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实用新型涉及电力作业设备。
背景技术:
2.目前情况下配网不停电作业人员一般采用手提式照明灯、头灯和移动照明设备进行夜间电网检修照明;但是,手提式照明灯和头灯亮度通常不能满足作业需要,在夜间经常出现阴影及背光处。而移动照明设备亮度虽然足够,但比较笨重。移动、安装和调试比较麻烦,消耗配网不停电作业人员的体力和精力,给夜间工作的配网不停电作业人员增加了不可控的危险因素。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克服现有夜间电网作业照明设备亮度不足或移动麻烦的问题,提供了一种电力作业用车载照明灯。
4.本实用新型的一种电力作业用车载照明灯,包括照明灯和车辆固定连接部;
5.照明灯包括灯头、第一转动方向调节机构、灯头支杆和第二转动方向调节机构;
6.第一转动方向调节机构为半圆弧状,该第一转动方向调节机构的两端与灯头两侧侧壁铰接,使得灯头能够以两个铰接点的连线为轴进行第一转动方向的转动;
7.第一转动方向调节机构的外侧壁中部与灯头支杆的一端固定;第一转动方向调节机构的外侧壁为远离灯头的一侧壁;
8.第二转动方向调节机构为柱状,且该第二转动方向调节机构的底部通过转轴与车辆固定连接部的上表面转动连接;
9.灯头支杆的另一端与第二转动方向调节机构的顶部固定,使得灯头能够通过第二转动方向调节机构进行第二转动方向的转动;且第一转动方向的轴与第二转动方向的轴相互垂直;
10.车辆固定连接部与电力作业车的车架固定,用于将照明灯与电力作业车相对固定;
11.灯头的电源输入端与电力作业车的供电装置的电源输出端电器连接。
12.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种电力作业用车载照明灯,包括照明灯和车辆固定连接部;
13.照明灯包括灯头、第一转动方向调节机构、灯头支杆和第二转动方向调节机构;
14.第一转动方向调节机构为半圆弧状,该第一转动方向调节机构的两端与灯头两侧侧壁铰接,使得灯头能够以两个铰接点的连线为轴进行第一转动方向的转动;
15.第一转动方向调节机构的外侧壁中部与灯头支杆的一端固定;第一转动方向调节机构的外侧壁为远离灯头的一侧壁;
16.第二转动方向调节机构包括万向球头和与万向球头适配的球头座;
17.灯头支杆的另一端固定有万向球头;
18.球头座的底部与车辆固定连接部的上表面固定;
19.灯头支杆的通过将万向球头嵌入球头座,使得灯头能够通过第二转动方向调节机构进行第二转动方向的转动;
20.车辆固定连接部与电力作业车的车架固定,用于将照明灯与电力作业车相对固定;
21.灯头的电源输入端与电力作业车的供电装置的电源输出端电器连接。
22.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23.由于配网带电作业必须使用电力作业用车,所以安装上车载照明灯的电力作业用车真正可实现车到灯到,移动方便。并且由于采用车载,因此照明灯的可以选用大功率照明设备,亮度足够,有效照明距离和范围较大,可以多角度旋转,完全满足带电夜间抢修作业的需要。
附图说明
24.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电力作业用车载照明灯与电力作业车的配合结构示意图;
