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实用新型涉及人类生活用品,尤其涉及医疗器械,具体而言是一种无创的体表引流管固定装置。
背景技术:
2.引流管是外科手术最常用、最重要的医疗器械之一,目的是将人体体腔中积聚的脓、渗出血液、组织液及其它液体进行通常引流,防止术后感染、促进伤口愈合和疾病康复,同时减少创伤后吸收热的发生。在实际临床工作中,需要特别注意防止引流管受压和扭曲,保持引流管通畅,同时还要注意引流管的固定,避免移位、脱出。
3.现有技术中,临床的引流管缝合固定方式为:将引流管从手术切口周围正常皮肤位置穿出,将引流管通过缝线固定于患者的穿出皮肤位置,并予以绑扎、打结,完成引流管的固定。在现阶段临床工作中,引流管的固定主要存在以下弊端,首先,目前临床上引流管的固定多采用缝合固定,此法需要在患者正常皮肤组织上进行,除对皮肤造成二次损伤外,还增加了感染机会。其次,缝合线固定的方法极大地依赖临床医生的技能水平和细致程度,稍有不慎容易造成缝线打结不牢,造成引流管的滑脱、移位;而且缝线受到较大外力的牵扯时,容易造成组织切割,加重组织创伤。最后,深部体腔引流时,引流管出体外部分与体表几近垂直,患者在翻身、下床等活动过程中仍不可避免引流管的扭曲、受压,继而造成引流不畅等并发症。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无创的体表引流管固定装置,所述的这种无创的体表引流管固定装置要解决现有技术中引流管容易滑脱、移位、加重阻止创伤的技术问题。
5.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无创的体表引流管固定装置,包括底座,底座包括呈环形的双面医用粘性贴片,双面医用粘性贴片中设置有生物敷料片,生物敷料片的中心设置有切口,双面医用粘性贴片和生物敷料片的上侧设置有支撑环,支撑环的顶面中央设置有支撑管;
6.所述支撑管的外侧连接有至少两个沿支撑柱轴向排列的加压固定装置,加压固定装置包括一个壳体,壳体连接在支撑管外侧,壳体的外侧侧壁上设置有一个第一开口,第一开口处固定有一个螺母,螺母内螺纹连接有一个螺杆,螺杆的左端连接有旋钮,旋钮设置在壳体外侧,支撑管的侧壁设置有第二开口,第二开口中设置有加压块,加压块的左侧面中设置有t型凹槽,螺杆的右端连接有一个圆板,圆板设置在t型凹槽内,螺杆通过圆板和t型凹槽与加压块构成圆周方向的转动副;
7.所示支撑管的上端连接有一个垂直导向器,垂直导向器包括导向管,导向管具有一个折弯角,导向管的下端与支撑管的上端铰接。
8.进一步的,所述双面医用粘性贴片由热敏性水胶体构成。
9.进一步的,所述支撑环由硅胶构成。
10.进一步的,所述加压块的右侧面中设置有弧形槽,弧形槽与支撑管通道的方向一
致。
11.进一步的,所述弧形槽的表面设置有摩擦层,摩擦层由摩擦材料构成。
12.进一步的,所述导向管内设置有至少两个柔性卡扣。
13.进一步的,所述一个柔性卡扣设置在导向管的折弯角处,另一个柔性卡扣靠近导向管的上端。
14.进一步的,所述导向管的折弯角为90
°
。
15.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其效果是积极和明显的。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无创的体表引流管固定装置利用无创粘贴式固定和体外导向的原理,通过热敏性水胶体实现皮肤与本装置的牢固固定,在保证固定的稳定性和牢靠性的同时,减少患者的不必要的二次损伤;而且垂直导向器具有改变引流管体外段方向(使体外段引流管与皮肤表面平行)的作用,能够有效地将沿引流管的方向且与体表成一定夹角的牵张力转化为与皮肤表面平行的力,可以有效避免引流管的移位和滑脱。此外,弧形槽具有高摩擦力的材料,能够有效地避免引流管的移位和旋转等各种形式的运动,保持引流管的正常方向和位置,从而保证引流的通畅、充分和彻底。
附图说明
16.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无创的体表引流管固定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17.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无创的体表引流管固定装置的使用状态结构示意图。
18.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无创的体表引流管固定装置中的底座结构示意图。
19.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无创的体表引流管固定装置中的螺杆、圆板结构示意图。
20.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无创的体表引流管固定装置中的加压块正视结构示意图。
