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技术涉及注塑模具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更换流道的注塑模具。
背景技术:
2.模具是用来制作成型物品的工具,这种工具由各种零件构成,不同的模具由不同的零件构成。它主要通过所成型材料物理状态的改变来实现物品外形的加工。目前注塑模具在工业工业应用较多,对物品进行加工时,将融化的原料浇注入进胶口内,融化的原料可经流道,流入型腔内,进而在可型腔内冷却成型,实现了对物品的加工。
3.相关的公告号为cn207657094u的中国专利公开了一种家电开关注塑模具,包括上模、下模和工作台,所述工作台的上端四角处固定连接有四根导柱,导柱的顶端固定连接有固定板,固定板的下端固定连接有两台第一升降气缸,第一升降气缸的液压杆连接有滑动板,滑动板的下端中部固定连接有上模,上模的下端设置有下模,上模与下模之间形成模腔,上模的下端两侧固定连接有定位柱,下模的上表面开设有定位凹槽,上模与下模之间设置有密封机构,密封机构包括密封垫和多个密封圈。
4.针对上述中的相关技术,发明人认为使用上述模具对物品进行注塑时,当原料的流动性不同时,为保证注塑成型物品的品质,需对流道的内径大小进行调整,上述模具对流道进行更换时较为繁琐,进而不便对流道进行更换。
技术实现要素:
5.为了便于对流道进行更换,本技术提供一种更换流道的注塑模具。
6.本技术提供的一种更换流道的注塑模具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7.一种更换流道的注塑模具,包括上模和下模,所述上模下端开设有上腔,所述上模在上腔内设有上模板,所述下模上端开设有下腔,所述下模在下腔内设有下模板,所述上模板和下模板开设有相互连通的型腔,所述上模开设有注塑通道,所述上模板开设有流动通道,所述注塑通道内设有与上模活动连接的注塑管,所述流动通道内设有与上模板活动连接的流动管,所述注塑管与流动管相连通,所述流动管与型腔相连通。
8.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使用上述模具对工件进行注塑时,当需对流道进行更换时,可将注塑管与上模之间拆下,再将流动管与上模板之间拆下,在将新的注塑管安装在上模内,同时将流动管安装在上模板内,进而便于通过新的注塑管和流动管对工件进行注塑,通过上述设置便于对流道进行更换。
9.可选的,所述注塑管上端设有连接片,所述上模外侧开设有与连接片相适配的凹槽。
10.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对注塑管进行安装时,可将连接片安装在凹槽内,连接片与凹槽配合便于对注塑管进行安装。
11.可选的,所述连接片下端设有位于凹槽内的支撑环,所述支撑环与连接片通过螺栓可拆卸连接,所述支撑环下端设有卡块,所述上模开设有与卡块相适配的卡槽。
12.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设置支撑环且支撑环与连接片通过螺栓可拆卸连接,进而提高对注塑管安装的稳定性,将支撑环安装在凹槽内时,支撑环下端的卡块位于卡槽内,通过设置卡块和卡槽,进一步提高了对注塑管安装的稳定性。
13.可选的,所述流动管的两端设有滑条,所述上模板开设有与滑条相适配的滑槽。
14.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将流动管安装在上模板内时,滑条位于滑槽内,设置滑条和滑槽可对流动管起到限位作用,减少了流动管易在上模板内滚动的问题。
15.可选的,所述上模板在滑槽下端设有限位板,所述限位板与滑条相抵触。
16.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设置限位板可对滑条起到限位作用,减少了流动管与上模板之间易滑脱的问题,提高了流动管安装的稳固性。
17.可选的,所述流动管上端设有握持组件,所述上模板开设有与握持组件相适配的放置槽。
18.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需将流动管取出时,可持拿握持组件将流动管和上模板之间分开,对工件进行注塑时,可将握持组件放置在放置槽内,进而便于对工件的注塑。
19.可选的,所述握持组件包括拉杆和拉环,所述拉杆与流动管相连,所述拉环设置在拉杆远离流动管的一端。
20.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拉杆可将拉环和流动管安装在一起,需将流动管和上模板之间分开时,可拉持拉环,进而可将流动管与上模板之间分开。
21.可选的,所述上模和下模的一侧均设有支撑座,所述支撑座包括连接杆和底座,所述底座与连接杆固定连接,所述连接杆分别和上模和下模螺纹连接。
22.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连接杆分别与上模和下模螺纹连接,进而便于将支撑座拆下,当模具暂时不用时,可通过底座和连接杆对模具进行放置。
23.综上所述,本技术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有益技术效果:
