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即插即用预制混凝土梁柱干式连接节点的制作方法

专利检索2022-05-10  26



1.本实用新型属于建筑领域,涉及一种建筑连接节点结构,尤其是涉及一种即插即用预制混凝土梁柱干式连接节点。


背景技术:

2.目前,装配式混凝土建筑在国内发展非常迅速,各地都在大力推广应用装配式技术,将各种混凝土构件先在工厂预制好,运输到现场安装。装配式框架结构的预制梁和预制柱的节点通常为现浇钢筋混凝土节点,这种节点现场湿作业量大,对环境污染比较严重,而且由于需要现场绑扎钢筋、支模板,导致施工效率比较低下,对工人的数量要求也比较多。同时,现浇混凝土需要养护,养护周期一般不小于一个周,导致施工周期很漫长。
3.中国专利申请公开了一种装配式预制梁节点[公开号:cn207419694u],包括装配式的预制梁、装配式的预制柱、连接件和钢筋对接套筒,相邻的预制梁端部分别与预制柱顶端在节点采用连接件连接和固定,预制梁端部和预制柱顶端分别留有外伸主筋,所述的外伸主筋分别从连接件预留孔中穿过;相邻的预制梁端部的外伸主筋通过钢筋对接套筒;所述的节点采用现浇混凝土封堵,使节点与建筑体系成为一体,形成装配式预制梁节点。
[0004]
上述技术方案虽然能提高装配式建筑节点的防开裂、防渗漏性,而且能够全面提高装配式建筑的整体抗震性能,满足高性能建筑的需要。但是节点仍然需要现浇混凝土封堵。因此,研发一种施工速度快、施工效率高且连接性能稳定的预制梁柱节点,是当前急需解决的一个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0005]
本技术的目的是针对上述问题,提供一种即插即用预制混凝土梁柱干式连接节点;
[0006]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了下列技术方案:
[0007]
本技术创造性地提供了一种即插即用预制混凝土梁柱干式连接节点,包括预制梁和预制柱,所述预制梁的端部开设有预留空心凹槽,所述预留空心凹槽中设置有型钢,所述型钢的外端具有固定连接机构,所述预制柱的侧面设置有半闭口连接槽,所述固定连接机构和半闭口连接槽插接配合并且通过锚固件固定。
[0008]
在上述的一种即插即用预制混凝土梁柱干式连接节点中,所述型钢为具有空心腔的空心矩形钢,所述空心腔中设置有加强肋板,该加强肋板的两侧端分别连接在空心腔内相对的两侧。
[0009]
在上述的一种即插即用预制混凝土梁柱干式连接节点中,所述加强肋板的中部呈向上的拱形并且与空心腔内侧顶部连接。
[0010]
在上述的一种即插即用预制混凝土梁柱干式连接节点中,所述固定连接机构为连接在型钢外端面的固定端板,固定端板的两侧分别向型钢两侧延伸形成锚接部,该锚接部上设置有若干第一安装孔。
[0011]
在上述的一种即插即用预制混凝土梁柱干式连接节点中,所述预制柱的侧面设置有锚固钢板,该锚固钢板包括与预制柱连接的背板和连接在背板两侧向远离预制柱方向延伸的两个侧板,两个侧板远离背板一侧朝相对方向弯折形成前折边,背板、侧板和前折边围合构成所述半闭口连接槽。
[0012]
在上述的一种即插即用预制混凝土梁柱干式连接节点中,所述半闭口连接槽的顶部敞开且底部封闭,所述前折边和背板上相对设置有若干对第二安装孔,所述固定端板设置在半闭口连接槽中且与半闭口连接槽底部接触时,每个第一安装孔分别位于相对设置的一对第二安装孔之间且通过锚固件固定。
[0013]
在上述的一种即插即用预制混凝土梁柱干式连接节点中,所述固定端板的厚度等于前折边到背板的距离,且所述预留空心凹槽的轴向深度等于型钢的长度。
[0014]
在上述的一种即插即用预制混凝土梁柱干式连接节点中,所述前折边、侧板和背板靠近半闭口连接槽的一侧面为粗糙度ra>1.2μm的粗糙面。
[0015]
在上述的一种即插即用预制混凝土梁柱干式连接节点中,所述预制梁为内部嵌入受力钢筋和封闭箍筋的混凝土,所述预制梁中位于预留空心凹槽的四个角部分别沿预制梁轴向设置有四个受力钢筋,所述四个受力钢筋的外侧环绕设置有封闭箍筋。
[0016]
在上述的一种即插即用预制混凝土梁柱干式连接节点中,所述型钢与预制梁通过设于四周的抗剪栓钉固定连接。
[0017]
与现有的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
[0018]
1)本实用新型采用即插即用的干式节点实现了预制梁柱的连接,这种连接方式相较于现浇节点,施工速度快、操作简单,对环境不会造成污染。
[0019]
2)本实用新型采用钢板连接和锚固件固定的方式,实现了梁柱节点的刚性连接,保障了节点的结构稳定性和安全性。
[0020]
3)型钢中部具有空心腔,能够减轻型钢重量,通过加强肋板进行加强,并且在进一步的优选实施方案中,采用加强肋板呈拱形与空心腔顶部连接以实现受力的分散,提高载荷能力。
[0021]
4)抗剪栓钉能够加固型钢与预制梁的连接。
附图说明
[0022]
图1是本技术提供的即插即用预制梁柱节点示意图。
[0023]
图2是本技术提供的即插即用预制梁柱节点正视图。
[0024]
图3是一种实施例中图2的a

