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外机面板及空调器的制作方法

专利检索2022-05-10  34



1.本实用新型涉及空调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外机面板及空调器。


背景技术:

2.目前,市面上的部分空调,其外机面板的第一侧面板用于固定冷凝器,并且,第一侧面板的顶部还要与外机的顶盖连接。
3.外机在运输过程或暴力拆装过程中,第一侧面板容易受到撞击或挤压而变形,破坏与冷凝器的连接结构,导致空调外机故障,并且,侧边板变形还易导致与顶盖连接处发生张口。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解决的问题是空调外机面板的第一侧面板易受撞击或挤压变形。
5.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外机面板,其具有强度更高,不易变形的特点。
6.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一种外机面板,包括正面板及第一侧面板,所述正面板与所述第一侧面板呈夹角连接,所述第一侧面板上分别设置有第一加强筋及第一安装沉孔,所述第一加强筋在竖直方向上延伸,所述第一安装沉孔处于所述第一加强筋的延伸方向上,所述第一安装沉孔用于安装螺钉,以固定冷凝器。
7.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外机面板,其第一侧面板上通过设置第一安装沉孔来连接固定冷凝器,第一安装沉孔导致第一侧面板的平整度发生改变,提升第一侧面板的强度。并且,第一侧面板上还设置第一加强筋,第一加强筋在竖直方向上延伸,第一加强筋使得第一侧面板的强度得到进一步提升。并且,由于第一安装沉孔安装冷凝器,存在应力集中,在实际运输或暴力拆装过程中更易变形,将第一安装沉孔设置于第一加强筋的延伸方向上,进一步加强第一安装沉孔设置位置的结构强度。
8.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加强筋及所述第一安装沉孔均凹设于所述第一侧面板的外表面。
9.第一加强筋与第一安装沉孔均凹设于第一侧面板的外表面,即,第一加强筋与第一安装沉孔均由第一侧面板的外表面向内表面凹陷,并且,内表面对应凸起,使得第一侧面板的结构强度得到提升。
10.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加强筋由所述第一侧面板的底端延伸至所述第一侧面板的顶端,所述第一加强筋在竖直方向上的上端与所述第一安装沉孔连通。
11.第一加强筋由第一侧面板的底端延伸至第一侧面板的顶端,第一加强筋在竖直方向上的上端与第一安装沉孔连通。即第一安装沉孔设置于第一侧面板的顶端位置,对第一侧面板的顶端位置起到强度提升的作用,防止第一侧面板与顶盖连接位置受撞击而变形,进而发生张口。第一加强筋与第一安装沉孔连通,形成一个整体结构,进一步提升第一安装沉孔设置位置的强度。
12.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侧面板上还设置有第二加强筋,所述第二加强筋包括第一支段及第二支段,所述第一支段的一端设置于所述第一侧面板的底端,所述第一支段的另一端沿竖直方向延伸至所述第一侧面板的顶端与第二支段呈夹角连接。
13.第二加强筋的第一支段由第一侧面板的底端延伸至第一侧面板的顶端,进一步提升第一侧面板的结构强度。第二支段设置于第一侧面板的顶端并与竖直方向呈夹角连接,即第二支段对第一侧面板顶端外缘起到强度提升的作用,进一步防止第一侧面板顶部形变。
14.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支段与所述第二支段均凹设于所述第一加强筋的外表面,所述第二支段在水平方向上延伸。
15.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安装沉孔的数量为两个,两个所述第一安装沉孔分别设置于所述第一侧面板的底部与顶部,所述第一加强筋在竖直方向上的两端与两个所述第一安装沉孔分别连接,设置于所述第一侧面板的顶部的所述第一安装沉孔处于所述第一加强筋与所述第二支段之间。
16.第二支段在水平方向上延伸,即第二支段沿第一侧面板顶部外缘延伸,进一步提升第一侧面板顶部的结构强度,防止顶部外缘与顶盖连接结构发生张口。并且,第一安装沉孔设置于第一加强筋与第二支段之间,第一加强筋增强第一安装沉孔设置位置在竖直方向上的结构稳定性,第二支段增强第一安装沉孔在水平方向上的结构稳定性。因此,第一加强筋与第二支段协同作用,显著提第一安装沉孔设置位置的结构强度。
17.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外机面板还包括第一过渡面板,所述第一过渡面板设置于所述正面板与所述第一侧面板之间,且所述第一过渡面板与所述正面板及所述第一侧面板均呈夹角,所述第一过渡面板上设置有第三加强筋。
18.第一过渡面板与正面板及第一侧面板均呈夹角,减小正面板与第一侧面板连接处的拐角角度,起到加强正面板与第一侧面板结构强度的作用,防止正面板与第一侧面板连接位置受撞击而张口。第一过渡面板上设置第三加强筋,起到提升第一过渡面板结构强度的作用,进而提升外机面板的整体强度。
