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实用新型涉及空调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壳体组件和空调器。
背景技术:
2.空调外机通常安装在室外,在雨水天气,雨滴容易飞溅到顶盖板与四周围板之间的间隙,在虹吸作用下,水滴会被“吸入”到空调外机内部,使得内部的电气元件受潮而产生故障或失效。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实用新型解决的问题是空调外机内部渗水,引起电气元件受潮而产生故障或失效。
4.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壳体组件和空调器,其可以避免或减少内部进水,具有良好的防水效果。
5.第一方面,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壳体组件,包括顶盖板和壳体围板,所述壳体围板包括相互连接的围板本体和第一装配部,所述顶盖板包括盖板本体和第二装配部,所述第二装配部凸出于所述盖板本体并沿所述盖板本体的周缘设置,所述盖板本体盖设于所述围板本体上,所述第一装配部与所述第二装配部连接,所述第二装配部远离所述盖板本体的端部与所述第一装配部之间具有间隙,所述第一装配部和/或所述第二装配部上设置有与所述间隙连通的储水腔室。
6.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壳体组件:该壳体组件包括顶盖板和壳体围板,第一装配部和第二装配部的连接可以实现顶盖板和壳体围板的装配。同时,第一装配部和第二装配部中至少一者设置有储水腔室,该储水腔室与第一装配部和第二装配部的端部之间的间隙连通。在水溅入该间隙时,可能会在虹吸作用下,溅入的水顺着该间隙向上流动,进入到储水腔室;由于储水腔室具有储水能力,可以减缓水进一步地向上流动,使得水基本不会的继续向上流动,起到良好的防水效果。
7.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装配部包括均与所述围板本体连接的第一装配结构和第一储水结构,所述第一装配结构与所述第二装配部连接,所述第一储水结构具有所述储水腔室,并与所述第二装配部形成所述间隙。
8.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储水结构包括相互连接的第一储水部和第二储水部,所述第一储水部和所述第二储水部均与所述第一装配结构连接,所述第二储水部的一端与所述围板本体连接,并与所述第二装配部形成所述间隙,所述第二储水部的另一端朝所述壳体组件的内部腔室延伸至所述第一储水部,所述第一储水部与所述第二储水部连接成所述储水腔室。
9.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二储水部的一端与所述围板本体连接,另一端向上延伸至所述第一储水部;或者,所述第二储水部从所述第一储水部处向下倾斜地延伸至所述间隙。
10.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装配结构具有装配面和承载面,所述装配面与所述第二装配部固定连接,所述第二装配部的端部承载于所述承载面上,所述第一储水部位于所述装配面的内侧,所述第二储水部与所述围板本体连接的一端低于所述承载面。
11.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装配部还包括与所述第一储水部连接的散热结构,所述散热结构与所述第二装配部或者所述散热结构与所述盖板本体和所述第二装配部围成散热通道,所述散热通道分别与所述壳体组件的内部腔室和所述储水腔室连通,用于使所述内部腔室内的气体沿所述散热通道流动至所述储水腔室,并经所述间隙排出。
12.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散热结构包括延伸方向不同的第一散热部和第二散热部,所述第一散热部伸入所述内部腔室,并与所述盖板本体相对,所述第二散热部与所述第一储水部连接,并与所述第二装配部相对。
13.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二散热部与所述第二装配部之间的距离小于所述第一储水部与所述第二装配部之间的距离,所述第二散热部与所述第一储水部之间设置有分别连接所述第一储水部和所述第二散热部的过渡部。
14.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二装配部包括均设置于所述盖板本体的第二装配结构和第二储水结构,所述第二装配结构与所述第一装配部连接,所述第二储水结构具有所述储水腔室,并与所述第一装配部形成所述间隙。
15.第二方面,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空调器,包括如前述实施方式中任一项所述的壳体组件。
16.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空调器,其包括上述的壳体组件。该壳体组件包括顶盖板和壳体围板,第一装配部和第二装配部的连接可以实现顶盖板和壳体围板的装配。同时,第一装配部和第二装配部中至少一者设置有储水腔室,该储水腔室与第一装配部和第二装配部的端部之间的间隙连通。在水溅入该间隙时,可能会在虹吸作用下,溅入的水顺着该间隙向上流动,进入到储水腔室;由于储水腔室具有储水能力,可以减缓水进一步地向上流动,使得水基本不会的继续向上流动,起到良好的防水效果。
附图说明
