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实用新型涉及物质分离的技术领域,更具体地,涉及一种过滤盒。
背景技术:
2.在疾病检测诊断时,常需要从样品中分离得到细胞或菌落,其中样品可为患者的脂肪组织、胸水腹水、粪便等。分离细胞或菌落需先对样品进行过滤以去除杂质以提高分离效果。现在常采用样品袋加多层过滤膜用以过滤,但这种方式过滤易堵塞滤膜孔影响过滤效率。中国专利cn206526582u公开了一种过滤盒,包括一体成型且围成一空间的第一过滤盒侧壁、第二过滤盒侧壁、第三过滤盒侧壁、第四过滤盒侧壁和过滤盒底板;所述第一过滤盒侧壁和所述第三过滤盒侧壁相对设置在所述过滤盒底板上,所述第二过滤盒侧壁和所述第四过滤盒侧壁相对设置在所述过滤盒底板上,所述过滤盒底板上布满透油口,所述透油口为矩形或正方形的下沉式收缩喇叭口,相邻两透油口间的连接部的横截面呈拱形。上述方案即使用于脂肪组织或粪便的过滤时,脂肪颗粒或粪便易堵塞过滤膜孔,影响过滤和分离效果。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提供一种过滤盒,可对样品粉碎,改善过滤效率和分离效果。
4.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5.提供一种过滤盒,包括可拆卸连接的盒体与盖体,所述盒体内壁设有多条第一凸棱,所述盒体内设有过滤篮,所述盖体设有与过滤篮密封连接的安装块,所述安装块设有用于连接管路的连接头。
6.本实用新型的过滤盒,使用时,样品盛装于盒体内,过滤盒置于振荡盘或摇摆器或均质器上,使得样品在过滤盒内无序流动;样品在流动过程中,第一凸棱对样品起到扰流和破碎的作用,过滤后的样品经由连接头流动至管路至后续的分离程序。本实用新型可改善过滤效率和分离效果。
7.进一步地,所述盒体与盖体扣合,过滤时盖体位于盒体的下方,所述盒体的截面面积自上而下逐渐增加。
8.进一步地,所述盖体连接有立板,所述立板截面尺寸自上而下逐渐增加,所述立板顶部开设有孔槽。
9.进一步地,所述过滤篮靠近盒体一侧内壁设置,所述过滤篮设有顶面及分别与顶面连接的第一侧面、第二侧面、第三侧面及第四侧面,所述第一侧面、第二侧面、第三侧面及第四侧面顺次首尾相接,所述第一侧面靠近盒体内壁设置,所述顶面、第一侧面、第二侧面及第四侧面均开设有过滤孔,所述第三侧面未开设过滤孔。
10.进一步地,所述第一侧面、第二侧面、第三侧面、第四侧面与顶面的连接处设有过渡圆弧。
11.进一步地,所述第一侧面、第二侧面、第三侧面及第四侧面中至少两相对侧面设有连接部,所述盖体连接有若干安装柱,所述安装柱与连接部连接。
12.进一步地,所述安装块内设有用于安装滤膜的安装台阶,所述滤膜的孔径小于所述滤孔的孔径。
13.进一步地,所述盖体内壁设有若干第二凸棱,若干第二凸棱呈多行多列排列。
14.进一步地,所述盖体安装有透气柱,所述透气柱的一端插入盒体内侧。
15.进一步地,所述盖体向盒体侧凸出有加强部。
16.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7.本实用新型的过滤盒,样品在流动过程中,第一凸棱对样品起到扰流和破碎的作用,可改善过滤效率和分离效果。
附图说明
18.图1为过滤盒的结构示意图;
19.图2为另一角度过滤盒的结构示意图;
20.附图中:1、盒体;11、第一凸棱;2、盖体;21、安装块;22、连接头;23、立板;24、孔槽;25、安装柱;26、安装台阶;27、第二凸棱;28、加强部;3、过滤篮;31、顶面;32、第一侧面;33、第二侧面;34、第三侧面;35、第四侧面;36、过滤孔;37、过渡圆弧;38、连接部;4、透气柱。
具体实施方式
21.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说明。其中,附图仅用于示例性说明,表示的仅是示意图,而非实物图,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的限制;为了更好地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附图某些部件会有省略、放大或缩小,并不代表实际产品的尺寸;对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附图中某些公知结构及其说明可能省略是可以理解的。
22.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附图中相同或相似的标号对应相同或相似的部件;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若有术语“上”、“下”、“左”、“右”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附图中描述位置关系的用语仅用于示例性说明,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的限制,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的具体含义。
23.实施例
24.如图1至图2所示为本实用新型的过滤盒的实施例,包括可拆卸连接的盒体1与盖体2,所述盒体1内壁设有多条第一凸棱11,所述盒体1内设有过滤篮3,所述盖体2设有与过滤篮3密封连接的安装块21,所述安装块21设有用于连接管路的连接头22。本实施例中,多组第一凸棱11可沿盒体1侧壁高度方向设置,盒体1相对侧内壁的第一凸棱11可交错排布。为增加连接头22与连接管路之间的稳定性,本实施例可在连接头22的外周面设置有螺旋结构以增加连接头22与连接管路之间的摩擦力。
25.本实施例实施时,样品盛装于盒体1内,过滤盒置于振荡盘或摇摆器或均质器上,使得样品在过滤盒内无序流动;样品在流动过程中,第一凸棱11对样品起到扰流和破碎的作用,过滤后的样品经由连接头22流动至管路至后续的分离程序,从而改善过滤效率和分
