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墙用电动可移动遮光装置的制作方法

专利检索2022-05-10  30



1.本实用新型属于外墙用遮光装置领域。


背景技术:

2.现代建筑,外墙上开设有与各个套房连接的窗口,窗口的内侧设有与外墙固定的窗帘,窗帘用于遮光,窗口的外侧设有与外墙固定的防护网,所述防护网用于防盗以及防止儿童坠落,即在外墙的内外侧需要同时加装窗帘和防护网才能满足用户的居住需求,加装次数多,显然会导致加装工作量大。
3.在长期的居住过程中,用户难免会配置新的家具、家电等大型物件,这些大型物件难以进入电梯运送,同时受防护网的阻隔作用,大型物件也难以通过起吊的方式从窗口进入套房,大型物件只能从楼梯搬运进套房,搬运困难,特别是对于高层的套房而言,搬运的工作量很大,导致搬运的成本很高。
4.当窗帘满足遮光需求的时候,需要关闭窗帘,但窗帘关闭后,窗口封闭,套房内空气与外界空气流通不畅,造成套房内空气沉闷,降低套房的舒适性。
5.因此,需要一种装置以降低加装工作量、降低大型物件搬进套房内的成本,并能在满足遮光需求的同时提高套房的舒适性。


技术实现要素:

6.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外墙用电动可移动遮光装置。本实用新型具有加装工作量小、可使大型物件搬进套房内的成本低、在满足遮光需求的同时使套房舒适性高、故障率低和灵敏度高的优点。
7.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外墙用电动可移动遮光装置,包括上下两条对称分布的第一导轨,第一导轨上设有两条第二导轨,两条第一导轨之间设有滑动连接的遮光单元,遮光单元上设有多个可旋转的遮光板,遮光单元上设有与遮光板连接的第一驱动机构,所述第一导轨和第二导轨均为铝合金材质。
8.前述的外墙用电动可移动遮光装置中,所述第一导轨上设有第一通道,第一通道内设有与遮光单元连接的第二驱动机构,所述第二导轨上设有与第一通道连接的第二通道。
9.前述的外墙用电动可移动遮光装置中,遮光单元包括分别位于两条第一导轨内侧的两条第一方管,两条第一方管之间设有两条第二方管,两条第一方管和两条第二方管形成矩形框架,两条第一方管之间设有多个竖向的遮光板,遮光板的下端设有与下侧第一方管转动连接的第一转轴,遮光板的上端设有与上侧第一方管转动连接的第二转轴。
10.前述的外墙用电动可移动遮光装置中,所述第一驱动机构包括由多个被动链轮构成的链轮组,多个被动链轮分别固定在多个第一转轴上,链轮组的外侧设有环形的链条,链条上设有主动链轮,主动链轮上设有与下侧第一方管连接的第三转轴,第三转轴上设有蜗轮,蜗轮的一侧设有蜗杆,蜗杆上设有第一电机,第一电机位于第一方管的外侧,第一电机
的输出端伸入到第一方管内与蜗杆固定。
11.前述的外墙用电动可移动遮光装置中,所述第二驱动机构包括分别对应于第一方管两端的两个电动小车,电动小车位于第一通道内,电动小车上设有滚轮,电动小车通过连杆连接第二电机。
12.前述的外墙用电动可移动遮光装置中,所述电动小车包括与连杆固定的箱体,箱体内设有两条平行的第四转轴,第四转轴上设有第一伞齿,第四转轴的两端均向外伸出箱体,第四转轴的两端均设有滚轮,箱体内设有第三电机,第三电机的输出端设有与第一伞齿连接的第二伞齿。
13.前述的外墙用电动可移动遮光装置中,还包括控制系统,所述控制系统包括控制器,控制器上连接有控制板和角度控制机构,所述第一驱动机构和第二驱动机构均与控制器连接。
14.前述的外墙用电动可移动遮光装置中,所述角度控制机构包括设置于上侧第一导轨上方的底座,底座为四分之一的圆饼状,底座的圆弧面上设有凹槽,凹槽的开口处设有透镜,凹槽内设有与控制器连接的光感传感器,所述透镜的焦点在于光感传感器的后侧,底座的底部设有第四电机。
15.前述的外墙用电动可移动遮光装置中,所述控制板上设有第一按键、第二按键、第三按键、第四按键、第五按键、第六按键和第七按键。
16.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遮光单元集现有窗帘和防护网的功能于一体,使得本实用新型一次加装后就能实现用户对于遮光、防盗和防儿童坠落的需求,降低了加装的工作量。遮光单元可侧向平移,使窗口外露,大型物件可通过窗口进入到套房内,降低了大型物件搬运的工程量,降低了搬运的成本,尤其可贵的是使有些即使通过楼梯也无法搬运至套房内的超大型物件可以进入到套房内,可提高用户的生活质量。遮光单元可向外侧移动而远离窗口,从而在遮光单元与窗口之间形成让空气流通的通道,在满足用户遮光需求的同时,保持套房内空气新鲜,提高套房的舒适性。本实用新型的遮光单元即可通过人工干预的方式改变通光量的大小,也可在角度控制机构引导下,自动且持续保持大的通光量,维持室内高亮,从而满足用户对不同套房内不同亮度的需求。本实用新型通过结构上的优化,还使得本实用新型故障率低、灵敏度高。因此,本实用新型具有加装工作量小、可使大型物件搬进套房内的成本低、在满足遮光需求的同时使套房舒适性高、故障率低和灵敏度高的优点。
附图说明
17.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立体图。
18.图2是遮光单元的正视图。
19.图3是图2在a

