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实用新型涉及轴承技术领域,具体是涉及了一种免维护的不锈钢带座外球面轴承。
背景技术:
2.保持器又叫保持架,是轴承中使滚动体(例如:滚珠)在轴承滚道中的排列保持固定距离,防止跑珠,避免滚动体之间互相咬磨,同时使滚动体沿圆周均布化,减少轴承间隙在运转中窜动带来的不利影响。
3.现有的保持器一般为一体式结构,在安装滚珠时需要专业的压装设备将滚珠压入保持器内,组装、拆卸比较麻烦,公开号为cn102852977b的公开文本中,公开了一种分体组合闭式碳石墨保持器滚动轴承,其保持器通过两半碳石墨保持器铆接而成,虽然为分体式,但是铆接的固定方式同样为组装、拆卸带来了不便。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提供了一种免维护的不锈钢带座外球面轴承,本结构为树脂材质,具有强度高,稳定性好,拆装方便的特点,组装时通过人工手动即可完成,无需专业的压装设备,大大节省了轴承的生产成本。
5.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提供了一种免维护的不锈钢带座外球面轴承,包括轴承座和设置在轴承座内的滚珠轴承,所述滚珠轴承包括外环、内环、设置在外环和内环之间的滚珠以及用于夹持滚珠的保持器,所述保持器包括相互插接固定的左环和右环,左环和右环上设置有半圆形凹槽且相互对应,所述左环包括左外环和设置在左外环内的左内环,左外环和左内环上均设置有半圆形凹槽且相互对应,所述右环包括右外环和设置在右外环内的右内环,右外环和右内环上均设置有半圆形凹槽且相互对应。
6.所述左内环和左外环之间设置有多个连接柱,所述右外环和右内环之间设置有多个固定柱,所述左外环和/或左内环朝向右环的一侧上设置有第一定位凸起和/或第一定位凹槽,所述右外环和/或右内环朝向左环的一侧上设置有第二定位凸起和/或第二定位凹槽,第一定位凸起与第二定位凹槽对应且适配,第一定位凹槽与第二定位凸起对应且适配。
7.所述左内环和左外环之间设置有第一卡板,所述第一卡板上设置有第一卡孔,第一卡板一侧设置有第一卡钩,所述右外环和右内环之间设置有第二卡板,第二卡板上设置有第二卡孔,第二卡板与第二卡板相反的一侧设置有第二卡钩,第一卡钩的端部借助第二卡孔与第二卡板卡接固定,第二卡钩的端部借助第一卡孔与第一卡板卡接固定,所述第一卡板与第二卡板、第一卡钩与第二卡钩、第一卡孔与第二卡孔的结构相同。
8.还包括设置在左环、右环外侧的卡箍,所述卡箍包括左箍和右箍,所述左箍和右箍均呈c型结构且相互插接固定形成矩形结构。
9.所述左箍内侧设置有凸台,所述右箍上设置有与凸台适配的插孔,所述左箍借助凸台与右箍的插孔插接形成插接固定。
10.所述左箍朝向右箍的一端内侧设置有第一开槽,所述凸台设置于第一开槽内,所述凸台厚度和开槽的深度相同,所述右箍朝向左箍的一端外侧设置有与第一开槽相对应的第二开槽,所述插孔设置于第二开槽上,所述第二开槽的深度与第一开槽深度之和与左箍或右箍的壁厚相同。
11.所述左环和右环上均设置有与左箍和右箍适配的凹槽,左箍和右箍的壁厚与凹槽的深度相同。
12.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3.1、本结构为内外双环组成,滚珠的最大直径处位于双环之间的间隙内,在滚珠转动时不易偏移或脱落,有效提高了轴承的稳定性。
14.2、通过第一定位凸起、第一定位凹槽、第二定位凸起和第二定位凹槽相互配合,组装时,对左环和外环起到定位和限位的作用。
15.3、通过第一卡板、第一卡钩、第一卡孔与第二卡板、第二卡钩、第二卡孔相互配合形成左环和外环的连接固定结构,结构简单有效,双重插接,稳定性更强,连接更紧固。
16.4、通过设置卡箍对左环和右环进一步进行紧固,提高连接的稳固性。
附图说明
17.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正视剖面结构示意图;
18.图2是保持器的正视结构示意图;
19.图3是保持器的左视结构示意图;
20.图4是保持器的右视结构示意图;
21.图5是保持器的第一卡板结构示意图;
22.图6是保持器的第一卡钩结构示意图;
23.图7是保持器的卡箍结构示意图;
24.附图中,1、左外环,2、左内环,3、右外环,4、右内环,5、连接柱,6、固定柱,7、第一定位凸起,8、第二定位凸起,9、第一卡板,10、第一卡钩,11、第二卡板,12、第二卡钩,13、左箍,14、右箍,15、凸台,16、插孔,17、第一开槽,18、第二开槽,19、轴承座,20、外环,21、内环,22、滚珠。
具体实施方式
