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技术涉及面料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抗菌除螨面料。
背景技术:
2.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服装质量要求越来越高,服装是由面料经裁剪加工制造而成的,因此面料本身的特性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服装的品质。然而目前市场上现有的面料其整体的抗菌能力较差,长期使用后容易滋生细菌,使得细菌大量繁殖和传播,不利于身体健康。
技术实现要素:
3.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本技术的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抗菌除螨面料,其能够有效地抑制细菌的滋生,具有优异的抗菌、抗静电、吸湿等性能,提高整体面料穿着的舒适度。
4.为达到以上目的,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抗菌除螨面料,包括面料本体,所述面料本体的外表面设有防静电层,所述防静电层的外表面设有抗菌层,所述抗菌层的外表面设有耐磨层,所述耐磨层的外表面设有防污层,所述抗菌层包括第一抗菌层、吸附层以及第二抗菌层,所述第一抗菌层缝合于所述防静电层的外表面,所述吸附层的一端粘合连接所述第一抗菌层,所述吸附层的另一端粘合连接所述第二抗菌层,所述耐磨层缝合于所述第二抗菌层的外表面。
5.进一步地,所述吸附层设有吸附通道,所述吸附通道横向地设置于所述吸附层内,所述吸附通道内填充有纳米银颗粒以及吸湿棉。
6.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抗菌层上设有多个第一通孔,多个所述第一通孔等间隔地设置于所述第一抗菌层上,所述第一通孔纵向地开设于所述第一抗菌层上,所述第一通孔连通所述吸附通道。
7.进一步地,所述第二抗菌层上设有多个第二通孔,多个所述第二通孔等间隔地设置于所述第一抗菌层上,各个所述第二通孔分别纵向地开设于所述第一抗菌层上,各个所述第二通孔分别连通所述吸附通道,所述第二通孔与所述第一通孔交错地设置于所述吸附通道上。
8.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抗菌层由竹炭纤维和锦纶纤维混纺而成,所述吸附层由纤维素纤维编织而成,所述第二抗菌层由壳聚糖纤维和竹炭纤维捻合缠绕而成。
9.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抗菌层的厚度为0.3mm~0.5mm,所述第一抗菌层、所述吸附层以及所述第二抗菌层的厚度比为2:4:3。
10.进一步地,所述面料本体由蚕丝纤维和棉纤维采用经纬交错编织而成,所述防静电层由抗静电纤维编织而成,所述耐磨层是由以涤纶纤维为经线,以大麻纤维为纬线相互交织而成。
11.进一步地,所述防污层为亚麻纤维和氨纶纤维混纺而成,所述亚麻纤维和所述氨
纶纤维的质量比为35:65。
12.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
13.(1)其设有第一抗菌层以及第二抗菌层,得以增强面料的抗菌能力,有效地抑制细菌的滋生,保障人体健康;其设有防静电层,可提高面料的防静电能力,不仅使得面料不会产生静电,保证面料在使用时舒适性;其设有耐磨层,得以提高面料的整体耐磨性能,延长面料的使用寿命;其设有防污层,得以提高面料的排尘防污性,减少污渍和灰尘停留在面料上,从而减少面料上细菌的滋生。
附图说明
14.图1为本技术中抗菌除螨面料的结构示意图。
15.图中:1、抗菌除螨面料;10、面料本体;20、防静电层;30、抗菌层;31、第一抗菌层;311、第一通孔;32、吸附层;321、吸附通道;33、第二抗菌层;331、第二通孔;40、耐磨层;50、防污层。
具体实施方式
16.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对本技术做进一步描述,需要说明的是,在不相冲突的前提下,以下描述的各实施例之间或各技术特征之间可以任意组合形成新的实施例。
17.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对于方位词,如有术语“中心”、“横向”、“纵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等指示方位和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叙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方位构造和操作,不能理解为限制本技术的具体保护范围。
18.需要说明的是,本技术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等是用于区别类似的对象,而不必用于描述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
19.本技术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中的术语“包括”和“具有”以及他们的任何变形,意图在于覆盖不排他的包含,例如,包含了一系列步骤或单元的过程、方法、系统、产品或设备不必限于清楚地列出的那些步骤或单元,而是可包括没有清楚地列出的或对于这些过程、方法、产品或设备固有的其它步骤或单元。
