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丝光液碱浓度在线检测和自动配碱装置。
背景技术:
2.丝光是纺织行业常用的纱线加工工序,丝光是指在有张力的作用下洗去纱线上所附着的液碱的过程;丝光时的液碱通常是循环使用的,由于液碱中的部分成分参与了反应,所以其浓度有所下降,丝光的效果也越来越差,为了保证液碱的浓度始终符合要求,必须在循环中的液碱中加入高浓度的液碱以提升其浓度。
3.现有的液碱添加必须先将液碱收集在容器中,然后再检测其浓度并测算所需的高浓度液碱的添加量,最后手动加入到容器中以与原有低浓度液碱混合,此过程操作繁琐,而且最终的液碱浓度与计算值有较大误差,若浓度不达标,则需要按照上述步骤进行多次,费时费力;此外,操作人员近距离接触高浓度液碱也存在着安全隐患,有待于进一步改进。
技术实现要素:
4.针对上述现有技术的现状,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大幅简化了操作以达到省时省力的效果,而且彻底消除了安全隐患的丝光液碱浓度在线检测和自动配碱装置。
5.本实用新型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丝光液碱浓度在线检测和自动配碱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储液罐、固定在储液罐顶部的泵体、插接在泵体进液口中的进液管、插接在泵体出液口中的出液管以及设于进液管上的流量计和电磁阀,还包括回收罐、回流管、螺旋盘管、四通电磁阀以及设于螺旋盘管上的主控单元,所述螺旋盘管固定在回收罐的顶部,所述回流管的一端插接在螺旋盘管的上端开口处内部,所述螺旋盘管的下端开口处伸入到回收罐的内部,所述四通电磁阀的其中一个接口与出液管的端部相连,所述主控单元包括第一浓度传感器、第二浓度传感器、第三浓度传感器、第四浓度传感器、第一喷头、第二喷头和第三喷头,所述第一浓度传感器、第二浓度传感器和第三浓度传感器分别密封插接在螺旋盘管的上游段、中游段和下游段,所述第四浓度传感器密封插接在螺旋盘管的下端开口处,所述第一喷头密封插接在螺旋盘管的上游段并介于第一浓度传感器和第二浓度传感器之间,所述第二喷头密封插接在螺旋盘管的中游段并介于第二浓度传感器和第三浓度传感器之间,所述第三喷头密封插接在螺旋盘管的下游段并介于第三浓度传感器和第四浓度传感器之间,所述第一喷头、第二喷头和第三喷头还均通过一个分流管分别与四通电磁阀的其余三个接口相连。
6.优选地,所述主控单元还包括plc;所述plc与泵体、流量计、电磁阀、四通电磁阀、第一浓度传感器、第二浓度传感器、第三浓度传感器和第四浓度传感器均相连。
7.优选地,所述回收罐内还设有过滤板,所述过滤板设于螺旋盘管的下端开口处下方。
8.优选地,所述回收罐的底部一侧还插接有排液管。
9.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本实用新型先自动检测所回收的液碱浓度,再根据检测出的浓度自动测算所需的高浓度液碱的添加量,最后自动混入到螺旋盘管中,进而大幅简化了操作以达到省时省力的效果,而且避免了操作人员近距离接触高浓度液碱以彻底消除了安全隐患。
附图说明
10.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原理图。
具体实施方式
11.除非另外定义,本实用新型使用的技术术语或者科学术语应当为本实用新型所属领域内具有一般技能的人士所理解的通常意义。本实用新型中使用的“第一”、“第二”以及类似的词语并不表示任何顺序、数量或者重要性,而只是用来区分不同的组成部分。“包括”或者“包含”等类似的词语意指出现该词前面的元件或者物件涵盖出现在该词后面列举的元件或者物件及其等同,而不排除其他元件或者物件。“连接”或者“相连”等类似的词语并非限定于物理的或者机械的连接,而是可以包括电性的连接,不管是直接的还是间接的。“上”、“下”、“左”、“右”等仅用于表示相对位置关系,当被描述对象的绝对位置改变后,则该相对位置关系也可能相应地改变。
12.为了保持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以下说明清楚且简明,本实用新型省略了已知功能和已知部件的详细说明。
