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实用新型涉及地下综合管廊领域,具体是一种便于管道安装的地下综合管廊。
背景技术:
2.地下综合管廊是建设在城市地下,用于集中敷设电力、通信、广播电视、给水等市政管线的公共隧道,地下综合管廊可有效杜绝“拉链马路”现象,让技术人员无需反复开挖路面,在管廊中就可对各类管线进行抢修、维护、扩容改造等,同时大大缩减管线抢修时间。
3.在进行操作时通过内部的放置架将管道放置于上方的托盘之中,通过内部的液压装置能够进行高度调整,方便操作者将管道进行快速放置,能够根据需求进行高度调整,以便于提高操作安装速度和效率。
4.现有的综合管廊不便于进行安装,在进行操作时,管廊两侧的对接不够紧密,同时内部的部件不能够根据使用需求进行调整,导致内部的管道无法提高安装速度的缺点;
5.因此,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一种便于管道安装的地下综合管廊。
技术实现要素:
6.为了弥补现有技术的不足,解决综合管廊不便于进行安装,在进行操作时,管廊两侧的对接不够紧密,同时内部的部件不能够根据使用需求进行调整,导致内部的管道无法提高安装速度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便于管道安装的地下综合管廊。
7.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一种便于管道安装的地下综合管廊,包括栓柱,所述栓柱的下方固定连接有支柱,所述支柱的左侧下方固定连接有限制槽,所述限制槽的中部固定连接有凹槽,所述凹槽的右侧固定连接有挂钩机构,所述挂钩机构包含有固定板、斜杆、弧形板和连接板,所述固定板的上方固定连接有斜杆,所述斜杆的上方固定连接有弧形板,所述弧形板的上方固定连接有连接板,所述挂钩机构的下方固定连接有放置机构。
8.所述放置机构包含有承受板、底柱、延伸杆、液压泵、固定螺丝和加强板,所述承受板的下方固定连接有底柱,所述底柱的下方固定连接有延伸杆,所述延伸杆的下方固定连接有液压泵,所述液压泵的下方固定连接有固定螺丝,所述固定螺丝的下方固定连接有加强板,所述放置机构的右侧固定连接有壳体,所述壳体的中部固定连接有突出柱,所述突出柱的内部固定连接有防腐板,所述防腐板的内部固定连接有卡合层,所述卡合层的内部固定连接有密封层,本实用新型通过栓柱、支柱、限制槽、凹槽、挂钩机构、放置机构、突出柱和卡合层的结构设计,实现了对接更加快速,提高操作速度和效率,内部的放置机构能够进行高度升降调节的功能,解决了原有的安装不够快速,连接不够紧密,导致内部的连接处渗漏的问题,提高了操作使用的效率,同时提高安装管道的适用性。
9.优选的,所述栓柱与支柱之间通过焊接相连接,且支柱以限制槽的中轴线之间相对称,通过支柱方便外部设备进行连接,能够避免内部部件的损坏。
10.优选的,所述挂钩机构以凹槽的中轴线之间相对称,且挂钩机构的数量为多个,通
过凹槽进行对接,使管廊之间能够快速进行对接安装。
11.优选的,所述固定板与斜杆之间通过焊接相连接,且斜杆与弧形板之间构成四十五度的角,通过固定板与斜杆形成的角,提高承受重量,放置管道时更加稳定。
12.优选的,所述承受板与底柱之间通过卡合相连接,且底柱与延伸杆之间构成升降结构,通过承受板进行放置大型管道,配合延伸杆就行高度升降,提高操作实用性。
13.优选的,所述液压泵与加强板之间通过焊接相连接,且加强板的上表面与固定螺丝的下表面之间紧密贴合,通过加强板进行底部的固定,配合固定螺丝提高安装操作速度。
14.优选的,所述壳体与突出柱的中轴线之间相重合,且突出柱的内部尺寸与防腐板外部尺寸之间相吻合,通过突出柱进行对接,使管廊连接处更加紧密,密封性更强。
15.优选的,所述卡合层与密封层之间通过卡合相连接,且卡合层与密封层的中轴线之间相重合,通过内部的卡合层进行连接,提高内部的强度,配合密封层使内部的结构更加紧凑。
16.本实用新型的有益之处在于:
17.1.本实用新型通过栓柱、支柱、限制槽、凹槽、挂钩机构、放置机构、突出柱和卡合层的结构设计,实现了对接更加快速,提高操作速度和效率,内部的放置机构能够进行高度升降调节的功能,解决了原有的安装不够快速,连接不够紧密,导致内部的连接处渗漏的问题,提高了操作使用的效率,同时提高安装管道的适用性;
18.2.本实用新型通过固定板、斜杆、弧形板、连接杆、承受板、底柱和延伸杆的结构设计,实现了加强内部的承受管道的重量的功能,解决了原有的承受力不够大,内部不能够根据管道的使用需求进行调节的问题,提高了安装操作的适应性。
附图说明
19.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它的附图。
20.图1为本实用新型中的主视全剖结构示意图;
21.图2为本实用新型中的主视结构示意图;
22.图3为本实用新型中的挂钩机构结构放大图;
23.图4为本实用新型中的放置机构结构放大图;
24.图5为本实用新型中的图1中的b处结构解剖图。
