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吸湿排汗面料的制作方法

专利检索2022-05-10  25



1.本技术涉及面料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吸湿排汗面料。


背景技术:

2.面料是一种用于制作服装的材料,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服装的要求也不断提高,特别是对夏季的各种运动服装,由于人们运动时出汗量较大,因此对面料的吸湿、排汗功能要求就比较高,但是现有技术中的面料其吸湿排汗效果都不理想,导致人们在运动后汗液较多,无法及时吸收人体排出的汗液,导致面料表面粘稠,使得衣服容易贴合在身体表面,给人体造成不适,同时长时间的穿着还容易产生闷热感,甚至滋生细菌病毒危害用户的人体健康。


技术实现要素:

3.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本技术的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吸湿怕排汗面料,其具有良好的吸湿排汗性,透气性强、抗菌性效果好。
4.为达到以上目的,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吸湿排汗面料,包括面料内层、弹性层以及面料外层,所述弹性层的一端粘合连接于所述面料内层,所述弹性层的另一端通过针织线圈连接所述面料外层,所述弹性层上设有多组弹性条,多组弹性条间隔地设置于所述弹性层上,各组所述弹性条均设有排汗通道,所述面料内层上设有多个第一透气孔,多个所述第一透气孔间隔地设置于所述面料内层上,各个所述第一透气孔分别对准各个所述排汗通道。
5.进一步地,所述排汗通道包括吸湿通道以及除臭通道,所述吸湿通道的一端连通所述第一透气孔,所述吸湿通道的另一端连通所述除臭通道,所述吸湿通道内设有吸湿包,所述除臭通道内设有除臭包。
6.进一步地,所述弹性层由记忆纤维和弹力纤维通过经纬交错的方式编织而成。
7.进一步地,所述面料外层包括抗菌层、吸湿层、抗拉扯层以及耐磨层,所述抗菌层粘合连接于所述弹性层的外表面,所述吸湿层通过针织线圈连接于所述抗菌层的外表面,所述抗拉扯层粘合连接所述吸湿层的外表面,所述耐磨层缝合于所述抗拉扯层的外表面。
8.进一步地,所述抗菌层为波浪形结构,所述抗菌层由甘草纤维和竹炭纤维复合而成。
9.进一步地,所述吸湿层上间隔地设有多个导流孔,各个所述导流孔倾斜地设置在所述吸湿层上,所述导流孔内填充有竹炭颗粒。
10.进一步地,所述吸湿层由竹炭纤维和腈纶纤维混纺而成,所述抗拉扯层由聚丙烯纤维编织而成,所述耐磨层由尼龙纤维捻合而成,所述抗菌层、所述吸湿层、所述抗拉扯层以及所述耐磨层的厚度之比为2:3:2:1。
11.进一步地,所述面料内层由由经纱和纬纱二上二下交错设置构成,且经纱和纬纱均两根蚕丝纤维捻合而成。
12.进一步地,所述面料内层的内表面上设置有多个弹性凸起,多个所述弹性凸起等间隔地设置于所述面料内层的内表面上,所述弹性凸起和所述第一透气孔一一交错地设置。
13.进一步地,所述弹性条为s形结构。
14.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
15.(1)其设有弹性层,弹性层设有排汗通道,使得面料在具备高弹性的同时也具备良好的吸湿排汗性,得以实现保持面料的干爽,提高穿着的舒适度。
16.(2)其设有多个第一透气孔,使得面料具备良好的透气性,避免长时间穿着易出现闷热感的问题。
17.(3)其设有吸湿通道和除臭通道,吸湿通道内的吸湿棉得以对人体内的汗液进行吸收,除臭通道内的多孔陶瓷颗粒,得以对体表异味进行吸收,从而实现良好的吸湿排汗和除臭,有效地抑制面料上细菌的滋生,保障人体健康。
附图说明
18.图1为本技术中吸湿排汗面料的结构示意图。
19.图2为本技术中图1在a处的放大示意图。
20.图中:1、吸湿排汗面料;10、面料内层;11、第一透气孔;12、弹性凸起;20、弹性层;21、弹性条;22、排汗通道;221、吸湿通道;222、除臭通道;223、吸湿包;224、除臭包;30、面料外层;31、抗菌层;32、吸湿层;321、导流孔;33、抗拉扯层;34、耐磨层。
具体实施方式
21.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对本技术做进一步描述,需要说明的是,在不相冲突的前提下,以下描述的各实施例之间或各技术特征之间可以任意组合形成新的实施例。
22.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对于方位词,如有术语“中心”、“横向”、“纵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等指示方位和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叙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方位构造和操作,不能理解为限制本技术的具体保护范围。
23.需要说明的是,本技术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等是用于区别类似的对象,而不必用于描述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
24.本技术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中的术语“包括”和“具有”以及他们的任何变形,意图在于覆盖不排他的包含,例如,包含了一系列步骤或单元的过程、方法、系统、产品或设备不必限于清楚地列出的那些步骤或单元,而是可包括没有清楚地列出的或对于这些过程、方法、产品或设备固有的其它步骤或单元。
25.如图1

