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实用新型涉及角膜塑形镜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角膜塑形镜。
背景技术:
2.角膜塑形镜是一种逆几何设计的硬性透气性接触镜。通过配戴可使角膜中央区域的弧度在一定范围内变平,从而降低一定量的近视度数,且是一种可逆性非手术的物理矫形治疗方法。
3.现有技术中的角膜塑形镜,基弧区与反转弧区直接相连,形成了跳跃式的周边近视离焦。
技术实现要素:
4.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角膜塑形镜。
5.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6.一种角膜塑形镜,包括下反转弧区、上基弧区,以及连接下反转弧区和上基弧区的过渡弧区;上基弧区凹面与过渡弧区凹面的交点为l,上基弧区凹面与下反转弧区凹面的交点为m,过渡弧区凹面与下反转弧区凹面的交点为n;弧lm为下基弧区,弧mn为上反转弧区;过渡弧区的矢高等于下基弧区和上反转弧区的矢高之和。
7.进一步地,所述上基弧区凹面、下基弧区凹面采用非球面设计,即上基弧区和下基弧区凹面的面形参数k
bc
≠0;所述上反转弧区凹面、下反转弧区凹面和过渡弧区凹面采用球面设计,即上反转弧区和下反转弧区凹面的面形参数k
rc
=0,过渡弧区凹面的面形参数k
tr
=0。
8.进一步地,所述下基弧区、上反转弧区以及下反转弧区各凹面的宽度相等。
9.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技术效果是:
10.本实用新型通过在角膜塑形镜上设置连接基弧区和反转弧区的过渡弧区,使角膜塑形镜具有渐进式的周边近视离焦,既考虑了对角膜塑形后的周边近视离焦,也兼顾了对角膜的塑形力度。
附图说明
11.图1为本实用新型基弧区和反转弧区的分布示意图;
12.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尺寸标注示意图;
13.图3为现有技术中角膜塑形镜形成的近视离焦分布图;
14.图4为本实用新型中角膜塑形镜形成的近视离焦分布图。
具体实施方式
15.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作详细的说明。
16.本实用新型旨在改变传统塑形镜的塑形区构建方式,其中塑形区指基弧区和反转
弧区,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一套针对特殊角膜的角膜塑形镜。
17.镜片分为凹面和凸面,凹面是与角膜接触那面,同时,凹面的面形决定了角膜塑形的最终形态。角膜的基弧区是视物品质的决定区域,如果在设计中一味地追求更明显、更大的周边近视离焦量,除了会造成塑形后视觉质量的下降,同时会由于更陡峭的设计产生中央泪池效应,降低了逆几何设计的反向牵引力,塑形力度不够,导致角膜塑形不成功。
18.本实用新型针对角膜后表面的形态,个性化地优化基弧区面形参数,既考虑塑形后的周边近视离焦,同时兼顾塑形力度。
19.由于瞳孔的直径不大,非球面的角膜用二次曲面进行拟合即可得到很好的效果,我们用k作为二次曲面的面形参数,其方程满足:
[0020][0021]
其中sag为矢高,r为透镜单位下的半径坐标,k为二次系数。
[0022]
已知角膜后表面的曲率、角膜后表面的面形参数k
back_cornea
、光学区直径oz、降度等参数,即可通过光学软件模拟出角膜前表面理想面形参数k
pro_cornea
,其中角膜后表面的曲率、角膜后表面的面形参数可通过使用角膜地形图等测量设备进行测量;光学区直径是角膜过瞳孔所需要的合适直径,降度为患者实际的近视度数;即上述参数均为已知参数。
[0023]
举例匹配角膜后表面的形态设计结果:
[0024][0025][0026]
镜片基弧区凹面的面形参数k
bc
=k
pro_cornea
。
[0027]
如图2所示,镜片的反转弧区,采用逆几何的设计,使得塑形后形成周边近视离焦;本实用新型中的上基弧区1
‑
1和下基弧区1
‑
2共同构成基弧区1,上反转弧区2
‑
1和下反转弧区2
‑
2共同构成反转弧区2;现有技术中的角膜塑形镜采用上基弧区、下基弧区、上反转弧区和下反转弧区共同组成角膜塑形镜,但这种的连接方式会形成跳跃式的周边近视离焦,如
图3所示,纵坐标为屈光度,横坐标为离瞳孔中心的距离。