24.1.本技术通过设置与上模活动连接的注塑管和设置与上模板活动连接的流动管,进而便于对注塑管和流动管进行更换;
25.2.本技术通过设置支撑座,便于对该模具进行放置。
附图说明
26.图1是本技术一种更换流道的注塑模具的结构示意图;
27.图2是本技术实施例中凸显注塑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28.图3是图2中a结构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29.图4是本技术实施例中凸显握持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30.附图标记说明:1、上模;11、上腔;2、下模;21、下腔;3、注塑机构;31、上模板;32、注塑通道;33、下模板;34、流动通道;4、型腔;41、注塑管;42、连接片;43、支撑环;44、凹槽;45、卡块;46、卡槽;5、流动管;53、滑条;54、滑槽;55、限位板;6、握持组件;65、拉杆;66、拉环;67、放置槽;7、放置机构;8、支撑座;88、连接杆;89、底座。
具体实施方式
31.以下结合附图1
‑
4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32.本技术实施例公开一种更换流道的注塑模具。
33.参照图1,一种更换流道的注塑模具包括上模1、下模2、注塑机构3和放置机构7。注塑机构3设置在上模1和下模2上,通过注塑机构3可对工件进行注塑。放置机构7设置在上模1和下模2外侧,通过放置机构7便于对该模具进行放置。
34.参照图2和图3,上模1下端开设有上腔11,下模2上端开设有下腔21,注塑机构3包括上模板31和下模板33,上模板31设置在上腔11内,上模板31和上模1通过螺钉可拆卸连接,下模板33设置在下腔21内,下模板33和下模2通过螺钉可拆卸连接。上模板31和下模板33开设有相互连通的型腔4,上模1开设有注塑通道32,下模板33开设有流动通道34。
35.参照图2和图3,注塑机构3还包括注塑管41和流动管5,注塑管41设置在注塑通道32内,流动管5设置在流动通道34内,注塑管41与流动管5相连通,流动管5与型腔4相连通。对工件进行注塑时,将原料从注塑管41注入,原料可经流动管5排入型腔4内,进而实现了在型腔4内对工件的注塑成型。
36.参照图2和图3,注塑管41与上模1之间活动连接,进而便于将注塑管41与上模1之间拆开,注塑管41上端从上至下顺次设有连接片42和支撑环43,上模1上端的外侧开设有与连接片42和支撑环43相适配的凹槽44,需对注塑管41进行安装时,可将连接片42和支撑环43安装在凹槽44内,连接片42、支撑环43和凹槽44配合即可实现对注塑管41的安装。
37.参照图2和图3,连接片42与注塑管41固定连接在一起,连接片42与支撑环43活动连接,连接片42与支撑环43通过螺栓可拆卸连接,且支撑环43下端设有卡块45,上模1开设有与卡块45相适配的卡槽46,对注塑管41进行安装时,使用螺栓将连接片42和支撑环43安装在一起,并将卡块45放置在卡槽46内,进而可实现对注塑管41的安装,同时也便于对注塑管41进行拆卸。
38.参照图2和图3,流动管5与上模板31之间同样活动连接,进而便于将流动管5和上模板31之间拆开。流动管5两端开设有滑条53,上模板31开设有与滑条53相适配的滑槽54,将流动管5安装在流动通道34内时,滑条53和滑槽54配合,可实现对流动管5的限位,提高了流动管5安装的稳定性。上模板31在滑槽54下端设有限位板55,限位板55与滑条53相抵触,可减少流动管5从流动通道34内滑出的情况。
39.参照图3和图4,流动管5上端设有握持组件6,握持组件6包括拉杆65和拉环66,拉杆65与流动管5相连,拉环66设置在拉杆65远离流动管5的一端,上模板31开设有与拉杆65和拉环66相适配的放置槽67,需将流动管5和上模板31之间分开时,可将拉杆65和拉环66从放置槽67内取出,进而通过拉杆65和拉环66将流动管5从上模板31内取出,进而便于对流动管5进行更换。
40.参照图1,放置机构7包括支撑座8,支撑座8分别设置在上模1和下模2的一侧,设置支撑座8便于对该模板进行支撑和放置。支撑座8包括连接杆88和底座89,底座89与连接杆88固定连接,连接杆88分别和上模1和下模2螺纹连接,需将支撑座8拆下时,可将连接杆88和上模1与下模2之间分开,即可实现对支撑座8的拆卸。
41.本技术实施例一种更换流道的注塑模具的实施原理为:需使用该模具对工件进行注塑时,先将注塑管41安装在注塑通道32内,再将流动管5安装在流动通道34内,将原料注入注塑管41内,原料从流动管5可流入型腔4内,即可实现对工件的注塑。
42.以上均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技术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技术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win.8miu.com/read-190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