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量垃圾异位好氧稳定集装箱功能内衬的供热底板的制作方法

专利检索2022-05-10  30



1.本实用新型涉及存量垃圾固体废弃物异位好氧稳定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存量垃圾异位好氧稳定集装箱功能内衬的供热底板。


背景技术:

2.存量垃圾是指在以填埋的方式进行处理、在填埋场中进行较长时间稳定处理的生活垃圾。
3.目前存量垃圾堆场填埋场方法分为原位治理和异位治理,原位治理技术是通过强制通入空气、渗滤液营养调配后注入回灌,使垃圾堆体处于准好氧环境,有机垃圾降解速率快速增加,但稳定化耗时较长(1

3年),无法满足土地置换的迫切需求,且存在投资与运行成本较高、易对周围环境产生影响等问题。为解决原位好氧稳定技术存在的问题,异位好氧稳定技术逐渐兴起。异位治理是通过对垃圾的开采、筛分,具有快速释放土地空间、材料回收及资源化利用等优势,而且还可以避免填埋场由于渗滤液持续产生而造成后期维护管理费用。
4.但由于目前国内存量垃圾异位治理技术仍以借鉴其他行业如采矿业相应技术为主,露天开挖后敞开运输至开放置场中晾晒,待含水率下降后再进行筛分。而相比于稳定的矿石,未达到稳定化的存量垃圾易产生渗滤液及恶臭异味气体,若仍按照采矿业粗放的开采、运输、贮藏技术,必然会在治理过程中对周边环境造成二次污染;同时堆体晾晒效果受天气情况与空气湿度的制约,且往往仅表层含水率有所下降,堆体内部仍有较高含水率且处于缺氧环境,影响到后续的筛分与资源化效果。
5.公开号cn111570467a的专利公开了一种存量生活垃圾异位好氧强化稳定化系统及方法,通过构建挖采物置场在一周内即可实现对存量垃圾含水率高效控制、加速好氧稳定过程,并同步实现二次污染防控。但该技术需额外设置固定床,而由于固定床堆高受限(一般不高于2m),导致固定床所需占地面积较大,受地形影响较大,此外固定床还存在建造周期较长、投资金额较大,填埋场治理完毕后难以再回收利用等问题,同时从填埋场至固定床运输过程中渗滤液与恶臭异味气体的二次污染控制也亟待解决。
6.集装箱装备由于其标准化易于管理、堆叠放置减少占地面积、运输灵活可重复使用等特点,可用来代替传统挖采物固定床。但由于存量垃圾挖采物稳定化过程需在全密闭环境中进行强制通风并保持恒定适宜温度,同时沥出的渗滤液会对集装箱箱体产生腐蚀,因此需通过在集装箱内安装专用功能内衬承载挖采物,并提供密闭环境实现强制通风、渗滤液收集与回灌、供热保温等功能。现有集装箱内衬主要以保温隔热为主,无法完全实现上述功能,且结构强度、安装精度无法满足需求。
7.公开号cn111874470a的专利公开了一种具有保温功能的冷藏集装箱,集装箱六面各分片的内侧均具有内衬板及一体发泡成型的保温层,内衬板于箱体内依次相抵接组成密闭空间,避免了水分经过内衬板进入保温层内,保证了保温层的性能,从而有效的提高了冷藏集装箱的使用寿命。该技术虽然保证了内衬的安装精度与密闭性,但将内衬板集成在集
装箱六面各分片上,导致安装与拆卸维护时需改动集装箱自身结构,增加了难度与成本,且仅实现了保温隔热功能。


技术实现要素:

8.针对现有存量垃圾异位好氧稳定技术以工程建设为主,建造构筑物存在周期长、投资大、占地面积大、难以回收再利用等问题设计一种适用于存量垃圾异位好氧稳定化的集装箱装备,实现存量垃圾挖采物方便快捷高效的全封闭运输与好氧稳定化。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存量垃圾异位好氧稳定集装箱功能内衬的供热底板,实现为集装箱装备内均匀布气、渗滤液导流及供热保温的功能。
9.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10.存量垃圾异位好氧稳定集装箱功能内衬的供热底板,包括载物区及其两侧的侧壁连接区;侧壁连接区用于与功能内衬的侧板对接组装,包括侧空气隔热层、水热总管与侧水热短管;载物区包括排水布气沟、排水总沟、底部水热盘管和底部空气隔热层,排水布气沟与所述侧壁连接区相互垂直设置且各排水布气沟由底板中心向底板两侧倾斜设置;排水布气沟的倾斜低端连接至沿底板长度方向布置的排水总沟;所述水热总管与侧水热短管及底部水热盘管联通,为二者提供循环水供热。
11.进一步地,所述底部水热盘管呈盘旋设置;所述底部空气隔热层设在排水总沟下方,包括多个并列设置的空气通道。
12.进一步地,所述载物区两侧的两条排水总沟于底板尾部汇总,实现渗滤液的汇总排出;每侧排水总沟沿底板头部向尾部方向倾斜,坡度为0.1