25.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电力作业用车载照明灯具体实施方式一中第一种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26.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电力作业用车载照明灯具体实施方式一中第二种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27.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电力作业用车载照明灯具体实施方式一中第三种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28.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电力作业用车载照明灯具体实施方式一中第四种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29.图6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电力作业用车载照明灯具体实施方式二的结构示意图;
30.图7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电力作业用车载照明灯中的车辆固定连接部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31.具体实施方式一,本实施方式一的一种电力作业用车载照明灯,包括照明灯1和车辆固定连接部2;
32.照明灯1包括灯头1
‑
1、第一转动方向调节机构1
‑
2、灯头支杆1
‑
3和第二转动方向调节机构1
‑
4;
33.第一转动方向调节机构1
‑
2为半圆弧状,该第一转动方向调节机构1
‑
2的两端与灯头1
‑
1两侧侧壁铰接,使得灯头1
‑
1能够以两个铰接点的连线为轴进行第一转动方向的转动;
34.第一转动方向调节机构1
‑
2的外侧壁中部与灯头支杆1
‑
3的一端固定;第一转动方向调节机构1
‑
2的外侧壁为远离灯头1
‑
1的一侧壁;
35.第二转动方向调节机构1
‑
4为柱状,且该第二转动方向调节机构1
‑
4的底部通过转轴与车辆固定连接部2的上表面转动连接;
36.灯头支杆1
‑
3的另一端与第二转动方向调节机构1
‑
4的顶部固定,使得灯头1
‑
1能
够通过第二转动方向调节机构1
‑
4进行第二转动方向的转动;且第一转动方向的轴与第二转动方向的轴相互垂直;
37.车辆固定连接部2与电力作业车3的车架固定,用于将照明灯1与电力作业车3相对固定;
38.灯头1
‑
1的电源输入端与电力作业车3的供电装置的电源输出端电器连接。
39.具体地,上述的一种电力作业用车载照明灯中的电力作业用车为带电绝缘斗臂车,供电装置为带电绝缘斗臂车自身的电瓶,电瓶通过电压转换器和灯头1
‑
1的电源输入端连接。如图1所示,本装置自身通过车辆固定连接部2安装固定在绝缘斗臂车车架上,车辆固定连接部2通过焊接的方式焊接在电力作业车3车架上合适的位置。并且,可以在电压转换器和灯头1
‑
1上均有控制开关,以便于进行供电控制。
40.如图2~图3所示,显示了本装置安装在电力作业车3上的姿态,第一转动方向调节机构1
‑
2为半圆弧状,即一u形支架,灯头1
‑
1可在第一转动方向调节机构1
‑
2的支撑下绕一轴转动,设此方向为第一转动方向,但是由于灯头1
‑
1的用途是用于照明,所以不需要在第一转动方向上360度旋转,可以通过设置限位,使其转动方向限制在前述轴的上下30度范围内。
41.灯头支杆1
‑
3的顶部用于支撑灯头1
‑
1和第一转动方向调节机构1
‑
2,以及为本装置提供一定的高度。而灯头支杆1
‑
3的下端能够通过第二转动方向调节机构1
‑
4调节,使得灯头1
‑
1可以绕平行灯头支杆1
‑
3长轴的一个轴旋转,设此方向为第二转动方向,第二转动方向与第一转动方向垂直,因此可以在两个转动方向之和上进行多角度进行手动调节。
42.如图2所示,第二转动方向调节机构1
‑
4通过一个轴与车辆固定连接部2转动配合,并且为了保证转动的灵活性,轴与车辆固定连接部2应设有轴承,但为了显示清楚,附图中均略去了轴承。
43.如图3所示,第二转动方向调节机构1
‑
