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制造卡车牵引座的模具结构的制作方法

专利检索2022-05-10  30



1.本实用新型涉及牵引座制造的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制造卡车牵引座的模具结构。


背景技术:

2.卡车牵引座是一种载货牵引汽车用来牵拉半挂车的牵拉件。目前,卡车牵引座采用的材料通常由低强度钢冷冲压工艺制成,材料的料厚较厚为8mm,且重量较重。
3.卡车牵引座的常规生产工艺为冷冲压,生产卡车牵引座的过程中,还可在热成型模具结构中进行冷却,并冲压成型。传统的热成型模具结构,水道中的水与产品件相隔8

10mm的镶块壁厚,冷却过程为间接冷却。
4.针对上述的相关技术,申请人发现为了达到理想的冷却效果,不仅需要控制冷却水的流量、流速、温度等条件达标,同时对于镶块的导热性也有很高的要求。尤其,当产品为双层钢板或两种以上厚度的特殊产品时,传统工艺难以做到整体冷却效果同步、均匀。并且,镶块内部横向加工水道、各种孔,对于其本身强度会有一定的影响,开裂的可能性增加。通常,镶块长度在160

320mm,常见的250mm居多,且型面复杂;孔加工多为五轴深孔钻,使得加工成本、难度增加很多。


技术实现要素:

5.本实用新型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提供一种制造卡车牵引座的模具结构,可提升对产品的冷却效果,减少保压时间。
6.第一方面,本技术提供的一种制造卡车牵引座的模具结构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7.一种制造卡车牵引座的模具结构,包括上模镶块和下模镶块,所述上模镶块与下模镶块正对设置且相互适配,所述上模镶块内开设有与外界水源相连通的上模内部水路,所述上模镶块内开设有多个朝向下模镶块的上模通水孔,所述上模通水孔的上端与上模内部水路相连通;所述下模镶块内开设有与外界水源相连通的下模内部水路,所述下模镶块内开设有多个朝向上模镶块的下模通水孔,所述下模通水孔的下端与下模内部水路相连通。
8.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需要在热成型模具结构中进行冷却并冲压时,打开外界水源,同时向上模镶块内的上模内部水路和下模镶块内的下模内部水路中通入冷却水;由于上模通水孔与上模内部水路相连通,且下模通水孔与下模内部水路相连通,使得上模内部水路中的冷却水从上模镶块型面上的上模通水孔喷至产品上,同时下模内部水路中的冷却水从下模镶块型面上的下模通水孔喷至产品上,使得冷却水直接与产品接触,可大大提升对产品的冷却效果;同时保压过程中,给予水流压力,冷却水从型面通水孔中喷至产品上,可直接、快速冷却产品,降低保压时间;同时,可以根据实际需要配合传统工艺使用,可以选择直接冷却或直接冷却配合传统间接冷却的技术,使特殊产品达到同步、均匀的冷却速率;并且通过通水孔的设置,可大大减少镶块内部横向水路的设置数量,从而对于镶块的
强度、硬度等力学性能有明显提升。
9.进一步的,所述上模通水孔垂直分布于上模镶块的内部,所述下模通水孔垂直分布于下模镶块的内部。
10.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上模通水孔垂直设置,便于加工,且可缩短上模内部水路中的冷却水到达产品表面的距离;同理,下模通水孔垂直设置,便于加工,且可缩短下模内部水路中的冷却水到达产品表面的距离;从而可进一步提升对产品的冷却效果,降低保压时间。
11.进一步的,所述上模通水孔沿上模镶块均匀分布,所述下模通水孔沿下模镶块均匀分布。
12.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上模通水孔和下模通水孔均匀分布,使得冷却水可均匀喷至产品的表面,从而提高冷却水对产品冷却的均匀性。
13.进一步的,所述上模通水孔和下模通水孔的直径均为0.5~1.5mm。
14.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上模通水孔和下模通水孔的直径均为0.5~1.5mm时,均能保证一定的水流压力,使冷却水由上模通水孔和下模通水孔直接喷至产品的表面,保证对产品的冷却效果的同时,还能保证镶块的强度,减少镶块开裂的可能性。
15.进一步的,所述上模通水孔和下模通水孔的直径均为1mm。
16.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上模通水孔和下模通水孔的直径均为1mm时,既能保证对产品较佳的冷却效果,还能保证镶块较佳的强度。
17.进一步的,所述上模内部水路分布于上模镶块内靠近下模镶块的一侧,所述下模内部水路分布于下模镶块内靠近上模镶块的一侧。
18.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使得上模内部水路靠近上模镶块的型面设置,同时使得下模内部水路靠近下模镶块的型面设置,进而使得上模内部水路和下模内部水路内的冷却水与产品之间的距离更近,更有利于对产品进行冷却降温。
19.进一步的,所述上模镶块包括多段并列设置的上镶块单元,且相邻两段上镶块单元固定连接;所述下模镶块包括多段并列设置的下镶块单元,且相邻两段下镶块单元固定连接。
20.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上模镶块和下模镶块均由多段镶块构成,可对上模镶块内的上模内部水路和下模镶块内的下模内部水路进行分段加工,从而降低加工难度和加工成本。
21.综上所述,与现有技术相比,上述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是:
22.(1)通过上模镶块内上模通水孔的设置以及下模镶块内下模通水孔的设置,使得冷却水可直接与产品接触,可大大提升对产品的冷却效果;同时保压过程中,给予水流压力,冷却水从型面通水孔中喷至产品上,可直接、快速冷却产品,降低保压时间;
23.(2)上模通水孔和下模通水孔均匀分布,使得冷却水可均匀喷至产品的表面,从而提高冷却水对产品冷却的均匀性;
24.(3)当上模通水孔和下模通水孔的直径均为1mm时,既能保证对产品较佳的冷却效果,还能保证镶块较佳的强度。
附图说明
25.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中模具结构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26.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中上模镶块和下模镶块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27.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中上模镶块和下模镶块的进水端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28.附图标记说明:1、上模组件;11、上模底板;12、上模镶块;121、上镶块单元;1311、上模进水外接头;1312、上模出水外接头;1321、上模进水总路;1322、上模进水支路;1323、上模出水总路;1324、上模出水支路;133、上模内部水路;2、上模通水孔;3、下模组件;31、下模底板;32、下模镶块;321、下镶块单元;3311、下模进水外接头;3312、下模出水外接头;3321、下模进水总路;3322、下模进水支路;3323、下模出水总路;3324、下模出水支路;333、下模内部水路;4、下模通水孔。
具体实施方式
29.以下结合附图1