13.如图1所示,一种丝光液碱浓度在线检测和自动配碱装置,包括储液罐2、固定在储液罐2顶部的泵体3、插接在泵体3进液口中的进液管4、插接在泵体3出液口中的出液管5以及设于进液管4上的流量计19和电磁阀21,还包括回收罐1、回流管6、螺旋盘管7、四通电磁阀8以及设于螺旋盘管7上的主控单元,螺旋盘管7固定在回收罐1的顶部,回流管6的一端插接在螺旋盘管7的上端开口处内部,螺旋盘管7的下端开口处伸入到回收罐1的内部,四通电磁阀8的其中一个接口与出液管5的端部相连,主控单元包括第一浓度传感器10、第二浓度传感器12、第三浓度传感器14、第四浓度传感器16、第一喷头11、第二喷头13和第三喷头15,第一浓度传感器10、第二浓度传感器12和第三浓度传感器14分别密封插接在螺旋盘管7的上游段、中游段和下游段,第四浓度传感器16密封插接在螺旋盘管7的下端开口处,第一喷头11密封插接在螺旋盘管7的上游段并介于第一浓度传感器10和第二浓度传感器12之间,第二喷头13密封插接在螺旋盘管7的中游段并介于第二浓度传感器12和第三浓度传感器14之间,第三喷头15密封插接在螺旋盘管7的下游段并介于第三浓度传感器14和第四浓度传感器16之间,第一喷头11、第二喷头13和第三喷头15还均通过一个分流管18分别与四通电磁阀8的其余三个接口相连。
14.主控单元还包括plc9;plc9与泵体3、流量计19、电磁阀21、四通电磁阀8、第一浓度传感器10、第二浓度传感器12、第三浓度传感器14和第四浓度传感器16均相连。
15.回收罐1内还设有过滤板17,过滤板17设于螺旋盘管7的下端开口处下方。
16.回收罐1的底部一侧还插接有排液管20。
17.工作原理:在丝光机上参与丝光过程后的液碱需要循环使用,但其浓度发生了下降,无法马上进行下一次的丝光,因此需要提升其浓度;这时将液碱经由回流管6通入到螺
旋盘管7中,同时将高浓度液碱储存在储液罐2中,当液碱流经第一浓度传感器10时,第一浓度传感器10会检测此部位的液碱浓度并将浓度数据传至plc9中,plc9接收到信号后测算出所需的高浓度液碱的添加量并打开电磁阀21、启动泵体3工作,进而借助进液管4将高浓度液碱提取出来并经由出液管5进入到四通电磁阀8中,流量计19能对高浓度液碱的流量实时监测,一旦流量值到达plc9的测算值,plc9会自动关闭电磁阀21,接着,plc9控制四通电磁阀8以打开其中一个接口,进而将高浓度液碱经由第一喷头11送入到螺旋盘管7中以与低浓度液碱混合,混合液碱继续螺旋盘管7中流动以充分混合。
18.当混合液碱流经第二浓度传感器12时,第二浓度传感器12会检测此部位的液碱浓度并将浓度数据传至plc9中,此时的浓度接近标准但还需要继续添加,然后plc9根据接收到的信号测算出所需的高浓度液碱的添加量并打开电磁阀21、启动泵体3工作,进而借助进液管4将高浓度液碱提取出来并经由出液管5进入到四通电磁阀8中,流量计19能对高浓度液碱的流量实时监测,一旦流量值到达plc9的测算值,plc9会自动关闭电磁阀21,接着,plc9控制四通电磁阀8以打开其中一个接口,进而将高浓度液碱经由第二喷头13送入到螺旋盘管7中以融入到混合液碱中,混合液碱继续螺旋盘管7中流动以充分混合。
19.当混合液碱流经第三浓度传感器14时,第三浓度传感器14会检测此部位的液碱浓度并将浓度数据传至plc9中,此时的浓度更接近标准但还需要继续添加,然后plc9根据接收到的信号测算出所需的高浓度液碱的添加量并打开电磁阀21、启动泵体3工作,进而借助进液管4将高浓度液碱提取出来并经由出液管5进入到四通电磁阀8中,流量计19能对高浓度液碱的流量实时监测,一旦流量值到达plc9的测算值,plc9会自动关闭电磁阀21,接着,plc9控制四通电磁阀8以打开其中一个接口,进而将高浓度液碱经由第三喷头15送入到螺旋盘管7中以融入到混合液碱中,混合液碱继续螺旋盘管7中流动以充分混合。
20.最后,第四浓度传感器16会检测螺旋盘管7下端开口处的液碱浓度,此时的液碱浓度已经达到了再次进行丝光反应的浓度了,之后,液碱向下滴落到过滤板17上并在经过过滤板17的过滤作用下进入到回收罐1底部,再次使用时可以经由排液管20送入丝光机。
21.本实用新型先自动检测所回收的液碱浓度,再根据检测出的浓度自动测算所需的高浓度液碱的添加量,最后自动混入到螺旋盘管7中,进而大幅简化了操作以达到省时省力的效果,而且避免了操作人员近距离接触高浓度液碱以彻底消除了安全隐患。
22.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同等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精神与范围。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win.8miu.com/read-189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