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公开涉及工程、水文地质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地震波水位测量装置。
背景技术:
2.本部分的陈述仅仅是提供了与本公开相关的背景技术,并不必然构成现有技术。
3.工程上及水文地质工作中经常需要测量地下水位,现有的水位测量工具以测绳为主,测绳是带刻度的卷尺,两边加上电线,电线的一端连接探针,另一端连接电池及蜂鸣器。当探针接触水面,构成通电回路,蜂鸣器就会发出叫声。此外还有超声波测水位、激光测水位,超声波测水位利用的是超声波原理,在井口处安装超声波发射接收装置,超声波发射后传播到水面,发生发射,被接收装置接收,通过到达时间乘以波速即可得到水面的距离。激光测水位与超声波测水位相似,只是发射源为激光。
4.测绳的缺点如下:(1)井壁渗流接触到探针,会使得蜂鸣器发出叫声,得到错误的数据。(2)当水位变化较快时,需要人为的收放测绳,保持探针紧跟水面,对人员要求高,且易出错。(3)探针位于水面处及水面之下,蜂鸣器都会发出叫声,需要多次收放才可确定水面位置。
5.超声波测水位装置的缺点如下:(1)超声波在空气中衰减快,测量距离较短。(2)井径较小时,散射严重,数据误差较大。(3)需要安装才可使用,对工作环境要求高。(4)井倾斜稍大时,无法测量。
6.激光测水位装置的缺点如下:(1)需要安装才可使用,对工作环境要求高。(2)井倾斜稍大时,无法测量。(3)井壁渗流较大时,对水面处反光板造成干扰,误差较大。
技术实现要素:
7.针对现有的技术方案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旨在提供一种地震波水位测量装置,利用地震波反射的原理,通过在井中激发地震波,测量地震波到达地面的时间,来获得水面深度。
8.为实现上述实用新型目的,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提供了下述技术方案:
9.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地震波水位测量装置,包括滑轮,滑轮通过滑轮支架固定于地面上,滑轮上设置有线缆,线缆的一端与浮漂连接,另一端与主机连接;主机通过线缆与检波器的顶部固定连接;检波器的底部与检波器插头螺纹连接,检波器插头插入地面中;浮漂通过螺纹连接地震波激发器。
10.作为进一步的技术方案,主机位于地面上与地面接触连接;
11.作为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浮漂与地震波激发器位于井壁内;
12.作为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滑轮支架倾斜于地面设置;
13.作为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滑轮位于井的中轴线上;
14.作为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检波器位于主机与井壁之间;
15.作为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滑轮支架上固定设置有滑轮轴,滑轮的中心转动连接在滑轮轴上;
16.作为进一步的技术方案,主机内安装定位模块,定位模块与传输模块相连,处理器模块与传输模块相连,通过传输模块分别与显示模块、传输模块、云处理平台、客户端存储模块相连;
17.作为进一步的技术方案,传输模块采用gprs无线传输;
18.作为进一步的技术方案,定位模块包括北斗模块、gps模块;
19.作为进一步的技术方案,存储模块,包括单片机、sd卡存储、usb接口;
20.作为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显示模块的显示屏为触控屏;
21.以上一个或多个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是:
22.1、利用地震波的反射与传播,地震波传播距离较远,测量深度较大,对测量环境包容性强,不受井壁渗流影响。
23.2、地震波激发器可始终保持在水面处,激发地震波就可获得此处的深度,操作简单,步骤少,无需安装、抗干扰能力强。
24.3、受井斜影响小,主机无需调平。数据测量的同时可定位并存储,减少后期数据处理步骤。
附图说明
25.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
