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乘客电梯的防护型轿厢的制作方法

专利检索2022-05-10  27



1.本实用新型涉及乘客电梯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乘客电梯的防护型轿厢。


背景技术:

2.轿厢是电梯用以承载和运送人员和物资的箱形空间,轿厢一般由轿底、轿壁、轿顶、轿门等主要部件构成,是电梯用来运载乘客或货物及其他载荷的轿体部件。
3.现有技术中的防护轿厢,在轿厢底部设置临时充气气垫,或在顶部设置预充气气垫,但预充气气垫的紧急掉落或意外脱落也存在安全隐患,同时,传统的轿厢门口处通常只设置一个光电感应器,当轿厢门口有小型片状物体阻挡时不能够有效感应出门口的阻挡物体,无法保证电梯能够安全运行。为此,我们提出一种乘客电梯的防护型轿厢。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克服现有的缺陷,提供一种乘客电梯的防护型轿厢,能够对轿厢内部乘客起到有效的安全防护作用,可以有效解决背景技术中的问题。
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乘客电梯的防护型轿厢,包括轿厢本体、坠落防护机构和开合防护机构;
6.所述轿厢本体的顶部设有顶封板,顶封板的下表面外围设有防护外壳;
7.所述坠落防护机构设置于防护外壳的右侧面中部;
8.所述开合防护机构设置于轿厢本体的底板与顶封板之间;
9.还包括按键面板和plc控制器,所述按键面板设置于轿厢本体的前侧左端支撑板后侧面中部,plc控制器设置于顶封板的上表面前侧,按键面板的输出端电连接plc控制器的输入端,plc控制器的输入端电连接外部电源。
10.其中,所述坠落防护机构包括气垫,所述气垫数量为三个,三个所述气垫均卡接于防护外壳与轿厢本体对应形成的夹层内,可以对轿厢四周起到减震作用。
11.进一步的,所述坠落防护机构还包括钢丝绳和电动推杆,所述电动推杆设置于防护外壳的右侧面中部,左侧的气垫下端通过钢丝绳与电动推杆的伸缩端下端固定连接,电动推杆的输入端电连接plc控制器的输出端,在电梯发生坠落时能够拉动气垫铺设于轿厢底部,保护轿厢内部人员安全。
12.其中,所述开合防护机构包括电动门和光电感应器,所述电动门滑动连接于轿厢本体的底部板体与顶封板之间,光电感应器设置于顶封板的上表面前侧中部,光电感应器的输出端电连接plc控制器的输入端,电动门的输入端电连接plc控制器的输出端,在电动门闭合时检测是否有人通过。
13.进一步的,所述开合防护机构还包括凸条、卡槽和压力感应器,所述凸条设置于电动门的左侧门板右侧面中部,卡槽开设于电动门的右侧门板左侧面中部,卡槽与凸条位置对应,压力感应器设置于卡槽的内部,压力感应器的输出端电连接plc控制器的输入端,能够检测电动门是否闭合。
14.进一步的,所述防护外壳的左侧板体右侧面下端设有导向板,为气垫运行提供一个导向作用。
15.进一步的,所述顶封板的上表面前侧设有速度传感器,速度传感器的输出端电连接plc控制器的输入端,能够对电梯运行的速度进行检测。
16.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7.1、在电动门关闭的过程中,光电感应器实时对轿厢本体的门口进行监控,若有人员突然进入,光电感应器的发光器发射的光束通过进入的人员反射,使光电感应器的收光器收到信号,光电感应器把接受到的信号传递给plc控制器,plc控制器对接收到的信号进行整合,随后,调控电动门重新打开以防人员夹伤,在没有人员进入时,电动门进行正常闭合,凸条卡入卡槽内部,随后,凸条触碰到压力感应器,压力感应器把接触信号传递给plc控制器,plc控制器把收到的信号进行整合判断,此时,电动门完全闭合,plc控制器调控外部曳引机牵引着轿厢开始移动,若在两个电动门之间掉落较薄的物体时,光电感应器无法收到反射信号,电动门进行正常关闭,使薄片物卡在两个电动门之间,此时,凸条无法卡入卡槽内部,plc控制器无法收到压力感应器传递的信号,表明电动门无法正常关闭,随后,plc控制器控制电动门重新打开,提供了多重感应装置,在电梯门闭合时能够有效感应出门口是否有物体阻挡,保证电梯能够安全运行;
18.2、在电梯正常运行中,速度传感器会实时监控电梯的运行速度,速度传感器把检测的信号传递给plc控制器,若出现轿厢的突然坠落,轿厢向下的速度突然增加,超过plc控制器内部设定的速度上限,plc控制器调控电动推杆进行工作,电动推杆的伸缩端拉着钢丝绳缩回,钢丝绳拉着左侧的气垫沿导向板的导向进行移动,气垫在过直角弯时发生形变可被拉出,之后左侧的气垫下端被拉到轿厢本体的底部,对轿厢进行防护,把气垫设置在轿厢的左右侧壁,平时可以在两侧起到安全防护作用,在轿厢出现意外坠落状况时,能够自动把气垫移动到轿厢底部,以减轻轿厢与地面接触时的冲击力,能够对轿厢内部乘客起到有效的安全防护作用。
附图说明
19.图1为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20.图2为本实用新型仰视结构示意图;
21.图3为本实用新型俯视结构示意图;
22.图4为本实用新型电动门的结构示意图。
23.图中:1.轿厢本体、2.顶封板、3.防护外壳、4.坠落防护机构、41.气垫、42.钢丝绳、43.电动推杆、5.开合防护机构、51.电动门、52.凸条、53.卡槽、54.压力感应器、55.光电感应器、6.导向板、7.按键面板、8.plc控制器、9.速度传感器。
具体实施方式
24.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25.请参阅图1

