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技术涉及电器元件设备连接件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气密连接组件。
背景技术:
2.随着科技的进步及社会的发展,对电连接组件的的性能及使用环境、场景也提出了新的要求,但是大多数厂家进行气密性测试时,不止检测液封的牢固程度及强度,还会采用气压检测的方法,但是目前的电连接组件所采用的常规灌胶方式,以无法满足许多电连接组件的标准。
技术实现要素:
3.有鉴于此,本技术提出了一种气密连接组件,包括防折缓冲护套、连接件及电缆;所述电缆预设长度的屏蔽层翻转到所述电缆外侧,构成外屏蔽层,所述连接件在所述电缆外侧并与所述外屏蔽层压接固定;所述防折缓冲护套设置在所述电缆及所述连接件外侧,与所述电缆固定,与所述连接件后端相贴合且卡接固定;所述连接件后端与所述防折缓冲护套之间留有预设长度的填充部,所述填充部硅胶或树脂胶填充;所述连接件与所述电缆之间除所述填充部以外部分为树脂胶填充。
4.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连接件的后端向其周向扩充有环形凸起部。
5.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环形凸起部的端面与所述凸起部的侧壁所呈夹角为90度。
6.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连接件的侧壁上设置有限位槽,所述防折缓冲护套内壁对应位置具有与所述限位槽相匹配的限位凸起。
7.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连接件中部侧壁向其周向扩充有抵接部,所述抵接部的一端与所述防折缓冲护套相抵接。
8.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与所述电子设备接触的所述抵接部一端开设有缓冲槽,缓冲槽内放置有所述缓冲垫圈。
9.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连接件的前端端面向其内开设有扩充槽。
10.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连接件靠近前端的侧壁上开设有卡槽,所述卡槽与所述电子设备卡接固定。
11.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扩充槽与所述连接件的内壁呈阶梯式结构。
12.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连接件顶端的轴向投影呈正多边形。
13.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通过将电缆靠近连接件部分预设长度的屏蔽层翻转到电缆外侧,构成外屏蔽层,能够大幅加强整体的抗拉强度,相比起分体式叠落设置的双层屏蔽结构,设计更加合理,并且更易于本领域实施人员安装,从而提高生产加工效率。在预留的填充部内填充硅胶,硅胶具有弹性,能够应对因连接件与外屏蔽层膨胀系数不同引起的填充空间大小不同等情况。
14.根据下面参考附图对示例性实施例的详细说明,本技术的其它特征及方面将变得
清楚。
附图说明
15.包含在说明书中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的附图与说明书一起示出了本技术的示例性实施例、特征和方面,并且用于解释本技术的原理。
16.图1示出本技术实施例的气密连接组件的剖视图;
17.图2示出本技术实施例的气密连接组件的立体结构图;
18.图3示出本技术实施例的气密连接组件的正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19.以下将参考附图详细说明本技术的各种示例性实施例、特征和方面。附图中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功能相同或相似的元件。尽管在附图中示出了实施例的各种方面,但是除非特别指出,不必按比例绘制附图。
20.其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或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21.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22.在这里专用的词“示例性”意为“用作例子、实施例或说明性”。这里作为“示例性”所说明的任何实施例不必解释为优于或好于其它实施例。
23.另外,为了更好的说明本技术,在下文的具体实施方式中给出了众多的具体细节。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理解,没有某些具体细节,本技术同样可以实施。在一些实例中,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熟知的方法、手段、元件和电路未作详细描述,以便于凸显本技术的主旨。
24.图1示出本技术实施例的气密连接组件的剖视图;图2示出本技术实施例的气密连接组件的立体结构图;图3示出本技术实施例的气密连接组件的正视图。
25.如图1
‑
图3所示,该气密连接组件,包括防折缓冲护套30、连接件10及电缆40,电缆40预设长度的屏蔽层翻转到电缆40外侧,构成外屏蔽层41,连接件10与外屏蔽层41压接固定,防折缓冲护套30设置在电缆40及连接件10外侧,与电缆40固定,与连接件10后端相贴合且卡接固定,连接件10后端与防折缓冲护套30之间留有预设长度的填充部20,填充部20硅胶或树脂胶填充,连接件10与电缆40之间除填充部20以外部分为树脂胶填充。
