舵柄与舵杆安装用液压螺母的制作方法

专利检索2022-05-10  28



1.本技术涉及液压螺母的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舵柄与舵杆安装用液压螺母。


背景技术:

2.液压螺母是利用超高压油在轴上产生一个推力和轴套上产生一个张力,使轴和轴套受力均匀的连接在一起。
3.相关技术中,液压舵机的舵柄和舵杆是锥度套合的,舵柄和舵杆之间通过液压螺母固定连接;装配前,在舵柄的内壁上开设油槽;装配时,先将液压螺母螺纹连接在舵杆上,并将液压螺母的下表面压在舵柄的上表面,然后将舵柄套在舵杆上,通过手动油泵向舵柄油槽内打油,舵柄内孔在油压的作用下会胀大,再用手动油泵向液压螺母打压,液压螺母内部的环形柱塞在油压的推动下顶出,推动舵柄向下移动,由于舵柄和舵杆是锥度套合,舵柄向下移动的越多,舵柄和舵杆之间套合越紧。
4.随着舵柄的下移,测量舵柄向下的位移值,当舵柄的位移值达到设计要求的位移值时,卸掉舵柄油槽的油压,此时舵柄内孔会收缩从而压紧在舵杆上,再卸掉液压螺母上的油压,并把液压螺母拧紧在舵柄的上端面,完成舵柄和舵杆之间的套合安装。
5.针对上述中的相关技术,发明人认为存在有以下缺陷:液压螺母螺纹连接在舵杆上,舵杆在静载荷状态下时,液压螺母能够满足自锁条件,但是当舵杆处于变载荷状态下时,舵杆与液压螺母之间容易松动,甚至松开,影响了舵柄和舵杆之间的连接稳定性。


技术实现要素:

