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实用新型属于电池防盗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基于柔性触觉传感器的电池防盗装置。
背景技术:
2.电动车由于速度快、轻便、不用人工蹬车等优势在中国应用广泛。但是电动车在居家存放、出行停车时由于其轻便性容易被盗,尤其是电动车的电池作为电动车最值钱的部分,由于其小巧便携,好出手,经常成为不法分子的重点偷盗对象。
3.使用者在居家存放电动车或者出行停车时一般通过链子锁或者插锁锁住电动车的前轮或者后轮,但是忽略了电池的防盗,很容易被盗窃人员盗走,然后将电池偷走使用或者变卖。
技术实现要素:
4.本技术实施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基于柔性触觉传感器的电池防盗装置,用于解决电池容易被盗的问题。
5.本技术实施例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基于柔性触觉传感器的电池防盗装置,其包括:柔性触觉传感器,所述柔性触觉传感器设置在所述电池底部;
6.控制单元,所述控制单元连接所述柔性触觉传感器;
7.报警装置,所述报警装置连接所述控制单元。
8.相较于现有技术,以上技术方案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9.通过在电池底部设置柔性触觉传感器可以用于实时检测受到电池的传递过来的压力,当有人想拿出电池时,柔性触觉传感器检测到压力变化,控制单元控制报警装置报警,起到警示作用,可以有效减小电池被盗的风险。
10.进一步地,所述柔性触觉传感器包括依次设置的表面封装层、导线层及基底层,所述导线层中设置有敏感层,所述导线层连接所述控制单元。
11.上下层的表面封装层和基底层对其中的导线层和敏感层起到保护作用,其中的导线层传递敏感层受到的触觉信号至控制单元,整体封装后厚度较薄,所占空间较小。
12.进一步地,所述敏感层包括若干阵列排布的柔性触觉传感器单元。
13.通过在敏感层中设置阵列排布的柔性触觉传感器单元,用于检测整个面的压力情况,同时提高检测的准确性。
14.进一步地,所述导线层包括横纵交错设置在所述敏感层上下两侧的若干导线,所述导线交错点与所述柔性触觉传感器单元一一对应接触。
15.通过导线层传递柔性触觉压力传感器单元的电信号给控制单元。
16.进一步地,所述敏感层包括压力敏感层和或温度敏感层。
17.通过压力敏感层可以实时感受电池压力和温度情况,当压力发生变化时,通过控制单元控制报警装置发出报警信号提醒电池在遭遇偷盗,当温度发生变化且达到预设的阈
值时,通过控制单元控制报警装置发出报警信号,提醒电池环境温度过高,提醒车主及时给电池散热或检查电路连接情况。
18.进一步地,所述报警装置包括声光报警单元及无线报警单元。
19.通过声光报警单元发出声光报警信号提醒车辆周围人员,车辆整遭遇偷盗,通知警醒偷盗者,另外,无线报警单元可通过内置的数据网络模块或蓝牙模块发送无线信号至车主手机或车钥匙,车主便知道有人偷盗电池,如果是车主本人,则车主关闭无线报警装置即可;如果不是车主本人,则车主不关闭无线报警装置,电动车喇叭发出报警声,告知周围有人偷盗电池。
20.进一步地,所述电池顶部设置有用于将所述电池压向所述柔性触觉传感器的缓冲件。
21.通过在电池顶部设置的缓冲,将电池始终压向柔性触觉传感器,保持电池与柔性触觉传感器的接触,防止由于电池放置在车体上,由于电池与车体存在的间隙,在车行进时颠簸造成电池脱离柔性触觉传感器造成的误报警。
附图说明
22.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23.图1为本实施例中柔性触觉传感器放置示意图。
24.图2为图1中柔性触觉传感器结构示意图。
25.附图标记:
26.1、电池;
27.2、柔性触觉传感器;
28.3、表面封装层;4、导线;5、敏感层;6、基底层。
具体实施方式
29.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实施例进行详细的描述。以下实施例仅用于更加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因此只作为示例,而不能以此来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30.需要注意的是,除非另有说明,本技术使用的技术术语或者科学术语应当为本实用新型所属领域技术人员所理解的通常意义。
