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市政道路的排水结构的制作方法

专利检索2022-05-10  33



1.本技术涉及道路排水结构的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市政道路的排水结构。


背景技术:

2.随着道路建设的不断发展,对道路排水系统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路面积水会对路基、路面的强度与稳定性造成难于修复的损害,缩短了道路的使用寿命,而排水系统能够有效地解决道路积水问题,因此,排水系统能够降低路面被泡在雨水中的可能性,使路面使用寿命更长,减少翻新或重建的情况,做到绿色环保、节能省材,因此做好排水系统对于当今社会至关重要。
3.在城市路面产生积水时,相关管理机构往往只能通过巡查或市民反映的方式接收到洪涝信息,获取信息滞后增加了路面被积水浸泡的时间,使积水对路面和路基的损害程度增加,降低了路面的使用寿命。


技术实现要素:

4.为了使排水井在水位过高时能够及时的发出警报,使路面被积水浸泡的时间尽可能短,减少积水对路面的侵害,使路面的使用寿命能长,本技术提供一种市政道路的排水结构。
5.本技术提供的一种市政道路的排水结构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6.一种市政道路的排水结构,包括所述道路中位于排水井的一侧设置有水位检测室,所述水位检测室与所述排水井之间连通有连通管连通管,所述连通管水平设置,所述水位检测室顶部与道路的路面连通,所述水位检测室顶部设置有栅格板,所述水位检测室内放置有浮漂,所述水位检测室上部设置有接近传感器。
7.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水位检测室与排水井连通,使排水井水位到达连通管所在高度时,排水井的水能够流入水位检测室,栅格板的通气性使水位检测室里的能够和排水井里的水位保持一致,当浮漂达到一定高度时,接近传感器能够检测到浮漂并发出警报信息至相关机构,使相关机构能够及时到达现场采取有效疏通措施,减少道路被积水浸泡的时间,降低积水对道路的损害,使道路的使用寿命更长。
8.优选的,所述水位检测室包括下部的储水腔和上部的检测腔,所述储水腔顶面为顶部向上的锥面,所述检测腔连通于所述储水腔的锥面顶部,所述接近传感器设置于检测腔内侧壁的上部。
9.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检测腔顶面的锥形面为浮漂提供导向作用,使浮漂能够到达检测腔的正下方,使检测效果更加精准,从而使接近传感器发出的警报信息更加准确。
10.优选的,所述接近传感器螺纹连接于所述检测腔内侧壁,所述接近传感器位于所述检测腔内侧壁靠近所述栅格板处。
11.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接近传感器于靠近盖板处与检测腔内壁螺纹连接,使接近传感器在需要维修或更换时更加方便,提高工作效率。
12.优选的,所述连通管设置于所述储水腔内侧壁的顶部。
13.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使排水井里的水在未达到一定高度时不进入储水腔,从而减少在安全水位时,储水腔的水面上升,导致接近传感器检测到浮漂引起误报的情发生。
14.优选的,所述浮漂的底部直径大于所述检测腔的直径。
15.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储水腔的水面不断上升时,浮漂会被卡在检测腔的底部,阻碍漂浮进入检测腔,降低浮漂撞击到传感器的可能性,同时,在水位过高时,减少浮漂的浮力作用在传感器上的情况发生,从而保护传感器尽可能少的被损坏。
16.优选的,所述浮漂为锥体,所述浮漂为内部中空,所述浮漂底面中部固定连接有配重块。
17.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配重块使锥形浮漂的顶部保持向上,锥形浮漂在卡堵在检测腔底部的同时,浮漂的尖端能够进入检测腔,进而可以尽可能近的靠近接近传感器,使接近传感器容易的检测到浮漂,从而提高检测的准确定。
18.优选的,所述储水腔内侧壁的底部与排水井内侧壁之间连通有回流管,回流管内设置有单向回流机构。
19.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使从连通管流入储水腔里的水能够在水位退下时及时排回排水井,降低因储水腔内的积水使浮漂始终浮在较高位置,导致接近传感器产生误报的可能。
20.优选的,所述单向回流机构包括固定板,所述固定板为半圆或优弧状,所述固定板的弧面与回流管的内壁相契合,所述固定板与回流管内壁固定连接,所述固定板底部铰接有能够将回流管封闭的活动板,所述活动板靠近所述储水腔一侧设置有挡块,所述挡块底部与所述回流管的内侧壁固定连接,所述挡块靠近所述活动板一侧抵触于所述活动板。
21.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固定板和与固定板铰接的活动板更够将回流管封闭,挡块使铰接的活动板只能向远离储水室的方向摆动,能够阻碍水流向储水腔,降低在未达到较高水位时水进入储水腔的可能,同时使水流只能从储水腔流向排水井,从而达到单向回流的效果。
22.综上所述,本技术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有益技术效果:
23.水位检测室与排水井连通,使排水井水位到达连通管所在高度时,排水井的水能够流入水位检测室,栅格板的通气性使水位检测室里的能够和排水井里的水位保持一致,当浮漂达到一定高度时,接近传感器能够检测到浮漂并发出警报信息至相关机构,使相关机构能够及时到达现场采取有效疏通措施,减少道路被积水浸泡的时间,降低积水对道路的损害,使道路的使用寿命更长;
24.检测腔顶面的锥形面为浮漂提供导向作用,使浮漂能够到达检测腔的正下方,使检测效果更加精准,从而使接近传感器发出的警报信息更加准确;
25.使从连通管流入储水腔里的水能够在水位退下时及时排回排水井,降低因储水腔内的积水使浮漂始终浮在较高位置,导致接近传感器产生误报的可能。
附图说明
26.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的整体剖面结构示意图。
27.图2是图1中单向回流机构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28.附图标记说明:1、排水井;2、水位检测室;21、储水腔;22、检测腔;23、栅格板;3、连通管;4、浮漂;41、配重块;5、接近传感器;6、回流管;61、单向回流机构;611、固定板;612、活动板;613、挡块。
具体实施方式
29.以下结合附图1

