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绿色节能建筑的屋顶结构的制作方法

专利检索2022-05-10  24



1.本技术涉及城市绿化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绿色节能建筑的屋顶结构。


背景技术:

2.随着社会的发展,地球的环境不断被破坏,人们也越来越意识到环境保护对我们的生活甚至地球的未来的重要性,提出了很多绿化的新理念,其中就包括屋顶绿化,屋顶绿化可以广泛地理解为在各类古今建筑物、构筑物、城围、桥梁等的屋顶、露台、天台、阳台或大型人工假山山体上进行造园,种植树木花卉的统称。
3.相关技术可参考授权公告号为cn207244969u的中国专利,其公开了一种绿色建筑单元屋顶结构,包括屋顶连接框架、绿色屋顶主体、多个拼接固定槽、多个拼接嵌装件、一对滑动安装槽、电池板嵌装槽、太阳能电池板、采光天窗、一对排水槽体、一对安装插筒、多个固定插接件及多条填充密封条;绿色屋顶主体嵌在屋顶连接框架内;拼接固定槽设在屋顶连接框架上,拼接嵌装件嵌在拼接固定槽之间并焊接固定,太阳能电池板通过滑动安装槽、电池板嵌装槽嵌在绿色屋顶主体上,采光天窗、排水槽体、安装插筒设在绿色屋顶主体上,固定插接件设在屋顶连接框架上,填充密封条填充在屋顶连接框架之间。本实用新型能达到节能环保的目的,安装方便,能提高室内的采光,同时能降低室外的极端天气对室内温度的影响。
4.针对上述中的相关技术,发明人认为在没有雨水的情况下,不便对种植物进行灌溉。


技术实现要素:

5.为了便于对种植物进行灌溉,本技术提供一种绿色节能建筑的屋顶结构。
6.本技术提供的一种绿色节能建筑的屋顶结构,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7.一种绿色节能建筑的屋顶结构,包括墙体、屋顶、多个拼接单元、多个排水槽以及多个种植区,所述墙体上固定连接有安装板,所述安装板上安装有水箱,所述安装板上设有用于对水箱进行固定的固定组件;所述水箱上设有补水组件,所述补水组件包括第一水泵,所述第一水泵的进水口连通有第一进水管,第一进水管与水源连通,所述第一水泵的出水口连通有补水管,所述补水管上安装有阀门,所述补水管远离第一水泵的一端与水箱的一侧连通,所述水箱上还设有用于对种植区进行灌溉的灌溉组件。
8.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需要对种植物进行灌溉时,首先打开第一水泵和阀门,水流从水源处流进第一进水管,随后通过补水管流进水箱;当水箱灌满时,关闭第一水泵和阀门,最后再通过灌溉组件对种植物进行灌溉,从而便于对种植物进行灌溉。
9.优选的,所述安装板的顶部开设有对水箱进行插接的插槽,所述固定组件包括螺纹连接于插槽一侧侧壁的螺栓,所述螺栓远离其栓帽的一端转动连接有第一固定板,所述第一固定板滑动连接于插槽的侧壁,所述第一固定板远离螺栓的一侧能抵接于水箱的一侧。
10.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需要对水箱进行固定时,首先将水箱插入到插槽中,随后拧动螺栓,螺栓转动推动第一挡板移动,接着第一挡板抵接在水箱的一侧侧壁上,从而便能对水箱进行固定。
11.优选的,所述灌溉组件包括第二进水管、第二水泵和出水管,所述第二进水管的两端分别与水箱靠近屋顶的一侧和第二水泵的进水口连通,所述第二水泵的出水口与出水管连通,所述出水管远离第二水泵的一端连通有若干主流管,每个所述主流管上均连通有若干喷洒管,每个所述喷洒管上均安装有若干喷头,每个所述喷头均朝向种植区设置。
12.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需要用水箱中的水对种植物进行灌溉时,首先打开第二水泵,水箱中的水先流进第二进水管,随后流经出水管和主流管,最终流经喷洒管,并通过喷头对种植物进行灌溉。
13.优选的,所述水箱上设有用于对排水槽中的水进行收集的收集组件。
14.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收集组件能够便于对排水槽中的水进行收集。
15.优选的,所述收集组件包括汇流管,每个所述排水槽的两端均封闭设置,每个所述排水槽靠近水箱的一端均连通有收集管,每个所述收集管远离排水槽的一端均与汇流管连通,所述汇流管上连通有第三进水管,所述第三进水管远离汇流管的一端与水箱的一侧连通。
16.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排水槽中有水时,水流会流进收集管,随后汇集到汇流管中,最后通过第三进水管流进水箱。
17.优选的,所述第三进水管内安装有过滤网。
18.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过滤网能够对排水槽中的水流进行过滤,从而可以降低管道被堵塞的可能性。
19.优选的,所述阀门为手动阀。
20.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水箱中的水灌满时,可以通过转动手动阀对管道进行封闭,从而可以降低水箱中的水回流的可能性。
21.优选的,所述水箱一侧的上方连通有溢流管。
22.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溢流管能够对水箱中是否注入适量的水进行检测。
23.综上所述,本技术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有益技术效果:
24.1. 当需要对种植物进行灌溉时,首先打开第一水泵和阀门,水流从水源处流进第一进水管,随后通过补水管流进水箱;当水箱灌满时,关闭第一水泵和阀门,最后再通过灌溉组件对种植物进行灌溉,从而便于对种植物进行灌溉;
25.2. 当需要用水箱中的水对种植物进行灌溉时,首先打开第二水泵,水箱中的水先流进第二进水管,随后流经出水管和主流管,最终流经喷洒管,并通过喷头对种植物进行灌溉;
26.3. 当排水槽中有水时,水流会流进收集管,随后汇集到汇流管中,最后通过第三进水管流进水箱。
附图说明
27.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28.图2是本技术实施例中显示补水组件的示意图;
29.图3是本技术实施例中显示过滤网的剖视图。
30.附图标记说明:1、墙体;11、屋顶;2、拼接单元;21、排水槽;22、种植区;3、安装板;31、插槽;32、水箱;33、固定组件;331、螺栓;332、第一固定板;34、补水组件;341、第一水泵;342、第一进水管;343、补水管;35、灌溉组件;351、第二进水管;352、第二水泵;353、出水管;354、主流管;355、第二固定板;356、喷洒管;357、喷头;4、收集组件;41、汇流管;42、收集管;43、第三进水管;5、过滤网;6、手动阀;7、溢流管。
具体实施方式
31.以下结合附图1

