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实用新型涉及行李安检机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分流式车站行李安检机。
背景技术:
2.安检机,又名安检仪,包括安检x光机,行李安检机,通道式x光机,物检x光机,x射线安检仪,x光行李安检机,x射线检测仪,x射线异物检测机,x光安检机,x光行包检测仪,三品检测仪,三品检查机,三品检查仪,查危仪,安检机广泛应用于机场、火车站、地铁站、汽车站、政府机关大楼、大使馆、会议中心、会展中心、酒店、商场、大型活动、邮局、学校、物流行业、工业检测等,但是在实际的使用过程中,随着客流量的增加,安检机的上行李堆在一起,不好进行分离,造成堵塞,因此,提供一种分流式车站行李安检机。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点,如:随着客流量的增加,安检机的上行李堆在一起,不好进行分离,造成堵塞,而提出的一种分流式车站行李安检机。
4.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
5.一种分流式车站行李安检机,包括底座,所述底座上固定连接设有固定罩,所述固定罩内设有导轨,所述导轨贯穿于固定罩设置,且所述导轨和底座固定连接设置,所述固定罩内固定连接设有扫描仪,所述扫描仪位于导轨的正上方设置,所述底座上对称固定连接设有两个固定板,两个所述固定板位于固定罩的右侧设置,且两个所述固定板位于导轨的两侧设置,两个所述固定板远离对方的一侧固定连接设有平行板,所述底座上对称固定连接设有两个接触板,两个所述接触板位于平行板的右侧设置,所述底座上设有连接板,所述连接板位于平行板和接触板之间设置,所述底座通过连接装置和连接板连接设置。
6.优选地,所述连接装置包括在底座右侧设置的控制槽,所述控制槽内转动连接设有转动柱,所述转动柱上固定连接设有转动板,所述连接板下侧固定连接设有连接柱,所述连接柱贯穿于控制槽侧壁设置,所述连接柱下侧设有连接槽,所述转动板贯穿于连接槽和连接槽匹配设置,所述转动柱上固定套设有齿轮,所述控制槽内设有齿条,所述齿条和齿轮啮合连接设置,所述齿条贯穿于控制槽设置。
7.优选地,所述齿条位于控制槽内设有限位槽,所述限位槽内滑动连接设有限位杆,所述限位杆贯穿于限位槽和控制槽固定连接设置。
8.优选地,所述齿条上右侧设有两个控制孔,所述底座右侧设有连接孔,所述连接孔和控制槽相通设置,所述连接孔内设有控制杆,所述控制杆贯穿于连接孔设置,且所述控制杆位于控制槽内贯穿于控制孔和控制孔匹配设置。
9.优选地,所述底座右侧设有通槽,所述通槽和连接孔相通设置,且所述通槽两侧通透设置,所述通槽内设有卡杆,所述卡杆贯穿于通槽和控制杆固定连接设置,所述通槽内下侧对称设有两个卡槽,两个所述卡槽和卡杆匹配设置。
10.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通过在底座上设置的连接板,将行李
进行分流,通过连接柱和转动板配合,将转动柱和连接板进行连接,再利用齿轮和齿条配合,控制连接板的转动,乘客可以根据自己行李的需要,使连接板和位于底座左右两侧的接触板接触,使行李运动到位于底座左右两侧的接触板和平行板之间,整体操作简单,实用性强。
附图说明
11.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分流式车站行李安检机的结构示意图;
12.图2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分流式车站行李安检机的俯视连接效果图;
13.图3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分流式车站行李安检机中控制槽的俯视连接剖视图;
14.图4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分流式车站行李安检机中连接孔的结构示意图;
15.图5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分流式车站行李安检机中通槽的左视连接示意图。