[0028]
本实用新型采用上基弧区、过渡弧区以及下反转弧区共同组成角膜塑形镜,采用一段弧来过渡,能够使镜片形成渐进式的周边近视离焦,如图4所示。
[0029]
下基弧区、上反转弧区并非镜片组成部分,起到辅助设计的作用。
[0030]
所述角膜塑形镜的包括下反转弧区2
‑
2、上基弧区1
‑
1,以及连接下反转弧区和上基弧区的过渡弧区,上基弧区凹面与过渡弧区凹面的交点为l,上基弧区凹面与下反转弧区凹面的交点为m,过渡弧区凹面与下反转弧区凹面的交点为n;弧lm为下基弧区1
‑
2,弧mn为上反转弧区2
‑
1;
[0031]
其设计方法如下:
[0032]
所述过渡弧区凹面矢高
[0033][0034]
sag
tr
=sag
bctr
sag
rctr
;
ꢀꢀꢀ
(2)
[0035]
下基弧区、上反转弧区以及下反转弧区各凹面的宽度相等,则过渡弧的宽度
[0036][0037]
下基弧区凹面的矢高
[0038][0039]
上反转弧区凹面的矢高
[0040][0041]
式(1)表示用n点对应的矢高减去l点对应的矢高,即可得到过渡弧区凹面的矢高;式(4)表示将m点对应的矢高减去l点对应的矢高,即可得到下基弧区凹面的矢高;式(5)表示将n点对应的矢高减去m点对应的矢高,即可得到上反转弧区的矢高。
[0042]
目前常规的角膜塑形镜采用一段较平的弧配合一段较陡的弧组成角膜塑形镜逆几何设计的塑形区,其中这两段弧多采用球面设计。虽然角膜塑形镜是一种个性化的患者匹配性设计,大部分人配戴后都能够很好地延缓近视加深,但是实际应用中总是有少部分人配戴后其效果差强人意,其原因之一是忽略了部分人角膜的形态的特殊性,他们角膜后表面形态表现为非球形态,配戴常规的球面设计塑形镜,基弧区塑形后并未完全形成周边近视离焦,同时部分人的白天的瞳孔比较小,通过反转弧形成的周边近视离焦区域的光线,被瞳孔遮挡,导致反转弧形成的周边近视离焦区域没有很好发挥作用。
[0043]
所述上基弧区凹面、下基弧区凹面采用非球面设计,即上基弧区和下基弧区凹面的面形参数k
bc
≠0;所述上反转弧区凹面、下反转弧区凹面和过渡弧区凹面采用球面设计,对非球形角膜后表面进行适配,即上反转弧区和下反转弧区凹面的面形参数k
rc
=0,过渡弧区凹面的面形参数k
tr
=0;所以式(4)中存在k
bc
,而式(1)、(5)中不存在k
tr
和k
rc
。
[0044]
其中oz为光学区直径,即m点对应的角膜塑形镜的直径,rc_dia为下反转弧区末端
的直径;r
bc
为上基弧区和下基弧区凹面的半径;k
bc
为上基弧区和下基弧区凹面的面形参数;r
rc
为上反转弧区和下反转弧区的半径;oz、rc_dia、r
bc
、r
rc
的取值同常规塑形镜设计的方法一致,根据患者实际的降幅、配戴者瞳孔的大小来确定。
[0045]
根据式(1)、(2)、(3)、(4)、(5),得到过渡弧区凹面的半径r
tr
。
[0046]
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显然本实用新型不限于上述示范性实施例的细节,而且在不背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或基本特征的情况下,能够以其他的具体形式实现本实用新型。因此无论从哪一点来看,均应将实施例看作是示范性的,而且是非限制性的,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而不是上述说明限定,因此旨在将落在权利要求的等同要件的含义和范围内的所有变化囊括在本实用新型内,不应将权利要求中的任何附图标记视为限制所涉及的权利要求。
[0047]
此外,应当理解,虽然本说明书按照实施方式加以描述,但并非每个实施方式仅包含一个独立技术方案,说明书的这种叙述方式仅仅是为了清楚起见,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将说明书作为一个整体,各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也可以经适当组合,形成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其他实施方式。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win.8miu.com/read-163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