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实用新型涉及摄像驱动马达的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小型化的透镜驱动马达装置。
背景技术:
2.在闭环透镜驱动马达中,通过pcb板上的“霍尔芯片”与透镜支撑体上嵌设的“霍尔磁石”相感应,通过马达通电作动过程中产生的磁场强弱变化,即能演算检测出镜头当前的所在位置。给马达施加既定的电流,可达到快速、精准对焦的目的。此为闭环马达所特有的位置反馈系统,区别于常规马达的功能。现有技术的闭环控制马达,是将闭环控制电路结构即pcb板设置于透镜支撑体侧面,导致马达整体部品增多、组装工艺复杂,不利于马达小型化。
技术实现要素:
3.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不足之处,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小型化的透镜驱动马达装置,减少马达整体部件的数量,使得组装工艺简单快捷,有利于马达小型化,且提供大推力的马达。为了实现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和其他优点,提供了一种小型化的透镜驱动马达装置,包括:
4.绕线载体、设置于所述绕线载体侧面上的驱动磁石、用于支撑所述绕线载体的底座及嵌埋于所述底座中的电路连接件;
5.所述绕线载体靠近底座的一端面上设置有霍尔磁石;
6.所述底座包括固定底板、沿所述固定底板边沿沿竖直方向延伸的侧挡板、开设于所述侧挡板上且沿竖直方向延伸的胶线槽及固定于所述固定底板四角处的多个固定柱;
7.所述侧挡板上开设有一避让槽,所述避让槽沿竖直方向贯穿该侧挡板;
8.所述底座位于侧挡板一端面上至少设置有两个撞击凸台。
9.优选的,所述绕线载体一端面上固接有第一弹簧,且绕线载体上与所述第一弹簧相对的一端面上固接有第二弹簧。
10.优选的,所述底座上嵌合有外壳,所述外壳用于罩住绕线载体,且外壳的外端面与底座的外端面相平齐。
11.优选的,所述外壳包括一平面板及沿所述平面板四边竖直方向延伸的围挡板,所述平面板位于四角处分别设置有固定平面,且平面板位于一边沿处固定有限位条。
12.优选的,所述平面板的中心开设有一安装孔,所述限位条一体化连接于安装孔边沿处,且所述限位条沿竖直方向延伸。
13.优选的,所述第一弹簧包括固定条框、与所述固定条框弹性连接的内圆环固定条及用于固定条框与内圆环固定条之间弹性连接的第一弹性弹簧。
14.优选的,所述固定条框的四角处均固定有三角固定板,所述内圆环固定条上均匀分布有与三角固定板一一相对应的条形固定板,所述第一弹性弹簧一端固定于三角固定板
内侧面上,另一端固定于条形固定板上,且所述三角固定板固定于固定平面内侧面上,所述条形固定板固定于绕线载体的上端面上。
15.优选的,所述第二弹簧包括一对相对设置且构成圆形的弧形杆,所述弧形杆的两端上分别固定有第二条形固定板,所述第二条形固定板上固接有第二弹性弹簧,所述第二弹性弹簧上固接有多边形固定板,所述多边形固定板固定于绕线载体的下端面上,所述第二条形固定板固定于底座上。
16.优选的,所述绕线载体包括环形固定座,所述环形固定座的上端面设置有弹簧固定座,所述弹簧固定座上固定有内圆环固定条。
17.优选的,所述绕线载体的下端面上设置有环形弹簧固定座,所述环形弹簧固定座上固定有第二条形固定板,且绕线载体的下端面上开设有一固定槽,所述固定槽内镶嵌有霍尔磁石。
18.优选的,所述电路连接件包括电路板、设置于所述电路板上的驱动芯片与电容及与所述电路板一体式连接的连接脚,所述电路板为一多边型环形板,所述电路板一边上设置有第一引脚端与第二引脚端,所述第一引脚端与第二引脚端分别为电路板的起端与末端。
19.优选的,所述绕线载体一相对的两侧面上分别固接有第一绕线柱与第二绕线柱。
20.优选的,所述第二弹簧一相对的多边形固定板上分别设置有电路连接端,所述电路连接端与第一引脚端相邻设置。
21.优选的,所述电路板上至少设置有四个引脚端,且每个所述引脚端位于同侧设置于同一平面上,所述电路板的端面与底座位于同一水平面。