16.图中:1底座、2导轨、3固定罩、4扫描仪、5遮光布、6固定板、7连接板、8控制槽、9转动柱、10转动板、11连接柱、12连接槽、13接触板、14齿轮、15齿条、16限位杆、17控制孔、18控制杆、19平行板、20限位槽、21通槽、22卡槽、23卡杆、24连接孔。
具体实施方式
17.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18.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前”、“后”、“左”、“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19.参照图1
‑
5,一种分流式车站行李安检机,包括底座1,底座1上固定连接设有固定罩3,固定罩3内设有导轨2,导轨2贯穿于固定罩3设置,且导轨2和底座1固定连接设置,固定罩3内固定连接设有扫描仪4,扫描仪4位于导轨2的正上方设置,底座1上对称固定连接设有两个固定板6,两个固定板6位于固定罩3的右侧设置,且两个固定板6位于导轨2的两侧设置,两个固定板6远离对方的一侧固定连接设有平行板19,底座1上对称固定连接设有两个接触板13,两个接触板13位于平行板19的右侧设置,底座1上设有连接板7,连接板7位于平行板19和接触板13之间设置,底座1通过连接装置和连接板7连接设置,连接装置包括在底座1右侧设置的控制槽8,控制槽8内转动连接设有转动柱9,转动柱9上固定连接设有转动板10,连接板7下侧固定连接设有连接柱11,连接柱11贯穿于控制槽8侧壁设置,连接柱11下侧设有连接槽12,转动板10贯穿于连接槽12和连接槽12匹配设置,转动柱9上固定套设有齿轮14,控制槽8内设有齿条15,齿条15和齿轮14啮合连接设置,齿条15贯穿于控制槽8设置,齿条15位于控制槽8内设有限位槽20,限位槽20内滑动连接设有限位杆16,限位杆16贯穿于限位槽20和控制槽8固定连接设置,确定齿条15的运动轨迹,齿条15上右侧设有两个控制孔17,底座1右侧设有连接孔24,连接孔24和控制槽8相通设置,连接孔24内设有控制杆18,控制杆18贯穿于连接孔24设置,且控制杆18位于控制槽8内贯穿于控制孔17和控制孔17匹配
设置,利用控制杆18和控制孔17配合,将齿条15固定在不同的位置,底座1右侧设有通槽21,通槽21和连接孔24相通设置,且通槽21两侧通透设置,通槽21内设有卡杆23,卡杆23贯穿于通槽21和控制杆18固定连接设置,通槽21内下侧对称设有两个卡槽22,两个卡槽22和卡杆23匹配设置,利用卡槽22和卡杆23对控制杆18进行控制,便于乘客进行操作。
20.本实用新型中,当行李少量时,不需要将连接板7和底座1进行连接,正常工作即可,当行李过多时,再将连接板7和底座1进行连接,将连接板7下侧的连接柱11套在转动板10上即可,启动导轨2,开始工作,乘客将行李放在导轨2上,然后走到底座1右侧,向右移动卡杆23,卡杆23带动固定连接的控制杆18向右移动,使控制杆18从控制孔17内移出,直到卡杆23移动到右侧的卡槽22上时,停止移动卡杆23,向下移动卡杆23,使卡杆23进行右侧的卡槽22内,将卡杆23进行固定,进而将控制杆18进行固定,向远离底座1的方向拉动齿条15,齿条15带动啮合连接的齿轮14顺时针转动,齿轮14带动转动柱9顺时针转动,转动柱9通过转动板10和连接柱11配合,带动连接板7顺时针转动,直到连接板7和位于底座1左侧的接触板13相接触时,停止移动,重复上述相反的操作,将控制杆18插入位于左侧的控制孔17内,将齿条15固定,此时卡杆23位于左侧的卡槽22内,乘客的行李在导轨2和连接板7的作用下,运动到位于底座1左侧的接触板13和平行板19之间,下一个乘客,再根据自己的行李,重复上述相反的操作,使连接板7和位于底座1右侧的接触板13接触,使行李运动到位于底座1右侧的接触板13和平行板19之间,完成分流作用。
21.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及其实用新型构思加以等同替换或改变,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win.8miu.com/read-189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