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可实现多种送风模式的导风板结构的制作方法

专利检索2022-05-10  34



1.本实用新型为空调配件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可实现多种送风模式的导风板结构。


背景技术:

2.在家用制冷空调器领域,现有的空调器在使用过程中经常会出现以下问题:直吹人时容易风量太强,出风温度非常低导致容易感冒,甚至被吹面瘫,避开人吹时又感觉不到凉爽,使得空调器的使用舒适性差,因此提供一种可实现多中送风模式技术,实为必要。


技术实现要素:

3.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可实现多种送风模式的导风板结构,包括导风板,所述导风板上开设有至少一个导风口,还包括至少一个风轮组件,还包括第一转轴,所述风轮组件设置在第一转轴上且配合设于出风口处,第一转轴旋转带动风轮组件以第一转轴为旋转轴进行旋转。
4.风轮组件包括旋转叶片,所述第一转轴上固定有第二转轴,所述旋转叶片配合设置于第二转轴上,以第二转轴为旋转轴进行旋转。
5.风轮组件还包括固定在第一转轴上的风轮导流圈,风轮导流圈的内径大于旋转叶片的外径。旋转叶片包括风轮外圈和风轮叶片,所述风轮外圈固定在风轮叶片外周,且风轮外圈的外径小于风轮导流圈的内径。
6.风轮导流圈上开设有限位槽,导风板上设有与限位槽配合的限位轴。限位槽的底部高于或低于风轮外圈的上边缘。
7.还包括第一电机,所述第一电机的输出轴固定连接导风板,驱动导风板旋转。还包括第二电机,所述第二电机的输出轴固定连接第一转轴,驱动第一转轴旋转。
8.导风板上开设第一转轴安装槽。位于所述第一转轴安装槽两侧的导风板上设有弧形限位卡。
9.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导风板与风轮组件配合设置在空调内机的出风口处,此时风道内风量全部需要通过风轮组件吹出进行散风柔化,实现柔风效果,根据第一电机和第二电机的配合控制,实现多种送风模式。
附图说明
10.图1为本实用新型立体图一;
11.图2为本实用新型立体图二;
12.图3为本实用新型导风板立体图;
13.图4为本实用新型风轮组件立体图;
14.图5为本实用新型投入使用结构示意图一;
15.图6为本实用新型投入使用结构示意图二;
16.图7为本实用新型限位轴、限位槽配合结构示意图;
17.附图标记:1

导风板;2

导风口;3

风轮组件;301

旋转叶片;3011

风轮外圈;3012

风轮叶片;302

风轮导流圈;4

第一转轴;5

限位槽;6

限位轴;7

第一转轴安装槽;8

弧形限位卡;9

空调内机;10

出风口;11

外导风板;12

第一电机安装轴;13

连接转轴;14

第二转轴。
具体实施方式
18.为了使本领域技术人员更好地理解本实用新型,从而对本实用新型要求保护的范围作出更清楚地限定,下面就本实用新型的某些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描述。需要说明的是,以下仅是本实用新型构思的某些具体实施方式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其中对于相关结构的具体的直接的描述仅是为方便理解本实用新型,各具体特征并不当然、直接地限定本实用新型的实施范围。
19.参阅附图所示,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可实现多种送风模式的导风板结构,包括导风板,所述导风板上开设有至少一个导风口,还包括至少一个风轮组件,还包括第一转轴,所述风轮组件设置在第一转轴上且配合设于出风口处,第一转轴旋转带动风轮组件以第一转轴为旋转轴进行旋转。
20.值得一提的是,风轮组件可为线性排布,相邻两个风轮组件的间隔一致,且风轮组件的风向一致。
21.风轮组件包括旋转叶片,所述第一转轴上固定有第二转轴,所述旋转叶片配合套设于第二转轴上,以第二转轴为旋转轴进行旋转。
22.风轮组件还包括固定在第一转轴上的风轮导流圈,风轮导流圈的内径大于旋转叶片的外径。旋转叶片包括风轮外圈和风轮叶片,所述风轮外圈固定在风轮叶片外周,且风轮外圈的外径小于风轮导流圈的内径。风轮导流圈两端与第一转轴固定连接。风轮导流圈的外径小于导风口的内径。
23.风轮导流圈上开设有限位槽,导风板上固定有与限位槽配合的限位轴。限位槽的底部高于或低于风轮外圈的上边缘。
24.还包括第一电机,所述第一电机的输出轴固定连接导风板,驱动导风板旋转。还包括第二电机,所述第二电机的输出轴固定连接第一转轴,驱动第一转轴旋转。
25.导风板上开设第一转轴安装槽。位于所述第一转轴安装槽两侧的导风板上固定有弧形限位卡。弧形限位卡具有一定的弹性,两片相对的弧形限位卡中间的弧度根据第一转轴装配后处于导风板平面所露出的弧度设计。
26.由于第一转轴对弧形限位卡弧口具有向外的挤压力,弧形限位卡向外张开,第一转轴压入后,弧形限位卡由于自身的弹性作用恢复形变。
27.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导风板与风轮组件配合设置在空调内机的出风口处,此时风道内风量全部需要通过风轮组件吹出进行散风柔化,实现柔风效果,根据第一电机和第二电机的配合控制,风轮组件和导风板之间具有不同的夹角,实现多种送风模式。
28.本实用新型在装配时,装配在空调器室内机自带的外导风板的内侧。
29.本实用新型在投入使用的时候:将导风板装配在空调室内机的出风口内侧,导风板一侧固定有第一电机安装轴,其用于固定连接第一电机的输出轴,导风板另一侧固定有
连接转轴,第一转轴插入连接转轴内,第一转轴固定连接第二电机。第一电机和第二电机固定在空调室内机的出风口处。
30.当空调执行普通模式导风时,此时需要内导风板正常导风,只需要第一电机工作即可,此时第二电机带动风轮组件旋转使得风轮组件转动,使得限位槽进入限位轴的限位范围内,此时风轮组件被限位不能相对导风板旋转,若限位槽的底部低于风轮外圈的上边缘,限位轴压紧风轮外圈,同时限制风轮旋转,此时导风板可实现最大的导风效果;若限位槽的底部高于风轮外圈的上边缘,则旋转叶片还可以正常旋转。
31.当第二电机带动风轮组件向后旋转,可实现风轮组件和导风板与风轮组件垂直,此时第一电机和第二电机可以同时工作,配合空调器自带的外导风板旋转,实现最大风量散风不直吹,使得房间温度更加均匀。
32.当需要柔风效果时,第二电机带动风轮组件旋转使得限位槽卡在限位轴上,此时风轮组件被限位不能旋转相对内导风板旋转,若限位槽的底部低于风轮外圈的上边缘,限位轴没有压住风轮外圈,所以风轮仍然可以旋转,此时导风板与风轮组件同时旋转至导风板闭合在出风口处,此时风道内风量全部需要通过风轮组件吹出进行散风柔化,实现柔风效果。
33.上述说明并非是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本实用新型也并不仅限于上述举例,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的实质范围内所做出的变化、改型、添加或替换,也应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win.8miu.com/read-19068.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