22.优选的,所述底座上开开设有一驱动芯片安装槽,且底座上与驱动芯片安装槽相邻开设有一电容容纳槽。
23.优选的,所述底座内圈边沿及外部边沿处均开设有多个第二避让槽。
24.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其有益效果是:通过通过电路板上的霍尔芯片与透镜支撑体上嵌设的霍尔磁石相感应,通过马达通电作动过程中产生的磁场强弱变化,即能演算检测出镜头当前的所在位置,给马达施加既定的电流,可达到快速、精准对焦的目的,而且通过在绕线载体以下相对的侧面上分别设置有驱动磁石与绕线柱,而伸出绕线柱位于底座的避让槽中,而且该底座上设置有相对应的槽孔,使得马达内部空间的结构更加紧凑,因此能很大程度上节省内部空间,实现马达轻薄、小型化的设计,而且通过侧挡板上的胶线槽能够在底座与外壳粘合的过程中,可以通过向胶线槽内部注胶来实现底座与外壳粘。
附图说明
25.图1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小型化的透镜驱动马达装置的三维结构示意图;
26.图2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小型化的透镜驱动马达装置的三维爆炸结构示意图;
27.图3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小型化的透镜驱动马达装置的底座三维结构示意图;
28.图4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小型化的透镜驱动马达装置的底座底部结构示意图;
29.图5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小型化的透镜驱动马达装置的电路连接件的三维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30.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31.参照图1
‑
5,一种小型化的透镜驱动马达装置,包括:绕线载体 40、设置于所述绕线载体40侧面上的驱动磁石30、用于支撑所述绕线载体40的底座80及嵌埋于所述底座80中的电路连接件70;所述绕线载体40靠近底座80的一端面上设置有霍尔磁石60;所述底座 80包括固定底板88、沿所述固定底板88边沿沿竖直方向延伸的侧挡板87、开设于所述侧挡板87上且沿竖直方向延伸的胶线槽871及固定于所述固定底板88四角处的多个固定柱85;
32.所述侧挡板87上开设有一避让槽84,通过在底座80上设置大面积的侧挡板87,使底座与外壳卡合的更加紧密,密封效果及组装稳定性更好,安装也更方便,且侧挡板87上的胶线槽871能够在底座与外壳粘合的过程中,可以通过向胶线槽内部注胶来实现底座与外壳粘合。有效地避免了在向底座与外壳之间进行注胶后在底座与外壳之间产生缝隙,进而使底座与外壳之间的结构更加紧凑,所述避让槽84 沿竖直方向贯穿该侧挡板87,当绕线载体40上的绕线柱上线圈末端与第二弹簧50焊接孔焊接处放置于避让槽84中;所述底座80位于侧挡板87一端面上至少设置有两个撞击凸台86,绕线载体40在竖直方向移动的过程中,绕线载体40下端面仅与该撞击凸台86接触,起到了限位的作用。
33.进一步的,所述绕线载体40一端面上固接有第一弹簧20,且绕线载体40上与所述第一弹簧20相对的一端面上固接有第二弹簧50。
34.进一步的,所述底座80上嵌合有外壳10,所述外壳10用于罩住绕线载体40,且外壳10的外端面与底座80的外端面相平齐,所述外壳10包括一平面板11及沿所述平面板11四边竖直方向延伸的围挡板12,所述平面板11位于四角处分别设置有固定平面13,且平面板11位于一边沿处固定有限位条14,所述平面板11的中心开设有一安装孔15,所述限位条14一体化连接于安装孔15边沿处,且所述限位条14沿竖直方向延伸。