31.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前”、“后”、“左”、“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32.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33.在本技术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34.在本技术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35.实施例
36.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提供的一种基于柔性触觉传感器2的电池1防盗装置,其包括:柔性触觉传感器2、控制单元及报警装置,所述柔性触觉传感器2设置在所述电池1底部,电池1设置在电池1盒中,柔性触觉传感器2设置在电池1底部或电池1盒底部,所述控制单元连接所述柔性触觉传感器2,所述报警装置连接所述控制单元,当电池1被移动时,柔性触觉传感器2采集压力分布情况并传送到控制系统。
37.其中,控制单元包括数据接收模块、数据处理模块、数据存储模块以及数据传输模块,数据接收模块用于接收柔性触觉感测传感器单元检测得到的数据信息,数据处理模块对数据信息进行处理并传输到数据存储模块。当盗窃人员将电池1取出时,数据接收模块接收到数据信息,并传送到数据处理单元,控制单元控制报警装置报警。
38.具体地,所述报警装置包括声光报警单元及无线报警单元。
39.通过声光报警单元发出声光报警信号提醒车辆周围人员,车辆整遭遇偷盗,通知警醒偷盗者,另外,无线报警单元可通过内置的数据网络模块或蓝牙模块发送无线信号至车主手机或车钥匙,车主便知道有人偷盗电池1,如果是车主本人,则车主关闭无线报警装置即可;如果不是车主本人,则车主不关闭无线报警装置,电动车喇叭发出报警声,告知周围有人偷盗电池1。
40.通过在电池1底部设置柔性触觉传感器2可以用于实时检测受到电池1的传递过来的压力,当有人想拿出电池1时,柔性触觉传感器2检测到压力变化,控制单元控制报警装置报警,警示偷盗者,同时告知车主电池1被人拿走,可以有效减小电池1被盗的风险。
41.如图2所示,所述柔性触觉传感器2包括依次设置的表面封装层3、导线4层及基底层6,所述导线4层中设置有敏感层5,所述导线4层连接所述控制单元,基底层6与电池1盒底部相连,上下层的表面封装层3和基底层6对其中的导线4层和敏感层5起到保护作用,其中的导线4层传递敏感层5受到的触觉信号至控制单元,整体封装后厚度较薄,所占空间较小。
42.所述敏感层5可以是纳米材料的压力敏感层5或者是温度敏感层5,通过压力敏感层5感测是否电池1在电池1盒内上,并传送到控制单元,通过温度敏感层5检测电池1的温度是否处于合适区间,当温度超过预设阈值,控制单元控制报警装置报警,提醒电池1环境温度过高,提醒车主及时给电池1散热或检查电路连接情况,具体地,所述敏感层5可以是炭黑
‑
硅橡胶导电复合材料或碳纤维
‑
硅橡胶导电复合材料或炭黑
‑
硅橡胶导电复合材料与碳纤维
‑
硅橡胶导电复合材料组成,其中炭黑
‑
硅橡胶导电复合材料作为压力传感器的敏感
材,碳纤维
‑
硅橡胶导电复合材料作为温度传感器的敏感材料。
43.其中,所述敏感层5包括若干阵列排布的柔性触觉传感器2单元。
44.通过在敏感层5中设置阵列排布的柔性触觉传感器2单元,用于检测整个面的压力情况,同时提高检测的准确性。
45.本实施例中,所述导线4层包括横纵交错设置在所述敏感层5上下两侧的若干导线4,所述导线4交错点与所述柔性触觉传感器2单元一一对应接触。
46.通过导线4层传递柔性触觉压力传感器单元的电信号给控制单元。
47.所述电池1顶部设置有用于将所述电池1压向所述柔性触觉传感器2的缓冲件,具体地,缓冲件图中未示出,电动车上电池1通常存放在电池1盒中或存放在用于存放电池1而开设的腔体中,缓冲件可采用弹簧等设置在电池1顶部,缓冲件顶部与电池1盒顶部内壁或腔体内壁抵接,将电池1始终压在柔性触觉传感器2上,且弹簧弹力保证电池1在颠簸路上始终接触柔性触觉传感器2,具体地,缓冲件可采用布置在电池1顶部四角的方式或在电池1顶部阵列布置的方式,防止由于电池1放置在车体上,由于电池1与车体存在的间隙,在车行进时颠簸造成电池1脱离柔性触觉传感器2造成的误报警。
48.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win.8miu.com/read-16163.html