19.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三加强筋凹设于所述第一过渡面板的外表面,所述第三加强筋由所述第一过渡面板的底端延伸至所述第一过渡面板的顶端。
20.第三加强筋凹设于第一过渡面板的外表面,第三加强筋的内表面对应形成凸起,改变第一过渡面板的平整度,显著提升第一过渡面板的结构强度。
21.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侧面板的顶端的外表面凸设有安装凸起,所述安装凸起上贯穿设置有安装孔,所述安装凸起用于与外机顶盖过盈配合,所述安装孔用于安装螺钉,以固定所述外机顶盖。
22.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外机面板还包括第二侧板,所述第二侧板与所述第一侧板分别与所述正面板在水平方向上相对的两侧边缘连接,所述第二侧板上分别设置有第五加强筋、第六加强筋及第二安装沉孔,所述第二安装沉孔用于安装螺钉,以将所述第二侧板与外机的机体固定。
23.第二安装沉孔凹设于第二侧板的外表面,并在第二侧板的内表面上对应凸起,第二安装沉孔改变第二侧板的平整度,提升第二侧板的结构强度,进而能够保证外机面板与外机机体连接结构的稳定性。第五加强筋与第六加强筋进一步提升第二侧板的结构强度,
防止在第二侧板受撞击时发生形变,进而提升外机面板的整体结构强度。
24.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五加强筋与所述第六加强筋均凹设于所述第二侧板的外表面,所述第五加强筋与所述第六加强筋在竖直方向上间隔设置,所述第二安装沉孔设置于所述第五加强筋与所述第六加强筋之间。
25.第二安装沉孔设置于第五加强筋与第六加强筋之间,进一步提升第二侧板上第二安装沉孔设置位置的强度。
26.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五加强筋的一端设置于所述第二侧板的顶部,所述第五加强筋的另一端竖直向下延伸至所述第二安装沉孔的上部;
27.所述第六加强筋的一端设置于所述第二侧板的底部,所述第六加强筋的另一端竖直向上延伸至所述第二安装沉孔的下部。
28.第五加强筋由第二侧板的顶部延伸至第二安装沉孔的上部,起到对第二侧板顶部至第二安装沉孔之间区域的强度提升的作用。第六加强筋由第二侧板的底部延伸至第二安装沉孔的下部,起到对第二侧板底部至第二安装沉孔之间区域的强度提升作用。
29.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外机面板还包括第二过渡面板,所述第二过渡面板设置于所述正面板与所述第二侧板之间,且所述第二过渡面板与所述正面板与所述第二侧板均呈夹角,所述第二过渡面板上设置有第七加强筋。
30.正面板通过第二过渡面板与第二侧板连接,减小了正面板与第二侧板之间的拐角角度,降低了此处受撞击的风险,并且,第二过渡面板上设置第七加强筋,进一步提升了拐角位置的结构强度,避免了拐角位置受撞击而变形或张口。
31.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七加强筋凹设于所述第二过渡面板的外表面,且所述第七加强筋由所述第二过渡面板的底部延伸至所述第二过渡面板的顶部。
32.第七加强筋凹设于第二过渡面板的外表面,并在第二过渡面板的内表面上对应凸起,并且,第七加强筋由第二过渡面板的底部延伸至第二过渡面板的顶部,大大提升了第二过渡面板的强度,进而提升了外机面板的整体结构强度。
33.安装凸起由第一侧面板的顶端的内表面凹陷,并由外表面凸起,起到提升第一侧面板的顶端的结构强度的作用,并且,第一侧面板顶端通过安装凸起与外机顶盖过盈配合,提升配合结构的稳定性。
34.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正面板的外表面对应压缩机的位置设置有凸包,所述凸包上设置有多个第四加强筋。
35.凸包上设置多个第四加强筋,起到对凸包强度提升的作用,进而提升正面板的整体强度。
36.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还提供一种空调器,包括所述的外机面板,所述外机面板包括正面板及第一侧面板,所述正面板与所述第一侧面板呈夹角连接,所述第一侧面板上分别设置有第一加强筋及第一安装沉孔,所述第一加强筋在竖直方向上延伸,所述第一安装沉孔处于所述第一加强筋的延伸方向上,所述第一安装沉孔用于安装螺钉,以固定冷凝器。
附图说明
37.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外机面板的结构示意图;
38.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外机面板在第一视角下的结构示意图;
39.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实施例提供的外机面板的结构示意图;
40.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外机面板与外机顶盖的连接结构示意图;
41.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外机面板在第二视角下的结构示意图;
42.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外机面板在第三视角下的结构示意图。
43.附图标记说明:
44.100

