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技术涉及医用设备的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气管插管固定器。
背景技术:
2.目前气管插管开放气道在临床危重患者的抢救中应用十分广泛,为减小对患者造成二次伤害的可能性,插管插入气道后需要对插管口腔附近的位置进行固定。
3.相关技术可参考公告号为cn201930367u的中国专利公开了一种气管插管固定器,属于医疗辅助器械领域,包括固定架、松紧带及牙垫,松紧带可调节地连接在固定架两端,固定架上设有供气管插管穿过的通孔,固定架下部设有与通孔相通的开口,固定架外壁紧靠通孔处设置有一个气管插管固定装置,牙垫为一拱形长条,其一端连接在紧靠通孔一侧的固定架内壁上。
4.针对上述中的相关技术,发明人认为,上述气管插管固定器在使用时利用松紧带绕过患者后颈一圈进行固定,而人体后颈有一定倾斜,松紧带极易发生下滑影响固定效果。
技术实现要素:
5.为了提高固定效果,本技术提供一种气管插管固定器。
6.本技术提供一种气管插管固定器,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7.一种气管插管固定器,包括支架,所述支架的中间位置开设有通孔,支架下端部开设有通槽,通槽与通孔连通,支架设有顶杆,顶杆靠近支架的一端延伸至通孔内,支架下端部设有下颌固定架,下颌固定架设有凹陷部,下颌固定架上端部与支架固定连接,下颌固定架水平方向的两端均固设有第一绑带,第一绑带背离下颌固定架的一端分别固设有相互配合的第一魔术贴。
8.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使用者将患者下巴嵌入凹陷部内,然后将两根第一绑带绕过患者头顶进行固定,下巴的形状使整个固定器不易移动,进而提高了固定效果。
9.可选的,所述支架水平方向的两端均设有第二绑带,第二绑带均位于支架上端部,第二绑带背离支架的一端分别设有相互配合的第二魔术贴。
10.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第二绑带绕过患者的后颈进行固定,对支架上端部进行固定,支架上端部不易晃动,提高了固定效果。
11.可选的,所述第一绑带及第二绑带背离支架的一端滑动连接有第三绑带。
12.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第三绑带对第一绑带及第二绑带的相对位置进行固定,第一绑带及第二绑带不易发生相对移动,配合患者头颅形状以获得更佳的固定效果。
13.可选的,所述顶杆与支架滑动连接,顶杆位于通孔内的一端套设有复位弹簧,复位弹簧自然状态下,顶杆位于通孔内的端部与通孔孔壁抵触。
14.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复位弹簧在自身弹性反作用力下自动将插管顶紧,架构简单操作方便。
15.可选的,所述顶杆靠近通孔的一端固设有软质推块,软质推块背离顶杆的一端开
设有弧形凹槽。
16.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插管嵌入软质推块的弧形凹槽内,插管不易受挤压大幅变形影响使用效果。
17.可选的,所述顶杆固设有限位块,支架开设有与限位块适配的滑槽,支架开设有与限位块适配的卡槽。
18.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限位块嵌入卡槽时,对顶杆进行固定,便于调整插管的位置,不需使用者手动固定,提高了操作便利性。
19.可选的,所述支架设有棉质清洗垫,支架固设有咬合块,咬合块外套设有橡胶套。
20.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棉质清洗垫与患者唇部直接接触,橡胶套与患者牙齿直接接触,更换不同的棉质清洗垫及橡胶套卫生效果好。
21.可选的,所述支架开设有呼吸孔。
22.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呼吸孔提高了支架的透气性,使患者呼吸更加顺畅,患者使用体验感较好。
23.综上所述,本技术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有益技术效果:
24.1.通过设置下颌固定架和第一绑带,使用者将患者下巴嵌入凹陷部内,然后将两根第一绑带绕过患者头顶进行固定,下巴的形状使整个固定器不易移动,进而提高了固定效果;
25.2.通过设置第二绑带,第二绑带绕过患者的后颈进行固定,对支架上端部进行固定,支架上端部不易晃动,提高了固定效果;
26.3.通过设置复位弹簧,复位弹簧在自身弹性反作用力下自动将插管顶紧,架构简单操作方便。
附图说明
27.图1是一种气管插管固定器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28.图2旨在突显咬合块及凹陷部的位置示意图。
29.图3旨在突显顶杆及复位弹簧的结构示意图。
30.附图标记说明:1、支架;11、通孔;12、通槽;2、顶杆;3、下颌固定架;31、凹陷部;4、第一绑带;5、第二绑带;21、复位弹簧;22、软质推块;221、弧形凹槽;23、限位块;6、卡槽;7、滑槽;8、棉质清洗垫;13、咬合块;9、呼吸孔;10、第三绑带。
具体实施方式
31.以下结合全部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32.本技术实施例公开一种气管插管固定器。
