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技术涉及桩基稳定性检测技术的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用于支护结构土体深层水平位移监测系统。
背景技术:
2.在地基处理及支护结构的工程中,需进行土体深层水平位移监测,以了解工程施工过程中土体不同深度处的位移变形量,确保施工安全。目前土体深层水平位移监测主要是测斜管法,即在测点土体中埋设测斜管,当土体发生位移变形时,将带动测斜管轴线与铅垂线夹角的变化,通过人工在测斜管内牵引测斜仪测量土体不同深度处的倾角变化,进而换算得到土体深层水平位移。
3.相关技术中申请号为cn201820857997.6的中国专利,提出了一种软基深水筑堤深层水平位移监测装置,包括测斜管、测斜仪组件,测斜管包括管体、接头管、堵盖;测斜仪组件包括测杆、连接钢丝绳、安装支架、传输电缆;管体分节通过接头管连接;测杆置于管体内,并悬挂于安装支架上,测杆内设置有倾斜传感器;传输电缆一端连接测杆内的倾斜传感器,另一端穿过堵盖连接外部数据采集设备;测杆根据土体水平位移监测的预设深度要求,通过连接钢丝绳多支串联固定于安装支架上;堵盖置于测斜管的上部,与管体固接。
4.针对上述中的相关技术,发明人认为存在有以下缺陷:在对支护桩进行桩身水平位移进行测量时,一般是将测斜管先绑扎在桩身或墙体的钢筋笼上,待钢筋笼入槽(孔)后,再浇筑混凝土,在浇筑混凝土的过程中,呈冲力较大的混凝土浆容易造成测斜管在钢筋笼上的扰动,使得测斜管发生一定偏移,进而影响水平位移检测结果的准确度。
技术实现要素:
5.为了改善绑扎在钢筋笼上的测斜管容易发生偏移影响水平位移监测结果的问题,本技术提供一种用于支护结构土体深层水平位移监测系统。
6.本技术提供的一种用于支护结构土体深层水平位移监测系统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7.一种用于支护结构土体深层水平位移监测系统,包括测斜管和测斜仪组件,所述测斜管弧面外壁上设置有多个抱箍,多个所述抱箍沿所述测斜管轴向分布,所述抱箍上设置有两个支撑脚,两个所述支撑脚之间的夹角小于平角,所述支撑脚远离所述抱箍的一端设置有用于与钢筋笼上钢筋扣接的支撑扣;所述抱箍上设置有用于拉紧所述抱箍于钢筋笼上的拉紧机构。
8.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将测斜管安装至钢筋笼上时,先将多个抱箍锁紧在测斜管上,并使其上的多个支撑脚位于同一侧,随后将测斜管贴近钢筋笼,使得多个支撑扣分别与邻近的纵筋扣合,再通过拉紧机构对抱箍进行拉紧,从而可将测斜管稳定安装在钢筋笼上,有效避免了在浇筑混凝土时测斜管的扰动现象,确保了本技术对支护结构水平位移检测结果的准确度。
9.可选的,所述拉紧机构包括设置在两个所述支撑脚之间的拉紧杆,所述拉紧杆远离所述抱箍的一端设置有用于扣紧在钢筋笼的钢筋上的扣件,所述拉紧杆上设置有用于调节并锁定所述扣件于所述拉紧杆上任意位置的调节组件。
10.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抱箍上的两个支撑扣抵紧在钢筋笼的两个钢筋上后,将扣件扣合在钢筋笼的另外的钢筋上,再通过调节组件调节扣件在拉紧杆上的位置,从而可将抱箍进一步拉紧在钢筋笼上,使得测斜管能与钢筋笼进行稳定连接;同时拉紧杆和支撑脚还能形成稳定的三脚支撑结构,使得测斜管被固定在钢筋笼上后更不容易晃动和偏移,稳定性更高,也更节省材料。
11.可选的,所述调节组件包括设置在所述拉紧杆远离所述抱箍一端的螺杆以及两个与所述螺杆螺纹连接的调节螺母,所述扣件套设在所述拉紧杆上,两个所述调节螺母分列所述扣件两侧。