6.为了改善舵杆与液压螺母之间容易松动而影响舵柄和舵杆之间的连接稳定性的问题,本技术提供一种舵柄与舵杆安装用液压螺母。
7.本技术提供的一种舵柄与舵杆安装用液压螺母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8.一种舵柄与舵杆安装用液压螺母,包括用于螺纹连接在舵杆上的液压螺母,所述液压螺母的底壁用于抵接在舵柄的底壁,还包括用于套设在舵杆上且位于液压螺母上方的防松环座以及设置在液压螺母侧壁上的固定环座,所述防松环座通过安装组件固定在舵杆上,所述防松环座的侧壁和固定环座的侧壁之间通过锁定组件相连。
9.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液压螺母将舵柄固定套合在舵杆上时,利用安装组件将防松环座固定安装在舵杆上,然后通过锁紧组件将防松环座与固定环座之间的间距保持稳定,对固定环座的震动和转动起到限制作用,以便将液压螺母稳定固定在舵杆上,降低了液压螺母与舵杆之间发生松动的概率,提高了舵柄套合在舵杆上的稳定性。
10.可选的,所述安装组件包括若干安装螺栓,所述防松环座的侧壁上且沿自身周向设有若干安装孔,所述舵杆的侧壁上设有与若干安装孔一一对应的第一螺纹孔,所述安装螺栓的一端穿过安装孔并螺纹连接在第一螺纹孔内。
11.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安装时,将防松环座套在舵杆上,并将安装螺栓的一端穿过安装孔并螺纹连接在第一螺纹孔内,进而将防松环座稳定固定在舵杆上;该安装方式,结
构简单,方便操作。
12.可选的,所述防松环座的内环壁通过橡胶环垫紧贴在舵杆的侧壁上,所述橡胶环垫的侧壁设有供安装螺栓穿过的通孔。
13.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橡胶环垫的设置,加强了防松环座的内环壁与舵杆的侧壁之间贴合的紧密度,提高了防送环座固定在舵杆上的稳定性;同时橡胶环垫为橡胶材质,具有良好的减震效果,橡胶环垫对舵杆的震动起到缓冲作用,进一步降低了液压螺母与舵杆之间出现松动现象的概率。
14.可选的,所述锁定组件包括上环以及设置在上环顶壁上的若干上杆,所述固定环座内设有用于容纳上环和若干上杆的环腔,所述环腔内设有用于驱动上环升降的高度调节件,所述固定环座的顶壁设有与若干上杆一一对应的升降孔,所述上杆远离上环的一端穿过升降孔并连接有定位块,所述防松环座的底壁设有供定位块插入的定位槽。
15.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利用高度调节件驱动上环上移,进而上环带动上杆上移,以便将定位块插入定位槽内,进而将防松环座与固定环座之间的间距保持稳定,同时对固定环座的转动起到限制作用,降低了液压螺母与舵杆之间出现松动现象的概率,以便将液压螺母稳定固定在舵柄上,提高了舵柄套合在舵杆上的稳定性。
16.可选的,所述高度调节件包括两相对滑移连接在上环底壁的联动块、与联动块的侧壁转动连接的螺杆,所述上环和联动块相对侧壁均设有相互配合的滑移坡面,所述滑移坡面的较低一端朝向环腔的内底壁,所述滑移坡面的较高一端朝向固定环座的外环壁,所述固定环座的外环壁设有与螺杆螺纹连接的第二螺纹孔,所述螺杆远离联动块的一端穿过第二螺纹孔并设有手柄。
17.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人员手握手柄并旋转螺杆,使得螺杆逐渐向环腔内转动,由于螺杆与联动块的侧壁转动连接,进而随着螺杆的转动,推动联动块向固定环座的内环壁方向滑移,进而联动块推动上环上移,上环带动上杆上移,以便将定位块插入定位槽内;反之,同理,当螺杆带动联动块向固定环座的内环壁方向滑移时,随着联动块的滑移,上环失去推动力,并且上环通过自身重力下移,进而定位块滑移出定位槽外,便于人员将液压螺母从舵杆上取下;该调节方式,结构简单,方便操作。
18.可选的,所述联动块的底壁滑移连接有下环,所述联动块和下环的相对侧壁均设有相互配合的导向斜面,所述导向斜面的较高一端朝向固定环座的内环壁,所述导向斜面的较低一端朝向固定环座的外环壁,所述下环的底壁设有若干下杆,所述固定环座的底壁设有若干插孔,所述下杆远离下环的一端穿过插孔并连接有抵块,所述舵柄的顶壁设有供抵块插入的抵槽。
19.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联动块向固定环座的内环壁方向滑移时,联动块推动上环上移,同时联动块推动下环下移,随着下环的下移,下环通过下杆带动抵块下移并插入抵槽内,进而可将固定环座与舵柄顶壁之间的间距保持稳定,进一步加强了对固定环座的转动起到限制作用,进而提高了液压螺母固定在舵杆上的稳定性,从而将舵柄稳定套合在舵杆上。
20.可选的,所述联动块位于滑移坡面和导向斜面的侧壁均设有燕尾块,所述上环和下环的侧壁均设有供燕尾块滑移的燕尾槽。
21.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燕尾块和燕尾槽的配合,实现了联动块分别与上环和下
环之间的滑移连接,当联动块向固定环座的外环壁方向滑移时,联动块带动上环和下环相互靠近,进而上环通过上杆带动定位块下移,同时下环通过下杆带动抵块上移,从而可将定位块从定位槽内取出、抵块从抵槽内取出,便于人员拆下液压螺母进行检修维护。
22.可选的,所述上环和下环的侧壁均设有升降块,所述环腔的腔壁上且沿固定环座的轴向设有供升降块滑移的升降槽。
23.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升降块和升降槽的配合,对上环和下环在环腔内的升降方向起到导向和限位作用。
24.综上所述,本技术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有益技术效果:
25.1.利用锁紧组件将防松环座与固定环座之间的间距保持稳定,对固定环座的震动和转动起到限制作用,以便将液压螺母稳定固定在舵杆上,降低了液压螺母与舵杆之间发生松动的概率,提高了舵柄套合在舵杆上的稳定性;
26.2.利用高度调节件驱动上环上移,进而上环带动上杆上移,以便将定位块插入定位槽内,进而将防松环座与固定环座之间的间距保持稳定,同时对固定环座的转动起到限制作用,降低了液压螺母与舵杆之间出现松动现象的概率;
27.3.当联动块向固定环座的内环壁方向滑移时,联动块推动上环上移,同时联动块推动下环下移,随着下环的下移,下环通过下杆带动抵块下移并插入抵槽内,进而可将固定环座与舵柄顶壁之间的间距保持稳定,进一步加强了对固定环座的转动起到限制作用。
附图说明
28.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中舵柄与舵杆安装用液压螺母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29.图2是图1中a

a面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30.图3是图2中a处的放大图。
31.图4是图1中b