离效果。本实施例的过滤盒可用于脂肪组织分离脂肪干细胞、胸水腹水分离肿瘤细胞、细胞培养液分离干细胞、粪便分离大肠癌细胞、粪便分离益生菌,过滤篮3的过滤尺寸可针对待过滤分离样品种类的不同而做出不同的设计。
26.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盒体1与盖体2扣合,过滤时盖体2位于盒体1的下方,所述盒体1的截面面积自上而下逐渐增加。盒体1正置时将样品倒入盒体1内,扣紧盖体2与盒体1后将过滤盒倒置,由于盒体1上窄下宽的设计,可避免样品中的固体物质大量堆积在过滤盒底部导致滤孔阻塞。
27.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盖体2连接有立板23,所述立板23截面尺寸自上而下逐渐增加,所述立板23顶部开设有孔槽24。立板23与第一凸棱11所起作用相同,也是起扰流和破碎的作用,与第一凸棱11相互配合以具备较好的扰流和破碎效果。
28.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过滤篮3靠近盒体1一侧内壁设置,所述过滤篮3设有顶面31及分别与顶面31连接的第一侧面32、第二侧面33、第三侧面34及第四侧面35,所述第一侧面32、第二侧面33、第三侧面34及第四侧面35顺次首尾相接,所述第一侧面32靠近盒体1内壁设置,所述顶面31、第一侧面32、第二侧面33及第四侧面35均开设有过滤孔36,所述第三侧面34未开设过滤孔36。经过过滤篮3的过滤作用,较大尺寸的固体颗粒则被截留在过滤盒内,而较小尺寸的固体颗粒和液体则流入至下一步精滤。本实施例中,过滤篮3远离盒体1内壁的侧面未设置滤孔,使得截留在过滤盒内较大尺寸的固体颗粒可顺利地沿该侧面下落至过滤盒底部,以防止固体颗粒堆积阻塞滤孔。需要说明的是,滤孔的孔径为0.8mm,当然,该孔径并不作为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性规定,孔径可根据过滤对象的不同而做出改变。
29.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侧面32、第二侧面33、第三侧面34、第四侧面35与顶面31的连接处设有过渡圆弧37。过渡圆弧37的设置便于过滤篮3顶面31截留的较大尺寸的固体颗粒下落。本实施例中,过滤篮3可设置为自上而下截面面积逐渐增加的结构,如此,可增加同一时刻经过滤孔36的液体和小颗粒物质,从而提高过滤效率。
30.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侧面32、第二侧面33、第三侧面34及第四侧面35中至少两相对侧面设有连接部38,所述盖体2连接有若干安装柱25,所述安装柱25与连接部38连接。其中,安装柱25与连接部38之间各种可拆卸连接的连接方式均可适用于本实用新型,便于针对不同的过滤对象更换不同滤孔尺寸的过滤篮3。
31.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安装块21内设有用于安装滤膜的安装台阶26,所述滤膜的孔径小于所述滤孔的孔径。本实施例中,可设置两级安装台阶26分别用于安装两层不同孔径的滤膜,也可设置多级安装台阶26分别安装多层不同孔径的滤膜,滤膜孔径自上而下变小,过滤精度由粗到细。本实施例用于细胞分离时,可采用两层滤膜过滤,两层滤膜的孔径分别为250μm和40μm;当本实施例用于菌落分离时,也可采用两层滤膜过滤,两层滤膜的孔径分别为80μm和0.5μm。
32.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盖体2内壁设有若干第二凸棱27,若干第二凸棱27呈多行多列排列。第二凸棱27、立板23、第一凸棱11所起作用相同,均起扰流和破碎的作用,与第一凸棱11及立板23相互配合以具备较好的扰流和破碎效果。
33.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盖体2安装有透气柱,所述透气柱的一端插入盒体1内侧。本实施例中,透气柱与盖体2可拆卸连接,透气柱透气不透水,在分离不需要厌氧环境的细胞或菌落时,安装透气柱可防止液体流出后产生负压对过滤盒造成破坏;而在分离需要
厌氧环境的细胞或菌落时,采用密封盖代替透气柱,在过滤盒内形成一密封环境。
34.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盖体2向盒体1侧凸出有加强部。设置加强部可改善盖体2的机械强度,延长过滤盒的使用寿命。
35.在上述具体实施方式的具体内容中,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不矛盾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36.显然,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实施例仅仅是为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所作的举例,而并非是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限定。对于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上述说明的基础上还可以做出其它不同形式的变化或变动。这里无需也无法对所有的实施方式予以穷举。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win.8miu.com/read-181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