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便于开闭的温室大棚的制作方法

专利检索2022-05-10  29



1.本技术涉及农业生产设备的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便于开闭的温室大棚。


背景技术:

2.大棚原是蔬菜生产的专用设备,随着生产的发展大棚的应用越加广泛。当前大棚已用于盆花及切花栽培;果树生产用于栽培葡萄、草莓、西瓜、甜瓜、桃及柑桔等;林业生产用于林木育苗、观赏树木的培养等;养殖业用于养蚕、养鸡、养牛、养猪、鱼及鱼苗等。
3.大棚的组成是用竹木杆、水泥杆、轻型钢管或管材等材料做骨架,做成立柱、拉杆,拱杆及压杆,覆盖塑料薄膜而成为拱圆形的料棚。对温室大棚进行通风换气时,往往人工将覆盖于大棚骨架上的透光薄膜卷起,使大棚与外界环境进行空气交换。
4.上述中的现有技术方案存在以下缺陷:大棚在进行通风换气时,需要工作人员将覆盖于大棚骨架上的透光薄膜卷起,但是人工卷绕透光薄膜较为吃力,工作人员的劳动强度较大。


技术实现要素:

5.为了降低工作人员的劳动量,本技术提供一种便于开闭的温室大棚。
6.本技术提供的一种便于开闭的温室大棚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7.一种便于开闭的温室大棚,包括主体,其特征在于:所述主体两侧间隔设置有多个通风窗;所述通风窗内设置有通风装置;所述通风装置用于控制所述通风窗的开闭;所述通风装置包括遮挡机构和牵引机构;
8.所述遮挡机构包括设置于所述通风窗顶部的回卷轴,所述回卷轴上同轴设置有发条,所述发条内圈自由端与所述回卷轴固定连接;
9.所述发条外圈自由端固定连接有挡风膜;自然状态时,在所述发条的作用下所述挡风膜完全缠绕于所述回卷轴上;
10.所述牵引机构位于所述通风窗底部,所述牵引机构用于带动所述挡风膜遮挡通风窗。
11.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关闭通风窗时,控制牵引机构拉动挡风膜,挡风膜逐渐脱离回卷轴,此时发条逐渐缠绕于回卷轴上,直到挡风膜完全遮闭通风窗;打开通风窗时,控制牵引机构解除对挡风膜的牵拉作用,发条逐渐舒张,挡风膜重新缠绕于回卷轴上,此时通风窗打开;既便于大棚主体与外界环境之间的空气交换,又省去人工卷绕透明薄膜的工作,有效降低了工作人员的劳动量。
12.优选的,所述牵引机构包括转动轴,所述转动轴转动连接于所述通风窗底部;
13.所述转动轴上缠绕固定连接有牵引绳,所述牵引绳背离转动轴的一端与挡风膜固定连接;
14.所述牵引机构还包括带动所述转动轴转动的驱动电机。
15.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控制驱动电机正转,驱动电机带动转动轴正转,牵引绳逐
渐缠绕于转动轴上,牵引绳拉动挡风膜遮挡通风窗;控制驱动电机反转,驱动电机带动转动轴反转,牵引绳逐渐脱离转动轴,在发条的作用下挡风膜逐渐缠绕于回卷轴上,此时通风窗打开进行通风换气;结构简单,便于操作。
16.优选的,所述牵引机构包括两组牵引组件,所述牵引组件包括与通风窗转动连接的缠绕轴,所述牵引组件还包括带动所述缠绕轴转动的转动电机;
17.所述缠绕轴上缠绕固定连接有牵引绳,两个所述牵引绳分别固定于挡风膜两端。
18.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两个牵引绳分别位于挡风膜两端,提高了挡风膜移动时的稳定性。
19.优选的,所述驱动电机与所述转动轴之间设置有锁紧机构。
