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技术涉及轴承润滑装置的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轴承座管通式给油装置。
背景技术:
2.在现代工业生产中,轴承作为机械设备中的重要零部件,被广泛应用于机械传动结构中用来减小在和转动摩擦,轴承在运转过程中需要良好的润滑,轴承一般采用油浴润滑、压力供油润滑及脂润滑等润滑方式。
3.油浴润滑一般方式为,在轴承座内注入一定量的润滑油,轴承全部或部分直接浸在润滑油中,使轴承得到充分、可靠的润滑。
4.针对上述中的相关技术,发明人认为油浴润滑过程中,轴承依靠自身的转动使润滑油渗入轴承部分,这种方式润滑油不能很好地渗入,润滑效果有限。
技术实现要素:
5.为了提高轴承润滑效果,使润滑油更好地渗入轴承部分,本技术提供一种轴承座管通式给油装置。
6.本技术提供的一种轴承座管通式给油装置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7.一种轴承座管通式给油装置,包括供油桶和若干个储油槽,所述供油桶的下端连接有供油管,所述供油管远离供油桶的一端与储油槽连通,所述储油槽内部设置有用于放置轴承座的空腔,所述空腔内灌注有润滑油,所述润滑油的液面不低于轴承的最低点,所述储油槽内侧壁上设置有毛刷,所述毛刷的一端与轴承的端面接触。
8.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供油桶给储油槽供油,储油槽中润滑油的液面始终与供油桶中保持一致,轴承浸泡在储油槽内的润滑油中,毛刷一端抵接在轴承端面,在轴承转动时,毛刷与轴承发生摩擦对润滑油产生向轴承内部挤入的力,加快润滑油渗入轴承内部,增加润滑效果。
9.可选的,所述毛刷包括长条状的刷柄和固定于刷柄上的刷毛,所述刷柄可拆卸连接于储油槽侧壁上,所述刷毛与轴承的端面接触。
10.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刷柄起到固定刷毛的作用,同时方便毛刷固定在储油槽侧壁上,刷柄可拆卸,方便毛刷的维修和更换。
11.可选的,所述储油槽的内侧壁竖向设置有插接槽,所述刷柄插接于插接槽中,所述毛刷与轴承的端面垂直设置。
12.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采用插接方式,连接方式简单易用,毛刷垂直于轴承端面,轴承正反向转动时毛刷都可将润滑油有效挤入轴承内部。
13.可选的,所述刷毛的下端与轴承座的最低点齐平,所述刷毛(42)的上端不低于轴承座端面对的中线。
14.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保证刷毛与轴承的接触部分位于轴承转动部位,确保刷毛将润滑油挤入轴承的转动部分。
15.可选的,所述供油管包括主管道和与储油槽数量一致的支管,所述主管道远离供油桶的一端连接有多通接口,所述多通接口的每个出油端各自与一根支管相连,每个所述支管远离多通接口的一端各自与一个储油槽连通。
16.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一个供油桶可以连接多个储油槽,供油方式简单高效,且多个储油槽并联连接,各个储油槽之间的供油相互不受影响,保证了供油系统的稳定性。
17.可选的,所述供油管包括主管道和连通管,所述主管道与其中一个储油槽连接,若干个所述储油槽通过连通管串联。
18.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供油桶只连通一个储油槽,多个储油槽之间串联,此方案适合储油槽所处位置较偏管道连接困难,或者储油槽间隔太远,串联连接可节省管道。
19.可选的,所述供油桶的内侧壁上部设置有环形台阶,所述台阶上设置有过滤网。
20.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过滤网对加入的润滑油进行过滤,避免杂质进入储油槽,对轴承造成损坏。
21.可选的,所述储油槽底部设置有排污口,所述排污口连接有螺塞。
22.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储油槽中沉积的油污等杂质可从排污口排出,不需要排污时,使用螺塞封闭排污口。
23.综上所述,本技术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有益技术效果:
24.1.在储油槽中增设毛刷,毛刷与转动的轴承发生摩擦,通过摩擦产生的挤压力将润滑油挤入轴承,提高润滑油的渗入效率,增加润滑效果;
