信号增强声音分贝,输出转换模块4为扬声器,用以扩大播放电信号相对的声音信号,帮助听力损失人士听到声音。
35.进一步地,所述处理模块3内进一步包括:
36.至少一滤波器31,所述滤波器31设置在处理模块3选择性输出电路的首端,使信号中规则的频率成分通过,而极大地衰减其他频率成分,抑制干扰效果显著;
37.一存储单元32,为滤波器31提供声音信号的频率屏蔽参考,存储单元32中记录特定频率的频点或该频点以外的频率。
38.进一步地,所述输出转换模块4设置有听觉域、遮盖域、放大域,且放大域的放大倍数为一可变参数,用于自动屏蔽或放大声音信号,输出转换模块4为扬声器,遮盖域内,声音频率在20hz

20000hz之间,声音大小播放后在25db以上,该部分声音不被输出转换模块4播放,听觉域内,声音频率在20hz

20000hz之间,声音大小播放后在12db

25db之间,该部分声音不被输出转换模块4调节放大。
39.进一步地,所述声电转换模块2在水平方向上设置为二维扇形接收区域,声电转换模块2的听觉范围在垂直平面内同样呈二维扇形区域,在立体空间内形成呈锥形的范围,对于该范围内近距离的声音振动有着较大的敏感度。
40.进一步地,不同所述声电转换模块2共同围成全向性扇形接收面,多个扇形听力区域依次排布将听力范围分为前、中和后三个区域,不同区域内的声电转换模块2信号被选用能够模拟人脑注意力的转变。
41.进一步地,所述声电转换模块2为心形话筒,心形话筒对来自前方及两侧的声压灵敏度较高,对来自后方的声压灵敏度很低,起到抑制后方噪声的作用,能够减少助听器元件运行的噪声影响,这样声电转换模块2能够形成灵敏度较高的局部听力区域。
42.进一步地,所述输出转换模块4内放大域的可变参数随音源分贝场景自动调整,输出转换模块4内置放大器,放大器用于调整声音大小,声音频率在20hz

20000hz之间,声音大小放大后在0db

12db之间为该放大域范围,该范围细分为0db

5db、5db

8db和8db

12db,放大器对播放后在0db

5db、5db

8db和8db

12db声音的放大倍数依次减少,以便将低分贝声音强度控制在12db

15db之间,使得听力损失人士能够听到该部分的声音。
43.进一步地,所述处理模块3还包括有:
44.信号收发单元33,所述信号收发单元33信号连接两组助听器,用于处理模块3共享声音信号信息,两组助听器上各设置有一信号收发单元33,两个信号收发单元33蓝牙连接,蓝牙核心提供两个或以上的微微网连接以形成分布式网络,让助听器在微微网中自动同时地分别扮演主和从的角色,实现信息共享,作为优选,两信号收发单元33同步与智能设备蓝牙连接,智能设备可为智能手机,可由app软件向两组助听器分别输入控制命令,以便调整两组助听器的不同工作状态,调整平衡双耳听力。
45.工作原理:本发明先将不同方向的声电转换模块3将听觉范围划分,助听器同步接受声音信号时,依据声音信号的分贝大小、声波频率、获取时间分析辨别有效听觉范围,使
得听力损失人士的注意力能够集中在特定范围内,降低了信噪比,缓解了大脑辨别语言的工作压力,增强了听力损失人士的声音分辨能力,双耳佩戴助听器时,无线信号实时共享助听器运行信息,双耳听觉范围划分始终对称,这样大脑对声源的位置分析更加精准,使得听力损失人士的听觉机制与常人无异。
46.本发明专利的说明书中,说明了大量具体细节。然而,能够理解,本发明专利的实施例可以在没有这些具体细节的情况下实践。在一些实例中,并未详细示出公知的方法、结构和技术,以便不模糊对本说明书的理解。
47.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发明专利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必须针对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此外,在不相互矛盾的情况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将本说明书中描述的不同实施例或示例以及不同实施例或示例的特征进行结合和组合。
48.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专利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发明专利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发明专利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其均应涵盖在本发明专利的权利要求和说明书的范围当中。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win.8miu.com/read-19107.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