4,本实施例提供的一种乘客电梯的防护型轿厢,包括轿厢本体1、坠落防护机构4和开合防护机构5;轿厢本体1的顶部设有顶封板2,顶封板2对轿厢本体1的顶部进行闭合,便于其它部件的安装;还包括按键面板7和plc控制器8,按键面板7设置于轿厢本体1的前侧左端支撑板后侧面中部,按键面板7方便乘坐人员输入所需到达的楼层,plc控制器8设置于顶封板2的上表面前侧,plc控制器8调控各部件的正常运行,按键面板7的输出端电连接plc控制器8的输入端,plc控制器8的输入端电连接外部电源;顶封板2的下表面外围设有防护外壳3,防护外壳3对轿厢本体1进行防护;防护外壳3的左侧板体右侧面下端设有导向板6,导向板6为其它部件运行提供一个导向作用;顶封板2的上表面前侧设有速度传感器9,速度传感器9能够对电梯运行的速度进行检测,速度传感器9的输出端电连接plc控制器8的输入端。
26.其中,坠落防护机构4设置于防护外壳3的右侧面中部,在轿厢坠落时能够做出对应的防护措施,其包括气垫41、钢丝绳42和电动推杆43;气垫41数量为三个,三个气垫41均卡接于防护外壳3与轿厢本体1对应形成的夹层内;电动推杆43设置于防护外壳3的右侧面中部,左侧的气垫41下端通过钢丝绳42与电动推杆43的伸缩端下端固定连接。
27.其中,开合防护机构5设置于轿厢本体1的底板与顶封板2之间,在电梯门闭合时能够有效感应出门口是否有物体阻挡,保证电梯能够安全运行,其中包括电动门51凸条52、卡槽53、压力感应器54和光电感应器55;电动门51滑动连接于轿厢本体1的底部板体与顶封板2之间,光电感应器55设置于顶封板2的上表面前侧中部;凸条52设置于电动门51的左侧门板右侧面中部,卡槽53开设于电动门51的右侧门板左侧面中部,卡槽53与凸条52位置对应,压力感应器54设置于卡槽53的内部,压力感应器54的输出端电连接plc控制器8的输入端,光电感应器55的输出端电连接plc控制器8的输入端,电动门51的输入端电连接plc控制器8的输出端。
28.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如下:
29.乘坐电梯的人员通过外部的键入面板打开电动门51,通过按键面板7输入所要去的楼层,按键面板7把输入的信号传递给plc控制器8,plc控制器8内部的定时装置会在设定的时间到达时控制电动门51进行关闭;
30.在电动门51关闭的过程中,光电感应器55实时对轿厢本体1的门口进行监控,若有人员突然进入,光电感应器55的发光器发射的光束通过进入的人员反射,使光电感应器55的收光器收到信号,光电感应器55把接受到的信号传递给plc控制器8,plc控制器8对接收到的信号进行整合,随后,调控电动门51重新打开以防人员夹伤;
31.在没有人员进入时,电动门51进行正常闭合,凸条52卡入卡槽53内部,随后,凸条52触碰到压力感应器54,压力感应器54把接触信号传递给plc控制器8,plc控制器8把收到的信号进行整合判断,此时,电动门51完全闭合,plc控制器8调控外部曳引机牵引着轿厢开始移动;
32.若在两个电动门51之间掉落较薄的物体时,光电感应器55无法收到反射信号,电动门51进行正常关闭,使薄片物卡在两个电动门51之间,此时,凸条52无法卡入卡槽53内部,plc控制器8无法收到压力感应器54传递的信号,表明电动门51无法正常关闭,随后,plc控制器8控制电动门51重新打开,以方便乘坐人员检查问题;
33.在电梯正常运行中,速度传感器9会实时监控电梯的运行速度,速度传感器9把检
测的信号传递给plc控制器8,若出现轿厢的突然坠落,轿厢向下的速度突然增加,超过plc控制器8内部设定的速度上限,plc控制器8调控电动推杆43进行工作,电动推杆43的伸缩端拉着钢丝绳42缩回,钢丝绳42拉着左侧的气垫41沿导向板6的导向进行移动,气垫41在过直角弯时发生形变可被拉出,之后左侧的气垫41下端被拉到轿厢本体1的底部,对轿厢进行防护。
34.以上实施例中,plc控制器8控制电动推杆43、电动门51、压力感应器54、光电感应器55和速度传感器9工作采用现有技术中常用的方法。
35.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或等效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它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win.8miu.com/read-17693.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