2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30.本技术实施例公开一种市政道路的排水结构。参照图1所示,市政道路的排水结构包括排水井1、水位检测室2、连通管3以及回流管6。排水井1竖直向下开设,排水井1内侧壁为竖直设立的圆柱状腔体,水位检测室2设置于排水井1一侧,水位检测室2包括储水腔21和检测腔22,储水腔21为竖直设立的圆柱状腔体,储水腔21的顶面为顶部向上的圆锥面,检测腔22位于储水腔21锥形顶面的顶部并与储水腔21连通,检测腔22为圆柱状腔体并与储水腔21同轴设置,检测腔22的顶部设置有栅格板23,栅格板23顶面与路面齐平。
31.参照图1所示,连通管3水平设置,连通管3一端与排水井1连通,连通管3远离排水井1一端连通于储水腔21侧面的上部。储水腔21内设置有浮漂4,浮漂4为内部中空的椎体,浮漂4内部的底面固定连接有配重块41,浮漂4的底部直径大于检测腔22的底部直径,检测腔22的侧壁设置有接近传感器5,接近传感器5靠近检测腔22侧壁一端与检测腔22侧壁螺纹连接,接近传感器5的检测端竖直向下。
32.参照图1所示,回流管6一端与排水井1连通,回流管6远离排水井1一端连通于储水腔21侧面的底部,回流管6内设置有单向回流机构61。
33.参照图2所示,单向回流机构61包括固定板611、活动板612以及挡块613,固定板611为半圆形板,固定板611的弧面与回流管6的内侧壁贴合,固定板611的弧面与回流管6内侧壁的上半部固定连接。活动板612为半圆形板,活动板612的弧面与回流管6的内侧壁贴合,活动板612的弧面贴合于回流管6内侧壁的半下部,固定板611的底面与活动板612的顶部铰接。挡块613设置于活动板612靠近储水腔21一侧,活动板612的底面固定连接于回流管6内侧壁的底部,挡块613靠近活动板612的侧面与活动板612抵触。
34.本技术实施例一种市政道路的排水结构的实施原理为:水位到达一定高度时,排水井1里的水不断流入储水腔21使浮漂4升高,当浮漂4与接近传感器5的距离小于一定值时,接近传感器5发出警报信号,使相关部门能够知晓积水的排水井1的所在位置,并及时进行疏通,保护路面浸泡在水中的时间尽可能短,降低积水对道路的损害,使道路的使用寿命更长。
35.单向回流机构61中,活动板612与固定板611铰接,挡块613抵接于活动板612靠近储水腔21一侧,阻碍排水井1的水流入储水腔21,并且能使储水腔21里的水通过活动板612流回排水井1。
36.以上均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技术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技术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win.8miu.com/read-16180.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