25.如图1
‑
7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免维护的不锈钢带座外球面轴承,包括轴承座19和设置在轴承座内的滚珠轴承,所述滚珠轴承包括外环20、内环21、设置在外环20和内环21之间的滚珠22以及用于夹持滚珠的保持器,所述保持器包括相互插接固定的左环和右环,左环和右环上设置有半圆形凹槽且相互对应,所述左环包括左外环1和设置在左外环1内的左内环2,左外环1和左内环2上均设置有半圆形凹槽且相互对应,所述右环包括右外环3和设置在右外环3内的右内环4,右外环3和右内环4上均设置有半圆形凹槽且相互对应。
26.左环由左外环1和左内环2组成,右环由右外环3和右内环4组成,左环和右环插接后形成内外双环结构的保持器,滚珠夹抱于左环和右环上的圆形槽内,由于双环之间存在间隔,将滚珠安装后,滚珠的最大直径处位于双环之间,在滚珠转动时不易偏移或脱落,有效提高了轴承的稳定性,在组装时,将左环平躺,半圆形凹槽朝上,将滚珠放置于左环上的
半圆形凹槽内,凹槽可以避免滚珠横向偏移,由于左外环1和左内环2之间的间隙,可以避免滚珠纵向偏移,起到定位和限位的作用,最后将右环扣上,即可完成组装,显著提高了组装时的便捷性。
27.如图3
‑
4所示,所述左内环2和左外环1之间设置有多个连接柱5,所述右外环3和右内环4之间设置有多个固定柱6,所述左外环1和/或左内环2朝向右环的一侧上设置有第一定位凸起7和/或第一定位凹槽,所述右外环3和/或右内环4朝向左环的一侧上设置有第二定位凸起8和/或第二定位凹槽,第一定位凸起7与第二定位凹槽对应且适配,第一定位凹槽与第二定位凸起8对应且适配。
28.通过连接柱5对左内环2、左外环1进行连接固定,通过固定柱6对右外环3和右内环4进行连接固定,结构简单有效,加工方便,通过设置第一定位凸起7、第一定位凹槽、第二定位凸起8、第二定位凹槽,为左环和右环插接起到定位的作用,实现了凹凸槽插接式连接,使组装时更加方便。
29.如图3
‑
6所示,所述左内环2和左外环1之间设置有第一卡板9,所述第一卡板9上设置有第一卡孔,第一卡板9一侧设置有第一卡钩10,所述右外环3和右内环4之间设置有第二卡板11,第二卡板11上设置有第二卡孔,第二卡板11与第二卡板11相反的一侧设置有第二卡钩12,第一卡钩10的端部借助第二卡孔与第二卡板11卡接固定,第二卡钩12的端部借助第一卡孔与第一卡板9卡接固定,所述第一卡板9与第二卡板11、第一卡钩10与第二卡钩12、第一卡孔与第二卡孔的结构相同。
30.在安装时,左环上的第一卡钩10一端固定在第一卡板9上,另一端弯折形成钩状结构并钩入第二卡板11的第二卡孔内,右环上的第二卡钩12一端固定在第二卡板11上、另一端钩入第一卡板7上的第一卡孔内,实现左环和右环的卡接固定,固定方式简单有效,组装时简单便捷。
31.如图2和图7所示,还包括设置在左环、右环外侧的卡箍,所述卡箍包括左箍13和右箍14,所述左箍13和右箍14均呈c型结构且相互插接固定形成矩形结构。
32.通过卡箍对左环和右环进一步固定,提高左环和右环的连接强度和稳固性,左箍13和右箍14采用c型结构且为相互插接式连接,组装时操作简单,方便。
33.如图7所示,所述左箍13内侧设置有凸台15,所述右箍14上设置有与凸台15适配的插孔16,所述左箍13借助凸台15与右箍14的插孔16插接形成插接固定。
34.左箍13与右箍14相互重叠的位置通过凸台15和插孔16插接的方式进行连接固定,进一步提高连接的稳固性和方便性。
35.如图2
‑
6所示,所述左箍13朝向右箍14的一端内侧设置有第一开槽17,所述凸台15设置于第一开槽17内,所述凸台15厚度和开槽的深度相同,所述右箍14朝向左箍13的一端外侧设置有与第一开槽17相对应的第二开槽18,所述插孔16设置于第二开槽18上,所述第二开槽18的深度与第一开槽17深度之和与左箍13或右箍14的壁厚相同。
36.左箍13和右箍14在搭接时借助第一开槽17、第二开槽18形成阶梯式搭接结构,搭接后借助凸台15和插孔16进行限位固定,搭接完成后,卡箍内侧、外侧均为平整面,而且凸台15朝向内侧,不会外显,提高整体结构的一体性和美观性。
37.如图2所示,所述左环和右环上均设置有与左箍13和右箍14适配的凹槽,左箍13和右箍14的壁厚与凹槽的深度相同。
38.卡箍嵌入左环和右环上的凹槽内,使左环和右环外周、内周保持平整,进一步提高整体结构的一体性和美观性。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win.8miu.com/read-178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