a处的示意图。
20.图4是链轮组的俯视图。
21.图5电动小车的正视图。
22.图6电动小车的正视剖视图。
23.图7是控制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24.图8角度控制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25.附图中的标记为:1

第一导轨,101

第一通道,2

第二导轨,201

第二通道;3

遮光单元,30

第一驱动机构,31

第二驱动机构,32

电动小车,301

遮光板,302

第一方管,303

第二方管,304

第一转轴,305

第二转轴,306

被动链轮,307

链条,308

主动链轮,309

第三转轴,310

蜗轮,311

蜗杆,312

第一电机,313

滚轮,314

连杆,315

第二电机,316

箱体,317

第三电机,318

第四转轴,319

第一伞齿,320

第二伞齿,321

轴套;4

控制系统,40

角度控制机构,400

控制器,401

控制板,402

底座,403

凹槽,404

透镜,405

光感传感器,406

第四电机,407

第一按键,408

第二按键,409

第三按键,410

第四按键,411

第五按键,412

第六按键,413

第七按键。
具体实施方式
26.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说明,但并不作为对本实用新型限制的依据。
27.实施例。外墙用电动可移动遮光装置,如图1所示,包括上下两条对称分布的第一导轨1,第一导轨1上设有两条第二导轨2,两条第一导轨1之间设有滑动连接的遮光单元3,遮光单元3上设有多个可旋转的遮光板301,遮光单元3上设有与遮光板301连接的第一驱动机构30,所述第一导轨1和第二导轨2均为铝合金材质。
28.所述第一导轨1上设有第一通道101,所述第一导轨1为u形且开口处向内侧延伸,第一通道101内设有与遮光单元3连接的第二驱动机构31,所述第二导轨2上设有与第一通道101连接的第二通道201,第二导轨2的截面形状与第一导轨1的截面形状相同。
29.如图2所示,遮光单元3包括分别位于两条第一导轨1内侧的两条第一方管302,两条第一方管302之间设有两条第二方管303,两条第一方管302和两条第二方管303形成矩形框架,两条第一方管302之间设有多个竖向的遮光板301,遮光板301的下端设有与下侧第一方管302转动连接的第一转轴304,最优的第一转轴304通过轴承与第一方管302转动连接,第一转轴304的下端伸入到下侧第一方管302内,遮光板301的上端设有与上侧第一方管302转动连接的第二转轴305,第二转轴305通过轴套321与上侧第一方管302转动连接。
30.如图3和图4所示,所述第一驱动机构30包括由多个被动链轮306构成的链轮组,多个被动链轮306分别固定在多个第一转轴304上,链轮组的外侧设有环形的链条307,链条307的宽度接近第一方管302的内孔宽度,以防止链条307与被动链轮306之间脱离连接,最优的在链条307的两侧设置与第一方管302固定的尼龙胶条,以降低链条307与第一方管302之间的摩擦噪音。链条307上设有主动链轮308,主动链轮308上设有与下侧第一方管302连接的第三转轴309,第三转轴309上设有蜗轮310,蜗轮310的一侧设有蜗杆311,蜗杆311上设有第一电机312,第一电机312位于第一方管302的外侧,第一电机312的输出端伸入到第一方管302内与蜗杆311固定。
31.如图5所示,所述第二驱动机构31包括分别对应于第一方管302两端的两个电动小车32,电动小车32位于第一通道101内,电动小车32上设有滚轮313,电动小车32通过连杆314连接第二电机315,第二电机315与第一方管302固定。
32.如图6所示,所述电动小车32包括与连杆314固定的箱体316,箱体316内设有两条平行的第四转轴318,第四转轴318上设有第一伞齿319,第四转轴318的两端均向外伸出箱体316,第四转轴318的两端均设有滚轮313,滚轮313与第一通道101的底面保持滚动连接,
箱体316内设有第三电机317,所示第三电机317是双出轴电机,第三电机317与箱体316固定,第三电机317的两个输出端均设有与对应第一伞齿319连接的第二伞齿320。
33.如图7所示,还包括控制系统4,所述控制系统4包括控制器400,控制器400上连接有控制板401和角度控制机构41。
34.所述角度控制机构41包括设置于上侧第一导轨1上方的底座402,底座402为四分之一的圆饼状,底座402的半径8cm、厚度10mm,底座402的圆弧面上设有凹槽403,在凹槽403的作用下底座402均匀壁厚2mm,凹槽403的开口处设有透镜404,凹槽403内设有与控制器400连接的光感传感器405,所述透镜404的焦点在于光感传感器405的后侧,底座402的底部设有第四电机406,第四电机406的输出端与底座402固定,第四电机406的本体与第一导轨1固定。所述第四电机406具有防水功能,或在第四电机406上设置防水的挡板。