17.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壳体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18.图2为图1中的壳体组件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19.图3为图1中的壳体围板的结构示意图;
20.图4为图3中第一装配部的结构示意图;
21.图5为图2中a处的放大结构图;
22.图6为图5在另一视角下的示意图;
23.图7为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24.图标:100
‑
壳体组件;101
‑
储水腔室;102
‑
间隙;110
‑
顶盖板;111
‑
盖板本体;112
‑
第二装配部;114
‑
第二储水结构;120
‑
壳体围板;121
‑
围板本体;122
‑
第一装配部;123
‑
第一装配结构;1231
‑
装配面;1232
‑
和承载面;124
‑
第一储水结构;1241
‑
第一储水部;1242
‑
第二储水部;125
‑
散热结构;1251
‑
第一散热部;1252
‑
第二散热部;126
‑
过渡部。
具体实施方式
25.为使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为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做详细的说明。
26.请参阅图1和图2,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壳体组件100。该壳体组件100可以用于放置在户外设备,比如空调器的室外机。利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壳体组件100作为户外设备的壳体时,可以减少或避免户外设备的内部进水,起到良好的防水效果,从而保证户外设备的正常使用。
27.可选地,将该壳体组件100应用于空调器的室外机,即空调器的室外机壳体采用该壳体组件100,可以使空调室外机的内部不易进水,起到良好的防水效果,从而减少或避免空调室外机因进水引起的故障。
28.需要指出的是,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对于壳体组件100所应用的户外设备不做具体要求和限定。不仅如此,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壳体组件100并不仅限于户外设备,对于室内设备,也能够起到良好的防水效果,从而使设备具有良好的防水性能,保证设备正常运行。
29.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壳体组件100包括顶盖板110和壳体围板120,请参阅图3,壳体围板120包括相互连接的围板本体121和第一装配部122,顶盖板110包括盖板本体111和第二装配部112,第二装配部112凸出于盖板本体111并沿盖板本体111的周缘设置,盖板本体111盖设于围板本体121上,第一装配部122与第二装配部112连接,第二装配部112远离盖板本体111的端部与第一装配部122之间具有间隙102(如图5所示),第一装配部122和/或第二装配部112上设置有与间隙102连通的储水腔室101。
30.需要说明的是,顶盖板110和壳体围板120可以围成设备的内部腔室或者内部腔室的一部分,该内部腔室可以用于安装各种部件,比如在将壳体组件100应用于空调室外机时,壳体组件100可以为室外机的外壳,在内部腔室内可以安装风机、电控盒、压缩机等。当然,对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壳体组件100来说,其壳体围板120可以作为空调室外机的四周围板,也可以为空调室外机的某侧围板,比如,壳体组件100的壳体围板120为空调室外机的左侧板等。
31.对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来说,顶盖板110装配在壳体围板120上,第一装配部122和第二装配部112的连接可以实现两者的装配。同时,第一装配部122和第二装配部112中至少一者设置有储水腔室101,该储水腔室101与第一装配部122和第二装配部112的端部之间的间隙102连通。在壳体组件100被雨淋或者其他情况导致的有水流动至第一装配部122和第二装配部112之间的间隙102,由于设备内外两侧存在压力差(温度、大气压等引起的压力差),水在间隙102处会产生虹吸现象,即水顺着该间隙102向上流动。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水经过间隙102后向上流动,进入到储水腔室101;由于储水腔室101具有储水能力,可以减缓水进一步地向上流动。理论上来说,水只有在填满储水腔室101后才会进一步地向上流动到壳体组件100的内部腔室内,但一方面由于内外压差引起的虹吸作用对水的引流作用有限,另一方面随着储水腔室101内的水量增加,水想要进一步地在储水腔室101内积聚变得越来越困难,理论上来说,随着储水的增加,储水腔室101内水的重力逐渐与虹吸作用产生的吸引力保持平衡,不会继续“吸水”,从而起到良好的防水效果。
32.也就是说,在虹吸作用下,水会经过第一装配部122和第二装配部112端部之间的
间隙102向上流动,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在第一装配部122和/或第二装配部112上设置有储水腔室101,该储水腔室101位于间隙102的上方,在水经过间隙102向上流动至储水腔室101后,逐渐在储水腔室101内积累,使得水基本不会的继续向上流动,起到良好的防水效果。