25.2.一个供油桶连接多个储油槽,连接方式多样,供油系统简单高效,且适用于不同的生产环境;
26.3.在供油桶中设置过滤网,防止杂质进入储油槽,降低轴承损坏的风险。
附图说明
27.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1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28.图2是本技术实施例中储油槽的结构示意图。
29.图3是本技术实施例中储油槽的剖视图。
30.图4是本技术实施例中供油桶的剖视图。
31.图5是本技术实施例2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32.附图标记说明:1、供油桶;11、环形台阶;12、过滤网;2、储油槽;21、防尘罩;22、空腔;23、排污口;24、螺塞;3、供油管;31、主管道;32、支管;33、多通接口;34、连通管;4、毛刷;41、刷柄;42、刷毛;43、插接槽。
具体实施方式
33.以下结合附图1
‑
4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34.本技术实施例公开一种轴承座管通式给油装置。
35.实施例1
36.参照图1,一种轴承座管通式给油装置包括一个供油桶1和两个储油槽2,供油桶1的下端连接有供油管3,供油管3包括一根主管道31和两根支管32,主管道31与支管32之间通过多通接口33连接,两根支管32远离多通接口33的一端各自与一个储油槽2连通,储油槽
2顶部设置有防尘罩21。在本实施例中,多通接口33为三通接口,在其它实施例中,多通接口33的通口数量依据支管32的数量决定。
37.参照图2,储油槽2内部设置有一个用于容纳轴承座的空腔22,空腔22用于灌注润滑油,润滑油的液面不低于轴承的最低点。在储油槽2的侧壁竖向开设有一个插接槽43,插接槽43内插接有一个毛刷4,毛刷4的刷柄41插接于插接槽43内用于固定毛刷4的位置,刷柄41上固定连接有刷毛42,刷毛42远离刷柄41的一端与轴承座的端面接触,轴承转动时,刷毛42与轴承端面摩擦将润滑油挤压进入轴承内部,加快润滑油渗入轴承内部,增加润滑效果。
38.参照图3,在储油槽2的底部开设有一个圆形的排污口23,排污口23处螺纹连接有一个螺塞24,当储油槽2中的油污和杂质需要清理时,取下旋塞,将油污从排污口23排出,储油槽2清理完成后,将螺塞24旋紧封闭排污口23。
39.参照图4,供油桶1的内壁上端焊接有一个环形台阶11,环形台阶11上放置有一个过滤网12,在向供油桶1内加注润滑油时,润滑油首先经过过滤网12,润滑油中的杂质被隔离在过滤网12中,当过滤网12中杂质累计较多时,取出过滤网12倒出其中的杂质并进行清洗,然后再将过滤网12置于环形台阶11上。
40.实施例1的实施原理为:首先将润滑油注入供油桶1,经由过滤网12过滤后的润滑油通过主管道31流出,流出的润滑油经由两个支管32分别流入两个储油槽2中,储油槽2中润滑油的液面与供油桶1中润滑油的液面始终保持一致,当储油槽2中的润滑油被逐渐消耗减少时,供油桶1中的润滑油持续补充到储油槽2,实现对储油槽2的持续自动给油,在轴承转动时,毛刷4与轴承端面产生摩擦将润滑油挤入轴承内部,提高润滑油渗入轴承内部的效率,提升润滑效果。本实施例中供油桶1对每个储油槽2单独供油,各个储油槽2之间互不影响,保证供油系统的稳定性。
41.实施例2
42.参照图5,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的不同之处在于,供油管3包括主管道31和连通管34,主管道31与其中一个储油槽2连接,两个储油槽2之间通过连通管34串联。
43.实施例2的实施原理为:在向储油槽2中加注润滑油时,供油桶1中的润滑油首先通过主管道31进入第一个储油槽2,然后第一个储油槽2中的润滑油经由连通管34进入第二个储油槽2,最后,供油桶1和两个储油槽2中的润滑油的液面保持一致。当多个储油槽2与供油桶1之间距离较远或者储油槽2所处位置空间较小不方便设置供油管3时,采用本实施例的串联方式连接,可节省管道,同时方便管道的延伸。
44.以上均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技术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技术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win.8miu.com/read-182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