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实用新型涉及线缆输送技术领域,尤其涉及方便绕线的电力通信用线缆输送装置。
背景技术:
2.线缆是光缆、电缆等物品的统称。线缆的用途有很多,主要用于控制安装、连接设备、输送电力等多重作用,是日常生活中常见而不可缺少的一种东西,由于线缆属于电力设备,输送电力所以在线缆的生产、存放与使用过程中需要进行严格的控制。
3.本发明人发现,现有的方便绕线的电力通信用线缆输送装置在使用时,由于部分线缆重量较大,造成输送过程负载过大输送速度较慢,同时输送后在绕线时无法进行分层绕线降低了工作效率,且绕线后线缆较为松弛。
4.于是,发明人有鉴于此,秉持多年该相关行业丰富的设计开发及实际制作的经验,针对现有的结构及缺失予以研究改良,提供一种方便绕线的电力通信用线缆输送装置,以期达到更具有更加实用价值性的目的。
技术实现要素:
5.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方便绕线的电力通信用线缆输送装置,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由于部分线缆重量较大,造成输送过程负载过大输送速度较慢,同时输送后在绕线时无法进行分层绕线降低了工作效率,且绕线后线缆较为松弛的问题。
6.本实用方便绕线的电力通信用线缆输送装置的目的与功效,由以下具体技术手段所达成:
7.一种方便绕线的电力通信用线缆输送装置,包括输送装置;
8.所述输送装置由线轴、支撑装置、底座、传送装置、托动装置与联动装置组成;
9.底座,底座的顶部分别固定连接有传送装置、托动装置与联动装置;
10.线轴,线轴与支撑装置活动连接;
11.支撑装置,支撑装置滑动连接在底座的上方;
12.支撑装置,支撑装置设置在联动装置的前方;
13.联动装置,联动装置设置在托动装置的前方;
14.托动装置,托动装置的后方设有传送装置。
15.进一步的,所述底座呈长方形结构,且底座的一侧设有坡度。
16.进一步的,所述支撑装置包括:
17.槽盒,槽盒呈方形结构,且槽盒设置两组,两组槽盒的内部镂空,槽盒固定连接在底座的两侧;
18.电动支撑杆,电动支撑杆呈两组设置,且两组电动支撑杆分别固定连接在槽盒的内部,且两组电动支撑杆顶端穿过槽盒并分别与伺服电机、连接板固定连接;
19.固定轴,固定轴呈两组设置,且两组固定轴分别转动连接在伺服电机与连接板上,
且固定轴插装谅解在线轴的内部。
20.进一步的,所述线轴呈圆柱型结构,且线轴的内部镂空,线轴的镂空处与支撑装置活动连接,线轴的两侧设置有固定板。
21.进一步的,所述传送装置包括:
22.预留槽,预留槽呈方形结构,且预留槽设置在传送装置的内部,预留槽的内部转动连接有转动轴;
23.支撑杆,支撑杆的两端分别与底座、预留槽固定连接。
24.进一步的,所述托动装置包括:
25.托辊a,托辊a固定连接在底座的上方,且托辊a设置在托辊b的前方;
26.托辊b,托辊b固定连接在底座的上方,托辊b上固定连接有限位箍圈;
27.挡板,挡板呈两组设置,且两组挡板分别固定连接在托辊a与托辊b的两侧;
28.限位箍圈,限位箍圈的一侧固定连接有锥齿轮a;
29.锥齿轮a,锥齿轮a与锥齿轮b相啮合。
30.进一步的,所述联动装置包括:
31.锥齿轮b,锥齿轮b的一侧固定连接有连接杆;
32.连接杆,连接杆转动连接在托板的内部,且连接杆的另一端固定连接有齿轮;
33.齿轮,齿轮与齿条框相啮合;
34.齿条框,齿条框的顶部固定连接有限位框,且齿条框滑动连接在连接框的内部;
35.连接框,连接框的顶部与限位框活动连接;
36.滑动槽,滑动槽固定连接在底座上,且滑动槽的内部滑动连接有连接框;
37.托板,托板底部与底座固定连接。
38.与现有结构相较之下,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优点:
39.1.本实用新型传送装置的设置,传送装置可以在线缆输送的过程中进行转动,避免了线缆在输送中与输送的装置进行摩擦,阻力较大无法输送的情况发生,同时在线缆自重过大时起到借力的作用,便于提高线缆输送的效率。
40.2.本实用新型托动装置的设置,托动装置一高一低的设置,可以在线缆绕线之前,对线缆进行绷直处理,避免了线缆缠绕到线轴上后过于松弛向下悬坠的情况发生。
41.3.本实用新型联动装置的设置,联动装置可以在线缆输送的过程进行往复运动,线缆经过后便于线缆分层的缠绕在线轴之上,便于线缆的取用与运输,同时可以最大化的利用线轴。
附图说明
42.图1为本实用新型俯视结构示意图;
43.图2为本实用新型支撑装置结构示意图。
44.图3为本实用新型托动装置结构示意图。
45.图4为本实用新型联动装置结构示意图。
46.图中:
47.1、输送装置;
48.2、线轴;
49.3、支撑装置;301、槽盒;302、电动支撑杆;303、伺服电机;304、连接板;305、固定轴;
50.4、底座;
51.5、传送装置;501、预留槽;502、转动轴;503、支撑杆;
52.6、托动装置;601、托辊a;602、托辊b;603、挡板;604、限位箍圈;605、锥齿轮a;
53.7、联动装置;701、锥齿轮b;702、连接杆;703、齿轮;704、齿条框;705、连接框;706、限位框;707、滑动槽;708、托板。
