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实用新型涉及棘轮扳手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防脱落棘轮扳手。
背景技术:
2.随着生产水平的提高与科技水平的发展,用户对高水平质量的防脱落棘轮扳手的需求日益增加,而现有的棘轮扳手还存在工作人员在拧下螺帽后,会出现螺帽脱离的情况,造成螺帽丢失或掉入设备的内部,给工作人员带来麻烦的问题,故而我们提出了一种防脱落棘轮扳手来解决上述的问题。
3.该棘轮扳手具备防止螺帽在拧下后脱落,不会影响工作人员正常使用棘轮扳手。
4.通过后盖的内部安装弹簧杆,弹簧杆外壁安装限位板,限位板内壁安装空心杆,空心杆底端安装磁铁,使其能够工作人员在拧螺帽时将其吸住,并且能够在螺帽拧下后防止其脱落。
技术实现要素:
5.为实现上述能够防止螺帽在拧下后脱落,给工作人员带来麻烦的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防脱落棘轮扳手,包括手柄与防脱组件,所述手柄的左侧固定安装有握把,所述手柄的右侧固定安装有扳手头,所述扳手头的内壁活动连接有驱动环,所述扳手头的外壁活动连接有防脱组件;
6.所述防脱组件包括后盖,所述后盖的内壁顶端固定安装有弹簧杆,所述弹簧杆的外壁活动连接有限位板,所述限位板的内壁固定安装有空心杆,所述空心杆的底端活动连接有磁铁,所述空心杆的内壁活动连接有连接杆,所述连接杆的顶端固定安装有压板,所述空心杆的内壁两侧均开设有斜槽,所述斜槽的内壁活动连接有卡块,所述卡块远离斜槽的一侧固定安装有活动板,所述活动板远离卡块的一侧两端均固定安装有压缩弹簧,所述活动板远离卡块的一侧活动连接有牵引绳,所述牵引绳远离活动板的一侧活动连接有拉环,使其能够防止螺帽在转下后出现脱落的情况。
7.作为优化,所述后盖固定安装于扳手头的顶端,所述后盖与驱动环处于同一垂直中心线上,且后盖的直径大于驱动环的直径,磁铁的直径小于驱动环的直径,使其能够吸住螺帽,进而防止其脱落。
8.作为优化,所述弹簧杆的数量为四个,两两为一组以空心杆为圆心呈中心对称分布,且弹簧杆的底端与扳手头的顶端连接,使其不会影响扳手的正常工作。
9.作为优化,所述后盖的顶端开设有通孔,所述空心杆的顶端贯穿通孔并延伸至后盖的顶端,所述压板与拉环均位于后盖的顶端。
10.作为优化,所述连接杆的顶端贯穿空心杆并延伸至空心杆的顶端,所述拉环位于压板底端与空心杆的顶端之间。
11.作为优化,所述连接杆的内壁开设有凹槽,所述活动板的两端均位于凹槽的内部,所述压缩弹簧远离活动板的一侧与凹槽的内壁连接,使得按压连接杆能够带动空心杆进行
移动。
12.作为优化,所述卡块远离活动板的一侧贯穿连接杆并延伸至斜槽的内部,所述牵引绳远离活动板的一侧贯穿连接杆与拉环连接。
13.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该防脱落棘轮扳手,通过扳手头顶端安装后盖,后盖内壁顶端安装弹簧杆,弹簧杆与限位板活动连接,限位板内壁安装空心杆,空心杆底端安装磁铁,且磁铁底端延伸至驱动环内,进而使其能够在拧螺帽时将其吸住,使其在拧下后不会脱离,再通过连接杆与空心杆内壁活动连接,且空心杆内壁开设斜槽,斜槽内壁安装卡块,卡块与活动板连接,活动板远离卡块的一侧安装牵引绳,牵引绳与拉环连接,且连接杆顶端安装压板,进而使其能够将螺帽取下。
附图说明
14.图1为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15.图2为本实用新型防脱组件结构示意图;
16.图3为本实用新型空心杆内部结构示意图;
17.图4为本实用新型立体结构示意图。
18.图中:1、手柄;2、握把;3、扳手头;4、驱动环;5、防脱组件;501、后盖;502、磁铁;503、空心杆;504、连接杆;505、限位板;506、弹簧杆;507、牵引绳;508、压缩弹簧;509、压板;510、卡块;511、活动板;512、斜槽;513、拉环。
具体实施方式
19.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20.请参阅图1
‑
4:一种防脱落棘轮扳手,包括手柄1与防脱组件5,手柄1的左侧固定安装有握把2,手柄1的右侧固定安装有扳手头3,扳手头3的内壁活动连接有驱动环4,扳手头3的外壁活动连接有防脱组件5;
21.防脱组件5包括后盖501,后盖501的内壁顶端固定安装有弹簧杆506,弹簧杆506的外壁活动连接有限位板505,限位板505的内壁固定安装有空心杆503,空心杆503的底端活动连接有磁铁502,空心杆503的内壁活动连接有连接杆504,连接杆504的顶端固定安装有压板509,空心杆503的内壁两侧均开设有斜槽512,斜槽512的内壁活动连接有卡块510,卡块510远离斜槽512的一侧固定安装有活动板511,活动板511远离卡块510的一侧两端均固定安装有压缩弹簧508,活动板511远离卡块510的一侧活动连接有牵引绳507,牵引绳507远离活动板511的一侧活动连接有拉环513。