3对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特征进行描述,所举实例只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非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的范围。
30.本技术实施例公开一种制造卡车牵引座的模具结构。参照图1和图2,模具结构包括正对设置的上模组件1和下模组件3,上模组件1内设置有多个可对产品表面进行直接冷却的上模通水孔2,下模组件3内设置有多个可对产品表面进行直接冷却的下模通水孔4,从而可提升对产品的冷却效果,减少保压时间。
31.参照图1和图2,上模组件1包括上模底板11、上模镶块12和上模水路系统,上模镶块12的顶部与上模底板11相连接,上模镶块12的底部呈曲面设置且与卡车牵引座的形状相适配。上模水路系统包括相互连通的上模水路外接头、上模顶部水路和上模内部水路133,且上模顶部水路和上模内部水路133均开设于上模镶块12的内部。
32.参照图1和图3,上模水路外接头包括上模进水外接头1311和上模出水外接头1312,上模进水外接头1311和上模出水外接头1312分别固定连接于上模镶块12的两端。上模进水外接头1311远离上模镶块12的一端与外界水源相连接,打开外界水源的水路伺服控制器(图中未示出),可对上模水路系统供给冷却水,进而实现对产品的冷却过程。
33.参照图2和图3,上模顶部水路包括上模进水总路1321、上模进水支路1322、上模出水总路1323、上模出水支路1324,上模进水总路1321和上模出水总路1323均沿上模镶块12的厚度方向开设,且上模进水总路1321与上模进水外接头1311相连接,上模出水总路1323与上模出水外接头1312相连接。上模进水支路1322和上模出水支路1324均设置有多个且均沿上模镶块12的高度方向开设,上模进水支路1322同时与上模进水总路1321和上模内部水路133相连通,上模出水支路1324同时与上模出水总路1323和上模内部水路133相连通。外界水源的冷却水可依次通过上模进水外接头1311、上模进水总路1321和上模进水支路1322,进入上模内部水路133,以实现对产品的冷却过程;并且上模内部水路133中的水可依次通过上模出水支路1324、上模出水总路1323和上模出水外接头1312,排出上模镶块12。
34.参照图2和图3,上模镶块12内的上模内部水路133开设有多个,且上模内部水路133与上模进水支路1322一一对应。上模内部水路133分布于上模镶块12内靠近下模镶块32的一侧,且每个上模内部水路133均沿上模镶块12底部曲面的长度方向延伸设置。每个上模内部水路133的两端分别与相对应的上模进水支路1322和上模出水支路1324相连接,使得
冷却水可进入上模镶块12内的上模内部水路133中,实现对产品的冷却过程。
35.参照图2和图3,上模通水孔2均匀开设于上模镶块12的内部,且上模通水孔2的上端与上模内部水路133相连通,使得上模内部水路133中的冷却水可直接与产品表面接触,从而大大提升对产品的冷却效果,减少保压时间。
36.参照图2和图3,每个上模内部水路133上的上模通水孔2都均匀设置有多个,使得冷却水可均匀喷至产品的表面,以提高冷却水对产品冷却的均匀性。上模通水孔2垂直分布于上模镶块12的内部,便于加工,同时可缩短上模内部水路133中的冷却水到达产品表面的距离。并且每个上模通水孔2的直径均为1mm,既能保证对产品较佳的冷却效果,还能保证上模镶块12较佳的强度。
37.参照图1和图2,类似的,与上模组件1正对设置的下模组件3包括下模底板31、下模镶块32和下模水路系统,下模镶块32的底部与下模底板31相连接,下模镶块32的顶部呈曲面设置且与卡车牵引座的形状相适配。同时,下模镶块32与上模镶块12正对设置,且二者相互适配。下模水路系统包括相互连通的下模水路外接头、下模底部水路和下模内部水路333,且下模底部水路和下模内部水路333均开设于下模镶块32的内部。