4还可以与车辆固定连接部2是固定的,灯头1
‑
1的第二转动方向可以通过调节第二转动方向调节机构1
‑
4上的螺母调节第二转动方向。
44.如图4所示,第二转动方向调节机构1
‑
4的中部还可以设置为通孔(转轴为管状),第二转动方向调节机构1
‑
4为柱状,在其柱状的侧壁设有锁紧螺栓1
‑4‑
3,灯头支杆1
‑
3插入通孔中,可以通过锁紧螺栓1
‑4‑
3进行锁紧,所以灯头支杆1
‑
3插入通孔的位置可以调节,即灯头1
‑
1的对地高度可以改变,进而获得更大的照明范围。
45.最佳实施例,本实施例是对实施方式一的进一步说明,本实施例中,照明灯1还包括第一转动方向调节螺栓1
‑
5;
46.第一转动方向调节螺栓1
‑
5为六角螺栓或蝶形螺栓;
47.第一转动方向调节机构1
‑
2的两端和灯头1
‑
1两侧侧壁的对应位置均设有螺孔,螺孔与第一转动方向调节螺栓1
‑
5对应;
48.第一转动方向调节螺栓1
‑
5通过与螺孔螺纹配合,将第一转动方向调节机构1
‑
2的两端和灯头1
‑
1两侧侧壁铰接,并调节灯头1
‑
1的第一转动方向。
49.具体地,如图2~图6所示,通过第一转动方向调节螺栓1
‑
5,不仅可以通过调松第一转动方向调节螺栓1
‑
5以改变照明灯1在第一转动方向上的角度,并且可以方便更换灯头1
‑
1。
50.作为替换方案,照明灯1与第一转动方向调节机构1
‑
2的铰接处可以更换为阻尼转
轴,可以使照明灯转动并固定到任意角度。
51.最佳实施例,本实施例是对实施方式一的进一步说明,本实施例中,还包括自动旋转装置4;
52.自动旋转装置4包括旋转电机4
‑
1和传动装置4
‑
2;
53.旋转电机4
‑
1的机身固定在车辆固定连接部2的上表面,该旋转电机4
‑
1的动力输出轴通过传动装置4
‑
2与第二转动方向调节机构1
‑
4的转轴传动连接,使得当旋转电机4
‑
1的动力输出轴转动时,能够带动第二转动方向调节机构1
‑
4转动,以调节灯头1
‑
1的第一转动方向。
54.具体地,如图5所示,可以设置简单的自动旋转装置4,通过旋转电机4
‑
1带动传动装置4
‑
2,进而带动第二转动方向调节机构1
‑
4转动。
55.通过遥控或从电力作业车3引出控制信号,控制旋转电机向某方向转动,进而带动灯头1
‑
1转动至需要的第二转动方向。
56.其中,旋转电机4
‑
1可以采用步进电机,根据步进角与灯头1
‑
1的转动角度进行对应,以对灯头1
‑
1的转动角度进行控制。
57.最佳实施例,本实施例是对实施方式一的进一步说明,本实施例中,传动装置4
‑
2包括主动齿轮4
‑2‑
1和被动齿轮4
‑2‑
2;
58.旋转电机4
‑
1的动力输出轴上下贯穿车辆固定连接部2,且动力输出轴于车辆固定连接部2下方与主动齿轮4
‑2‑
1同轴固定;
59.第二转动方向调节机构1
‑
4的转轴上下贯穿车辆固定连接部2,且转轴于车辆固定连接部2下方与被动齿轮4
‑2‑
2同轴固定;
60.主动齿轮4
‑2‑
1与被动齿轮4
‑2‑
2啮合。
61.最佳实施例,本实施例是对实施方式一的进一步说明,本实施例中,车辆固定连接部2包括拆装连接机构2
‑
1和固定板2
‑
2;
62.拆装连接机构2
‑
1包括u型夹2
‑1‑
1、活动板2
‑1‑
2和压紧弹簧2
‑1‑
3;
63.活动板2
‑1‑
2位于u型夹2
‑1‑
1的两个内侧壁之间,且该活动板2
‑1‑
2与u型夹2
‑1‑
1的一个内侧壁通过压紧弹簧2
‑1‑
3连接;
64.固定板2
‑
2的一端与u型夹2
‑1‑
1的外侧壁中部固定。
65.具体地,如图7所示,前述的车辆固定连接部2是通过焊接的方式固定在电力作业车3的车架上,但是焊接一来成本高,且需要专业的操作人员进行焊接固定,并且对电力作业车3会造成一定的损伤,不利于车辆的复用,如再次出售或改装等。并且,不是所有的电力作业车3都需要配置车载照明灯的,对所有的电力作业车3都配置车载照明灯也会造成成本的提高。