0.5%。
13.进一步地,所述各排水布气沟等距设置,排水布气沟由底板中心向底板两侧倾斜的坡度为0.1

1%。
14.进一步地,所述底板除所述水热总管、侧水热短管采用不锈钢材质外,底板其余部分均可采用再生塑料模压成型。
15.进一步地,所述侧空气隔热层和侧水热短管的布置与集装箱内衬的侧板相应部位对应匹配,所述侧壁连接区与侧板组装后形成完整的侧空气隔热层、侧水热管通道。
16.进一步地,所述供热底板两侧各设置有一根所述水热总管,其中一水热总管为进水总管,另一侧水热总管为出水总管,为所述侧水热短管及底部水热盘管提供循环水为功能内衬供热。
17.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如下:
18.(1)本实用新型的供热底板通过等距布置的排水布气沟实现均匀布气与渗滤液收集导流的功能。
19.(2)本实用新型的供热底板通过水热盘管为承载物料提供热量,同时利用空气隔热层有效保温,满足异位好氧稳定工艺中对温度的要求,并降低所需能耗。
20.(3)本实用新型的供热底板的两侧均设有水热总管,其一侧的水热总管为进水总管,另一侧的水热总管为出水总管,水热总管与侧水热短管及底部水热盘管联通,为侧水热短管及底部水热盘管提供循环水,为功能内衬的底板供热。
21.(4)本实用新型的供热底板可由废塑料利用模压成型技术制造,实现以废治废,在保证使用强度及需求的同时降低制造成本。
附图说明
22.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底板左视图;
23.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底板平面图;
24.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底板水热盘管层纵剖面3d图;
25.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底板水热盘管层横剖面3d图;
26.其中:1、侧壁连接区;2、侧空气隔热层;3、侧水热短管;4、水热总管;5、载物区;6、排水布气沟;7、排水总沟;8、底部水热盘管;9、底部空气隔热层;10、空气通道。
具体实施方式
27.为了使本实用新型实现的技术手段、创作特征、达成目的与功效易于明白,下面结合说明书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
28.本实施例提供一种均匀布气排水的供热底板(即存量垃圾异位好氧稳定集装箱功能内衬的供热底板),包括侧壁连接区1与载物区5;侧壁连接区1设置在供热底板的两侧,每侧侧壁连接区1包括侧空气隔热层2、水热总管4与侧水热短管3,用于与立柱、集装箱内衬侧板对接组装;载物区5包括排水布气沟6、排水总沟7、底部水热盘管8及底部空气隔热层9。
29.优选的,除水热总管4、侧水热短管3采用不锈钢材质外,底板其余部分均可采用再生塑料模压成型;载物区5顶面由中心向两侧倾斜设置,坡度为0.1

1%,方便渗滤液的收集与导流。
30.侧壁连接区1中的侧空气隔热层2及侧水热短管3的布置与集装箱的功能内衬的侧板相应部位对应匹配,与侧板组装后形成完整的侧空气隔热层、侧水热管工艺通道;水热总管4与侧水热短管3及底部水热盘管8联通,底板两侧各设置有一根所述水热总管4,其中一侧水热总管4为进水总管,另一侧水热总管4为出水总管,为侧水热短管3及底部水热盘管8提供循环水,为内衬供热。
31.载物区5顶面沿长度方向等距设置多个排水布气沟6,沟底倾斜角度与顶面一致,用于渗滤液的收集、导流以及布气管道的均匀布置;排水布气沟6的倾斜低端连接至沿底板长度方向布置的排水总沟7,载物区5两侧的两条排水总沟7于底板尾部汇总(排水总沟7呈“l”型,两条排水总沟7汇合呈“п”字形),实现渗滤液的汇总排出;底部水热盘管8设置在排水布气沟6沟底与排水总沟7沟底所在平面之间的区域,呈盘旋设置(如图4所示),增加换热面积,并与两侧水热总管4相连获得循环水;底部空气隔热层9设在排水总沟7下方区域,由多个并列设置的空气通道10组成,用于防止热量向外逸散。
32.优选的,排水布气沟6之间的间隔30

