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实用新型涉及建筑墙体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新型轻质墙体拼接连接结构。
背景技术:
2.建筑墙体的种类较多,一般分为承重性墙体与非承重性墙体,承重性墙体一般采用现浇混凝土结构,其与其他如梁体柱体结构一同浇筑施工,具备较好的一体性,具体良好的抗剪切力与承重能力,而非承重性墙体一般设置在建筑物的内部,用于分隔内部空间,通常在建筑主体结构完成后施工,比较常用的非承重墙有砖砌墙,加气混凝土块砌墙,以及轻质墙板组合墙体,其中轻质墙板组合墙体也是采用加气或泡沫混凝土浇筑而成,其体量较轻,给建筑物带来的承重负担少,施工快速便捷等,得到了较好的推广使用,但是施工时轻质墙板之间相接部位并未形成牢靠的固定,一体性差,造成墙面整体性不够,且容易产生墙体相接部位不平整等问题,表面存在落差,从而影响后期的抹灰粉刷,所以这类轻质墙板相接部位的结构有待进一步改进。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实用新型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改进轻质墙板的拼接结构,使其拼接部位连接紧密,提高墙体的一体性,且减少墙面拼接部位的落差。
4.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新型轻质墙体拼接连接结构,包括墙板,所述墙板为轻质墙板结构,其可采用加气混凝土或泡沫混凝土浇筑而成,则质地较轻,方便搬运拼装,所述墙板存在多道,墙板的右侧边部位上下排列设置有多道插入凸板,所述插入凸板为长方体结构,插入凸板与墙体为一体结构,即采用一体浇筑而成,插入凸板的厚度小于墙板的厚度,且插入凸板的前后侧面与墙板的前后侧面之间均存在落差,即所述插入凸板处在墙体的右侧边的相对居中位置,所述墙板的左侧边部位上下排列设置有多道插入凹腔,所述插入凹腔也为长方体结构,插入凹腔的排列位置与插入凸板的排列位置对应,插入凹腔的上下内高等于插入凸板的上下高度,而插入凹腔的前后内宽大于插入凸板的前后厚度,则插入凸板能够对应插入到插入凹腔内使得两道墙板之间连接,所述插入凸板的前后侧面上还排列设置多道插入凸条,所述插入凸条为横向设置,插入凸条与插入凸板也为一体结构,插入凸条的截面为三角形状,使其外侧存在凸起棱线,即凸起棱线对应的是插入凸条的截面三角形的顶角点,由于该部位的接触面积小,受到挤压时容易产生变形磨损,另外,插入凸板前侧面设置的插入凸条上的凸起棱线与插入凸板后侧面设置的插入凸条上的凸起棱线之间的间距略大于插入凹腔的内宽,则插入凸板在插入进插入凹腔内时,插入凸条上的凸起棱线部位会受到挤压,在插入力作用下,凸起棱线部位并不能阻止插入凸板的插入,凸起棱线部位会受到挤压磨损,且更加紧压插入凹腔的内壁,使得插入凸板更加紧密插入在插入凹腔内不松动。
5.本实用新型的优势体现在,如果插入凸板的尺寸完全等于插入凹腔的内部尺寸,会给加工时尺寸的精确控制带来困难,如果插入凸板的尺寸稍微偏小会导致插入连接部位
松动,而如果稍微偏大则会导致插入凸板无法插入,因此本实用新型中巧妙设置的插入凸条则能解决该问题,凸起棱线部位更容易受到挤压磨损,因此不会出现无法插入的情况,且保证了拼接部位的紧密效果,提高拼接完成墙体的一体性,与不采用任何措施直接接触拼接的方式相比,还能减少接缝以及墙面拼接部位的落差。
6.作为改进实施例,所述插入凸条的前端部位采用倒切角处理,使得插入凸条的前端部位厚度变小,从而有利于插入凸板开始插入阶段的插入操作。
7.作为改进实施例,所述墙板的前后侧面部位上在靠近其右侧边位置的中部位置设置有凹陷,凹陷的右侧内壁部位为平直面,方便墙板在相互对接操作中将插入凸板以及插入凸条插入到插入凹腔内时,可以通过锤击凹陷的右侧内壁部位产生锤击力,给施工操作带来便捷性。
8.作为上一实施例的改进,所述凹陷的右侧内壁部位还固定设置有硬板,可采用钢板,避免锤击该部位时给墙体带来破损。