12.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螺杆上旋转两个调节螺母,可对扣件在螺杆上的位置进行调整,以利于对抱箍的扣紧。
13.可选的,所述支撑扣和所述扣件均呈c型或u型或v型,且所述支撑扣开口方向背离所述抱箍设置,所述扣件开口方向朝向所述抱箍设置。
14.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测斜管通过抱箍锁紧在钢筋笼上后,支撑扣的开口内沿抵紧在钢筋笼的钢筋上,扣件的开口的内沿拉紧在钢筋笼的钢筋上,可实现抱箍与钢筋笼的稳定连接。
15.可选的,所述支撑脚铰接在所述抱箍弧面外周侧上,且所述拉紧杆设于两个所述支撑脚之间居中的位置。
16.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铰接设置的支撑脚可用于测斜管在不同间隙的钢筋笼上的安装,拉紧杆设置在两个支撑脚居中的位置,有利于测斜管在钢筋笼上的受力稳定性。
17.可选的,所述测斜管弧面外壁开设有沿其轴向的定位槽,所述抱箍弧面内壁固接有与所述定位槽插接适配的定位条。
18.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抱箍抱紧在测斜管上后,定位条嵌入定位槽中,可对测斜管进行限位,以防测斜管在抱箍上发生转动,影响测斜组件对桩基水平位移的检测便捷性,同时也利于多段测斜管的组装。
19.可选的,所述抱箍弧面内壁设置有柔性防滑层。
20.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柔性防滑层的设置一方面能进一步尽可能防止测斜管在抱箍上转动,另一方面也能尽可能防止抱箍抱紧测斜管时对测斜管造成损伤。
21.综上所述,本技术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有益技术效果:
22.1.在钢筋笼上安装测斜管时,将抱箍上的支撑扣与邻近的纵筋扣合,再通过拉紧机构对抱箍进行拉紧,从而可将测斜管稳定安装在钢筋笼上,有效避免了在浇筑混凝土时测斜管的扰动现象,确保了本技术对支护结构水平位移检测结果的准确度;
23.2.拉紧杆和支撑脚还能形成稳定的三脚支撑结构,使得测斜管被固定在钢筋笼上后更不容易晃动和偏移,稳定性更高;
24.3.抱箍内弧面上柔性防滑层的设置一方面能进一步尽可能防止测斜管在抱箍上转动,另一方面也能尽可能防止抱箍抱紧测斜管时对测斜管造成损伤。
附图说明
25.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26.图2是本技术实施例的整体结构正视图。
27.附图标记:1、测斜管;11、定位槽;2、抱箍;21、定位条;22、柔性防滑层;3、支撑脚;31、支撑扣;4、拉紧杆;41、扣件;42、螺杆;43、调节螺母。
具体实施方式
28.以下结合附图1
‑
2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29.本技术实施例公开一种用于支护结构土体深层水平位移监测系统。参照图1和图2,用于支护结构土体深层水平位移监测系统包括测斜管1和测斜仪组件,测斜管1弧面外壁上设置有多个抱箍2,多个抱箍2沿测斜管1轴向等间距分布,测斜管1弧面外壁开设有沿其轴向的定位槽11,抱箍2弧面内壁固接有与定位槽11插接适配的定位条21。在另一个可行实施例中,抱箍2弧面内壁设置有柔性防滑层22,柔性防滑层22由橡胶制成,且柔性防滑层22内弧面设置为粗糙面。在其他可行的实施例中,还可以在抱箍2内弧面同时设置定位条21和柔性防滑层22。