外机面板;110

正面板;111

导风圈;112

凸包;1121

第四加强筋;130

第一侧面板;131

第一加强筋;132

第一安装沉孔;133

第二加强筋;1331

第一支段;1332

第二支段;134

安装凸起;150

第一过渡面板;151

第三加强筋;170

第二侧面板;171

第五加强筋;173

第六加强筋;175

第二安装沉孔;190

第二过渡面板;191

第七加强筋;200

外机顶盖。
具体实施方式
45.为使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为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做详细的说明。
46.请参阅图1,图1所示为本实施例提供的外机面板100的结构示意图。该外机面板100应用于空调的外机,结构强度更高,在运输过程或暴力拆装过程中不易发生变形。
47.本实施例提供的外机面板100,包括正面板110、第一侧面板130、第一过渡面板150、第二侧面板170及第二过渡面板190。正面板110上设置有导风圈111及凸包112,凸包112对应于外机内部设置压缩机的位置,起到扩容作用。正面板110在水平方向上的一边与第一过渡面板150的一边呈夹角连接,第一过渡面板150远离正面板110的一边与第一侧面板130的一边呈夹角连接。正面板110在水平方向上的另一边与第二过渡面板190的一边呈夹角连接,第二过渡面板190远离正面板110的一边与第二侧面板170的一边呈夹角连接。
48.请结合参阅图1及图2,图2所示为本实施例提供的外机面板100在第一视角下的结构示意图。
49.第一侧面板130上分别设置有第一加强筋131、第一安装沉孔132及第二加强筋133,第一加强筋131、第一安装沉孔132与第二加强筋133均由第一侧面板130的外表面向内凹陷,并且,第一侧面板130的内表面对应凸起,即,第一加强筋131、第一安装沉孔132与第二加强筋133均起到提升第一侧面板130结构强度的作用。并且,第一安装沉孔132还用于安装螺钉,以固定冷凝器。
50.由于外机在运输过程或者暴力拆装的过程中,前面板的各个部位易受到撞击或挤压。由于外机的冷凝器固定在第一侧面板130上,并且,第一侧面板130的顶部还与顶盖连接并形成有转角,档第一侧面板130受到撞击或挤压而变形时,将导致第一侧面板130与冷凝器之间的连接结构被破坏,甚至会损坏冷凝器,并且,还会导致第一侧面板130与顶盖的连接处发生张口。因此,本实施例在第一侧面板130上分别设置第一加强筋131、第一安装沉孔132及第二加强筋133,显著提升第一侧面板130的结构强度,防止第一侧面板130在运输过程过暴力拆装过程中变形,进而提升外机面板100的整体结构强度。
51.第一加强筋131由第一侧面板130的底部沿竖直方向延伸至第一侧面板130的顶部,第一安装沉孔132设置于第一侧面板130的顶部位置,并且,处于第一加强筋131的延伸方向上,第一加强筋131对第一安装沉孔132在第一侧面板130上的设置位置起到强度提升
的作用,防止第一安装沉孔132的设置位置受集中应力而率先发生形变。
52.本实施例中,为了进一步提升第一侧面板130上第一安装沉孔132设置位置的结构强度,第一加强筋131与第一安装沉孔132连通。即,第一安装沉孔132与第一加强筋131在第一侧面板130的外表面上形成一个整体的凹陷结构,第一安装沉孔132设置位置的应力集中得到缓解,结构强度得到进一步提升。