26.图1是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27.图中,1
‑
地面,2
‑
线缆,3
‑
浮漂,4
‑
地震波激发器,5
‑
井,6
‑
主机,7
‑
检波器,8
‑
检波器插头,9
‑
滑轮支架,10
‑
滑轮。
具体实施方式
28.现在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29.请参阅如图1,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地震波水位测量装置,包括滑轮10,滑轮10通过滑轮10支架9固定于地面1上,滑轮10上设置有线缆2,线缆2的一端与浮漂3连接,另一端与主机6连接;主机6通过线缆2与检波器7的顶部固定连接;检波器7的底部与检波器插头8螺纹连接,检波器插头8插入地面1中;浮漂3通过螺纹连接地震波激发器4。
30.如图1所示,滑轮10支架9一端固定于地面1上,与地面1呈一定角度倾斜设置,另一端延伸至井5的中轴线上,滑轮10支架9上另一端设置滑轮10轴,滑轮10中心与滑轮10轴转动连接。
31.滑轮10上安装与线缆2,线缆2的一端连接浮漂3的顶部,浮漂3的底部螺纹连接地震波激发器4,线缆2的另一端连接主机6;浮漂3与地震波激发器4垂直于地面1并且位于井5内,浮漂3与地震波激发器4沿着井5的中轴线分布,主机6位于地面1上与地面1接触连接,当滑轮10转动,带动线缆2移动,带动线缆2上的主机6与浮漂3移动,浮漂3向井5下移动时,主机6在滑轮10的转动下靠近滑轮10移动。
32.其中,线缆2采用铜芯、聚氯乙烯绝缘外皮及铜丝编织护套;浮漂3采用泡沫材料,可始终保持在水面之上。
33.浮漂3以及与浮漂3连接的地震波激发器4通过滑轮10进行升降,滑轮10通过支架固定在地面1;地震波激发器4采用电磁激发,利用地震波反射原理,地震波激发器4向井5内放射地震波,测量地震波到达地面1的时间,来获得水面深度;用于计算用的地震波为沿井5壁走行的直达波,计算用的时间为直达波初至时间,直达波速取当地经验数值,直达波速可在显示模块通过人工输入。
34.井5中还设置抽水试验装置,抽水装置包括潜水泵、管道、水表,用于实现将井5中的水抽取至地面1上,通过本技术的测量装置实现观察抽水后水位恢复数据。
35.主机6与浮漂3连接的一端面上还通过线缆2与检波器7连接,检波器7的顶部与主机6通过线缆2连接,检波器7底部通过螺纹连接检波器插头8,检波器插头8插入地面1内,检波器7插头可以更换,检波器插头8为合金材质;检波器7用于实现地震波的接收,从地震波激发器4中激发地震波,由检波器7实现接收地震波,通过主机6的处理计算得出地震波到达地面1的时间,来获得水面深度。
36.主机6内安装定位模块,定位模块与传输模块相连,处理器模块与传输模块相连,通过传输模块分别与显示模块、传输模块、云处理平台、客户端存储模块相连。
37.主机6内还安装电池组件,采用可更换、可充电的锂电池供电。
38.传输模块与定位模块相连,定位模块包括北斗模块、gps模块,用于实现定位测量点。
39.处理器与传输模块相连,传输模块采用gprs无线传输,用于实现数据传输。
40.处理器模块与显示模块通信连接,用于根据接收到的地震波到达时间计算水面深度,并通过显示模块进行实时显示。
41.处理器与云处理平台通信连接,用于将数据实时传输到云处理平台,并根据云处理器平台的指令进行控制;通过云处理平台将多个水井5的抽水试验装置之间互相通信,可实现数据实时传递、共享。
42.处理器与客户端通信连接,用于将数据实时传输到客户端,并根据客户端的指令进行控制。
43.处理器与存储模块相连,存储模块包括单片机、sd卡存储、usb接口,将传输模块上传至主机6的数据以及主机6处理器处理后的数据进行存储,用于实现水位数据的记录、存储及拷贝到u盘。
44.处理器与客户端通信连接,用于将数据实时传输到客户端,并根据客户端的指令进行控制。
45.处理器模块可根据某一设定限值,当接收到的数据到达该限值后,引发蜂鸣器的鸣叫。
46.主机6可通过无线通信控制其附近的其他水井5的装置,实时显示数据、绘制等水位线。
47.本技术的测量装置还可通过人工输入方式,自动控制地震波激发的时间间隔,如1min、5min、10min等。
48.上述依据本实用新型的理想实施例为启示,通过上述的说明内容,相关工作人员完全可以在不偏离本项实用新型技术思想的范围内,进行多样的变更以及修改。本项实用新型的技术性范围并不局限于说明书上的内容,必须要根据权利要求范围来确定其技术性
范围。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win.8miu.com/read-175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