30.抱箍2上设置有两个支撑脚3,且两个支撑脚3等长设置,具体的,为提高本技术的多场景适用能力,支撑脚3铰接在抱箍2弧面外周壁上,两个支撑脚3之间的夹角小于平角。支撑脚3远离抱箍2的一端设置有用于与钢筋笼上钢筋扣接的支撑扣31,抱箍2上设置有用于拉紧抱箍2于钢筋笼上的拉紧机构。
31.将测斜管1安装至钢筋笼上时,先将多个抱箍2套设在测斜管1上,并使其上的多个支撑脚3位于同一侧,此时定位条21嵌入定位槽11中,可对测斜管1进行限位,以防测斜管1在抱箍2上发生转动,同时也利于多段测斜管1的组装;锁紧抱箍2后,柔性防滑层22的设置一方面能进一步尽可能防止测斜管1在抱箍2上转动,另一方面也能尽可能防止抱箍2抱紧测斜管1时对测斜管1造成损伤,从而确保了测斜组件对桩基水平位移的检测便捷性。
32.多个抱箍2均安装完成后,将测斜管1贴近钢筋笼,使得多个支撑扣31分别与邻近的纵筋扣合,再通过拉紧机构对抱箍2进行拉紧,从而可将测斜管1稳定安装在钢筋笼上,有效避免了在浇筑混凝土时测斜管1的扰动现象,确保了本技术对支护结构水平位移检测结果的准确度。
33.参照图1和图2,拉紧机构包括设置在两个支撑脚3之间的拉紧杆4,拉紧杆4与抱箍2之间的连接方式可以为焊接固定、栓接固定,也可以为铆接或者铰接,并且为提高测斜管1与钢筋笼连接时的稳定性,拉紧杆4设于两个所述支撑脚3之间居中的位置。拉紧杆4远离抱箍2的一端设置有用于扣紧在钢筋笼的钢筋上的扣件41,拉紧杆4上设置有用于调节并锁定扣件41于拉紧杆4上任意位置的调节组件;调节组件包括设置在拉紧杆4远离抱箍2一端的螺杆42以及两个与螺杆42螺纹连接的调节螺母43,扣件41套设在拉紧杆4上,两个调节螺母43分列扣件41两侧。
34.抱箍2上的两个支撑扣31抵紧在钢筋笼的两个钢筋上后,将扣件41扣合在钢筋笼的另外的钢筋上,再在螺杆42上旋转两个调节螺母43以调节扣件41在拉紧杆4上的位置,从而可将抱箍2进一步拉紧在钢筋笼上,使得测斜管1能与钢筋笼进行稳定连接;同时拉紧杆4和支撑脚3还能形成稳定的三脚支撑结构,使得测斜管1被固定在钢筋笼上后更不容易晃动
和偏移,稳定性更高,也更节省材料。
35.为确保支撑脚3和拉紧杆4与钢筋笼上钢筋的连接稳定性,参照图1和图2,支撑扣31和扣件41均呈c型或u型或v型设置,本技术实施例中,支撑扣31和扣件41均选用与钢筋贴合度更高的u型设置,并且支撑扣31开口方向背离抱箍2设置,扣件41开口方向朝向抱箍2设置。
36.如此设置后,测斜管1通过抱箍2锁紧在钢筋笼上,支撑扣31的开口内沿抵紧在钢筋笼的钢筋上,扣件41的开口的内沿拉紧在钢筋笼的钢筋上,可实现抱箍2与钢筋笼的稳定连接。
37.本技术实施例一种用于支护结构土体深层水平位移监测系统的实施原理为:将测斜管1安装至钢筋笼上时,先将多个抱箍2锁紧在测斜管1上,并使其上的多个支撑脚3位于同一侧,随后将测斜管1贴近钢筋笼,使得多个支撑扣31分别与邻近的纵筋扣合,再在螺杆42上旋转两个调节螺母43以调节扣件41在拉紧杆4上的位置,从而可将抱箍2进一步拉紧在钢筋笼上,使得测斜管1能与钢筋笼进行稳定连接;同时拉紧杆4和支撑脚3还能形成稳定的三脚支撑结构,使得测斜管1被固定在钢筋笼上后更不容易晃动和偏移,稳定性更高,有效避免了在浇筑混凝土时测斜管1的扰动现象,确保了本技术对支护结构水平位移检测结果的准确度。
38.以上均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技术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技术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win.8miu.com/read-169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