53.图3所示为本实用新型的另一实施例提供的外机面板100的结构示意图,请参阅图3,在该实施例中,根据实际的应用条件,第一安装沉孔132与第一加强筋131也可以间隔设置。
54.请继续参阅图2,本实施例中,第二加强筋133包括第一支段1331与第二支段1332,第一支段1331与第一加强筋131间隔设置,并且,与第一加强筋131相同,第一支段1331也在竖直方向上延伸,由第一侧面板130的底部延伸至顶部,并在第一侧面板130的顶部与第二支段1332呈夹角连接。
55.第一支段1331进一步提升第一侧面板130在竖直方向上的结构强度,进一步防止第一侧面板130在受到竖直方向上的撞击力或挤压时发生形变。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支段1331的延伸方向还可以根据实际应用条件作适应性调整,只要满足整体由第一侧面板130的底部延伸至顶部即可,如,第一支段1331还可以设置为蛇形,以进一步提升第一侧面板130的强度。
56.本实施例中,第二支段1332在第一侧面板130上沿水平方向延伸,第二加强筋133整体形状呈“7”字形或“t”字形。实际上,第一侧面板130的顶部外缘在水平方向上延伸,即第二支段1332沿第一侧面板130的顶部外缘延伸。第二支段1332起到增强第一侧面板130的顶部外缘的结构强度的作用,防止顶部外缘与顶盖连接结构发生张口。同时,第二支段1332还提升了第一侧面板130在水平方向上的结构强度,防止第一侧面板130在受到水平方向的撞击或挤压时发生变形。
57.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二支段1332的延伸方向可以作适应性调整,例如,当第一侧面板130的顶部外缘不水平时,第一侧面板130的延伸防线随第一侧面板130的顶部外缘延伸,其延伸方向与水平方向呈夹角。
58.并且,本实施例中,第一安装沉孔132的数量为两个,两个第一安装沉孔132分别设置于第一侧面板130的底部与顶部,第一加强筋131在竖直方向上的两端与两个第一安装沉孔132分别连通,设置于第一侧面板130的顶部的第一安装沉孔132在竖直方向上设置于第二支段1332与第一加强筋131之间。第一加强筋131增强第一安装沉孔132设置位置在竖直方向上的结构稳定性,第二支段1332增强第一安装沉孔132在水平方向上的结构稳定性。因此,第一加强筋131与第二支段1332协同作用,显著提第一安装沉孔132设置位置的结构强度。
59.需要说明的是,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二加强筋133还可以包括第三支段,第三支段设置于第一侧面板130的底部,并与第一支段1331呈夹角连通。在具有提升第一侧面板130与外机底座连接结构强度需求的实施例中,第二加强筋133可以增设第三支段,第三支段沿第一侧面板130的底部边缘延伸,起到提升第一侧面板130底部外缘结构强度的作用,并防止第一侧面板130与外机底座连接位置受撞击或挤压而张口。
60.请继续参阅图2,第一侧面板130的顶端的外表面凸设有安装凸起134,相较于第二
加强筋133的第二支段1332,安装凸起134更加靠近第一侧面板130的顶部边缘。安装凸起134由第一侧面板130内表面的顶部凹陷,并且外表面对应凸起形成。安装凸起134起到进一步提升第一侧面板130顶部边缘强度的作用。
61.安装凸起134上贯穿设置有安装孔,安装凸起134用于与外机顶盖过盈配合,安装孔用于安装螺钉,以固定外机顶盖。实际上,正面板110的顶部同样间隔设置有多个安装凸起134,当外机面板100与外机顶盖装配时,外机顶盖罩设在外机面板100的顶部,外机面板100通过第一侧面板130与正面板110上设置的安装凸起134与外机顶盖过盈配合。