21.图6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无创的体表引流管固定装置中的加压块俯视视结构示意图。
22.图7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无创的体表引流管固定装置中的垂直导向器的第一旋转状态板结构示意图。
23.图8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无创的体表引流管固定装置中的垂直导向器的第二旋转状态板结构示意图。
24.图9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无创的体表引流管固定装置中的柔性卡扣的结构示意图。
25.图10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无创的体表引流管固定装置中的柔性卡扣卡设引流管的使用状态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26.实施例1
27.以下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描述,但本实用新型并不限制于本实施例,凡是采用本实用新型的相似结构及其相似变化,均应列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28.如图1
‑
图10所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无创的体表引流管固定装置,包括底座1,底座1包括呈环形的双面医用粘性贴片12,双面医用粘性贴片12中设置有生物敷料片13,生物
敷料片13的中心设置有切口,双面医用粘性贴片12和生物敷料片13的上侧设置有支撑环11,支撑环11的顶面中央设置有支撑管8;
29.所述支撑管8的外侧连接有至少两个沿支撑柱轴向排列的加压固定装置15,加压固定装置15包括一个壳体14,壳体14连接在支撑管8外侧,壳体14的外侧侧壁上设置有一个第一开口,第一开口处固定有一个螺母3,螺母3内螺纹连接有一个螺杆4,螺杆4的左端连接有旋钮2,旋钮2设置在壳体14外侧,支撑管8的侧壁设置有第二开口7,第二开口7中设置有加压块6,加压块6的左侧面中设置有t型凹槽5,螺杆4的右端连接有一个圆板16,圆板16设置在t型凹槽5内,螺杆4通过圆板16和t型凹槽5与加压块6构成圆周方向的转动副;
30.所示支撑管8的上端连接有一个垂直导向器,垂直导向器包括导向管9,导向管9具有一个折弯角,导向管9的下端与支撑管8的上端铰接。
31.进一步的,所述双面医用粘性贴片12由热敏性水胶体构成。
32.进一步的,所述支撑环11由硅胶构成。
33.进一步的,所述加压块6的右侧面中设置有弧形槽17,弧形槽17与支撑管8通道的方向一致。
34.进一步的,所述弧形槽17的表面设置有摩擦层,摩擦层由摩擦材料构成。
35.进一步的,所述导向管9内设置有至少两个柔性卡扣18。
36.进一步的,所述一个柔性卡扣18设置在导向管9的折弯角处,另一个柔性卡扣18靠近导向管9的上端。
37.进一步的,所述导向管9的折弯角为90
°
。
38.具体的,本实施例中的双面医用粘性贴片12、生物敷料片13、t型凹槽5、热敏性水胶体、摩擦材料、柔性卡扣18等均采用现有技术中的公知方案,本领域技术人员均已了解,在此不再赘述。
39.使用方法及流程:首先,术中医生在患者体内安放好引流管10后,在生物敷料片13中心切一小十字切口,并将垂直导向器转动置于如图7所示位置,然后把引流管10经生物敷料上的十字切口穿入,并穿过双面医用粘性贴片12后再穿过支撑管8,调整好引流管10整体位置后,将双面医用粘性贴片12靠近表皮,撕去双面医用粘性贴片12底面的保护贴纸,使本装置与表皮粘牢。同时利用旋钮2旋转螺杆4,使加压块6向中心运动,压迫局部引流管10,使其固定牢靠。随后在图7所示位置将柔性卡扣18拨开,穿过引流管10后,再转动垂直导向器置于图8所示位置即可。
40.热敏性水胶体的特点为粘性强、不宜过敏,生物敷料片13具有抑菌作用。
41.旋转旋钮2可使加压块6沿水平方向运动。螺杆4通过圆板16和t型凹槽5与加压块6构成圆周方向的转动副能保持螺杆4和加压块6在旋转运动上的相互独立。
42.弧形槽17使得加压块6在提供压力的同时能防止引流管10被全部压扁。弧形槽17表面的摩擦材料能够能有效地避免引流管10的移位和旋转等各种形式的运动。
43.垂直导向器能够绕支撑管8上端旋转,便于引流管10的安放,其中的柔性卡扣18起辅助导向的作用,垂直导向器用于改变引流管10的方向,将牵拉引流管10时产生与表皮垂直的力全部转化为与表皮平行的力,有效地避免了误拔引流管10。垂直导向器内部的两个柔性卡扣18分别位于图8的a、b位置。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win.8miu.com/read-172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