35.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弹簧20包括固定条框21、与所述固定条框 21弹性连接的内圆环固定条22及用于固定条框21与内圆环固定条 22之间弹性连接的第一弹性弹簧23,所述固定条框21的四角处均固定有三角固定板24,所述内圆环固定条22上均匀分布有与三角固定板24一一相对应的条形固定板25,所述第一弹性弹簧23一端固定于三角固定板24内侧面上,另一端固定于条形固定板25上,且所述三角固定板24固定于固定平面13内侧面上,所述条形固定板25固定于绕线载体40的上端面上,所述第二弹簧50包括一对相对设置且构成圆形的弧形杆51,所述弧形杆51的两端上分别固定有第二条形固定板52,所述第二条形固定板52上固接有第二弹性弹簧53,所述第二弹性弹簧53上固接有多边形固定板54,所述多边形固定板54 固定于绕线载体40的下端面上,所述第二条形固定板52固定于底座 80上,所述绕线载体40包括环形固定座41,所述环形固定座41的上端面设置有弹簧固定座42,所述弹簧固定座42上固定有内圆环固定条22,当向绕线载体40上的环状线圈通入电流后,环状线圈与驱动磁石30之间就会产生电磁力,根据弗莱明左手法则,由于电磁力的作用驱使绕线载体40沿镜头光轴方向(即竖直方向)作直线移动,绕线载体最终停留于环状线圈与驱动磁石之间产生的电磁力与第一弹簧20及第二弹簧50的弹性力的合力达到相均衡状态时的
位置点。通过向环状线圈通入既定的电流,可控制使绕线载体40移动至目标位置,从而达到自动调焦的目的。
36.进一步的,所述绕线载体40的下端面上设置有环形弹簧固定座,所述环形弹簧固定座上固定有第二条形固定板52,且绕线载体40的下端面上开设有一固定槽,所述固定槽内镶嵌有霍尔磁石60。
37.进一步的,所述电路连接件70包括电路板71、设置于所述电路板71上的驱动芯片72与电容73及与所述电路板71一体式连接的连接脚74,所述电路板71为一多边型环形板,所述电路板71一边上设置有第一引脚端711与第二引脚端7116,所述第一引脚端711与第二引脚端7116分别为电路板71的起端与末端,所述绕线载体40 一相对的两侧面上分别固接有第一绕线柱7113与第二绕线柱,所述第一绕线柱7113及第二绕线柱7114与第二弹簧50上的焊锡孔相对对应,通过在焊锡孔中点焊锡膏激光焊接,使线圈与下弹簧电气性导通,电气性连接的更牢固,绕线载体在运动过程中连接的稳定性更好,所述第二弹簧50一相对的多边形固定板54上分别设置有电路连接端,所述电路连接端与第一引脚端711相邻设置,当绕线载体40上的线圈通电后,该驱动马达在竖直方向上的驱动电路连接点一次是第一引脚端711、第二弹簧50的一电路连接端、第一绕线柱7113、第二绕线柱、第二弹簧50的另一电路连接端及第二引脚端7116;所述电路板71上至少设置有四个引脚端,且每个所述引脚端位于同侧设置于同一平面上,组装方便,所述电路板71的端面与底座80位于同一水平面,为同一层结构,提高了底座80嵌埋电路连接件与底座80之间的安装效率,同时也能降低生产难度,该结构便于产品的产业化。
38.进一步的,所述底座80上开开设有一驱动芯片安装槽82,且底座80上与驱动芯片安装槽82相邻开设有一电容容纳槽81。
39.进一步的,所述底座80内圈边沿及外部边沿处均开设有多个第二避让槽83。
40.这里说明的设备数量和处理规模是用来简化本实用新型的说明的,对本实用新型的应用、修改和变化对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是显而易见的。
41.尽管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案已公开如上,但其并不仅限于说明书和实施方式中所列运用,它完全可以被适用于各种适合本实用新型的领域,对于熟悉本领域的人员而言,可容易地实现另外的修改,因此在不背离权利要求及等同范围所限定的一般概念下,本实用新型并不限于特定的细节和这里示出与描述的图例。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win.8miu.com/read-188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