38.参照图1和图3,下模水路外接头包括下模进水外接头3311和下模出水外接头3312,下模进水外接头3311和下模出水外接头3312分别固定连接于下模镶块32的两端。下模进水外接头3311远离下模镶块32的一端与外界水源相连接,打开外界水源的水路伺服控制器,可对下模水路系统供给冷却水,进而实现对产品的冷却过程。
39.参照图2和图3,下模底部水路包括下模进水总路3321、下模进水支路3322、下模出水总路3323、下模出水支路3324,下模进水总路3321和下模出水总路3323均沿下模镶块32的厚度方向开设,且下模进水总路3321与下模进水外接头3311相连接,下模出水总路3323与下模出水外接头3312相连接。下模进水支路3322和下模出水支路3324均设置有多个且均沿下模镶块32的高度方向开设,下模进水支路3322同时与下模进水总路3321和下模内部水路333相连通,下模出水支路3324同时与下模出水总路3323和下模内部水路333相连通。外界水源的冷却水可依次通过下模进水外接头3311、下模进水总路3321和下模进水支路3322,进入下模内部水路333,以实现对产品的冷却过程;并且下模内部水路333中的水可依次通过下模出水支路3324、下模出水总路3323和下模出水外接头3312,排出下模镶块32。
40.参照图2和图3,下模镶块32内的下模内部水路333开设有多个,且下模内部水路333与下模进水支路3322一一对应。下模内部水路333分布于下模镶块32内靠近上模镶块12的一侧,且每个下模内部水路333均沿下模镶块32顶部曲面的长度方向延伸设置。每个下模内部水路333的两端分别与相对应的下模进水支路3322和下模出水支路3324相连接,使得冷却水可进入下模镶块32内的下模内部水路333中,实现对产品的冷却过程。
41.参照图2和图3,下模通水孔4均匀开设于下模镶块32的内部,且下模通水孔4朝向上模镶块12设置,上模通水孔2朝向下模镶块32设置。并且,下模通水孔4的下端与下模内部水路333相连通,使得下模内部水路333中的冷却水可直接与产品表面接触,从而大大提升对产品的冷却效果,减少保压时间。
42.参照图2和图3,每个下模内部水路333上的下模通水孔4都均匀设置有多个,使得冷却水可均匀喷至产品的表面,以提高冷却水对产品冷却的均匀性。且下模通水孔4垂直分布于下模镶块32的内部,便于加工,同时可缩短下模内部水路333中的冷却水到达产品表面
的距离。每个下模通水孔4的直径均为1mm,既能保证对产品较佳的冷却效果,还能保证下模镶块32较佳的强度。
43.参照图1和图2,上模镶块12包括六段并列设置的上镶块单元121,便于对上模镶块12内的上模内部水路133进行分段加工,从而降低上模镶块12的加工难度和加工成本,且相邻两段上镶块单元121固定连接。下模镶块32包括六段并列设置的下镶块单元321,便于对下模镶块32内的下模内部水路333进行分段加工,以降低下模镶块32的加工难度和加工成本,且相邻两段下镶块单元321固定连接。
44.本技术实施例一种制造卡车牵引座的模具结构的实施原理为:当需要在热成型模具结构中进行冷却并冲压时,打开外界水源的水路伺服控制器,使得外界水源的冷却水可依次通过上模进水外接头1311、上模进水总路1321和上模进水支路1322,依次进入上模内部水路133和上模通水孔2,以实现对产品的直接冷却过程;并且上模内部水路133和上模通水孔2中的水可依次通过上模出水支路1324、上模出水总路1323和上模出水外接头1312,排出上模镶块12。同时,外界水源的冷却水可依次通过下模进水外接头3311、下模进水总路3321和下模进水支路3322,进入下模内部水路333和下模通水孔4,以实现对产品的直接冷却过程;并且下模内部水路333和下模通水孔4中的水可依次通过下模出水支路3324、下模出水总路3323和下模出水外接头3312,排出下模镶块32。最终,可提升对产品的冷却效果,减少保压时间。
45.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win.8miu.com/read-18006.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