b面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32.图5是图4中b部分的放大图。
33.图6是图4中c部分的放大图。
34.附图标记说明:1、舵柄;2、舵杆;3、液压螺母;4、防松环座;5、固定环座;6、安装组件;61、安装螺栓;62、安装孔;63、第一螺纹孔;64、橡胶环垫;65、通孔;7、锁定组件;71、上环;72、上杆;73、环腔;74、升降孔;75、定位块;76、定位槽;8、高度调节件;81、联动块;82、螺杆;83、滑移坡面;84、第二螺纹孔;85、手柄;9、下环;10、导向斜面;11、下杆;12、插孔;13、抵块;14、抵槽;15、燕尾块;16、燕尾槽;17、升降块;18、升降槽。
具体实施方式
35.以下结合附图1

6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36.本技术实施例公开一种舵柄与舵杆安装用液压螺母。参照图1,舵柄与舵杆安装用液压螺母包括螺纹连接在舵杆2上的液压螺母3,液压螺母3的底壁抵接在舵柄1的顶壁,为加强液压螺母3固定在舵柄1上的稳定性,舵杆2上套设有防松环座4,防松环座4通过安装组件6固定在舵杆2上,防松环座4位于液压螺母3的上方,液压螺母3的侧壁上固定套设有固定环座5,防松环座4和固定环座5的侧壁之间通过锁定组件7固定连接,进而将固定环座5稳定固定在舵杆2上,从而加强了液压螺母3固定在舵杆2上的稳定性,降低了舵柄1震动时,舵杆
2与液压螺母3之间出现松动的概率,提高了舵柄1和舵杆2之间连接的稳定性。
37.参照图2和图3,安装组件6包括若干安装螺栓61,防松环座4的侧壁上且沿自身周向设有若干个安装孔62,舵杆2的侧壁上设有与若干与安装螺栓61螺纹配合的第一螺纹孔63;安装时,先将防松环座4套在舵杆2上,使得若干安装孔62与若干第一螺纹孔63一一对应,再将安装螺栓61的一端穿过安装孔62并螺纹连接在第一螺纹孔63内,进而将防松环座4固定套设在舵杆2上。
38.参照图3,为进一步加强防松环座4固定在舵杆2上的稳定性,防松环座4的内侧壁固定胶粘设有橡胶环垫64,橡胶环垫64的侧壁上均布设有供若干安装螺栓61穿过的通孔65,以便将安装螺栓61的一端螺纹连接在第一螺纹孔63内;当将防松环座4固定套设在舵杆2上时,橡胶环垫64的内环壁紧贴在舵杆2的侧壁上,加强了防松环座4的内环壁与舵杆2的侧壁之间贴合的紧密度,且橡胶环垫64具有良好的减震缓冲作用,以便将防松环座4稳定固定在舵杆2上。
39.参照图4和图5,固定环座5的内部设有环腔73,锁定组件7包括滑移连接在环腔73墙壁上的上环71,上环71滑移设置在环腔73内,上环71的顶壁且沿自身周向阵列设有若干竖直设置的上杆72,固定环座5的顶壁设有与若干上杆72一一对应的升降孔74,上杆72远离上环71的一端穿过升降孔74并连接有定位块75,防松环座4的底壁设有供定位块75插入的定位槽76,环腔73内设有用于驱动上环71升降的高度调节件8。
40.调节时,利用高度调节件8驱动上环71上移,带动上杆72上移,随着上杆72的上移,可将定位块75插入定位槽76内,进而通过定位块75和上杆72可将防松环座4与固定环座5之间的间距保持稳定,对固定环座5随着液压螺母3的转动起到限位作用,进而降低了液压螺母3与舵杆2之间出现松动现象的概率,提高了液压螺母3固定在舵杆2上的稳定性。
41.参照图5和图6,本实施例中,高度调节件8由两组,且两组高度调节件8沿上环71的径向相对设置,其中一组高度调节件8包括联动块81,联动块81的顶壁与上环71的底壁滑移连接,联动块81的顶壁和上环71的底壁均设有相互配合的滑移坡面83,滑移坡面83的较低一端朝向固定环座5的内环壁,滑移坡面83的较高一端朝向固定环座5的外环壁,联动块81朝向固定环座5外环壁的侧壁上转动连接有螺杆82,固定环座5的外环壁设有与环腔73相连通的第二螺纹孔84,螺杆82远离联动块81的一端穿过第二螺纹孔84并连接有手柄85。