20.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锁紧机构限制转动轴转动,防止风力较大时将挡风板吹开。
21.优选的,所述锁紧机构包括与所述转动轴同轴固定连接的涡轮;所述锁紧机构还包括与所述涡轮啮合作用的蜗杆;所述驱动电机输出端与所述蜗杆同轴固定连接。
22.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驱动电机带动转动轴转动时,利用涡轮蜗杆的自锁功能,有效限制转动轴自由转动,防止转动轴依靠惯性转动。
23.优选的,所述通风窗底部设置有容置槽,所述容置槽内侧壁上均设置有橡胶垫;
24.所述挡风膜背离所述回卷轴的一端固定连接有牵拉杆;
25.所述牵拉杆在所述牵引机构的作用下能完全容置于所述容置槽内并且与橡胶垫紧密接触。
26.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牵引机构带动牵拉杆移动至容置槽内,并且牵拉杆与橡胶垫紧密接触,有效提高了通风窗的密闭性。
27.优选的,所述牵拉杆设置为梯形。
28.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牵拉杆设置为梯形,既便于牵拉杆插入容置槽内,又能提高牵拉杆与橡胶垫之间的密闭性。
29.优选的,所述通风窗内侧设置有通风扇。
30.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加快空气交换速度,提高通风换气的效率。
31.综上所述,本技术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有益技术效果:
32.1.关闭通风窗时,控制牵引机构拉动挡风膜,挡风膜逐渐脱离回卷轴,此时发条逐渐缠绕于回卷轴上,直到挡风膜完全遮闭通风窗;打开通风窗时,控制牵引机构解除对挡风膜的牵拉作用,发条逐渐舒张,挡风膜重新缠绕于回卷轴上,此时通风窗打开;既便于大棚主体与外界环境之间的空气交换,又省去人工卷绕透明薄膜的工作,有效降低了工作人员的劳动量;
33.2.控制驱动电机正转,驱动电机带动转动轴正转,牵引绳逐渐缠绕于转动轴上,牵引绳拉动挡风膜遮挡通风窗;控制驱动电机反转,驱动电机带动转动轴反转,牵引绳逐渐脱离转动轴,在发条的作用下挡风膜逐渐缠绕于回卷轴上,此时通风窗打开进行通风换气;结构简单,便于操作;
34.3.驱动电机带动转动轴转动时,利用涡轮蜗杆的自锁功能,有效限制转动轴自由转动,防止转动轴依靠惯性转动。
附图说明
35.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一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36.图2是本技术实施例一中显示通风窗与通风扇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37.图3是本技术实施例一中显示驱动电机、锁紧机构和转动轴连接关系的局部剖面结构示意图。
38.图4是本技术实施例二中显示通风窗与牵引机构连接关系的局部剖面结构示意图。
39.附图标记说明:1、主体;2、通风窗;21、上支撑杆;22、下支撑杆;221、容置槽;222、中空槽;23、竖向支撑杆;3、遮挡机构;31、回卷组件;311、回卷轴;312、发条;32、挡风膜;33、牵拉杆;4、牵引机构;41、转动轴;42、牵引绳;43、驱动电机;44、牵引组件;441、缠绕轴;442、转动电机;5、锁紧机构;51、保护盒;52、涡轮;53、蜗杆;6、通风扇。
具体实施方式
40.以下结合附图1