a剖面图。
[0025]
图4是另一种实施例中图2的a

a剖面图。
[0026]
图5是本技术提供的型钢正视图。
[0027]
图6是本技术提供的型钢俯视图。
[0028]
图中,预制梁1、受力钢筋11、封闭箍筋12、抗剪栓钉13、预制柱2、预留空心凹槽3、型钢4、空心腔40、加强肋板41、固定连接机构5、第一安装孔51、半闭口连接槽6、锚固件7、锚固钢板8、背板81、侧板82、前折边83、第二安装孔84。
具体实施方式
[0029]
通过以下具体实施例进一步阐述;
[0030]
如图1和图2所示,一种即插即用预制混凝土梁柱干式连接节点,包括预制梁1和预制柱2,预制梁1的端部开设有预留空心凹槽3,预留空心凹槽3中设置有型钢4,型钢4的外端具有固定连接机构5,预制柱2的侧面设置有半闭口连接槽6,固定连接机构5和半闭口连接槽6插接配合并且通过锚固件7固定。
[0031]
本实用新型采用即插即用的干式节点实现了预制梁柱的连接,这种连接方式相较于现浇节点,施工速度快、操作简单,对环境不会造成污染。
[0032]
固定连接机构5为焊接在型钢4外端面的固定端板,固定端板的两侧分别向型钢4两侧延伸形成锚接部50,该锚接部50上设置有若干第一安装孔51。具体而言,每侧锚接部50上设有纵向排布的三个第一安装孔51。
[0033]
预制梁1为内部嵌入受力钢筋11和封闭箍筋12的混凝土,预制梁1中位于预留空心凹槽3的四个角部分别沿预制梁1轴向设置有四个受力钢筋11,四个受力钢筋11的外侧环绕设置有封闭箍筋12。
[0034]
预制柱2的侧面预埋有锚固钢板8,该锚固钢板8包括嵌入预制柱2的背板81和连接在背板81两侧向远离预制柱2方向延伸的两个侧板82,两个侧板82远离背板81一侧朝相对方向弯折形成前折边83,背板81、侧板82和前折边83围合构成半闭口连接槽6。固定连接机构5通过与半闭口连接槽6插接连接,半闭口槽结构能够避免固定连接机构5轴向脱离锚固钢板8。前折边83、侧板82和背板81靠近半闭口连接槽6的一侧面为粗糙度ra>1.2μm的粗糙面。使固定连接机构5与半闭口连接槽6的接触面摩擦力增大,能够防止滑脱。固定端板的厚度等于前折边83到背板81的距离,且预留空心凹槽3的轴向深度等于型钢4的长度。从而型钢4能够完整插入预留空心凹槽3中,固定连接机构5能够抵靠在预制梁1的端部,形成稳固的结构。
[0035]
半闭口连接槽6的顶部敞开、底部封闭,以起到支撑固定连接机构5的作用,前折边83和背板81上相对设置有若干对第二安装孔84,固定端板设置在半闭口连接槽6中且与半闭口连接槽6底部接触时,每个第一安装孔51分别位于相对设置的一对第二安装孔84之间且通过锚固件7固定。
[0036]
如图5和图6所示,优选地,型钢4与预制梁1通过设于四周的抗剪栓钉13固定连接。
[0037]
如图3所示,在其中一种实施方式中,型钢4为具有空心腔40的空心矩形钢。
[0038]
如图4所示,在其中另一种实施方式中,型钢4为具有空心腔40的空心矩形钢,空心腔40中设置有加强肋板41,该加强肋板41的两侧端分别连接在空心腔40内相对的两侧。加强肋板41的中部呈向上的拱形并且与空心腔40内侧顶部连接。
[0039]
如图1和图2所示,当有两根预制梁1设置在预制柱2的两侧且位于同一轴线上时,两根预制梁1端部固定连接机构5上的第一安装孔51正对设置,预制柱2上正对第一安装孔51的位置横向贯穿设置通孔,锚固件7横向贯穿第一安装孔51、第二安装孔84和通孔,并且锚固件7的两端通过螺母固定。锚固件7为高强螺栓。
[0040]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如下:
[0041]
预制柱2两侧预埋具有半闭口连接槽6的锚固钢板8,预制梁1端部预埋型钢4,型钢4表面焊接多个抗剪栓钉13与预制梁1固定,型钢4端部焊接固定连接机构5,预制柱2、锚固
钢板8和固定连接机构5分别预留通孔、第二安装孔84和第一安装孔51,预制柱2安装就位后,吊装预制梁1,将固定安装机构5沿着半闭口连接槽6上端的开口直接插入锚固钢板8内,预制柱2另一侧的预制梁采取同样的安装措施。最后用高强螺栓作为锚固件7固定。
[0042]
本文中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是对本实用新型精神作举例说明。本实用新型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做各种各样的修改或补充或采用类似的方式替代,但并不会偏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或者超越所附权利要求书所定义的范围。
[0043]
尽管本文较多地使用了预制梁1、受力钢筋11、封闭箍筋12、抗剪栓钉13、预制柱2、预留空心凹槽3、型钢4、空心腔40、加强肋板41、固定连接机构5、第一安装孔51、半闭口连接槽6、锚固件7、锚固钢板8、背板81、侧板82、前折边83、第二安装孔84等术语。使用这些术语仅仅是为了更方便地描述和解释本实用新型的本质,把它们解释成任何一种附加的限制都是与本实用新型精神相违背的。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win.8miu.com/read-16818.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