20.如图1所示的一种抗菌除螨面料1,包括面料本体10,面料本体10的外表面设有防静电层20,防静电层20缝合于面料本体10的外表面,防静电层20可提高面料的防静电能力,不仅使得面料不会产生静电,保证面料在使用时舒适性,同时也能防止灰尘吸附到面料上,进而抑制细菌滋生;防静电层20的外表面设有抗菌层30,抗菌层30缝合于防静电层20的外表面,抗菌层30能够提高面料的抗菌能力,进一步保障人体健康;抗菌层30的外表面设有耐磨层40,耐磨层40得以提高面料的整体耐磨性能,延长面料的使用寿命;耐磨层40的外表面设有防污层50,防污层50通过针织线圈连接耐磨层40的外表面,防污层50得以提高面料的排尘防污性,减少污渍和灰尘停留在面料上,从而减少面料上细菌的滋生;抗菌层30包括第一抗菌层31、吸附层32以及第二抗菌层33,第一抗菌层31、吸附层32以及第二抗菌层33 从防静电层20的外表面依次设置,第一抗菌层31缝合于防静电层20的外表面,吸附层32 的一端粘合连接第一抗菌层31,吸附层32的另一端粘合连接第二抗菌层33,耐磨层40缝合于第
二抗菌层33的外表面,通过设置第一抗菌层31以及第二抗菌层33得以对面料进行双层杀菌处理,能够增强面料的抗菌效果,提高面料的安全性,吸附层32得以对小部分进入面料上的细菌进行吸附并通过其内部的纳米银颗粒将吸附的细菌进行杀除,使得其不会滋生细菌,从而保证人体健康。
21.其中,吸附层32设有吸附通道321,吸附通道321横向地设置于吸附层32内,吸附通道321内填充有纳米银颗粒以及吸湿棉,纳米银颗粒可缓慢的释放银离子对残留的细菌进行杀除,使得其无法进行代谢和繁殖,避免面料上细菌的滋生,吸湿棉得以对人体汗液进行吸收,抑制体表细菌的滋生,是用户穿着更加舒适健康。
22.其中,第一抗菌层31上设有多个第一通孔311,多个第一通孔311等间隔地设置于第一抗菌层31上,第一通孔311纵向地开设于第一抗菌层31上,第一通孔311连通吸附通道 321,第一抗菌层31得以对人体的细菌进行阻挡,避免其残留在面料上,同时未能阻挡的细菌得以通过第一通孔311进入吸附通道321内,吸附通道321的纳米银颗粒得以对进入的细菌进行杀除,避免细菌残留面料上并进行滋生,提高面料的抗菌能力;同时人体的汗液也能通过第一通孔311进入吸附层32,吸附层32的吸湿棉得以对汗液进行吸收,使得面料能够保持干爽,提高穿着的舒适度。
23.其中,第二抗菌层33上设有多个第二通孔331,多个第二通孔331等间隔地设置于第一抗菌层31上,各个第二通孔331分别纵向地开设于第一抗菌层31上,各个第二通孔331 分别连通吸附通道321,第二抗菌层33能够有效地阻挡外界细菌通过第二抗菌层33吸附于面料上,且其中小部分细菌即使穿过第二抗菌层33也能通过第二通孔331进入吸附层32,吸附层32得以对进入的细菌进行杀除,从而进一步地提高面料的抗菌、抑菌能力,保证人体健康,第二通孔331与第一通孔311交错地设置于吸附通道321的上下两端,交错地设置使得吸附通道321内的不同位置的纳米银离子能够实现分别对外界细菌和人体皮肤产生的细菌进行单独杀除,避免外界细菌和内部细菌在吸附通道321内相互接触而导致细菌交叉感染,同时交错地设置能够延长细菌在吸附通道321内的移动距离,从而使得其内部的纳米银颗粒释放的银离子得以充分地与细菌接触,从而提高其杀菌能力和杀菌效果。
24.其中,第一抗菌层31由竹炭纤维和锦纶纤维混纺而成,竹炭纤维和锦纶纤维均具有良好的抗菌抑菌能力,将两者进行混纺,能够进一步地提高面料的抗菌性能,吸附层32由纤维素纤维编织而成,使得面料具有良好的吸湿排汗、透气清凉的能力,能够快速对人体汗液进行吸收,保持人体皮肤表面的干爽,第二抗菌层33由壳聚糖纤维和竹炭纤维捻合缠绕而成,壳聚糖纤维对蛋白质具有很好的亲和性、无毒性,对各种细菌、真菌都有较好的抗菌效果,竹炭纤维不仅具有良好的抗菌性能,同时也具有优异的透气性,从而提高人们穿着的舒适度。
25.其中,第一抗菌层31的厚度为0.3mm~0.5mm,第一抗菌层31、吸附层32以及第二抗菌层33的厚度比为2:4:3,优选地,第一抗菌层31的厚度为0.4mm,能够在保证抗菌能力的同时也能增强面料的透气性。
26.其中,面料本体10由蚕丝纤维和棉纤维采用经纬交错编织而成,蚕丝纤维和棉纤维其质地都比较柔软、触感好,得面料本体10具有良好的柔软性以及亲肤性,增加穿戴的舒适性。
27.其中,防静电层20由抗静电纤维编织而成,利用导电纤维良好的导电性使得电荷
从面料里导出,使得面料具有良好的防静电特性,耐磨层40是由以涤纶纤维为经线,以大麻纤维为纬线相互交织而成,采用经线纬线相互交织的方法能够增强面料的强度,提高其耐磨性能,延长其使用寿命。
28.其中,防污层50为亚麻纤维和氨纶纤维混纺而成,亚麻纤维和氨纶纤维的质量比为 35:65,亚麻纤维具有良好的防污、抗静电以及抑菌性能,氨纶纤维具有良好的弹性,将两者混纺制成防污层50,不仅能够提高面料的防污能力,同时也能增强面料的弹性。
29.以上描述了本技术的基本原理、主要特征和本技术的优点。本行业的技术人员应该了解,本技术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上述实施例和说明书中描述的只是本技术的原理,在不脱离本技术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本技术还会有各种变化和改进,这些变化和改进都落入要求保护的本技术的范围内。本技术要求的保护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同物界定。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win.8miu.com/read-166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