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临床医学用急救辅助装置的制作方法

专利检索2022-05-10  38



1.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临床医学用急救辅助装置。


背景技术:

2.临床医学是直接面对疾病、病人,对病人直接实施治疗的科学。急救装置即紧急救治所用到的医疗装置,泛指一切能在短时间内救命的装置。应急担架是常用的临床医学急救装置,在面对紧急伤员时,第一时间使用的装置即为担架。
3.在使用担架将患者转移到救护车上的过程中,往往会因为担架的问题而是病情或伤痛严重,而且在担架上不方便对伤口处进行包扎,长时间抬着担架也容易令抬担架的医护人员因为劳累而拿不稳担架,对患者造成二次伤害。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点,而提出的一种临床医学用急救辅助装置。
5.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
6.一种临床医学用急救辅助装置,包括皮垫,所述皮垫的两侧均设置有担架杆,且担架杆的两端均固定连接有连接杆,两个所述担架杆的相对一侧外壁均固定连接有等距离分布的调节组件,且调节组件包括调节管,所述调节管的一端套设有调节杆,两个所述担架杆的底部两端均固定安装有支撑机构,且支撑机构包括安装块,所述安装块的底部一侧固定连接有固定杆,且安装块的底部另一侧开设有安装槽,所述安装槽的两侧内壁均转动连接有转轴,且转轴的外壁套接有支撑杆,所述支撑杆与固定杆的底部均转动连接有移动组件,且移动组件包括u型板和滚轮,两个所述担架杆的底部中部均固定连接有连接块,且两个连接块的一侧外壁均贯穿转动连接有转动管,两个所述转动管的两端均套接有蜗杆,其中两个所述安装块的相对一侧外壁均固定安装有伺服电机,且两个伺服电机的输出轴通过联轴器与蜗杆的一端连接固定,另两个所述安装块的相对一侧外壁均固定连接有固定块,且两个固定块均与蜗杆的一端转动连接。
7.优选的,所述连接杆的一端均套接有橡胶套筒,且橡胶套筒的底部制有防滑螺纹。
8.优选的,所述皮垫放置于调节组件的顶部,且调节组件中靠近担架杆两端的调节管的外壁螺接有调节螺栓,所述调节管远离调节杆的一端与一侧的担架杆的外壁固定连接,且调节杆远离调节管的一端与另一侧的担架杆的外壁固定连接。
9.优选的,所述u型板的两侧内壁均与滚轮的两侧转动连接,且固定杆底部与支撑杆的底部均与u型板的顶部转动连接。
10.优选的,所述转轴的一端贯穿安装槽的一侧外壁并套接有蜗轮,且蜗轮与蜗杆相互啮合。
11.优选的,所述伺服电机通过导线连接有位于连接杆一侧外壁上的开关,且开关通过导线连接有外部。
12.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
13.1、通过设置在四个连接杆上的橡胶套筒,且橡胶套筒的底部均制有防滑螺纹,可以方便医护人员对装置进行抓取,防止装置在医护人员的手中滑脱导致对病人的二次伤害,通过设置在两个担架杆之间的调节组件,可以对装置的宽度进行改变,可以适用于一些肥胖的人群;
14.2、通过伺服电机转动,带动两个蜗杆转动,蜗杆通过相互啮合的蜗轮带动转轴转动,转轴带动支撑杆旋转,当支撑杆旋转至与担架杆相互垂直时,可以对装置进行推行,方便医护人员对病人进行转移,有利于节省医护人员的体力,当支撑杆旋转至与担架杆相互平行时,可以将装置抬起,适用于不便于推行的地形环境。
附图说明
15.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临床医学用急救辅助装置的整体结构仰视示意图;
16.图2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临床医学用急救辅助装置的整体结构支撑机构打开侧视示意图;
17.图3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临床医学用急救辅助装置的整体结构支撑机构闭合示意图。
18.图中:1皮垫、2担架杆、3连接杆、4橡胶套筒、5调节组件、6调节管、7调节杆、8支撑机构、9安装块、10固定杆、11安装槽、12转轴、13支撑杆、14移动组件、15 u型板、16滚轮、17连接块、18转动管、19蜗杆、20伺服电机、21连接块。
具体实施方式
19.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20.参照图1