35.所示光感传感器405、第一电机312、第二电机315、第三电机317和第四电机406均与控制器400连接。所述第一电机312、第二电机315、第三电机317和第四电机406均是步进电机。
36.所述控制板401上设有第一按键407、第二按键408、第三按键409、第四按键410、第五按键411、第六按键412和第七按键413,第一按键407、第二按键408、第三按键409、第四按键410、第五按键411和第六按键412均与控制器400相连。
37.外墙用电动可移动遮光装置的使用方法,通过改变遮光板301的角度,改变遮光单元3的通光量;通过将遮光单元3移动至第二导轨2的末端,使遮光单元3靠近窗口,使遮光单元3具有防护网的功能;通过将遮光单元3移动至第一导轨1的一端部,使窗口外露,便于大型物件从窗口进入到套房内;通过光感传感器405检测阳光照射方向,并根据阳光照射方向调节遮光板301角度,使遮光板301平行于阳光照射方向,使遮光单元获得大的通光量。
38.本实用新型的安装:将第二导轨2的端部固定在外墙上,遮光单元3正对于窗口。初始状态下,电动小车32位于第一通道101和第二通道201的连接处,此时,第一电机312、第二电机315、第三电机317和第四电机406均处于零位状态。
39.工作原理:当用户按下第一按键407时,第一按键407向控制器400发出第一信号,控制器400向第一电机312发出第二信号,第一电机312正转,第一电机312带动蜗杆311转动,蜗杆311带动蜗轮310转动,蜗轮310通过第三转轴309带动主动链轮308转动,主动链轮308通过链条307带动被动链轮306转动,被动链轮306通过第一转轴304带动遮光板301正转。当用户按下第二按键408时,第二按键408向控制器400发出第三信号,控制器400向第一电机312发出第四信号,第一电机312反转,遮光板301反转。通过按下第一按键407或第二按键408改变遮光板301的角度,改变相邻遮光板301之间的空隙,改变遮光单元3的通光量。此时,即使遮光单元即使处于最小通光量状态,空气仍然可通过遮光单元3与外墙之间的空档进入到窗口,保持套房内的空气流通,使套房的舒适性较好。
40.按下第三按键409,第三按键409向控制器400发出第五信号,控制器400向第二电机315发出第六信号,第二电机315的输出端正向旋转90度,第二电机315带动电动小车32正向旋转90
°
,电动小车32的行驶方向与第二通道201平行且朝向窗口。按下第四按键410,第四按键410向控制器400发出第七信号,控制器400向第三电机317发出第八信号,第三电机317的输出端正转,第三电机317通过第二伞齿320带动第一伞齿319正转,第一伞齿319通过第四转轴318带动滚轮313正转,滚轮313沿着第二通道201移动将遮光单元3带动至窗口处,
使窗口被遮光单元3覆盖。此时遮光单元3起到的防护网的作用。
41.按下第五按键411,第五按键411向控制器400发出第九信号,控制器400向第三电机317发出第十信号,第三电机317的输出端反转,遮光单元3远离窗口回到第一通道101。按下第六按键412,第六按键409向控制器400发出第十一信号,控制器400向第二电机315发出第十二信号,第二电机315的输出端反向旋转90度,第二电机315带动电动小车32反向旋转90
°
,电动小车32的行驶方向与第一通道101平行且朝向窗口。按下第四按键410或第五按键411,第三电机317正转或反转,电动小车32沿第一通道101中向一侧移动,使遮光单元3与窗口错开,大型物件可通过窗口进入到套房内。
42.按下第七按键413,第七按键413向控制器400输出第十三信号,控制器400向第四电机406发出第十四信号,第四电机406工作,第四电机406带动角度控制机构40旋转,随着角度控制机构40的旋转(旋转速度5

10r/h),进入到凹槽403内的光量变化,当底座402平行与阳光照射方向时,进入到凹槽403内的光量最大,光感传感器405的产生的光感信号强度最大,光感信号传输至控制器400,控制器选取第一电机406转动一周的周期内收到的最大强度的光感信号,并将此时第四电机406的转动角转变成向第一电机312输出的第十五信号,第一电机312相应的转动一定角度,使遮光板301与阳光照射方向平行,此时阳光受到遮光单元3的遮挡最少,遮光单元的通光亮大,使得套房内亮度高。
43.本实用新型具有加装工作量小、可使大型物件搬进套房内的成本低、在满足遮光需求的同时使套房舒适性高、故障率低和灵敏度高的优点。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win.8miu.com/read-17392.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