22.根据图1
‑
4:拉动压板509使其带动连接杆504向上移动,进而带动卡块510脱离空心杆503内壁底端的斜槽512进入空心杆503内壁顶端的斜槽512内部,再向下按压压板509使其带动连接杆504向下移动,连接杆504带动空心杆503向下移动,空心杆503带动磁铁502向下移动,进而使得螺帽脱离驱动环4,工作人员即可将螺帽取下,在向两侧拉动两个拉环513,使其通过牵引绳507带动活动板511向远离斜槽512的一侧移动,进而使得卡块510脱离
斜槽512,再将压板509向下按压使其带动连接杆504移动,进而使得卡块510重新进入空心杆503内壁底端的斜槽512内。
23.根据图2
‑
3中防脱组件5进一步的:后盖501固定安装于扳手头3的顶端,后盖501与驱动环4处于同一垂直中心线上,且后盖501的直径大于驱动环4的直径,磁铁502的直径小于驱动环4的直径,弹簧杆506的数量为四个,两两为一组以空心杆503为圆心呈中心对称分布,且弹簧杆506的底端与扳手头3的顶端连接,后盖501的顶端开设有通孔,空心杆503的顶端贯穿通孔并延伸至后盖501的顶端,压板509与拉环513均位于后盖501的顶端,连接杆504的顶端贯穿空心杆503并延伸至空心杆503的顶端,拉环513位于压板509底端与空心杆503的顶端之间,连接杆504的内壁开设有凹槽,活动板511的两端均位于凹槽的内部,压缩弹簧508远离活动板511的一侧与凹槽的内壁连接,卡块510远离活动板511的一侧贯穿连接杆504并延伸至斜槽512的内部,牵引绳507远离活动板511的一侧贯穿连接杆504与拉环513连接。
24.由于磁铁502的顶端与空心杆503的底端活动连接,使其不会影响工作人员拧下螺帽,通过空心杆503固定安装限位板505内壁,且限位板505与弹簧杆506活动连接,使其不会影响螺帽进入驱动环4,再通过连接杆504可以收入空心杆503的内部,使其不会影响棘轮扳手的美观。
25.工作原理:在使用时,将棘轮扳手的驱动环4套在需拧下的螺帽上,使得螺帽吸附于磁铁502的底端,再握住握把2,同时以驱动环4为圆心逆时针旋转棘轮扳手,进而将螺帽拧下并吸附于磁铁502底端,防止其丢失或落入设备内部,当需要取下螺帽时,向上拉动压板509,使其带动安装于底端的连接杆504向上移动,连接杆504带动卡块510向上移动,由于卡块510远离连接杆504的一侧为倾斜状,斜槽512与卡块510相契合,且卡块510与活动板511连接,活动板511两端均位于凹槽内,活动板511连接与凹槽内壁之间安装压缩弹簧508,使得压缩弹簧508收缩,使卡块510脱离空心杆503内壁底端的斜槽512,使得卡块510向上移动,进而进入空心杆503内壁顶端的斜槽512,即可停止向上拉动,再向下按压压板509,使其带动连接杆504向下移动,由于斜槽512与卡块510底端均为水平状态,使得连接杆504带动空心杆503向下移动,空心杆503带动限位板505与磁铁502向下移动,进而使得螺帽脱离驱动环4,工作人员即可将螺帽取下,同时不再向下按压,使其在弹簧杆506的作用下磁铁502回复至原位,在分别向两侧拉动两个拉环513,使其带动牵引绳507移动,牵引绳507带动活动板511移动,使得卡块510脱离空心杆503内壁顶端的斜槽512,进而将压板509向下按下,使得连接杆504带动卡块510进入空心杆503内壁底端的斜槽512即可。
26.综上所述,该防脱落棘轮扳手,通过扳手头3顶端安装后盖501,后盖501内壁顶端安装弹簧杆506,弹簧杆506与限位板505活动连接,限位板505内壁安装空心杆503,空心杆503底端安装磁铁502,且磁铁502底端延伸至驱动环4内,进而使其能够在拧螺帽时将其吸住,使其在拧下后不会脱离,再通过连接杆504与空心杆503内壁活动连接,且空心杆503内壁开设斜槽512,斜槽512内壁安装卡块510,卡块510与活动板511连接,活动板511远离卡块510的一侧安装牵引绳507,牵引绳507与拉环513连接,且连接杆504顶端安装压板509,进而使其能够将螺帽取下。
27.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根据本实用新型
的技术方案及其实用新型构思加以等同替换或改变,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win.8miu.com/read-164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