66.因此,将车辆固定连接部2设置为可拆装的结构,可以使其在电力作业车3出库时根据需要配置(如检修时间等),普通的配网不停电作业人员也可以通过车辆固定连接部2将本装置固定在电力作业车3上。而在电力作业车3入库时,可以由设备保管人员或配网不停电作业人员对本装置进行回收并统一管理。
67.具体实施方式二、本实施方式二的一种电力作业用车载照明灯,包括照明灯1和车辆固定连接部2;
68.照明灯1包括灯头1
‑
1、第一转动方向调节机构1
‑
2、灯头支杆1
‑
3和第二转动方向
调节机构1
‑
4;
69.第一转动方向调节机构1
‑
2为半圆弧状,该第一转动方向调节机构1
‑
2的两端与灯头1
‑
1两侧侧壁铰接,使得灯头1
‑
1能够以两个铰接点的连线为轴进行第一转动方向的转动;
70.第一转动方向调节机构1
‑
2的外侧壁中部与灯头支杆1
‑
3的一端固定;第一转动方向调节机构1
‑
2的外侧壁为远离灯头1
‑
1的一侧壁;
71.第二转动方向调节机构1
‑
4包括万向球头1
‑4‑
1和与万向球头适配的球头座1
‑4‑
2;
72.灯头支杆1
‑
3的另一端固定有万向球头;
73.球头座1
‑4‑
2的底部与车辆固定连接部2的上表面固定;
74.灯头支杆1
‑
3的通过将万向球头1
‑4‑
1嵌入球头座1
‑4‑
2,使得灯头1
‑
1能够通过第二转动方向调节机构1
‑
4进行第二转动方向的转动;
75.车辆固定连接部2与电力作业车3的车架固定,用于将照明灯1与电力作业车3相对固定;
76.灯头1
‑
1的电源输入端与电力作业车3的供电装置的电源输出端电器连接。
77.具体地,如图6所示,第二转动方向调节机构1
‑
4替换为万向球装置。假设灯头1
‑
1的光轴是平行于水平面的(即固定灯头1
‑
1的照射角度,固定第一转动方向调节机构1
‑
2),当令万向球装置向左右摆动的时候灯头1
‑
1相当于改变了离地面的高度,当令万向球装置向前后摆动时,相当于改变了灯头1
‑
1的照射角度,相当于通过第一转动方向调节机构1
‑
2所调节灯头1
‑
2的角度。同时,万向球装置还可以如具体实施方式一中的第二转动方向转动,因此仅通过第二转动方向调节机构1
‑
4,就可以达到光照多角度高度手动调节的目的。
78.最佳实施例,本实施例是对实施方式二的进一步说明,本实施例中,还包括手动调节杆5;
79.手动调节杆5包括握把5
‑
1、调节杆身5
‑
2和铰链5
‑
3;
80.手动调节杆5的一端固定有握把5
‑
1,另一端通过铰链5
‑
3与灯头支杆1
‑
3铰接。
81.具体地,如图6所示,可以通过设定调节杆身5
‑
2的长度,令无法位于本装置旁边的配网不停电作业人员,如驾驶室内和车斗内的配网不停电作业人员,可以通过把持该手动调节杆5的握把5
‑
1拨动本装置,从而起到可以一定距离内控制光照高度和角度的目的。
82.最佳实施例,本实施例是对实施方式二的进一步说明,本实施例中,车辆固定连接部2包括拆装连接机构2
‑
1和固定板2
‑
2;
83.拆装连接机构2
‑
1包括u型夹2
‑1‑
1、活动板2
‑1‑
2和压紧弹簧2
‑1‑
3;
84.活动板2
‑1‑
2位于u型夹2
‑1‑
1的两个内侧壁之间,且该活动板2
‑1‑
2与u型夹2
‑1‑
1的一个内侧壁通过压紧弹簧2
‑1‑
3连接;
85.固定板2
‑
2的一端与u型夹2
‑1‑
1的外侧壁中部固定。
86.具体地,如图7所示,将车辆固定连接部2设置为可拆装的结构,可以使其在电力作业车3出库时根据需要配置(如检修时间等),普通的配网不停电作业人员也可以通过车辆固定连接部2将本装置固定在电力作业车3上。而在电力作业车3入库时,可以由设备保管人员或配网不停电作业人员对本装置进行回收并统一管理。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win.8miu.com/read-168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