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技术涉及窗户防水技术的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窗户边缝防渗水结构。
背景技术:
2.窗体与墙体之间通常采用聚氨酯发泡填缝剂将缝隙填充,然后涂刷聚氨酯防水涂料刮腻子,最后打密封胶密封的方式进行密封防水。
3.针对上述中的相关技术,发明人认为常见的一些防水材料往往直接暴露在外界环境中,经过暴晒和风雨的侵蚀,会加快防水材料的老化速度,使得窗体与墙体之间出现裂缝,严重影响窗体与墙体之间的防水效果。
技术实现要素:
4.为了提高窗体与墙体之间防渗水的效果,本技术提供一种窗户边缝防渗水结构。
5.本技术提供的一种窗户边缝防渗水结构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6.一种窗户边缝防渗水结构,包括设置在窗体朝外一侧的压板和防水垫,所述防水垫设置在窗体外侧并于墙体抵接,所述压板设置在防水垫远离窗体一侧,所述压板朝向墙体一侧设有斜面,且斜面朝向窗体,所述压板上设置有用于将压板压紧在窗体上的固定组件,此时所述压板的斜面将防水垫靠近墙体一侧抵紧在墙体上。
7.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操作人员通过固定组件固定将压板固定在窗体外侧,并将防水垫夹紧在窗体和压板之间,在压板压紧防水垫的过程中,压板的斜面对防水垫靠近墙体一端施加推力,使得防水垫抵紧在墙体上,使得外界的雨水无法通过墙体与窗体的边缝进入室内,压板起到了对防水垫的遮挡作用,减小防水垫老化,并提高了防水垫的防渗水效果,从而实现提高窗体与墙体之间防渗水效果的目的。
8.可选的,所述固定组件包括沉头螺栓,所述沉头螺栓设置有若干个并沿窗体周向均匀分布,若干所述沉头螺栓贯穿压板和防水垫并与窗体螺纹连接。
9.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操作人员拧紧各个沉头螺钉,使得压板朝向窗体方向移动,从而使得防水垫抵紧墙体和窗体,达到防水的效果。
10.可选的,所述压板背离窗体一侧设置有与沉头螺栓一一对应的安装座,所述安装座远离压板一端开设有安装槽,且安装槽槽底设置有橡胶垫,所述沉头螺栓贯穿安装座,并将橡胶垫压紧在安装槽槽底。
11.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操作人员拧紧沉头螺栓时,沉头螺栓远离螺纹端一端压紧橡胶垫,减少雨水从沉头螺栓与安装座之间渗入的情况。
12.可选的,所述安装座上螺纹连接有旋盖。
13.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操作人员通过在安装座上安装旋盖,将沉头螺栓与外界隔开,减少沉头螺栓与雨水接触后生锈的情况,从而提高沉头螺栓对压板固定效果。
14.可选的,所述防水垫朝向窗体和墙体的侧壁上均设置有第一凸块,窗体和墙体对应第一凸块位置均设置有凹槽,所述第一凸块被压板压紧在凹槽中。
15.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压板压紧防水垫时,第一凸块与凹槽之间过盈配合,使得密封垫与窗体和墙体接触面的形状发生改变,一方面增加了防水垫与窗体和墙体之间的接触面积,使得雨水渗入的路径延长,另一方面减小了防水垫与窗体和墙体之间的间隙,从而增大雨水渗入防水垫与窗体和墙体之间的难度。
16.可选的,所述压板朝向防水垫一侧设置有第二凸块,所述第二凸块压紧在防水垫上。
17.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压板压紧防水垫时,防水垫在与第二凸块接触位置的压强大于其它位置,从而增大防水垫的在该位置的弹性形变,使得防水垫的密封效果更好,进一步提高该装置的密封效果。
18.可选的,所述压板上设置有用于辅助防水垫进行防水的密封组件。
19.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密封组件提高窗体与墙体之间防渗水效果。
20.可选的,所述密封组件包括压紧板和密封垫,所述压紧板固定连接在压板远离窗体一侧,所述密封垫固定连接在压紧板朝向墙体一侧,所述密封垫内部设置有空腔,所述密封垫上设置有用于给密封垫进行充气的气嘴,所述墙体对应密封垫位置开设有密封槽,所述密封垫抵紧在密封槽内。
21.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操作人员固定好压板后,密封垫的位置与密封槽的位置对齐,在用气泵朝气嘴内注入空气,空气进入密封垫后使得密封垫体积膨胀,直至密封垫抵紧密封槽槽底壁时再封闭气嘴,实现压板与墙体之间的密封,有利于减少外界雨水进入窗体与墙体之间边缝的情况。