2所示的一种吸湿排汗面料1,包括面料内层10、弹性层20以及面料外层30,弹性层20的一端粘合连接于面料内层10,弹性层20的另一端通过针织线圈连接面料外层30,弹性层20上设有多组弹性条21,多组弹性条21间隔地设置于弹性层20上,弹性层20使得面料具有良好的弹性,各组弹性条21均设有排汗通道22,通过在弹性条21内设置排汗通道 22,得以实现面料具备良好的弹性的同时也能保证面料的透气性,面料内层10上设有多个
第一透气孔11,多个第一透气孔11间隔地设置于面料内层10上,第一透气孔11使得面料具备良好的透气性,避免长时间穿着易出现闷热感的问题,各个第一透气孔11分别对准各个排汗通道22,当人体产生汗液时,汗液得以通过第一透气孔11进入排汗通道22内,随后被排汗通道22内的吸湿包223和除臭包224进行吸收,从而实现有效地吸湿排汗操作,保持面料的干爽,使其不会贴合在身体皮肤上,有效地提升穿着的舒适性。
26.其中,排汗通道22包括吸湿通道221以及除臭通道222,吸湿通道221和除臭通道222 均为椭圆结构,得以增大其吸湿和除臭效率,吸湿通道221的一端连通第一透气孔11,吸湿通道221的另一端连通除臭通道222,吸湿通道221内设有吸湿包223,吸湿包223裹有吸湿棉或竹炭,除臭通道222内设有除臭包224,除臭包224内包裹有多孔陶瓷颗粒,人体的汗液得以通过第一透气孔11进入吸湿通道221,吸湿棉或竹炭得以对进入吸湿通道221内的汗液进行吸收,除臭通道222内的多孔陶瓷颗粒,得以对体表异味进行吸收,从而实现良好的吸湿排汗和除臭,有效地抑制面料上细菌的滋生,保障人体健康。
27.其中,弹性层20由记忆纤维和弹力纤维通过经纬交错的方式编织而成,其中记忆纤维可为聚氨酯纤维,其手感柔软、应变力大,有较高的形状稳定性,弹力纤维为聚异戊二烯纤维,其具有良好的弹性,通过将记忆纤维和弹力纤维纺织成弹性层20,使得面料在具备良好的弹性的同时也能在记忆纤维的作用下恢复原状,减少面料破裂的风险,从而提高面料的实用性。
28.其中,面料外层30包括抗菌层31、吸湿层32、抗拉扯层33以及耐磨层34,抗菌层 31粘合连接于弹性层20的外表面,抗菌层31得以增强面料的抗菌能力,能够有效地抑制细菌的滋生,避免细菌通过面料传染到人体而对人体造成直接的损害,吸湿层32通过针织线圈连接于抗菌层31的外表面,吸湿层32得以增强面料的吸湿效果,通过设置吸湿层32以及吸湿通道221内设有吸湿包223,得以有效地对汗液进行吸收,保持面料的干爽,提高穿着舒适性,抗拉扯层33粘合连接吸湿层32的外表面,抗拉扯层33得以提高面料的强度,使得其具备良好的延伸性;耐磨层34缝合于抗拉扯层33的外表面,耐磨层34得以提高面料的耐磨性,从而延长面料的使用寿命。
29.其中,抗菌层31为波浪形结构,波浪形结构能够增大抗菌层31与细菌的接触面积,有效地抑制细菌滋生,从而增强其抗菌能力,对人体健康提供保障,抗菌层31由甘草纤维和竹炭纤维复合而成,甘草纤维具有良好的抗菌、消炎防过敏的功能,竹炭纤维具有良好的杀菌以及透气性,将两者复合而成抗菌层31,使得面料在具备良好的抗菌效果的同时也具备优良的透气性。
30.其中,吸湿层32上间隔地设有多个导流孔321,各个导流孔321倾斜地设置在吸湿层 32上,导流孔321内填充有竹炭颗粒,竹炭颗粒得以对排汗通道22内未吸收彻底的汗液进行二次吸收,从而提高整个面料的吸湿效果,导流孔321倾斜设置能够增大竹炭颗粒与汗液的接触面积,进一步地提高面料的吸湿能力。
31.其中,吸湿层32由竹炭纤维和腈纶纤维混纺而成,竹炭纤维具有良好的吸湿透气、抑菌抗菌的性能,腈纶纤维具有蓬松柔软、质地轻等特性,将两者混纺制成吸湿层32,使得面料质地轻、手感柔软,具备良好的吸湿性;抗拉扯层33由聚丙烯纤维编织而成,聚丙烯纤维强度高、弹性好、耐磨,能够增强面料的抗拉扯性,延长其使用寿命;耐磨层34由尼龙纤维捻合而成,尼龙纤维的耐磨性是所有纺织品纤维中最好的,由此得以增强面料的耐磨性能,
延长其使用寿命;抗菌层31、吸湿层32、抗拉扯层33以及耐磨层34的厚度之比为2:3:2:1。
32.其中,面料内层10由由经纱和纬纱二上二下交错设置构成,且经纱和纬纱均两根蚕丝纤维捻合而成,蚕丝纤维具有柔软悬垂和细腻光滑的特点,面料内层10直接与人体接触,使得人们穿着时具备良好的亲肤性。
33.其中,面料内层10的内表面上设置有多个弹性凸起12,多个弹性凸起12等间隔地设置于面料内层10的内表面上,各个弹性凸起12均通过热熔胶粘合于面料内层10的内表面,弹性凸起12为弹性硅胶制成,弹性硅胶能够增强面料的弹性的同时也具备良好的亲肤性,弹性凸起12和第一透气孔11一一交错设置,弹性凸起12能够有效地避免面料与皮肤粘附在一起,使得第一透气孔11能够进行有效地透气操作,提高面料的舒适性。
34.其中,弹性条21为s形结构,s形结构使得面料整体具有更大的拉伸空间,保证面料的高弹性。
35.以上描述了本技术的基本原理、主要特征和本技术的优点。本行业的技术人员应该了解,本技术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上述实施例和说明书中描述的只是本技术的原理,在不脱离本技术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本技术还会有各种变化和改进,这些变化和改进都落入要求保护的本技术的范围内。本技术要求的保护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同物界定。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win.8miu.com/read-16432.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