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实用新型涉及真空系统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用于安装真空系统的壳体。
背景技术:
2.真空系统通常由真空泵、电机和控制箱等组成,通过电机驱动真空泵运行,真空泵将被连接设备中的气体等介质抽出,使被连接设备内形成负压真空环境。真空系统的零部件较多,体积较大,真空泵和电机工作时都需要吸入和排放空气,而且需要通过控制箱来控制真空泵和电机的运行,现有的一些真空系统会在工作现场露天放置,不仅不利于真空泵的吸气工作,也使得真空系统容易受到工作现场环境因素的干扰。另一些真空系统会安放在壳体或箱体内,但现有的安放真空系统的壳体结构过于简陋,无法使真空泵、电机和控制箱在壳体内合理布置,也难以满足真空泵和电机吸入和排放空气的要求,容易造成真空系统故障且维修不便,实用性较差。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用于安装真空系统的壳体,能够使真空泵、电机和控制箱在壳体内合理布置,并便于真空泵、电机吸入和排放空气。
4.本实用新型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用于安装真空系统的壳体,所述真空系统包括真空泵、电机和控制箱,该壳体为中空矩形体结构,壳体底部为底板,壳体顶部为顶板,壳体的四段侧壁分别为泵侧维修板、排气端板、电机侧维修板和控制侧组合板,泵侧维修板和电机侧维修板相对设置,排气端板和控制侧组合板相对设置,控制侧组合板由控制侧端板和控制侧维修板构成,控制侧端板的底端边沿与控制侧维修板的顶端边沿连接;
5.真空泵、电机和控制箱均安装在底板上,真空泵和电机的轴向均与泵侧维修板和电机侧维修板的长度方向平行,真空泵位于壳体内部靠近泵侧维修板的一侧,电机和控制箱位于壳体内部靠近电机侧维修板的一侧,真空泵沿长度方向的两端分别靠近于排气端板和控制侧组合板,电机的出气端朝向控制侧组合板,控制箱位于电机的进气端和排气端板之间;
6.真空泵和电机之间具有一体结构的结合部,该结合部靠近于控制侧组合板,底板上设有一块导流侧板,导流侧板与泵侧维修板和电机侧维修板平行设置,真空泵位于导流侧板的一侧,电机和控制箱位于导流侧板的另一侧,导流侧板沿长度方向的一端与排气端板连接,导流侧板沿长度方向的另一端与真空泵和电机的结合部贴合,泵侧维修板的内壁上安装有第一连接梁,第一连接梁的两端分别与排气端板和控制侧组合板连接,真空泵的上方设有一块导流盖板,导流盖板的四侧边沿分别与导流侧板的顶端边沿、排气端板的内壁、第一连接梁、以及真空泵靠近控制侧组合板一侧的顶部侧壁连接,从而使底板、泵侧维修板、排气端板、导流侧板、导流盖板和真空泵能够配合形成供真空泵工作的气体流道,底板靠近控制侧组合板的一侧开设有多个真空泵进风孔,多个真空泵进风孔沿控制侧组合板
的长度方向间隔排列,底板靠近排气端板的一侧开设有真空泵底部排气孔组,真空泵底部排气孔组位于导流侧板和泵侧维修板之间,排气端板上开设有真空泵介质进口、真空泵介质出口和真空泵端部排气孔组,真空泵介质进口位于导流盖板上方,真空泵介质出口和真空泵端部排气孔组位于导流盖板下方,并位于导流侧板和泵侧维修板之间;
7.底板上还设有一块电机尾部挡板,电机尾部挡板位于电机和控制箱之间,电机尾部挡板的两端分别与导流侧板和电机侧维修板连接,电机的尾部罩壳贯穿固定在电机尾部挡板上,电机侧维修板的内壁上安装有第二连接梁,第二连接梁的两端分别与电机尾部挡板和控制侧端板连接,底板上开设有电机进风孔,电机进风孔位于电机尾部挡板、导流侧板、控制箱和电机侧维修板之间,电机侧维修板上开设有电机排气孔组,电机排气孔组位于第二连接梁下方,并位于电机尾部挡板和控制侧端板之间。
8.优选的,底板的下方安装有两个万向轮、两个定向轮、以及多个伸缩式支撑柱。
9.优选的,底板的下方安装有四个伸缩式支撑柱,四个伸缩式支撑柱分别位于底板的四角。
10.优选的,真空泵端部排气孔组、真空泵底部排气孔组和电机排气孔组分别由各自的多个长条孔间隔排列构成。
11.优选的,底板上设有两个用于配合安装控制箱的控制箱支座。
12.优选的,控制侧端板的外侧面设有控制屏、电源指示灯、运行指示灯和急停开关。
13.优选的,泵侧维修板、电机侧维修板和控制侧维修板的外侧面均设有扣手。
14.根据上述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5.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用于安装真空系统的壳体,在壳体内通过导流侧板、导流盖板和电机尾部挡板等对壳体内腔进行有效划分,能够使真空泵、电机和控制箱在壳体内合理布置,并在壳体内形成了便于真空泵工作的气体流道,而且在底板、排气端板和电机侧维修板上分别开设了真空泵和电机的进出气孔,从而使得真空泵和电机在壳体内能够高效的吸气和排气,满足真空泵和电机吸入和排放空气的要求,壳体侧壁的多块维修板均能够方便的拆装,便于对真空系统进行维修,配合在壳体底部安装车轮后,使得壳体结构简单、合理,而且便于维修、移动,非常利于真空系统在工作现场的实际使用,与现有技术相比实用性大为提高。