3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32.本技术实施例公开一种绿色节能建筑的屋顶结构,如图1和图2所示,包括墙体1、屋顶11、多个拼接单元2、多个排水槽21以及多个种植区22,墙体1的一侧固定连接有安装板3,安装板3的顶部开设有插槽31,插槽31内安装有水箱32;插槽31内设有固定组件33,固定组件33包括螺栓331,螺栓331螺纹连接于插槽31的一侧,螺栓331远离其栓帽的一端转动连接有第一固定板332,第一固定板332沿安装板3的长度方向滑动连接于插槽31的内壁,第一固定板332远离螺栓331的一侧能够与水箱32靠近螺栓331的一侧进行抵接, 当需要对水箱32进行固定时,首先将水箱32插入到插槽31中,随后拧动螺栓331,螺栓331转动推动第一挡板移动,接着第一挡板抵接在水箱32的一侧侧壁上,从而便能对水箱32进行固定。
33.如图1和图2所示,水箱32上设有补水组件34,补水组件34包括补水管343和第一水泵341,补水管343的两端分别连通于水箱32和第一水泵341的出水口,补水管343上安装有阀门,阀门为手动阀6,当水箱32中的水灌满时,可以通过转动手动阀6对管道进行封闭,从而可以降低水箱32中的水回流的可能性;第一水泵341的进水口连通有第一进水管342,第一进水管342远离第一水泵341进水口的一端与水源连通,当需要对水箱进行补水时,首先打开第一水泵341和手动阀6,水流从水源处流进第一进水管342,随后通过补水管343流进水箱32,当水箱32灌满时,关闭第一水泵341和手动阀6;水箱32上还设有灌溉组件35,灌溉组件35包括第二进水管351和第二水泵352,第二进水管351的两端分别与水箱32的顶部和第二水泵352的进水口连通,第二水泵352的出水口连通有出水管353,出水管353远离第二水泵352出水口的一端连通有若干主流管354,每个拼接单元2的顶部均固定连接有若干第二固定板355,每个主流管354均贯穿第二固定板355设置,并通过第二固定板355进行固定,每个主流管354均连通有若干喷洒管356,每个喷洒管356均位于种植区22的上方设置,每个喷洒管356均连通有若干喷头357,且每个喷头357均朝向种植区22设置,当需要用水箱32中的水对种植物进行灌溉时,首先打开第二水泵352,水箱32中的水先流进第二进水管351,随后流经出水管353和主流管354,最终流经喷洒管356,并通过喷头357对种植物进行灌溉;水箱32一侧的上方连通有溢流管7,溢流管7能够对水箱32中是否注入适量的水进行检测。
34.如图1和图3所示,每个排水槽21的两端均封闭设置,水箱32上设有收集组件4,收集组件4包括安装于墙体1一侧的汇流管41,汇流管41的两端均封闭设置,汇流管41的顶部连通有若干收集管42,若干收集管42沿汇流管41的轴向依次设置,若干收集管42远离汇流管41的一端与多个排水槽21靠近水箱32的一端一一对应连通,汇流管41的底部连通有第三进水管43,第三进水管43远离汇流管41的一端与水箱32的顶部连通;第三进水管43内安装有过滤网5,当排水槽21中有水时,水流会流进收集管42,随后汇集到汇流管41中,最后通过
第三进水管43流进水箱32,过滤网5能够对排水槽21中的水流进行过滤,从而可以降低管道被堵塞的可能性。
35.本技术实施例一种的实施原理为:当需要对种植物进行灌溉时,首先打开第一水泵341和阀门,水流从水源处流进第一进水管342,随后通过补水管343流进水箱32;当水箱32灌满时,关闭第一水泵341和阀门,最后再通过灌溉组件35对种植物进行灌溉,从而便于对种植物进行灌溉。
36.以上均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技术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技术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win.8miu.com/read-17875.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