具体实施方式
54.下面,将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其实例显示在附图和以下描述中。虽然将结合示例性的实施例描述本实用新型,但应当理解该描述并非要把本实用新型限制于该示例性的实施例。相反,本实用新型将不仅覆盖该示例性的实施例,而且还覆盖各种替换的、改变的、等效的和其他实施例,其可包含在所附权利要求所限定的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内。
55.参见图1至附图4,一种方便绕线的电力通信用线缆输送装置,包括有输送装置1;
56.所述输送装置1由线轴2、支撑装置3、底座4、传送装置5、托动装置6与联动装置 7组成;
57.底座4,底座4的顶部分别固定连接有传送装置5、托动装置6与联动装置7;
58.线轴2,线轴2与支撑装置3活动连接;
59.支撑装置3,支撑装置3滑动连接在底座4的上方;
60.支撑装置3,支撑装置3设置在联动装置7的前方;
61.联动装置7,联动装置7设置在托动装置6的前方;
62.托动装置6,托动装置6的后方设有传送装置5。
63.如图1所示,其中,线轴2呈圆柱型结构,且线轴2的内部镂空,线轴2的镂空处与支撑装置3活动连接,线轴2的两侧设置有固定板。
64.如图2所示,其中,支撑装置3包括:
65.槽盒301,槽盒301呈方形结构,且槽盒301设置两组,两组槽盒301的内部镂空,槽盒301固定连接在底座4的两侧;
66.电动支撑杆302,电动支撑杆302呈两组设置,且两组电动支撑杆302分别固定连接在槽盒301的内部,且两组电动支撑杆302顶端穿过槽盒301并分别与伺服电机303、连接板304固定连接;
67.固定轴305,固定轴305呈两组设置,且两组固定轴305分别转动连接在伺服电机303 与连接板304上,且固定轴305插装谅解在线轴2的内部。
68.如图1所示,其中,底座4呈长方形结构,且底座4的一侧设有坡度。便于对线轴2 进行搬运,尤其是线轴2绕线后重量过大时。
69.如图1所示,其中,传送装置5包括:
70.预留槽501,预留槽501呈方形结构,且预留槽501设置在传送装置5的内部,预留槽501的内部转动连接有转动轴502;
71.支撑杆503,支撑杆503的两端分别与底座4、预留槽501固定连接,传送装置5可以
在线缆输送的过程中进行转动,避免了线缆在输送中与输送的装置进行摩擦,阻力较大无法输送的情况发生,同时在线缆自重过大时起到借力的作用,便于提高线缆输送的效率。
72.如图3所示,其中,托动装置6包括:
73.托辊a601,托辊a601固定连接在底座4的上方,且托辊a601设置在托辊b602的前方;
74.托辊b602,托辊b602固定连接在底座4的上方,托辊b602上固定连接有限位箍圈604;
75.挡板603,挡板603呈两组设置,且两组挡板603分别固定连接在托辊a601与托辊b602 的两侧;
76.限位箍圈604,限位箍圈604的一侧固定连接有锥齿轮a605;
77.锥齿轮a605,锥齿轮a605与锥齿轮b701相啮合。托动装置 一高一低的设置,可以在线缆绕线之前,对线缆进行绷直处理,避免了线缆缠绕到线轴2上后过于松弛向下悬坠的情况发生。
78.如图4所示,其中,联动装置7包括:
79.锥齿轮b701,锥齿轮b701的一侧固定连接有连接杆702;
80.连接杆702,连接杆702转动连接在托板708的内部,且连接杆702的另一端固定连接有齿轮703;
81.齿轮703,齿轮703与齿条框704相啮合;
82.齿条框704,齿条框704的顶部固定连接有限位框706,且齿条框704滑动连接在连接框705的内部;
83.连接框705,连接框705的顶部与限位框706活动连接;
84.滑动槽707,滑动槽707固定连接在底座4上,且滑动槽707的内部滑动连接有连接框705;
85.托板708,托板708底部与底座4固定连接。联动装置7可以在线缆输送的过程进行往复运动,线缆经过后便于线缆分层的缠绕在线轴2之上,便于线缆的取用与运输,同时可以最大化的利用线轴2。
86.在另一实施例中,支撑装置3上的固定轴305上设有卡块,固定轴305通过卡块与线轴2固定连接。
87.本实施例的工作原理:
88.本实行新型中,将线轴2推动到底座4上后,滑动支撑装置3将支撑装置3内的固定轴305插入到线轴2的内部,对线轴2进行固定,固定完成后升起电动支撑杆302使线轴悬空,将线缆一端穿过传送装置5、托动装置6与联动装置7,并将线缆固定在线轴2上,开启伺服电机303对线缆进行输送与绕线,线缆在输送的过程中通脱传送装置5减小动能的损耗,同时通过拖动装置6绷直线缆,时线缆紧密的贴合到线轴2上,同时通过联动装置7使线缆分层缠绕在线轴2上。
89.本实用新型未详述之处,均为本领域技术人员的公知技术。
90.综上所述,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
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win.8miu.com/read-181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