3,一种临床医学用急救辅助装置,包括皮垫1,所述皮垫1的两侧均设置有担架杆2,且担架杆2的两端均固定连接有连接杆3,所述连接杆3的一端均套接有橡胶套筒4,且橡胶套筒4的底部制有防滑螺纹,两个所述担架杆2的相对一侧外壁均固定连接有等距离分布的调节组件5,且调节组件5包括调节管6,所述调节管6的一端套设有调节杆7,所述皮垫1放置于调节组件5的顶部,且调节组件5中靠近担架杆2两端的调节管6的外壁螺接有调节螺栓,所述调节管6远离调节杆7的一端与一侧的担架杆2的外壁固定连接,且调节杆7远离调节管6的一端与另一侧的担架杆2的外壁固定连接,通过设置在四个连接杆3上的橡胶套筒4,且橡胶套筒4的底部均制有防滑螺纹,可以方便医护人员对装置进行抓取,防止装置在医护人员的手中滑脱导致对病人的二次伤害,通过设置在两个担架杆2之间的调节组件5,可以对装置的宽度进行改变,可以适用于一些肥胖的人群;
21.两个所述担架杆2的底部两端均固定安装有支撑机构8,且支撑机构8包括安装块9,所述安装块9的底部一侧固定连接有固定杆10,且安装块9的底部另一侧开设有安装槽11,所述安装槽11的两侧内壁均转动连接有转轴12,且转轴12的外壁套接有支撑杆13,所述支撑杆13与固定杆10的底部均转动连接有移动组件14,且移动组件14包括u型板15和滚轮16,所述u型板15的两侧内壁均与滚轮16的两侧转动连接,且固定杆10底部与支撑杆13的底
部均与u型板15的顶部转动连接,两个所述担架杆2的底部中部均固定连接有连接块17,且两个连接块17的一侧外壁均贯穿转动连接有转动管18,两个所述转动管18的两端均套接有蜗杆19,所述转轴12的一端贯穿安装槽11的一侧外壁并套接有蜗轮,且蜗轮与蜗杆19相互啮合,其中两个所述安装块9的相对一侧外壁均固定安装有伺服电机20,且两个伺服电机20的输出轴通过联轴器与蜗杆19的一端连接固定,另两个所述安装块9的相对一侧外壁均固定连接有固定块21,且两个固定块21均与蜗杆19的一端转动连接,所述伺服电机20通过导线连接有位于连接杆3一侧外壁上的开关,且开关通过导线连接有外部,通过伺服电机20转动,带动两个蜗杆19转动,蜗杆19通过相互啮合的蜗轮带动转轴12转动,转轴12带动支撑杆13旋转,当支撑杆13旋转至与担架杆2相互垂直时,可以对装置进行推行,方便医护人员对病人进行转移,有利于节省医护人员的体力,当支撑杆13旋转至与担架杆2相互平行时,可以将装置抬起,适用于不便于推行的地形环境。
22.工作原理:当病人体型过胖需要对装置的宽度进行改变时,通过拧松装置两端调节管6上的调节螺栓,拉动装置两侧的担架杆2,使调节管6和调节杆7相互拉开进行调节,宽度调节完后再拧紧调节螺栓,使两端的调节管6和调节杆7的位置固定,在便于推行的地形环境时,通过按下开关使伺服电机20转动,伺服电机20带动一端的蜗杆19转动,蜗杆19通过转动管18带动另一端的蜗杆19转动,同时两个蜗杆19通过相互啮合的蜗轮带动两个转轴12相向转动,转轴12带动支撑杆13旋转,当支撑杆13旋转至与担架杆2相互垂直时,伺服电机20停止转动,通过蜗杆19蜗轮对支撑杆13进行位置固定,此时可以对装置进行推行,方便医护人员对病人进行转移,当需要将病人转移到救护车上或者地形环境不利于推行时,通过伺服电机20反向转动,使支撑杆13旋转至与担架杆2相互平行时,可以将装置抬起。
23.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设备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24.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25.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及其实用新型构思加以等同替换或改变,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win.8miu.com/read-17437.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