62.请参阅图4,图4所示为外机面板100与外机顶盖200的连接结构示意图。外机面板100通过第一侧面板130与正面板110上设置的安装凸起134与外机顶盖200过盈配合,并通过螺钉进行固定,保证外机面板100与外机顶盖200稳定连接,提升二者连接结构的结构稳定性。
63.请继续参阅图1,第一过渡面板150设置于正面板110与第一侧面板130之间,且第一过渡面板150与正面板110及第一侧面板130均呈夹角,第一过渡面板150的设置目的在于减小正面板110与第一侧面板130之间的拐角角度,减小正面板110与第一侧面板130之间的拐角受到撞击的风险,并增强此处的结构强度,进而提升外机面板100的整体结构强度。
64.本实施例中,第一过渡面板150上设置有第三加强筋151,与第一加强筋131与第二加强筋133相同,第三加强筋151凹设于第一过渡面板150的外表面,并且第一过渡面板150的内表面对应形成凸起,第三加强筋151由第一过渡面板150的底端延伸至第一过渡面板150的顶端,起到提升第一过渡面板150的强度的作用,进一步提升外机面板100的整体强度。
65.本实施例中,第一过渡面板150未平板结构,对于第一过渡面板150的宽度,可以根据实际的应用条件进行适应性设置,并且,第一过渡面板150的数量还可以为多个。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过渡面板150还可以为曲面板结构,其具体的曲度可以根据实际应用条件进行调整,曲度越缓,降低受撞击风险的效果越明显。
66.请参阅图5,图5所示为本实施例提供的外机面板100在第二视角下的结构示意图。
67.所述第二侧板170上分别设置有第五加强筋171、第六加强筋173及第二安装沉孔175,所述第二安装沉孔175用于安装螺钉,以将所述第二侧板170与外机的机体固定。第二安装沉孔175凹设于第二侧板170的外表面,并在第二侧板170的内表面上对应凸起,第二安装沉孔175改变第二侧板170的平整度,提升第二侧板170的结构强度,进而能够保证外机面板与外机机体连接结构的稳定性。第五加强筋171与第六加强筋173进一步提升第二侧板170的结构强度,防止在第二侧板170受撞击时发生形变,进而提升外机面板的整体结构强度。
68.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五加强筋171与所述第六加强筋173均凹设于所述第二侧板170的外表面,所述第五加强筋171与所述第六加强筋173在竖直方向上间隔设置,所述第五加强筋171的一端设置于所述第二侧板170的顶部,所述第五加强筋171的另一端竖直向下延伸至所述第二安装沉孔175的上部;所述第六加强筋173的一端设置于所述第二侧板170的底部,所述第六加强筋173的另一端竖直向上延伸至所述第二安装沉孔175的下部。即,所述第二安装沉孔175设置于所述第五加强筋171与所述第六加强筋173之间。
69.第五加强筋171由第二侧板170的顶部延伸至第二安装沉孔175的上部,起到对第
二侧板170顶部至第二安装沉孔175之间区域的强度提升的作用。第六加强筋173由第二侧板170的底部延伸至第二安装沉孔175的下部,起到对第二侧板170底部至第二安装沉孔175之间区域的强度提升作用。第二安装沉孔175设置于第五加强筋171与第六加强筋173之间,进一步提升第二侧板170上第二安装沉孔175设置位置的强度。