33.参照图1,一种气管插管固定器,包括支架1,支架1采用硬质塑料材质,生产成本较低,支架1的中间位置开设有通孔11,通孔11与患者的空腔对齐,支架1上端部开设有通槽12,通槽12竖直设置且与通孔11连通,使用者将插管插入患者气管后,利用支架1的通槽12使插管进入通孔11内,进而将支架1包覆在患者的唇前;支架1安装有固定装置,使用者利用固定装置将支架1固定在患者的头颅上;支架1安装有卡紧装置,使用者利用卡紧装置将插管卡紧在支架1上。
34.参照图1和图2,支架1靠近患者唇部的一侧安装有棉质清洗垫8,支架1通过棉质清洗垫8与患者面部及唇部接触,不易刺激患者皮肤对患者造成二次伤害,且便于拆卸更换,卫生效果好。
35.参照图1和图2,插管材质较软,患者需长时间控制下颌避免牙齿咬合使插管变形堵塞,较为费力,支架1固定安装有咬合块13,咬合块13位于支架1的中间位置,且位于支架1靠近患者口腔的一侧,咬合块13外套设有橡胶套,使用者将全新消菌杀毒后的橡胶套套在咬合块13上,然后将咬合块13塞入患者口腔,患者不必时刻担心将插管咬合堵塞,有利于减轻患者负担,且橡胶套便于拆卸更换,卫生效果好。
36.参照图1和图2,固定装置包括下颌固定架3,使用者将下颌固定架3包覆在患者下巴外,下颌固定架3设有凹陷部31,患者下巴嵌入凹陷部31内,下颌固定架3采用软质且具有一定弹性的布料,下颌固定架3上端部与支架1固定连接,利用患者下巴的形状对支架1进行定位。
37.参照图1,固定装置还包括两根第一绑带4,第一绑带4分别固定安装在下颌固定架3水平方向的两端,两根第一绑带4其中一根相对较长,使用者将相对较长的一根绕过患者头顶与较短的一根第一绑带4接触,两根第一绑带4背离下颌固定架3的一端分别缝合有相互配合的第一魔术贴,第一绑带4均带有一定弹性,使用者将第一绑带4长度调整合适后,手动按压使第一魔术贴贴合,进而将两根第一绑带4进行固定,进而将下颌固定架3固定在患者头部。
38.参照图1,固定装置还包括两根第二绑带5,第二绑带5分别位于支架1上端部水平方向的两端,第二绑带5同样具有一定弹性且其中一根相对较长,使用者手动将相对较长的一根第二绑带5绕过患者后颈,进而与相对较短的第二绑带5接触,第二绑带5背离支架1的一端分别缝合有相互配合的第二魔术贴,使用者调整好第二绑带5的长度,然后将第二魔术贴按压固定,第二绑带5对支架1上端部进行拉扯固定。
39.参照图1,第一绑带4及第二绑带5背离支架1的一端滑动连接有第三绑带10,第三绑带10具有一定弹性,第一绑带4及第二绑带5固定好后,使用者将第三绑带10滑动至患者后脑勺正上方,第二绑带5在第三绑带10的拉扯作用下,不易向下滑动,下颌固定架3、第一绑带4、第二绑带5及第三绑带10相互配合对支架1的不同位置进行固定,使支架1不易移动,固定效果好。
40.参照图1和图3,卡紧装置包括顶杆2,顶杆2水平设置且与支架1滑动连接,顶杆2靠近支架1的一端延伸至通孔11内且套设有复位弹簧21,支架1固定好后,使用者手动捏住顶杆2位于通孔11外的一端且向通孔11外方向拉动,复位弹簧21被压缩;顶杆2固定安装有限位块23,支架1开设有与限位块23适配的滑槽7,限位块23在滑槽7内滑动,在限位块23的作用下不易发生转动。
41.参照图1和图3,使用者将顶杆2拉动至限位块23脱离滑槽7后,可手动转动顶杆2使限位块23沿顶杆2轴向抓到弄一定角度,支架1开设有与限位块23适配的卡槽6,使用者将限位块23卡进卡槽6内,顶杆2不易在复位弹簧21的弹性反作用力顶回通孔11;使用者将插管移动至顶杆2端部与通孔11孔壁之间,调整好插管的位置后,将限位块23从卡槽6内抽出,转动顶杆2使限位块23回到滑槽7,然后慢慢松手使顶杆2在复位弹簧21的作用下滑回通孔11内,向插管靠近。
42.参照图1和图3,顶杆2靠近通孔11的一端固定安装有软质推块22,软质推块22较易变形,软质推块22与插管直接接触不易对插管造成大幅变形甚至堵塞,软质推块22背离顶杆2的一端开设有弧形凹槽221,使用者松手后,复位弹簧21使软质推块22上弧形凹槽221的两端均与通孔11内壁抵触,对插管限位的同时,插管依然具有较好的工作效果。
43.参照图1,支架1开设有呼吸孔9,呼吸孔9提高支架1的透气能力,患者不易在治疗过程中呼吸不畅引起患者不适,有效提高患者治疗过程中的体验,使用效果好。
44.本技术实施例一种气管插管固定器的实施原理为:使用者将患者下巴嵌入下颌固定架3的凹陷部31内,利用患者下巴的形状对支架1进行定位;使用者将相对较长的一根绕过患者头顶与较短的一根第一绑带4接触,将第一绑带4长度调整合适后,手动按压使第一魔术贴贴合,进而将两根第一绑带4进行固定,然后手动将相对较长的一根第二绑带5绕过患者后颈,进而与相对较短的第二绑带5接触,使用者调整好第二绑带5的长度,然后将第二魔术贴按压固定,最后将第三绑带10滑动至患者后脑勺正上方,第二绑带5在第三绑带10的拉扯作用下,不易向下滑动,下颌固定架3、第一绑带4、第二绑带5及第三绑带10相互配合对支架1的不同位置进行固定,使支架1不易移动,固定效果好。
45.以上均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技术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技术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win.8miu.com/read-168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