80mm,沟深与沟宽根据渗滤液量以及布气管道管径设置,应不小于30mm;每侧排水总沟7底部沿底板头部向尾部方向倾斜,坡度为0.1

0.5%;底部空气隔热层9中的每个空气通道10长50

100mm,宽10

30mm,相邻空气通道10的间隔10

30mm,具有较好的隔热效果,同时方便模压时底板的制作。
33.实施例1
34.本实施例的存量垃圾异位好氧稳定集装箱功能内衬的供热底板,用于20英寸标准集装箱内载物内衬,底板总长5200mm,宽2250mm,中间厚130mm,两侧厚120mm,包括侧壁连接区1与载物区5;侧壁连接区1设置在底板两侧,每侧侧壁连接区1包括侧空气隔热层2、水热总管4与侧水热短管3,用于与立柱、侧板对接组装;载物区5包括排水布气沟6、排水总沟7、
底部水热盘管8及底部空气隔热层9。除水热总管4、侧水热短管3采用不锈钢材质外,底板其余部分均采用再生塑料模压成型;载物区5顶面由中心向两侧倾斜设置,坡度为1%,方便渗滤液的收集与导流。
35.侧壁连接区1中的侧空气隔热层2及侧水热短管3的布置与侧板相应部位对应,与侧板组装后形成完整的侧空气隔热层、侧水热管工艺通道;水热总管4与侧水热短管3及底部水热盘管8联通,供热底板的一侧的水热总管4为进水总管,另一侧的水热总管4为出水总管,为拼装后的侧水热管工艺通道及底部水热盘管8提供循环水,为内衬内承载物料供热。
36.载物区5顶面沿长度方向每隔30mm设置一排水布气沟6,沟的深度与宽度均为30mm,沟底倾斜角度与顶面一致为1%,用于渗滤液的收集、导流以及布气管道的均匀布置;排水布气沟6的倾斜低端连接至沿底板长度方向布置的排水总沟7,排水总沟7底部沿底板头部向尾部方向倾斜,坡度为0.1%,两侧两条排水总沟6于底板尾部汇总,实现渗滤液的汇总排出;底部水热盘管8设置在排水布气沟6沟底与排水总沟7沟底所在平面之间的区域,呈盘旋设置,增加换热面积,并与两侧水热总管4相连获得循环水;底部空气隔热层9设在排水总沟7下方区域,由21个间隔20mm的空气通道10组成,每个空气通道长80mm,宽10mm,用于防止热量向外逸散。
37.实施例2
38.本实施例的存量垃圾异位好氧稳定集装箱功能内衬的供热底板,用于40英寸标准集装箱内载物内衬,底板总长11500mm,宽2250mm,中间厚130mm,两侧厚120mm,包括侧壁连接区1与载物区5;侧壁连接区1设置在底板两侧,每侧侧壁连接区1包括侧空气隔热层2、水热总管4与侧水热短管3,用于与立柱、侧板对接组装;载物区5包括排水布气沟6、排水总沟7、底部水热盘管8及底部空气隔热层9。除水热总管4、侧水热短管3采用不锈钢材质外,底板其余部分均采用再生塑料模压成型;载物区5顶面由中心向两侧倾斜设置,坡度为1%,方便渗滤液的收集与导流。
39.侧壁连接区1中的侧空气隔热层2及侧水热短管3的布置与侧板相应部位对应,与侧板组装后形成完整的侧空气隔热层、侧水热管工艺通道;水热总管4与侧水热短管3及底部水热盘管8联通,供热底板的一侧水热总管4为进水总管,另一侧水热总管4为出水总管,为拼装后的侧水热管工艺通道及底部水热盘管8提供循环水,为内衬内承载物料供热。
40.载物区5顶面沿长度方向每隔30mm设置一排水布气沟6,沟的深度与宽度均为30mm,沟底倾斜角度与顶面一致为1%,用于渗滤液的收集、导流以及布气管道的均匀布置;排水布气沟6的倾斜低端连接至沿底板长度方向布置的排水总沟7,排水总沟7底部沿底板头部向尾部方向倾斜,坡度为0.1%,两侧两条排水总沟6于底板尾部汇总,实现渗滤液的汇总排出;底部水热盘管8设置在排水布气沟6沟底与排水总沟7沟底所在平面之间的区域,呈盘旋设置,增加换热面积,并与两侧水热总管4相连获得循环水;底部空气隔热层9设在排水总沟7下方区域,由21个间隔20mm的空气通道10组成,每个空气通道长80mm,宽10mm,用于防止热量向外逸散。
41.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例实施方式,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的限定。任何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保护范围之内。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win.8miu.com/read-17574.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