33.请参阅图4,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第一装配部122可以包括均与围板本体121连接的第一装配结构123和第一储水结构124,第一装配结构123与第二装配部112连接,第一储水结构124具有储水腔室101,并与第二装配部112形成间隙102。
34.可选地,第一装配部122的第一装配结构123和第一储水结构124均位于设备的同一侧,即第一装配部122可以设置某一侧围板上;而对于具有多侧围板的设备来说,其至少有一侧的围板上设置有第一装配部122,以起到良好的防水作用。
35.在本实施例中,第一装配结构123的数量为两组,且第一储水结构124位于这两组第一装配结构123之间,以保证第一装配结构123与第二装配部112之间连接稳固。同时,第一储水结构124设置在某一侧围板的中部位置,也能够起到更好的防水效果,水更容易溅入侧板的中间位置,而在第一装配结构123的位置,一方面由于第一装配结构123与第二装配部112固定连接,两者之间的缝隙较小,另一方面是第一装配结构123位于侧板的两端部,也可以减少水溅入第一装配结构123与第二装配部112之间。
36.请参阅图5,进一步地,第一储水结构124可以包括相互连接的第一储水部1241和第二储水部1242,第一储水部1241和第二储水部1242均与第一装配结构123连接,第二储水部1242的一端与围板本体121连接,并与第二装配部112形成间隙102,第二储水部1242的另一端朝壳体组件100的内部腔室延伸至第一储水部1241,第一储水部1241与第二储水部1242连接成储水腔室101。
37.应当理解的是,对于第一储水部1241和第二储水部1242来说,其大体围成槽状结构,该槽状结构朝内部腔室延伸,形成上述的储水腔室101。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第一储水部1241和第二储水部1242均与第一装配结构123连接,第一储水部1241、第二储水部1242在与第一装配结构123之间设置有过渡侧壁,该过渡侧壁为储水腔室101的侧壁。
38.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第二储水部1242的一端与围板本体121连接,另一端向上延伸至第一储水部1241;或者,第二储水部1242从第一储水部1241处向下倾斜地延伸至间隙102。
39.也就是说,第二储水部1242是倾斜设置的,水可以沿着第二储水部1242向下流动,并经间隙102流出。可选地,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储水部1241也略微倾斜地设置,第一储水部1241的一端与第二储水部1242连接,另一端朝向第二装配部112向上延伸,以减少储水腔室101对内部空间的占用。
40.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第一装配结构123具有装配面1231和承载面1232,装配面1231与第二装配部112固定连接,第二装配部112的端部承载于承载面上,第一储水部1241位于装配面1231的内侧,第二储水部1242与围板本体121连接的一端低于承载面。
41.需要指出的是,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储水部1241位于装配面1231的内侧指的是第一储水部1241比装配面1231更远离第二装配部112,大体的结构形式为第一储水部1241相对装配面1231内凹。而第二装配部112低于承载面可以避免在水流出间隙102时将水引流至第一装配结构123的承载面。此外,在第二储水部1242与承载面之间的过渡段可以向下倾斜
至第二储水部1242,以将水引流至第二储水部1242,并由间隙102排出。
42.对于第一装配结构123来说,其可以在装配面1231上开设固定孔,通过螺栓或螺钉与第二装配部112固定连接。在第二装配部112与第一装配结构123连接后,装配面1231大体与第二装配部112的内侧面抵接,第二装配部112的端面与承载面贴合或者具有些许缝隙。当然,并不仅限于此,在本实用新型的其他实施例中,第一装配结构123与第二装配部112之间也可以通过其他的形式进行连接,包括但不限于卡扣连接或者卡扣结合螺钉连接等。
43.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第一装配部122还包括与第一储水部1241连接的散热结构125,散热结构125与第二装配部112或者散热结构125与盖板本体111和第二装配部112围成散热通道,散热通道分别与壳体组件100的内部腔室和储水腔室101连通,用于使内部腔室内的气体沿散热通道流动至储水腔室101,并经间隙102排出。该散热通道与储水腔室101连通,内部腔室的热量可以沿着散热通道、储水腔室101流动,并从第一储水结构124与第二装配部112之间的间隙102排出,从而起到散热效果。比如,在内部腔室的温度较高时,内部的压强更高,气体可以通过散热通道、储水腔室101和间隙102排出到大气中,起到散热效果。
44.需要指出的是,在实施例中,第一装配部122与第二装配部112的端部之间的间隙102位于储水腔室101的下方,储水腔室101位于散热通道的下方。内部气体可以依次沿散热通道、储水腔室101,经间隙102排出;而溅入间隙102的水,可以在储水腔室101内积累,由于散热通道,可以使储水腔室101与内部腔室之间具有更长的流道,从而进一步减少或避免水进入到内部腔室,起到更好的防水效果。