26.在此实施例中,本技术的气密连接组件包括防折缓冲护套30、连接件10 及电缆40,通过将电缆40靠近连接件10部分预设长度的屏蔽层翻转到电缆40 外侧,构成外屏蔽层41,能够大幅加强整体的抗拉强度,相比起分体式叠落设置的双层屏蔽结构,设计更加合理,并且更易于本领域实施人员安装,从而提高生产加工效率。预留的填充部20内可以填充树脂胶或者硅胶,连接件 10为金属件,通过和外屏蔽层41压接,形成360度屏蔽效果,该气
密连接组件满足了360度屏蔽和气密的要求,外屏蔽层41也为金属材质。优选的,在填充部20内填充硅胶,填充部20位于连接件10与外屏蔽层41之间,虽然连接件10与外屏蔽层41均为金属材质,但二者的膨胀系数不同,使用硅胶填充可以起到密封作用,且硅胶具有弹性,能够应对因膨胀系数不同引起的填充空间大小不同等情况,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具体选择,使其达到相应厂家所要求的气密性相关标准。
27.进一步的,连接件10与电缆40之间除填充部20以外部分树脂胶填充为常规设置,本文中不做赘述。
28.更具体的,防折缓冲护套30与连接件10二者固定连接,其固定方式未具体限定,优选的,防折缓冲护套30与连接件10卡接固定,连接件10与防折缓冲护套30相接触位置设置有相匹配的凸起结构和凹槽,方便其能够顺利、正确的完成紧固连接。
29.需要指出的是,外屏蔽层41的长出段具体长出的长度未作限定,只需确保其外翻所形成的双层屏蔽结构长度合理,不会露出至本技术的气密连接组件整体外即可。
30.如图2所示,在其中一个具体实施例中,连接件10的后端向其周向扩充有环形凸起部11。
31.在其中一个具体实施例中,环形凸起部11的端面与所述凸起部的侧壁所呈夹角为90度。
32.在上述两实施例中,连接件10的后端扩充了环形凸起部11,环形凸起部11的结构可以为方环、也可以为圆环,只需保证防折缓冲护护套与其能够相适配即可,具体不做限定。部分填充部20也与该环形凸起部11的内壁相贴合,但由于前文中所述的膨胀问题,故填充部20与环形内壁应稍微留有预留空间,保证本技术的气密连接组件具有足够的强度及抗弯折性。
33.如图2所示,在其中一个具体实施例中,连接件10的侧壁上设置有限位槽12,防折缓冲护套30内壁对应位置具有与限位槽12相匹配的限位凸起。
34.在此实施例中,连接件10与防折缓冲护套30的具体卡接方式为相匹配的限位槽12与限位凸起,相比常规的螺接连接方式,连接件10与防折缓冲护套 30卡接固定更加便利,易于本领域实施人员拆卸及安装插接头。
35.如图1所示,在其中一个具体实施例中,连接件10中部侧壁向其周向扩充有抵接部13,抵接部13的一端与防折缓冲护套30相抵接,另一端与所述电子设备相抵接。
36.如图1所示,在其中一个具体实施例中,与电子设备接触的所述抵接部 13一端开设有缓冲槽,缓冲槽内放置有所述缓冲垫圈14。
37.在此实施例中,缓冲垫圈14的设置位置未做出具体限定,增设缓冲垫圈 14不仅起到防潮、防水,从连接处进入设备内部的作用,还作为缓冲件,降低该连接组件与电子设备之间的磨损从而延长电子设备与该气密连接组件的使用寿命。
38.在其中一个具体实施例中,连接件10的前端端面向其内开设有扩充槽16。
39.在此实施例中,连接件10的前端端面向内增加了额外的扩充空间,该扩充空间在穿设电缆40时更易于本领域实施人员安装,在安装好后,在该空间内灌也一同注入树脂胶,能够使本技术的气密连接组件的气密性更进一步的得到提升。优选的,树脂胶选用为环氧树脂,环氧树脂能够在兼顾成本的前提下,起到密封防水及增强抗拉强度的作用。
40.如图1、图2所示,在其中一个具体实施例中,连接件10靠近前端的侧壁上开设有卡
槽15,卡槽15与电子设备卡接固定,与防折缓冲护套30卡接固定。
41.在其中一个具体实施例中,扩充槽16与连接件10的内壁呈阶梯式结构。
42.在此实施例中,扩充槽16与连接件10的阶梯式结构与外屏蔽层41之间填充环氧树脂,增强抗拉力,扩充槽16的设置使连接处抗弯折能力更强,并且易于本领域实施人员安装电缆。
43.在其中一个具体实施例中,第一连接件10顶端的轴向投影呈正多边形结构。
44.在其中一个具体实施例中,连接件10的材质为塑料材质,防折缓冲护套 30的材质为橡胶材质。
45.在其中一个具体实施例中,电缆40的两端分别安装有本技术的气密连接组件,连接件10包括第一连接件50与第二连接件60,在电缆40的两端相对设置,第一连接件60的顶端向外延伸有电缆40,用以与一电子设备电连接,第二连接件10的顶端具有插接头70,插接头70与第二连接件60卡接固定,用以将电缆40与另一电子设备电连接。
46.在此实施例中,连接件10的类别至少包括两款,第一连接件50通常内置于电子设备内,仅防折缓冲护套30暴露在外界环境中,而第二连接件60的顶端接有插接头70,故此端仅插接头70插入另一电子设备内,实现两个电子设备电连接,此端其余部分的组件均露在外界环境中。连接件10连接插接头70 以及连接件10与防折缓冲护套30的连接部分只需根据结构适应性修改即可,具体在本文中不做赘述。
47.以上已经描述了本技术的各实施例,上述说明是示例性的,并非穷尽性的,并且也不限于所披露的各实施例。在不偏离所说明的各实施例的范围和精神的情况下,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许多修改和变更都是显而易见的。本文中所用术语的选择,旨在最好地解释各实施例的原理、实际应用或对市场中的技术的改进,或者使本技术领域的其它普通技术人员能理解本文披露的各实施例。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win.8miu.com/read-18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