42.调节时,人员手握手柄85并转动螺杆82,并将螺杆82逐渐转动至环腔73内,由于联动块81与上环71的相对侧壁滑移连接,随着螺杆82的旋转,螺杆82推动联动块81向固定环座5的内环壁滑移,进而通过联动块81推动上环71上移,上环71带动上杆72上移,进而可将定位块75插入定位槽76内。
43.参照图5和图6,环腔73的腔壁上滑移连接有下环9,联动块81位于上环71和下环9之间,上环71和下环9的外环壁均设有升降块17,环腔73的腔壁且沿固定环座5的轴向设有供升降块17滑移的升降槽18,升降块17和升降槽18的配合,实现了上环71和下环9与环腔73腔壁之间的滑移连接,对上环71和下环9的滑移起到导向和限位作用。
44.参照图5和图6,联动块81的底壁与下环9的顶壁滑移连接,下环9和联动块81的相对侧壁均设有相互滑移配合的导向斜面10,导向斜面10的较高一端朝向固定环座5的内环壁,导向斜面10的较低一端朝向固定环座5的外环壁;本实施例中,下环9的底壁且沿自身周向阵列设有若干个竖直设置的下杆11,固定环座5的底壁均布设有若干插孔12,下杆11远离
下环9的一端穿过插孔12并延伸至舵柄1的顶壁上方,下杆11位于固定环座5底壁的一端连接有抵块13,舵柄1的顶壁设有供抵块13插入的抵槽14。
45.由于导向斜面10的设置,当联动块81向固定环座5的径向并向靠近固定环座5的内环壁滑移时,联动块81推动上环71上移,同时联动块81推动下环9下移,进而随着下环9的下移,下环9带动下杆11下移,通过下杆11可将抵块13插入抵槽14内,进而通过下杆11和抵块13可将固定环座5与舵柄1之间间距保持稳定,对液压螺母3位于舵杆2上的旋转起到限制作用,进一步加强了液压螺母3固定在舵柄1上的稳定性。
46.参照图5和图6,联动块81位于滑移坡面83和导向斜面10的侧壁均设有燕尾块15,上环71位于滑移坡面83的侧壁和下环9位于导向斜面10的侧壁均设有燕尾槽16,燕尾槽16用于供燕尾块15滑移,燕尾块15和燕尾槽16的设置,实现了联动块81与上环71之间的滑移连接、联动块81与下环9之间的滑移连接,进而当联动块81向固定环座5的径向并向靠近固定环座5的内环壁滑移时,联动块81推动上环71上移,同时联动块81推动上环71下移;反之,当联动块81向固定环座5的外环壁方向滑移时,通过燕尾块15和燕尾槽16的配合,进而联动块81带动上环71和下环9相互靠近,进而上环71带动上杆72下移,并将定位块75伸出定位槽76外,同时下环9带动下杆11上移,并将插块伸出插槽外,便于将液压螺母3拆卸下来进行检修。
47.本技术实施例一种舵柄与舵杆安装用液压螺母的实施原理为:将液压螺母3将舵柄1固定套合在舵柄1上后,将防松环座4套设在舵杆2上,并将安装孔62对准第一螺纹孔63,再将安装螺栓61穿过安装孔62并插入第一螺纹孔63内,以便将防松环座4固定套在舵杆2上,同时橡胶环垫64紧贴在舵杆2的侧壁上,加强了防松环座4套设在舵杆2上的稳定性。
48.然后人员同时旋转两个螺杆82上的手柄85,使得螺杆82驱动联动块81向固定环座5的内环壁方向移动,随着联动块81的滑移,联动块81推动上环71和下环9相互远离,进而上环71上移,上环71带动上杆72上移,同时下环9下移,下环9带动下杆11下移,直至定位块75插入定位槽76内、抵块13插入抵槽14内时,实现固定环座5与防松环座4、固定环座5与舵柄1之间的间距定位,同时对固定环座5随着液压螺母3的旋转起到限制作用,进而可将液压螺母3稳定固定在舵杆2上,降低了液压螺母3与舵杆2侧壁之间发生松动的概率,进而提高了舵柄1套合在舵杆2上的稳定性。
49.以上均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技术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技术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win.8miu.com/read-18945.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