70.所述第二过渡面板190设置于所述正面板与所述第二侧板170之间,且所述第二过渡面板190与所述正面板与所述第二侧板170均呈夹角,所述第二过渡面板190上设置有第七加强筋191。正面板通过第二过渡面板190与第二侧板170连接,减小了正面板与第二侧板170之间的拐角角度,降低了此处受撞击的风险,并且,第二过渡面板190上设置第七加强筋191,进一步提升了拐角位置的结构强度,避免了拐角位置受撞击而变形或张口。
71.并且,所述第七加强筋191凹设于所述第二过渡面板190的外表面,且所述第七加强筋191由所述第二过渡面板190的底部延伸至所述第二过渡面板190的顶部。第七加强筋191由第二过渡面板190的底部延伸至第二过渡面板190的顶部,大大提升了第二过渡面板190的强度,进而提升了外机面板的整体结构强度。
72.请参阅图6,图6所示为本实施例提供的外机面板100在第三视角下的结构示意图。
73.为了进一步提升外机面板100的强度,在正面板110的凸包112上还设置有多个第四加强筋1121,由于凸包112内部对应安装压缩机,为了避免占用压缩机的安装空间,本实施例中,第四加强筋1121凸设于凸包112的外表面,在凸包112的内表面上对应形成凹陷。
74.本实施例中,第四加强筋1121在水平方向上呈直线延伸,在其他实施例中,第四加强筋1121还可以根据实际应用条件调整为其他形状。
75.综上,本实施例提供的外机面板100,在实际应用中,外机面板100的顶部与外机顶盖200连接,外机面板100的底部与外机底座连接。即,第一侧面板130与正面板110的顶部与外机顶盖200连接,第一侧面板130与正面板110的底部与外机底座连接。由于第一侧面板130上分别设置有第一加强筋131、第一安装沉孔132与第二加强筋133,第一侧面板130的结构强度得到显著提升。并且,第一安装沉孔132在第一侧面板130上的设置位置处于第一加强筋131与第二加强筋133之间,结构强度得到显著提升,第一安装沉孔132在连接冷凝器的情况下,也不会因为应力集中而更易发生形变。并且,第一侧面板130的顶部还设置有安装凸起134,第一侧面板130的顶部外援的强度进一步得到提升,更不易受撞击而变形。通过安装凸起134与外机顶盖200过盈配合,配合结构更加稳定,在顶部拐角受到撞击的情况下,更不易发生张口。另外,第一过渡面板150的设置以及正面板110的凸包112上设置第四加强筋1121进一步提升了外机面板100的整体强度,更不易发生形变。第二侧面板通过第五加强筋171与第六加强筋173显著提升结构强度,并通过第二安装沉孔175与外机的机体连接固定,使得外机面板的整体结构强度得到进一步提升。
76.因此,本实施例提供的外机面板100,其第一侧面板130、第二侧面板与正面板110的结构强度更高,与外机顶盖200及外机机体的连接结构更加稳定,能够承受更大力度的撞击与挤压。
77.本实施例还提供一种空调器,该空调器包括内机及外机,外机上设置有前述的外机面板100。因此,本实施例提供的空调器,结构更加稳定,运输及拆装过程更加安全。
78.虽然本实用新型披露如上,但本实用新型并非限定于此。任何本领域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内,均可作各种更动与修改,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应当以权利要求所限定的范围为准。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win.8miu.com/read-17818.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