4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41.本技术实施例公开一种便于开闭的温室大棚。
42.实施例一
43.参照图1,包括主体1,主体1两侧均间隔设置有多个通风窗2;通风窗2为矩形窗框,通风窗2包括上支撑杆21和下支撑杆22,上支撑杆21与下支撑杆22的两端均共同固定连接有竖向支撑杆23;
44.参照图2,通风窗2内设置有控制通风窗2开闭的通风装置,通风装置包括设置于上支撑杆21内的遮挡机构3;上支撑杆21内部中空结构;遮挡机构3包括回卷组件31,回卷组件31包括固定于上支撑杆21内的回卷轴311,回卷轴311的轴线方向沿上支撑杆21的长度方向设置;回卷组件31还包括发条312,发条312与回卷轴311同轴设置,并且发条312内圈的自由端固定于回卷轴311外侧壁上;
45.遮挡机构3还包括固定于发条312自由端的挡风膜32,挡风膜32由透明保温材料制成;自然状态时,挡风膜32在发条312的作用下全部缠绕于回卷轴311上;上支撑杆21朝向下支撑杆22的一端开设有通槽,挡风膜32背离发条312的一端沿通槽伸出到上支撑杆21外部;挡风膜32伸出上支撑杆21的一端固定连接有牵拉杆33,牵拉杆33为梯形杆,牵拉杆33的横截面积沿朝向下支撑杆22方向逐渐减小。
46.下支撑杆22朝向上支撑杆21的一端开设有容置槽221,容置槽221内侧壁上均固定连接有橡胶垫;下支撑杆22内位于容置槽221下方设置有中空槽222;
47.通风装置还包括牵引机构4,牵引机构4包括转动连接于中空槽222内的转动轴41,转动轴41的轴线方向平行于回卷轴311轴线方向设置;转动轴41中间位置处缠绕固定有牵引绳42,牵引绳42一端固定于转动轴41上,牵引绳42另一端穿过容置槽221与牵拉杆33固定连接;牵引机构4还包括带动转动轴41转动的驱动电机43;
48.结合图2和图3,驱动电机43与转动轴41之间设置有锁紧机构5,锁紧机构5包括固定于下支撑杆22一端上的保护盒51,保护盒51内转动连接有涡轮52,涡轮52与转动轴41同轴固定连接;保护盒51内转动连接有蜗杆53,蜗杆53与涡轮52互相啮合作用;驱动电机43固定于保护盒51外侧壁上,驱动电机43输出端穿过保护盒51侧壁与蜗杆53同轴固定连接。
49.通风窗2位于主体1内侧的一端固定连接有通风扇6,通风扇6用于加快主体1与外部环境之间的空气交换速率。
50.本技术实施例一种便于开闭的温室大棚的实施原理为:
51.关闭通风窗2时,控制驱动电机43正向转动,驱动电机43带动转动轴41正向转动,固定于转动轴41上的牵引绳42逐渐缠绕向转动轴41,牵引绳42拉动牵拉杆33朝向容置槽221方向移动,牵拉杆33向容置槽221方向移动的过程中,挡风膜32逐渐脱离回卷轴311,发条312逐渐收缩至回卷轴311上;直到牵拉杆33完全插入容置槽221内并且与容置槽221内的橡胶垫紧密接触,关闭驱动电机43,在锁紧机构5的作用下限制发条312回卷,挡风膜32将通风窗2完全遮闭;
52.打开通风窗2时,控制驱动电机43反向转动,驱动电机43带动转动轴41反向转动,缠绕于转动轴41上的牵引绳42逐渐脱离转动轴41,在发条312的作用下,挡风膜32逐渐向回卷轴311缠绕收缩,挡风膜32带动牵拉杆33脱离容置槽221,直到发条312完全处于松弛状态,此时通风窗2完全敞开,进行通风换气;需要加快通风换气的速度时,打开通风扇6,通风扇6加快主体1与外界环境之间的通风换气速度。
53.实施例二
54.参照图4,一种便于开闭的温室大棚,与实施例1不同之处在于,牵引机构4包括两组牵引组件44,每组牵引组件44均包括转动电机442与缠绕轴441,缠绕轴441上均缠绕固定连接有牵引绳42;两组牵引组件44分别位于下支撑杆22的两侧,缠绕轴441转动连接于中空槽222内,转动电机442固定对应位置处的下支撑杆22的一端,转动电机442输出端与缠绕轴441同轴固定连接;
55.两组牵引组件44内的两个牵引绳42分别穿过容置槽221与牵拉杆33固定连接。
56.上述实施例的实施原理为:
57.同时控制两个转动电机442转动,转动电机442带动对应位置处的缠绕轴441转动,两个牵引绳42分别位于牵拉杆33的两端;牵引机构4带动牵拉杆33移动过程中更加稳定。
58.以上均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技术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技术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win.8miu.com/read-18038.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