25.图中:1、栓柱;2、支柱;3、限制槽;4、凹槽;5、挂钩机构;501、固定板;502、斜杆;503、弧形板;504、连接板;6、放置机构;601、承受板;602、底柱;603、延伸杆;604、液压泵;605、固定螺丝;606、加强板;7、壳体;8、突出柱;9、防腐板;10、卡合层;11、密封层。
具体实施方式
26.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
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27.请参阅图1
‑
5所示,一种便于管道安装的地下综合管廊,包括栓柱1,栓柱1的下方固定连接有支柱2,支柱2的左侧下方固定连接有限制槽3,限制槽3的中部固定连接有凹槽4,凹槽4的右侧固定连接有挂钩机构5,挂钩机构5包含有固定板501、斜杆502、弧形板503和连接板504,固定板501的上方固定连接有斜杆502,斜杆502的上方固定连接有弧形板503,弧形板503的上方固定连接有连接板504,挂钩机构5的下方固定连接有放置机构6。
28.放置机构6包含有承受板601、底柱602、延伸杆603、液压泵604、固定螺丝605和加强板606,承受板601的下方固定连接有底柱602,底柱602的下方固定连接有延伸杆603,延伸杆603的下方固定连接有液压泵604,液压泵604的下方固定连接有固定螺丝605,固定螺丝605的下方固定连接有加强板606,放置机构6的右侧固定连接有壳体7,壳体7的中部固定连接有突出柱8,突出柱8的内部固定连接有防腐板9,防腐板9的内部固定连接有卡合层10,卡合层10的内部固定连接有密封层11;工作时,本实用新型通过栓柱1、支柱2、限制槽3、凹槽4、挂钩机构5、放置机构6、突出柱8和卡合层10的结构设计,实现了对接更加快速,提高操作速度和效率,内部的放置机构6能够进行高度升降调节的功能,解决了原有的安装不够快速,连接不够紧密,导致内部的连接处渗漏的问题,提高了操作使用的效率,同时提高安装管道的适用性。
29.栓柱1与支柱2之间通过焊接相连接,且支柱2以限制槽3的中轴线之间相对称;工作时,通过支柱2方便外部设备进行连接,能够避免内部部件的损坏。
30.挂钩机构5以凹槽4的中轴线之间相对称,且挂钩机构5的数量为多个;工作时,通过凹槽4进行对接,使管廊之间能够快速进行对接安装。
31.固定板501与斜杆502之间通过焊接相连接,且斜杆502与弧形板503之间构成四十五度的角;工作时,通过固定板501与斜杆502形成的角,提高承受重量,放置管道时更加稳定。
32.承受板601与底柱602之间通过卡合相连接,且底柱602与延伸杆603之间构成升降结构;工作时,通过承受板601进行放置大型管道,配合延伸杆603就行高度升降,提高操作实用性。
33.液压泵604与加强板606之间通过焊接相连接,且加强板606的上表面与固定螺丝605的下表面之间紧密贴合;工作时,通过加强板606进行底部的固定,配合固定螺丝605提高安装操作速度。
34.壳体7与突出柱8的中轴线之间相重合,且突出柱8的内部尺寸与防腐板9外部尺寸之间相吻合;工作时,通过突出柱8进行对接,使管廊连接处更加紧密,密封性更强。
35.卡合层10与密封层11之间通过卡合相连接,且卡合层10与密封层11的中轴线之间相重合;工作时,通过内部的卡合层10进行连接,提高内部的强度,配合密封层11使内部的结构更加紧凑。
36.工作原理,通过内部的挂钩机构5进行固定安装,同时将内部的连接板504对外部的壳体7进行固定连接,通过将连接的斜杆502进行角度的调整,然后与弧形板503进行对接,然后将底部的放置机构6进行固定,固定完成之后,将细管放置于弧形板503上方,将粗管放置于承受板601上方,然后将凹槽4与突出柱8进行对接,即可操作完成。
37.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等的描述意指
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38.以上显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基本原理、主要特征和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本行业的技术人员应该了解,本实用新型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上述实施例和说明书中描述的只是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本实用新型还会有各种变化和改进,这些变化和改进都落入要求保护的本实用新型范围内。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win.8miu.com/read-176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