45.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散热结构125可以包括延伸方向不同的第一散热部1251和第二散热部1252,第一散热部1251伸入内部腔室,并与盖板本体111相对,第二散热部1252与第一储水部1241连接,并与第二装配部112相对。
46.应当理解的是,散热结构125的第一散热部1251和第二散热部1252的延伸方向不同,即气体在散热通道内流动时并非是直线运动的。
47.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第二散热部1252与第二装配部112之间的距离小于第一储水部1241与第二装配部112之间的距离,第二散热部1252与第一储水部1241之间设置有分别连接第一储水部1241和第二散热部1252的过渡部126。
48.也就是说,散热通道的宽度小于储水腔室101与第二装配部112之间的距离,可以在散热通道位置减少对内部空间的占用,同时,也可以提高整体的结构强度。
49.请参阅图6,在本实施例中,第一装配部122可以包括第一装配结构123、第一储水结构124和散热结构125,第一装配结构123与第二装配部112固定连接,第一储水结构124与围板本体121连接,散热结构125与第一储水结构124连接,第一储水结构124具有储水腔室101,散热结构125可以与第二装配部112围成散热通道,该散热通道与储水腔室101连通,内部腔室的热量可以沿着散热通道、储水腔室101流动,并从第一储水结构124与第二装配部112之间的间隙102排出,从而起到散热效果。
50.进一步地,散热结构125可以包括相互连接的第一散热部1251和第二散热部1252,第一储水结构124包括相互连接的第一储水部1241和第二储水部1242,第二散热部1252与第一储水部1241连接,且第一散热部1251位于第二散热部1252的上方,第二散热部1252位于第一储水部1241的上方。第一散热部1251与第二散热部1252弧形过渡,第一散热部1251与盖板本体111相对,第二散热部1252与第二装配部112相对,在第二散热部1252与第一储
水部1241之间可以设置延伸部,以使第一储水部1241相对第二散热部1252相内部腔室延伸,增大储水腔室101的空间。第二储水部1242向下倾斜设置,可以使水顺着第二储水部1242向下流出储水腔室101。同时,第二储水部1242与围板本体121连接的一端低于第一装配结构123的承载面,可以避免在水流出间隙102时将水引流至第一装配结构123的承载面。此外,在第二储水部1242与承载面之间的过渡段可以向下倾斜至第二储水部1242,以将水引流至第二储水部1242,并由间隙102排出。
51.请参阅图7,此外,还需要指出的是,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第二装配部112也可以包括均设置于盖板本体111的第二装配结构和第二储水结构114,第二装配结构与第一装配部122连接,第二储水结构114具有储水腔室101,并与第一装配部122形成间隙102。
52.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空调器,包括室外机和室内机,室外机可以包括如前述实施方式中任一项的壳体组件100。
53.需要指出的是,对于分体式空调来说,可以将上述的壳体组件100应用在空调外机上,可以提高空调外机的防水性能,避免或减少水进入外机内部,尤其是空调外机的电控盒等电气元件周围,从而使电气元件周围保持干燥,有利于保证电气元件的正常使用。
54.此外,还需要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空调器可以为定频空调、变频空调;挂式空调、立式空调等。
55.进一步地,对于空调外机来说,其内部具有两个相互隔离的腔室,其中一个腔室用于安装风机,另一个腔室用于安装电控盒等电气元件。壳体组件100的储水腔室101可以设置在安装有电控盒等电气元件一侧的围板上,从而对电控盒等电气元件进行防水保护。比如,在某些实施例中,电控盒等电气元件位于空调外机右边的腔室,可以在空调外机的右侧板与顶盖板110上设置储水腔室101。
56.请结合参阅图1至图7,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壳体组件100和空调器:该壳体组件100包括顶盖板110和壳体围板120,第一装配部122和第二装配部112的连接可以实现顶盖板110和壳体围板120的装配。同时,第一装配部122和第二装配部112中至少一者设置有储水腔室101,该储水腔室101与第一装配部122和第二装配部112的端部之间的间隙102连通。在水溅入该间隙102时,可能会在虹吸作用下,溅入的水顺着该间隙102向上流动,进入到储水腔室101;由于储水腔室101具有储水能力,可以减缓水进一步地向上流动,使得水基本不会的继续向上流动,起到良好的防水效果。
57.虽然本实用新型披露如上,但本实用新型并非限定于此。任何本领域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内,均可作各种更动与修改,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当以权利要求所限定的范围为准。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win.8miu.com/read-170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