附图说明
16.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主视图;
17.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左视图;
18.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后视图;
19.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右视图;
20.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俯视图;
21.图6为图1的a
‑
a剖视图。
22.图中标记:1、泵侧维修板,2、扣手,3、第一连接梁,4、导流盖板,5、伸缩式支撑柱,6、万向轮,7、底板,8、定向轮,9、排气端板,10、真空泵介质进口,11、真空泵介质出口,12、真空泵端部排气孔组,13、电机侧维修板,14、第二连接梁,15、电机排气孔组,16、控制侧端板,17、控制屏,18、电源指示灯,19、运行指示灯,20、急停开关,21、控制侧维修板,22、顶板,23、
控制箱支座,24、导流侧板,25、电机进风孔,26、电机尾部挡板,27、真空泵进风孔,28、真空泵底部排气孔组。
具体实施方式
23.参见附图,具体实施方式如下:
24.一种用于安装真空系统的壳体,所述真空系统包括真空泵、电机和控制箱,该壳体为中空矩形体结构,壳体底部为底板7,壳体顶部为顶板22,壳体的四段侧壁分别为泵侧维修板1、排气端板9、电机侧维修板13和控制侧组合板,泵侧维修板1和电机侧维修板13相对设置,排气端板9和控制侧组合板相对设置,控制侧组合板由控制侧端板16和控制侧维修板21构成,控制侧端板16的底端边沿与控制侧维修板21的顶端边沿连接。
25.真空泵、电机和控制箱均安装在底板7上,真空泵和电机的轴向均与泵侧维修板1和电机侧维修板13的长度方向平行,真空泵位于壳体内部靠近泵侧维修板1的一侧,电机和控制箱位于壳体内部靠近电机侧维修板13的一侧,真空泵沿长度方向的两端分别靠近于排气端板9和控制侧组合板,电机的出气端朝向控制侧组合板,控制箱位于电机的进气端和排气端板9之间。
26.底板7的下方安装有两个万向轮6、两个定向轮8、以及四个伸缩式支撑柱5,四个伸缩式支撑柱5分别位于底板7的四角。底板7上设有两个用于配合安装控制箱的控制箱支座23,控制侧端板16的外侧面设有控制屏17、电源指示灯18、运行指示灯19和急停开关20。泵侧维修板1、电机侧维修板13和控制侧维修板21的外侧面均设有扣手2。
27.真空泵和电机之间具有一体结构的结合部,该结合部靠近于控制侧组合板,底板7上设有一块导流侧板24,导流侧板24与泵侧维修板1和电机侧维修板13平行设置,真空泵位于导流侧板24的一侧,电机和控制箱位于导流侧板24的另一侧,导流侧板24沿长度方向的一端与排气端板9连接,导流侧板24沿长度方向的另一端与真空泵和电机的结合部贴合,泵侧维修板1的内壁上安装有第一连接梁3,第一连接梁3的两端分别与排气端板9和控制侧组合板连接,真空泵的上方设有一块导流盖板4,导流盖板4的四侧边沿分别与导流侧板24的顶端边沿、排气端板9的内壁、第一连接梁3、以及真空泵靠近控制侧组合板一侧的顶部侧壁连接,从而使底板7、泵侧维修板1、排气端板9、导流侧板24、导流盖板4和真空泵能够配合形成供真空泵工作的气体流道。
28.底板7靠近控制侧组合板的一侧开设有多个真空泵进风孔27,多个真空泵进风孔27沿控制侧组合板的长度方向间隔排列,底板7靠近排气端板9的一侧开设有真空泵底部排气孔组28,真空泵底部排气孔组28位于导流侧板24和泵侧维修板1之间,排气端板9上开设有真空泵介质进口10、真空泵介质出口11和真空泵端部排气孔组12,真空泵介质进口10位于导流盖板4上方,真空泵介质出口11和真空泵端部排气孔组12位于导流盖板4下方,并位于导流侧板24和泵侧维修板1之间。
29.底板7上还设有一块电机尾部挡板26,电机尾部挡板26位于电机和控制箱之间,电机尾部挡板26的两端分别与导流侧板24和电机侧维修板13连接,电机的尾部罩壳贯穿固定在电机尾部挡板26上,电机侧维修板13的内壁上安装有第二连接梁14,第二连接梁14的两端分别与电机尾部挡板26和控制侧端板16连接,底板7上开设有电机进风孔25,电机进风孔25位于电机尾部挡板26、导流侧板24、控制箱和电机侧维修板13之间,电机侧维修板13上开
设有电机排气孔组15,电机排气孔组15位于第二连接梁14下方,并位于电机尾部挡板26和控制侧端板16之间。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win.8miu.com/read-166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