22.综上所述,本技术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有益技术效果:操作人员拧紧沉头螺栓时,压板将防水垫压紧在窗体上,压板的斜面将防水垫压紧在墙体上,实现防水垫同时与窗体和墙体密封,压板起到了对防水垫的遮挡作用,减小防水垫的老化,延长防水垫的使用寿命,从而提高窗体与墙体之间防渗水效果的目的。
附图说明
23.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24.图2是本技术实施例用于体现固定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25.图3是图2中a部分的放大示意图。
26.附图标记说明:1、墙体;11、窗体;12、压板;13、防水垫;14、斜面;2、固定组件;21、沉头螺栓;3、安装座;31、安装槽;32、橡胶垫;33、旋盖;4、第一凸块;41、凹槽;42、第二凸块;5、密封组件;51、压紧板;52、密封垫;53、空腔;54、密封槽;55、气嘴。
具体实施方式
27.以下结合附图1
‑
3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28.本技术实施例公开一种窗户边缝防渗水结构。如图1和图2,窗户边缝防渗水结构包括设置在墙体1与窗体11外侧连接位置的一圈防水垫13,防水垫13的横截面呈l形,且防水垫13同时贴合墙体1和窗体11上。
29.如图2和图3,防水垫13朝向窗体11和墙体1一侧均设置有第一凸块4,第一凸块4沿防水垫13周边延伸且两者为一体成型,第一凸块4的横截面为三角形,墙体1和窗体11对应
第一凸块4位置均开设有一圈凹槽41,凹槽41内轮廓与第一凸块4外轮廓相适配,且第一凸块4的截面尺寸大于凹槽41。
30.防水垫13背离窗体11一侧设置有环形压板12,压板12朝向防水垫13一侧固定连接有一圈第二凸块42,且第二凸块42的横截面为三角形,第二凸块42位于压板12远离墙体1一侧;压板12靠近墙体1一侧开设有斜面14,且斜面14朝向窗体11。
31.压板12背离窗体11设置有若干圆柱体的安装座3,且安装座3沿固定板周向均匀分布,安装座3沿轴线方向开设有通孔,安装座3远离压板12一端开设有直径大于通孔的安装槽31,安装槽31槽底设置有一圈橡胶垫32;安装座3内设置有用于将压板12压紧在窗体11上的固定组件2,固定组件2包括沉头螺栓21,沉头螺栓21从安装座3开有安装槽31一端插入并贯穿压板12和防水垫13与窗体11螺纹连接;沉头螺栓21远离螺纹段一端抵紧橡胶垫32,减少雨水从沉头螺栓21与安装座3之间的间隙渗入的情况;各个安装座3的外圆周面上均设有螺纹,并螺纹连接有用于防止沉头螺栓21与雨水接触后生锈的旋盖33,旋盖33的外圆周面上设置有方面操作人员拧动的防滑纹。
32.操作人员拧紧沉头螺栓21时,压板12对防水垫13施加推力,防水垫13受到挤压发生弹性形变并紧贴在窗体11上,使得防水垫13朝向窗体11一侧的第一凸块4挤入窗体11上的凹槽41内,加强防水垫13与窗体11之间的防水效果;压板12压紧防水垫13时,压板12的斜面14挤压防水垫13靠近墙体1一侧,防水垫13内壁受压与斜面14相贴紧,防水垫13与墙体1抵紧的同时,防水垫13朝向墙体1一侧的第一凸块4挤入墙体1上的凹槽41内,实现防水垫13与墙体1之间的防水效果;第二凸块42嵌入防水垫13中,从而进一步提高防水垫13与窗体11之间的密封效果。
33.如图3,压板12背离防水垫13一侧设置有密封组件5,密封组件5包括固定连接在压板12上的一圈压紧板51,且压紧板51位于压板12朝向墙体1一侧,压紧板51朝向墙体1一侧沿压紧板51周向固定连接有一圈密封垫52,密封垫52内部设置有空腔53,密封垫52背离窗体11一侧固定连接有与空腔53连通的气嘴55,墙体1对应密封垫52位置开设有一圈密封槽54;操作人员用气泵与气嘴55连接朝向空腔53内注入空气,使得密封垫52体积膨胀,从而使得密封垫52抵紧在密封槽54槽底壁上,并填充满密封槽54,进一步提高密封垫52于墙体1之间的密封效果。
34.本技术实施例实施原理为:操作人员在窗体11外侧与墙体1连接位置安装防水垫13,并在防水垫13背离窗体11一侧安装压板12,操作人员在压板12的各个安装座3中旋入沉头螺栓21,使得沉头螺栓21压紧安装座3中的橡胶垫32,并将防水垫13夹紧在窗体11和墙体1上,然后在各个安装座3上旋上旋盖33,此时防水垫13上的两个第一凸块4分别与对应的凹槽41过盈配合,且压紧板51侧壁的密封垫52与密封槽54对齐,操作人员用气泵朝气嘴55中打气,使得密封垫52膨胀抵紧密封槽54的槽壁,使得外界的雨水无法通过墙体1与窗体11的边缝进入室内,从而实现窗体11与墙体1之间防渗水的目的。
35.以上均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技术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技术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win.8miu.com/read-186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