9.作为上一实施例的改进,所述硬板的内侧设置有固定杆,硬板贴靠固定在凹陷的右侧内壁部位的状态下,固定杆插入固定在墙板内,避免硬板在被敲击过程中脱落。
附图说明
10.图1为本实用新型立体示意图及局部位置放大示意图。
11.图2为本实用新型中插入凸板部位的截面示意图。
12.图3为本实用新型中插入凸板插入进插入凹腔内状态的截面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13.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进行详细的说明。
14.一种新型轻质墙体拼接连接结构,如图1所示,包括墙板1,所述墙板1为轻质墙板结构,其可采用加气混凝土或泡沫混凝土浇筑而成,则质地较轻,方便搬运拼装,所述墙板1存在多道,墙板1的右侧边部位上下排列设置有多道插入凸板2,所述插入凸板2为长方体结构,插入凸板2与墙体1为一体结构,即采用一体浇筑而成,插入凸板2的厚度小于墙板1的厚度,且插入凸板2的前后侧面与墙板1的前后侧面之间均存在落差,即所述插入凸板2处在墙体1的右侧边的相对居中位置,所述墙板1的左侧边部位上下排列设置有多道插入凹腔3,所述插入凹腔3也为长方体结构,插入凹腔3的排列位置与插入凸板2的排列位置对应,插入凹腔3的上下内高等于插入凸板2的上下高度,而插入凹腔3的前后内宽大于插入凸板2的前后厚度,则插入凸板2能够对应插入到插入凹腔3内使得两道墙板1之间连接,所述插入凸板2的前后侧面上还排列设置多道插入凸条4,如图1中局部放大图所示,所述插入凸条4为横向设置,插入凸条4与插入凸板2也为一体结构,插入凸条4的截面为三角形状,使其外侧存在凸起棱线41,即凸起棱线41对应的是插入凸条4的截面三角形的顶角点,如图2中插入凸板的截面图所示,由于该部位的接触面积小,受到挤压时容易产生变形磨损,另外,插入凸板2前侧面设置的插入凸条4上的凸起棱线41与插入凸板2后侧面设置的插入凸条4上的凸起棱线41之间的间距略大于插入凹腔3的内宽,如图2中所示,a的距离略大于插入凹腔3的内宽,则插入凸板2在插入进插入凹腔3内时,插入凸条4上的凸起棱线41部位会受到挤压,如图3截面图所述,在插入力作用下,凸起棱线41部位并不能阻止插入凸板2的插入,凸起棱线41
部位会受到挤压磨损,且更加紧压插入凹腔3的内壁,使得插入凸板2更加紧密插入在插入凹腔3内不松动。
15.本实用新型的优势体现在,如果插入凸板2的尺寸完全等于插入凹腔3的内部尺寸,会给加工时尺寸的精确控制带来困难,如果插入凸板2的尺寸稍微偏小会导致插入连接部位松动,而如果稍微偏大则会导致插入凸板2无法插入,因此本实用新型中巧妙设置的插入凸条4则能解决该问题,凸起棱线41部位更容易受到挤压磨损,因此不会出现无法插入的情况,且保证了拼接部位的紧密效果,提高拼接完成墙体的一体性,与不采用任何措施直接接触拼接的方式相比,还能减少接缝以及墙面拼接部位的落差。
16.作为改进实施例,所述插入凸条4的前端42部位采用倒切角处理,如图1中局部放大图所示,使得插入凸条4的前端42部位厚度变小,从而有利于插入凸板2开始插入阶段的插入操作。
17.作为改进实施例,所述墙板1的前后侧面部位上在靠近其右侧边位置的中部位置设置有凹陷11,如图1所示,凹陷11的右侧内壁111部位为平直面,方便墙板1在相互对接操作中将插入凸板2以及插入凸条4插入到插入凹腔3内时,可以通过锤击凹陷11的右侧内壁部位产生锤击力,给施工操作带来便捷性。
18.作为上一实施例的改进,所述凹陷11的右侧内壁111部位还固定设置有硬板5,可采用钢板,避免锤击该部位时给墙体1带来破损。
19.作为上一实施例的改进,所述硬板5的内侧设置有固定杆51,硬板5贴靠固定在凹陷11的右侧内壁111部位的状态下,固定杆51插入固定在墙板1内,避免硬板5在被敲击过程中脱落。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win.8miu.com/read-164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